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發展對策及研究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2008年的金融危機雖然已經遠去,但其遺留下的各種影響卻依舊深遠,不僅宣告了新自由主義的破產,凱恩斯主義的復辟,更促使全球的金融經濟格局發生了自大蕭條以來最為深刻的一場變革,在此次變革中我國也必然不會置身事外,所以本文就自此次危機以來主要資本主義國家所采取的重要措施進行了相應的研究,并對我國在此方面的對策提出了相關建議。
關鍵詞:金融危機凱恩斯主義新自由主義
一、危機的起源
資本主義以其固有的制度缺陷所必然導致的經濟危機已在人類發展的歷史上發生過多次,盡管每次危機過后資本主義國家政府都會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以補救混亂的市場,但歷史的規律以客觀事實昭示著這一切都屬于治標不治本的權宜之計,無孔不入的資本流向一段時期之后又會從另一方面掀起足以波動全球的金融動蕩。
二、資本主義國家的變革
同以往歷次危機相似,2008年之后資本主義國家相繼針對此次危機中所顯現出來的一系列問題,如新自由主義、貨幣超常供給、資產泡沫和信貸膨脹等進行了的方針政策調整主要有以下三點:
(一)重拾凱恩斯主義
雖然國家壟斷資本主義于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就早已產生,在當時的資本主義國家中掀起的國家壟斷思潮開啟了壟斷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調整和發展的新階段,但在此后二十年間一直處于國家政策和主流學術界的邊緣地帶,直到20世紀30年代凱恩斯主義的橫空出世和大蕭條時對古典經濟學“市場自動均衡自我修復”的失望,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才獲得廣泛發展。經濟社會的發展從來都具有循環周期性,以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和新自由主義破產為標志,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政治在新自由主義的瘋狂推動下按照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重新邁入凱恩斯主義和大政府時代,標志著凱恩斯主義重拾官方經濟學地位,在私有制廣泛被奉為圭臬的大環境中促進了資本主義國家政權和私人壟斷資本在新世紀的進一步融合發展,但這代價委實太過沉重。
(二)強化國家壟斷資本
推行國有化仍然是應對資本主義痼疾的重要措施和手段這一點通過2008年國際金融和經濟危機爆發和蔓延再次得到了證實,尤其是美、英、德等發達國家國有化的步伐在對經濟進行救助和調控過程中明顯加快,國有經濟在這段時間內獲得明顯的發展。與以往應對危機的國有化措施相比此次的措施更為徹底和直接,即通過注入財政資金對瀕臨破產的大型企業和金融機構進行注資,購買其不良資產并對其債務提供擔保,換取這些企業和金融機構的優先股或普通股,以達到對其實現國有化控股的目的。這種方式在不斷的實踐過程中逐漸成熟,并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中取得了較為廣泛的認同。
(三)發展宏觀調控和微觀規
制信奉新自由主義教義的布什政府在面對資本主義近百年來最嚴重的經濟危機時也不得不轉而求助于凱恩斯主義,2008年2月就著手實施了1680億美元減稅方案,并在10月份又批準《2008年緊急經濟穩定法案》,推出7000億美元的救援計劃。當危機蔓延到歐洲并引發為歐債危機以后,歐盟緊急拿出總額達7500億歐元以挽救歐元區國家經濟,并成為歐洲有史以來最大規模救助計劃。奧巴馬政府上臺以后為盡快使美國走出危機的陰影,主導了由美國政府、財政部和美聯儲三方聯手推出的《美國復蘇與重建法案》,并決定實施的7870億美元經濟刺激計劃。作為美國自二戰以來力度最大的金融救助和財政刺激計劃,《美國復蘇與重建法案》凸顯了了凱恩斯主義在調整資本主義市場市場失靈時所起到的決定性作用。
三、對策建議
這輪資本主義國家金融經濟政策大調整影響之深遠已極大地影響了今后國際金融經濟格局,在此背景下筆者對于我國所應當采取的對策提出了如下建議。
(一)實施國際化的經濟戰略
如今我國已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其對世界的經濟影響力也逐漸擴大,因此,在世界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金融經濟戰略聚焦于移除危機影響時我國在金融經濟政策上應大力推進對外政策以擴大我國對于國際金融經濟的影響力,同時也可促進調整國內經濟結構,實現雙向發展。
(二)強化創新意識
盡管危機遠去未久,但在經濟發展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市場主體的創新意識愈發顯得重要。而強化創新意識,不僅僅是生產技術、管理理念、市場思維的創新,更應該與國外先進的市場理念產生契合,才能適應來自多方的競爭和挑戰。
(三)穩定經濟建設,改革金融體系
我國社會經濟長期以來的高速發展,得益于對外環境的合理解讀和對內國情的深刻理解,如今面對動蕩的全球金融經濟格局,我國應當首先調整好自身的經濟建設思路,穩定國內的經濟態勢和長遠發展,維護社會經濟的和諧穩定。
參考文獻:
[1]劉儒.國際金融危機與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新發展[J].紅旗文稿,2016,(05).
[2]林小斐.中國對國際金融格局調整對策分析[J].技術與市場,2016,(03).
[3]于維生,張志遠.國際金融監管的博弈解析與中國政策選擇[J].國際金融研究,2013,(01).
作者:孫源鴿 單位:石河子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