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政治體制改革思想研究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隨著我國改革進程的深入,政治體制改革的緊迫性和必要性與日俱增。它逐漸進入我國政府的議事日程,并成為社會公眾關注的熱點。雖然政治體制改革的必要性不言而喻,但我國政府和學術界對于政治體制改革如何進行的問題還沒有明確的答案。近期,筆者基于對《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的深入研讀,對鄧小平關于政治體制改革的思想進行了歸納和解析。
一、鄧小平關于政治體制改革的思想
結合自己的研究和思考,筆者認為,鄧小平同志關于政治體制改革的思想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
(一)政治體制改革標準論
鄧小平同志指出,評價一個國家政治體制正確與否的三個關鍵性標準為:第一是國家政局是否穩定;第二是能否增進人民團結,改善人民的生活;第三是生產力能否得到持續發展。這三個標準分別從國家、人民和社會的角度對政治體制改革提出了要求,可謂是邏輯嚴謹,結構嚴密。如果深入分析一下,從先后順序的排列上也能看出鄧小平同志對這三者的強調程度是不一樣的。首先,國家政局是否穩定是第一位的標準,也就是不管政治體制如何進行,其首要的標準和起碼的要求是要保持國家政局的穩定。我們絕不能讓政治體制改革導致國家政局的動蕩,甚至國家的內亂乃至分裂。鄧小平同志曾說“穩定壓倒一切”,可見他對國家政局穩定的重視。其次,能否增進人民團結,改善人民的生活則是第二位的標準。國家是由個人組成的,對于社會主義的中國來說,人民是國家的主人。人民是我黨執政的群眾基礎,我黨能否長期執政的關鍵在于是否得到人民的廣泛支持和擁護。另外,我黨的宗旨和群眾路線也要求黨要為人民服務,維護群眾利益。因此,政治體制改革也需要把增進人民團結、改善人民生活作為第二位的標準。最后,生產力能否得到持續發展,是第三位的標準。在前兩個標準實現以后,政治體制改革還需要考慮生產力能否得到持續發展的問題。只有生產力得到持續發展,才能為維護國家政局的穩定、增進人民團結和改善人民生活提供物質基礎。如果政治體制只考慮政局穩定、增進人民團結和改善人民而不注重生產力的持續發展,那么隨著時間的推移,前兩個標準必然也難以實現,改革也會最終陷于失敗。這三者之間相輔相成,密不可分。其中,國家政局穩定是其他二者的政治前提,生產力持續發展是其他二者的物質基礎,而增進人民團結,改善人民生活是其他二者的最終目的。
(二)政治體制改革目的論
鄧小平同志指出,政治體制改革的目的主要包括兩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總目標,主要包括鞏固社會主義制度、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發揚社會主義民主和調動廣大人民的積極性等;第二次層次是具體目標,主要包括克服官僚主義,提高工作效率;始終保持黨和國家的活力,實現領導層干部的年輕化等。鞏固社會主義制度、發展社會主義生產力和發揚社會主義民主,調動廣大人民的積極性等前三個目標,是鄧小平提出的關于政治體制改革的總目標。這可以說是鄧小平同志對于政治體制改革的頂層設計和根本規定。這三者之間具有內在的統一性:只有充分發揚民主,調動廣大人民的積極性,才能更好地發展社會的生產力,從而增強我國的綜合國力,進而鞏固社會主義制度;只有鞏固社會主義制度,才能維護國內穩定的政局,進而更好地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進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調動人民積極性;只有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才能增強我國的綜合國力,進而鞏固社會主義制度,也只有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才能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進而調動人民的積極性。克服官僚主義,提高工作效率和實現領導層干部的年輕化,始終保持黨和國家的活力是兩個具體性的目標,也可以說是政治體制改革比較直接且更具操作性的目標。他們服從和服務于政治體制改革的總目標,是政治體制改革總目標實現的基礎和條件,其最終落腳點仍在總目標上。而總目標的實現也離不開這些具體目標的實現,否則就可能成為空中樓閣而無法落實。
(三)政治體制改革原則論鄧小平提出的政治體制改革的原則主要可歸納為以下幾點:
1.從中國實際出發
在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的《關于政治體制改革問題》一文中,鄧小平指出“我們現在提出政治體制改革,是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決定的。”由此可見,所強調的關于政治體制改革的一個重要原則就是從中國實際出發。從中國實際出發,也可以說是鄧小平所強調的關于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各方面工作的一個根本原則。我國的政治體制改革,既不能照搬西方式的那一套資產階級民主制度,也不能搞前蘇聯格爾那一套。我國進行政治體制改革,必須從中國的實際情況出發,有領導有計劃有秩序地逐步進行。就拿民主選舉制度來說,我國目前還只有縣級以下實行直接選舉制度,縣級及以上都實行間接選舉制度。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我國人口眾多,而很多民眾的民主意識和民主素質不高,無法正確地行使民主選舉的權利。
2.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
從《鄧小平文選》第三卷收錄的所有文章可以看出,鄧小平在不同的場合和時間多次提出要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搞資產階級自由化,就是要照搬西方式的那一套民主制度,全盤西化,走資本主義道路。對于資產階級自由化,是需要堅決抵制和斗爭的。資產階級自由化如不加以遏制,勢必造成諸如以下的后果:第一種國家政治局面動蕩,陷入內亂之中;第二種,國家陷入四分五裂的狀態,重新被帝國主義國家“分而治之”;第三種,中國完全變成一個西方國家附庸化的資產階級共和國,徹底取消黨的領導和拋棄社會主義道路。總之,資產階級自由化與我國的社會主義制度和黨的領導是根本對立的,它也會帶來無法預想的極其嚴重的后果。因此,我們必須旗幟鮮明地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
3.堅持四項基本原則
四項基本原則的基本內容是堅持黨的領導,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馬列主義、思想。由此可見,四項基本原則和資產階級自由化是針鋒相對的。事實上,四項基本原則就是鄧小平針對資產階級自由化而提出來的。四項基本原則是我國的立國之本,只有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才能保證政治體制改革朝著正確的政治方向進行下去,從而實現政治體制改革的預期目標。如果政治體制改革偏離了四項基本原則,那么必將會導致資產階級自由化的泛濫,最終黨的領導地位的喪失,社會主義國家政權的顛覆,社會主義制度被資本主義制度取代,國家政局動蕩,內亂不止。
二、鄧小平關于政治體制改革思想的當代價值
鄧小平關于政治體制改革的思想雖然是在上世紀80年代提出來的,但是直到今天仍具有一定的價值,對我國的政治體制改革具有一定程度上的現實指導意義。
(一)政治體制改革必須從中國國情出發,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
十八大報告指出,我們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封閉僵化的老路是指以蘇聯模式為代表的以高度集權的政治體制,改旗易幟的邪路即指全盤西化,搞西方式的那一套資產階級民主制度,走資本主義道路。改旗易幟的邪路和封閉僵化的老路之所以我們都不能走,從根本上說,是因為這兩者不符合我國的國情。先說封閉僵化的老路,從歷史和現實的角度來看,它不利于調動我國人民的積極性,不利于保持黨和國家的活力,也不利于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進行。再說改旗易幟的邪路,也就是走資本主義的發展道路。從歷史和現實的角度看,這條路也是走不通的。帝國主義無論在過去還是在現在,都不允許中國走上獨立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它們無非是想把中國變成自己的殖民地或附庸;第二,我國國情不允許。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我國的社會主義國家政權和廣大人民不允許走資本主義的發展道路。為了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我們就必須從中國實際國情出發,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
(二)政治體制改革必須著眼于維護國家政局的穩定,鞏固社會主義制度
我國政治體制改革是在維護現有的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前提下進行的具體政治制度方面地修正和調整。因此,政治體制改革一定要著眼于鞏固社會主義制度。否則,我國政治體制改革就違背了其客觀前提。我國當前正處于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時期,既是戰略機遇期,也是矛盾凸顯期。目前,中國國內各種社會矛盾和問題凸顯,國家上的反華勢力也伺機對我國進行暗中地顛覆和破壞。此外,我國東中西部地區之間由于經濟上的差距帶來的政治上的鴻溝和離心力也日益凸顯。因此,我國的政治局面存在著潛在的不穩定因素。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政治體制改革的步伐過快或幅度過大,比如說,在短時間內實行全國范圍內的直接民主,那樣會導致國家政局的混亂甚至是國家的四分五裂。另外,我國目前的中心工作是經濟建設,經濟建設也需要一個和平穩定的國內政局。因此,不管從國內的政治現狀還是中心工作來說,都需要維護國家政局的穩定,鞏固社會主義制度。維護政治穩定,鞏固社會主義制度是我國的政治紅線,在政治體制改革中必須堅守這一紅線。
(三)政治體制改革必須著眼于發展社會生產力和發揚社會主義民主,調動人民積極性
政治體制改革不能僅僅著眼于改革本身,而必須考慮到其可能產生的效果,且需要追求一定的目標。如果只注重政治體制改革,而不注重通過政治體制改革來推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那么也難以提高廣大人民的生活水平,從而也難以調動人民群眾參與社會主義建設的積極性。從歷史的角度看,對于社會主義國家而言,如果只談政治體制改革而不注重發展社會生產力,就可能會導致國家政權的顛覆。比如說,前蘇聯的政治體制就是只著眼于改革原來僵化的政治體制,搞所謂的“民主化”,結果,廣大反對派利用民主的武器來攻擊蘇共,最終蘇共喪失了政權。因此,政治體制改革必須著眼于發展社會生產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絕不能只談“民主”而不解決“民生”問題。另外,政治體制改革也必須發揚社會主義民主,調動人民的積極性。人民群眾是社會實踐的主體,就我國而言,他們是社會主義建設的主體。離開了人民群眾的努力奮斗,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將失去主體。我國的政治體制改革不能為改革而改革,而必須通過對現行政治體制中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不相適應的方面進行調整和修正,從而更好地發揚社會主義民主,調動廣大人民的積極性,從而凝聚起廣大人民群眾的意志、智慧和力量,使他們更好地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
作者:彭高 單位:中共中央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