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鄧小平對外開放思想分析論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論文摘要: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鄧小平順應歷史潮流,把握時代脈搏,在總結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和中國革命與建設的經驗基礎上。提出了全面的、系統的、深刻的對外開放理論,從而推動了我國現代化建設與改革開放的偉大事業,給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帶來了生機和活力。
鄧小平在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對外開放理論基礎上,吸收對外開放思想的精華,結合時代特點和中國現實,以其敏銳的世界眼光,提出了比較完整的對外開放理論,并形成了豐富的實踐,把對外開放理論升華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一、鄧小平對外開放思想的理論基礎
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對外開放理論,是鄧小平對外開放思想的理論來源。商品經濟在資本主義社會的充分發展,必然打破地域、國界等的限制,使社會分工和經濟生活國際化,世界逐漸發展成為一個統一的不可分割的整體。在資本主義時代,一切國家都是相互聯系和相互依存的,任何一個國家的發展,都不可能孤立于世界之外,對外開放同人類歷史的進步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成為一種必然的趨勢。因此,馬克思、恩格斯早在1845年就提出了對外開放的觀點。他們在共產黨宣言中指出,“資產階級由于開拓了世界市場,使一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成為世界性的了。……過去那種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給自足和閉關狀態。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來和各方面的互相依存所代替了。”物質的生產如此,精神的生產也是如此。十月革命勝利以后,在領導蘇維埃政權向社會主義過渡的實踐中,列寧充分認識到向資本主義學習、利用資本主義文明成果的重要性。他說,“不向資產階級學習也能建設社會主義,我認為,這是中非洲居民的心理。我們不能設想,除了建立在龐大的資本主義文化所獲得的一切經驗教訓的基礎上的社會主義。”必須“把資本主義所積累的一切最豐富的、從歷史的角度上對我們是必然需要的全部文化、知識和技術,由資本主義的丁具變成社會主義的工具”。在列寧的對外開放思想指導下,前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的對外開放思想也是鄧小平對外開放思想的理論來源。早在民主革命時期,就指出,“中國已緊密地與世界聯成一體。”“我們不是也不能是閉關主義者。”中國的抗日外交政策是“以自力更生為主,同時不放棄一切可能爭取的外援”。在《論十大關系》這篇探索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著作中,闡述了豐富的對外開放思想,主題是為國家的工業化服務,目的是“把黨內外、國內外的一切積極的因素,直接的、間接的積極因素,全部調動起來,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強大的社會主義國家”。
作為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鄧小平繼承馬列主義和思想的對外開放理論,并同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形成了中國特色的對外開放思想,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對外開放理論。
二、鄧小平的對外開放思想的歷史和時代背景
近代以來,中國在經濟上之所以長期處于停滯與落后的狀態,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閉關自守。建國以后,我國經濟發展速度不及其他國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原因就在于沒有擺脫閉關自守思想的柬縛。鄧小平在總結了歷史經驗教訓之后,深刻地指出“中國長期處于停滯和落后狀態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閉關白守”。“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這一重要觀點,是鄧小平站在歷史和現實的高度,正確分析中國近代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實際。總結世界各國現代化建設的經驗教訓之后提m來的我國對外開放的一個重要思想。
在和平與發展成為當今時代兩大主題的前提下,世界市場日益擴大,各國之間的經濟聯系日益密切。國際經濟一體化日益加強,這個時代潮流使世界各國幾乎都進入了開放的歷史時期。據此,鄧小平正確地指出,“現在的世界是開放的世界。對外開放具有重要的意義,任何一個國家要發展。孤立起來、閉關自守是不可能的,不加強國際交往,不引進發達國家的先進經驗、先進科學技術和資金,是不可能的。”中國是世界的一部分,中國的發展同樣離不開世界,關起門來搞建設是不行的,不開放就只能回到落后貧窮狀態。鄧小平從中國的現實出發,認為中國底子薄,人口眾多,但耕地少,資源有限,地區發展不平衡,勞動者科學文化素質不高,在經濟建設中面臨的突出問題是資金不足、技術落后。這就需要積極引進和利用外資,學習外國的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以促進經濟的發展。同時充分利用國外的市場和資源以促進我國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提高經濟效益,增強我國的經濟實力和國際競爭力。
三、鄧小平的對外開放思想的具體內容
(一)對外開放的目的
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鄧小平對外開放思想的出發點和歸宿都是為了實現國家的繁榮富強和人民的共同富裕。鄧小平強調,“只有不斷發展社會生產力。國家才能一步步富強起來,人民生活才能一步步改善。”而“不開放,不改革,沒有出路,國家現代化建設沒有希望”,“不開放。人民生活永遠改善不了”。為了實現中華民族的強國富民之夢。鄧小平設計了“三步走”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宏偉藍圖,而實行對外開放政策是實現現代化這一偉大戰略目標的必要條件。他還提出了檢驗對外開放實踐成果的“三個有利于”標準。
(二)對外開放的地位
鄧小平把對外開放上升到黨的基本路線和基本國策的高度,把改革開放看作我們始終應該堅持的兩個基本點之一。鄧小平還從政治的高度和社會主義前途命運的角度闡明對外開放的必要性。同時,鄧小平指出,對外開放是一項必須堅持的基本國策。1984年召開的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第一次正式把對外開放定為我國“長期的基本國策”。1987年10月召開的黨的十三大,義將改革開放與四項基本原則并列為我們應該堅持的兩個基本點。
(三)對外開放的內容和范圍
鄧小平提出了全方位開放觀,即“開放是對世界所有國家開放,是對各種類型的國家開放”。而全方位中有重點,即對西方發達國家吸收外資,引進人才,引進先進的技術和設備,學習先進的管理經驗,這是西方發達國家所具備而其他國家所缺乏的,對前蘇聯和東歐國家開放,我國同它們曾經有過密切的交往,今天同樣可以在技術合作、合資經營等方面有所作為,還要對第三世界發展中國家開放,發展中國家不僅在政治上相互支持,經濟上也應該相互幫助。它們有著各自的特點和長處,與中國的互補性很強。鄧小平的對外開放思想從內容上看,涉及經濟技術、政治、軍事、文化等方面。不僅有物質文明,還包括精神文明,總之要積極吸收一切對我們有益的東西。鄧小平認為在干部隊伍的年輕化和退休制度方面,外國有許多值得借鑒的地方。在鄧小平的倡導下,黨和政府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干部退休制度,接著。又建立了公務員制度,為廢除干部和領導職務的終身制奠定了基礎,此外,鄧小平認為,中圍在對外開放中主要作為一個接受者吸收和借鑒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成果與經驗,但中國在引進來的同時要“走出去”,主動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優化資源配置,拓寬發展空間,促進中國經濟的發展。
(四)對外開放的實踐
鄧小平從我國幅員遼闊、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實際出發,提出了對外開放的梯度推進戰略,由東向西、由經濟特區到沿海地區再到內陸地區逐步開放,形成“點——線——帶——面”梯次推進的開放態勢。首先是沿海開放地帶,包括深圳等四大經濟特區和海南特區省,它們在對外開放上起到了技術、知識、管理和政策宣傳等窗口作用。其次是沿江沿邊沿路地區。沿江開放戰略就是以上海浦東開發開放為龍頭,以長江三峽工程建設為契機,帶動長江中下游地區的經濟發展,受益人口約占全國的七分之一,沿邊主要指內陸邊境線,利用與周邊十幾個國家接壤的有利條件,通過開放邊境口岸、發展邊境貿易來促進沿邊地帶經濟發展,沿路開放戰略是我國內地開放的新舉措,即利用歐亞大陸橋開通和通向中亞、俄羅斯、德國、荷蘭等國的交通優勢,沿江蘇連云港至新疆阿拉山口鐵路沿線開放。帶動大西北地區經濟發展的戰略。20世紀90年代初,在推進沿海沿邊沿路開放的同時,中央決烏魯木齊等18個內陸省區的省會或府城市實行沿海開放城市的政策。
對外開放的領域也非常寬泛,從商品、資本、技術、信息、勞務等市場的開放擴大到交通、能源等基礎產業,拓寬到金融、保險、房地產、,科技教育、服務業、旅游業等領域。對外開放的形式和途徑也更為具體、明確。如進行國際貿易、引進資金和技術、利用外圍的人才智力資源、發展國際旅游、開展國際工程承包業務和開拓國際勞務合作等。
綜上所述,鄧小平準確把握和平與發展這一時代主題,站在更高的基點上,超越了前人的思路,以更加廣闊的視野觀察和探討對外開放問題。創立了比較完整的對外開放思想體系。推動了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改革開放的進程,不僅把中國推進了一個嶄新的歷史時代,而且對整個世界的面貌產生了影響。超級秘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