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網絡環境下語文探究性學習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1、豐富的網上資源為探究性學習提供了重要的知識源泉
學生可利用網絡資源查找一些教材中沒有的資料,豐富自己的知識面。當前可查找語文資料的網站非常多,包括各種門戶網站、專題學習網站、網絡資源庫等。但因網絡資源良莠不齊,教師要讓學生學會如何去選擇、整理、利用有效信息。
2、網絡為學生探究性學習提供了交流與協作的平臺
網絡為學生探究性學習提供了交流合作的平臺。如電子郵件、遠程登錄、文件傳輸、討論組、電子公告板及網絡會議等一系列雙向交流工具為學習中的交流合作提供了方便。同時因網絡中沒有教師的權威,學生可在平等的氛圍中充分地交流。
3、網絡環境下的探究性學習能培養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
網絡環境下可激發學生自主探究的興趣,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圍繞學習目標,能通過上網搜集相關信息,同時加以歸類、整理,進行自我建構,再通過網上交流,然后完善建構,這能培養學生運用網絡去獲取知識的能力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能培養學生的獨立精神、協作品質和創新學習意識。
4、運用網絡能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
學生利用網絡,在預習中查閱相關資料,在學習中再查找補充資料,這不僅能較快地把握學習重點、突破難點,提高教學效率,而且學生還能通過拓展閱讀內容,了解作者、作品的時代背景,更好地把握文本的主旨,提高教學質量,有效實現語文教學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二、基于網絡環境下的語文探究性學習策略
在語文探究性學習的不同環節中,基于網絡環境下的學習策略也不盡相同,大致可分以下六個方面。
1、課前鋪墊
指課前讓學生預習或了解、試圖理解或探討學習內容,為課堂學習收集相關信息。如在學習杜甫的《兵車行》時,因學生在初中已學過杜甫的詩歌,對于杜甫的經歷和詩風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對于詩歌的創作背景——安史之亂也不陌生。若在課上再花時間去詳細介紹就似乎有點浪費時間,故可安排學生在初步了解文本背景的基礎上,在課前利用網絡作進一步的了解。這不僅節省了時間,為課堂學習作了鋪墊,而且培養了學生搜索、處理信息的能力。
2、創設情境
教師利用網絡教學課件創設有效教學情境,以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積極的情感,確定文本的主題。新課程語文教材選用了大量文質兼美的文章,有的寫景、有的抒情,有的則是塑造了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形象,但僅憑教師講解,學生或是興趣不大或是一頭霧水,其關鍵是學生的生活體驗不夠。若能利用網絡相關信息,展現形象生動的畫面,則很容易把學生引入文本意境,加深印象,既陶冶了情操,又提高了審美能力,達到更好地理解課文,感知課文的效果。例如孫犁的《荷花淀》中有這么一段描寫:“要問白洋淀有多少葦地,不知道;每年出多少葦子,也不知道。只曉得每年蘆花飄飛葦葉黃的時候,全淀的蘆葦收割,垛起垛來,在白洋淀周圍的廣場上,就成了一條葦子的長城。女人們在場里院里編著席。編成了多少席?六月里,淀水漲滿,有無數的船只運輸銀白雪亮的席子出口。不久,各地的城市村莊就全有了花紋又密又精制的席子用了。大家爭著買:‘好席子,白洋淀席!’”這段描寫隱含著作者豐富的情感和寫作意圖。前半部分描寫了白洋淀水鄉的遼闊無垠以及盛產蘆葦的富饒景象;后半部分則是通過大家對白洋淀席的贊譽,表現白洋淀人民的勤勞與智慧。理解到該程度是不夠的,還要深究此處的描寫同表現作品的主題及展開情節的關系。因為水鄉是這樣的美麗富饒,白洋淀人民又是這樣的勤勞智慧,那么,當日本鬼子的鐵蹄踐踏這塊美好的土地、威脅著這些勤勞勇敢的人民時,只要稍有一點愛國主義思想感情的人,能不奮起斗爭、保家衛國、用自己的血肉之軀去和侵略者進行殊死的搏斗嗎?以水生為代表的年輕人的參軍,以水生嫂為代表的年輕婦女們在斗爭中的鍛煉成長,都是在這樣一個典型環境中出現的。這里的景物描寫,起到了突出作品主題、促進情節發展的作用。因此,筆者就這段描寫先放一段錄像,既能給學生一個生動形象的印象,又能激發起學生的興趣。從而加深對作品主旨的理解,提高對文學作品的鑒賞能力。
3、自主探究
這是一個學生個體主動參與學習的重要環節。學生根據學習提示,打開有課文內容的CAI課件或相關網頁,利用計算機提供的學習材料進行自主探究,通過超鏈接轉入不同知識點的學習。如在學習了李白的《將進酒》后,教師可在專題網站上設立“拓展閱讀”專欄,以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內容包括《將進酒》與李白同時期的詩歌的比較閱讀;與杜甫幾首代表性詩歌的對比閱讀;名家對這首詩歌的賞析;后人對李白這位詩仙的評價等等。學生可憑自己的興趣或根據需要進入該欄目進行閱讀,如果發現學習中的疑難問題,學生可自己上網搜索解疑,也可通過電子邀請請求其他同學乃至教師的幫助來解難。
4、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是指各組在小組長的帶領下,進行交流,開展自評、自糾,互評、互幫的學習活動,綜合自主學習信息、合作解決疑難問題的過程。如果組內解決還有困難,則可通過人機交流實現進一步的合作學習。如在學習《鴻門宴》時,筆者開通“師生論壇”、“生生論壇”,學生可在論壇中通過網絡平臺進行師生交流和生生交流。有個組的學生在論壇中提出這樣一個疑問:有人認為“力拔山兮氣蓋世”的項羽是英雄,有人認為“威加海內兮歸故鄉”的劉邦是英雄,對此我們應怎樣看?很快就收到同學的回復,有的提供了專題網站中的討論結果;有的利用網絡找到了資料拷貝到了論壇中;還有一些課外知識豐富的學生就直接回答了他們的問題。
5、成果交流
學生把自己的學習成果整理后,可通過表格、演示文稿、專題網頁等形式,利用教師機的“學習輔導”功能向每臺電腦展示,讓每位學生參與交流和評價。如在學習了《燕歌行》一詩后,學生開展了以“邊塞詩”為主題的學習成果展示。全班同學分成三個小組,分別從“邊塞詩的積累”、“邊塞詩寫作方法”、“邊塞詩中的典型意象”等方面去探究,課上以小組為單位,利用PowerPoint演示文稿向全班同學匯報成果,同學們興趣盎然地參與交流,共享探究性學習的成果。
6、拓展延伸
課后,還可組織學生進入專題學習網站或利用網絡滿足他們繼續學習的需要,完成他們進一步探究的任務,教師也可為學生的繼續探究提供幫助。如繼續使用師生論壇、電子郵箱等形式,隨時隨地通過網絡對學生進行實時輔導,拓展延伸探究性學習的成果。總之,網絡環境下的探究性學習是一個在教師組織、引導和合作下,以學生為活動主體,在充滿挑戰性、趣味性的情景里運用網絡資源進行主動探究,獲取、分析和處理信息,并形成自己創造性的探究結果的過程。在該過程中,師生合作互動,共享探究成果,共同成長發展。如果說語文課堂教學是一朵綻放的花蕾,那么信息技術就是一片錦上添花的綠葉,雖然這棵幼苗還剛剛發芽、成長,但筆者相信它必定會結出豐碩的果實。
作者:張碧琰單位:蘇州大學文學院吳江平望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