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新時期職校校園文化建設研討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校園文化的界定
藝術文化,即意識形態的文化,是滿足人們多方面的審美需要,是寓教于樂的一種教育形式,它使人們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增長知識,陶冶情操,提高素質,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在學校其主要表現為:校園音樂會、舞蹈表演、書畫比賽、朗誦比賽、演講比賽、校園文學期刊、戲劇節、影視展演、藝術講座、歌詠比賽、藝術欣賞、藝術節以及各種形式的校園文藝演出等,在校園文化建設中有著獨特的地位和作用,深受廣大青年學生的歡迎,是課內教育的重要補充。第五,體育文化,即人類身體需求的特殊反映的文化形態,通過有形的身體形態、動作技能、運動器材、物質的以及無形的與社會屬性相關的意志、觀念、時代精神反映出來,顯現了各具特色的存在方式。反映了一個時代、一個國家或民族的特征,并規范人們的體育行為,也影響著人們的價值觀念。校園體育文化,是以師生為主體,以體育課程和豐富多彩的課余體育活動為載體的一種群體文化。如學校的廣播操比賽、運動會、晨練、課間操、籃球、羽毛球、乒乓球、排球比賽、越野賽等各種形式的體育活動。使廣大青年學生在活動中增強了體質,培養了拼搏精神、協作意識、自信心和集體榮譽感。校園文化一旦創造出來,就會以多種方式溝通人們的思想感情,融合人們的思想信念,培養和激發人們的群體意識,從而形成將人們凝聚起來的一種無形力量,迫使生活在其中的人們自覺地約束自己,并使自己的行為符合群體規范。因此,校園文化具有導向功能、約束功能、凝聚功能、育人功能及對社會的輻射功能等。
二、創建學校文化的必要性
諾貝爾曾說:“文化的提升是人類社會繁榮與進步的原動力。”這說明了校園文化不僅是學校提高培養人才質量的重要保證,而且是學校求得穩定生存和持續發展的根本動力。
(一)良好的校園文化可以提高培養人才的質量
一個國家能否持續穩定的發展,要看它所依靠的人才是不是可持續發展型的,即學校所培養出的人才是否具有創新精神,是否具有綜合素質。只有這樣的人才,才能夠主動地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才能夠主動地進行知識的不斷更新,技能的提高;只有這樣的人才,才能成為國家持續發展的動力。同志在全國科技大會上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并反復強調:“一個沒有創新能力的民族,難于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因此,培養創造型新一代已成為時代教育的主旋律。素質教育也在呼喚著學校教育必須由面向考場的部分高分者轉向面向全體學生,必須由偏重智育轉向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和能力的提高,最終使培養出來的學生不僅能夠適應當前市場經濟建設的需要,而且還能不斷地進行自我更新,適應知識經濟飛速發展的需要,并能使學校教育潛移默化地影響激勵學生“創新學習”、“終生學習”。要實現這樣的奮斗目標,學校不僅要不斷深化教學改革,而且還要創建良好的校園文化教育氛圍,切實做到全方位的“教育育人”、“文化育人”。“入芝蘭之室,久而自芳”,良好的校園文化能潛移默化地感染和熏陶學生,激發學習興趣,增強學習動力,端正學習態度,為學生提供開發智力的契機;良好的教風、學風能夠激活和培養學生的非智力因素,為開發學生的智力潛能創造條件;各種有益的校園文化活動可以調節學生學習情緒,緩解學習壓力,變苦學為樂學,并且能夠為學生提供充分展示、表現、提高和發展自己個性的空間和領域,促進學生個性的進一步完善;良好的校園文化有利于學生形成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人格和創新能力,一定意義上對人的理想、性格、志趣、心理等諸方面的培養和塑造起著“壓模”和“成型”乃至“定型”的作用。由此可見,創建校園文化對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培養學生綜合素質,提高培養人才的質量越來越顯示出舉足輕重的作用。
(二)良好的校園文化有利于學校自身可持續發展
計劃經濟條件下,職業院校培養出來的學生是“皇帝的女兒不愁嫁”,工作崗位上是“一個蘿卜丁一個坑———難上難下”,因此工作作風上缺少創新;而市場經濟條件下,職業院校培養出來的學生要“自己找婆家———雙向選擇”,工作崗位上是“能上也能下”,因此工作作風更多的是創新求實,“拿得起放得下”。作為職業院校培養出來的學生能否在市場競爭中立穩腳跟,求得生存和發展,首先取決于學校本身應該引入市場競爭機制,要注重面向社會辦學,根據市場的需求和變化來調整教育結構、培養目標和專業、課程設置等;其次取決于學校必須不斷地深化教育改革,注重提高教育質量,使培養的學生不僅具有一定的知識結構,而且具有創新學習的能力,并且還應該具備良好的社會文化素質和職業道德風貌。這樣,畢業生才能被用人單位所用,學校才能在社會上不斷擴大知名度,提高美譽度,塑造自身形象,也才能不斷地被考生和家長所青睞,持續不斷地有生源。那么如何塑造學校形象呢?筆者認為校園文化建設是不容忽視的主體工程之一,是學校自身能否可持續發展的前提之一。
1、校園文化建設可以增強學校教職員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作為學校內部公眾的教師、職工既是學校公關主體的工作對象,同時又是學校對外進行公關活動的公關主體。學校要獲得持續穩定的發展,就必須不斷提高教職員工自身的綜合素質和工作積極性,增強教職員工關心學校發展的凝聚力和積極向上的獻身精神。良好的校園文化能夠增強教職員工的責任感和自豪感,促使人們以主人翁的態度去工作和學習,共同營造一個積極向上、互敬互愛、團結協作、活躍和諧的生動局面;良好的校園文化可以無形地凝聚學校內部各方面的力量,使之整合形成一種合力,也可以挖掘學校內部的潛能,增強學校發展的后勁,還可以把學校中的諸多消極因素轉化為積極因素,把物質力量與精神力量相融合,使分散力聚合成凝聚力,使離心力轉化成向心力,增強學校公關主體內部公眾的內聚力。事實上,師生員工在學校工作學習中所形成的良好的生活觀念、行為準則、價值規范的基本風格源于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同時良好的校園文化也是調動全體教職工的工作積極性,獲取共同再建更高層次的校園文化的凝聚力和獻身精神的重要來源之一。這樣,學校的目標和任務及學校制訂的各項方針政策才能首先贏得自身成員的配合和支持,并且通過自身成員與外部公眾的“觸角”關系,來增強對外塑造學校形象,擴大社會影響的外張力,也才能在市場經濟的大環境中得以持續穩定的發展。
2、校園文化建設可以增強學生在社會上的外張力如前所述,良好的校園文化建設可以培養出高素質的人才,這些高素質的人才走向社會將日益發揮出他們的內在潛能,使校園文化不斷地幅射于社會,滲透于社會。這無疑為母校塑造良好的社會形象增大了宣傳力度,使之知名度擴大,美譽度提高,從而增強了學校在社會上的外張力,無疑有益于學校的可持續發展。綜上所述,建設校園文化,不僅對學校成員具有教育、凝聚和約束作用,從某種意義上說,建設校園文化的過程也就是創建本校自身個性特色的過程,也是加快學校各項改革進程的過程,為學校在市場經濟的大環境中贏得競爭實力、富有生命力奠定了穩固的基礎,指明了前進的方向。
三、創建校園文化的思路
創建校園文化是一長遠的工程,需要作為校園文化建設主體的領導、教師、職工、學生共同努力,并將其列入學校的長遠規劃和議事日程之中,由學校黨政領導統籌安排、協調發展。對此筆者的思路是,優化一個模式,協調兩種關系,突出三個特性。
(一)優化一個模式
校園文化作為社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可避免地會受到社會文化的積極的或消極的影響。而學校教育的性質決定了:學校教育的過程就意味著對社會多元文化的選擇和整合的過程,一方面要將社會文化中的消極因素排斥在外;另一方面又要積極主動地吸納其中的精華部分,將它融入校園文化之中。這就要求作為公關主體的智囊集團人物領導者要從本質上把握社會文化的整體特征,及時了解其發展方向,并考慮學校的特殊性,及時對社會文化進行“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吸收,并適當地加工、改造與整合,然后與學校長期淀積形成的理想、傳統、校風等相融合,使之逐漸形成一種風格、一種理想、一種心理和行為模式,即逐漸形成優化了的校園文化模式,并滲透到校園文化的方方面面,最終體現為學校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成果。當然這種優化的校園文化模式的形成是一個復雜漸進的過程,它需要學校全體成員不懈地努力,執著地追求。
(二)協調兩種關系
學校作為一個社會組織,其生存與它所處的環境有密切的關系,優良的環境會對學校成員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而環境中寬松和諧的人際關系環境是校園文化建設的一筆無形資產,它對學校成員的心理狀態將產生積極的影響,使師生員工保持樂觀的情緒和良好的心境,有利于上下級之間及成員之間的相互理解、支持和心理相容,它會成為激勵學校成員的工作動力,使人們的才能與潛力得到充分的發揮,使學校充滿活力與生機。孟子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和諧的人際環境是學校工作正常運作的潤滑劑,它能使學校自身“內求團結,外求發展”落到實處。建設良好的人際環境,就是要努力創設一種干群關系和諧、師生關系融洽、教師團結協作、學生友愛互助的心理氛圍,其中協調好干群之間、師生之間的關系最為重要。那么如何協調呢?首先領導要富有獨特的教育思想、管理風格和人格魅力,必須尊重、關心教師,注重情感溝通、精神鼓勵,使教師能從內心深處理解、支持學校領導的工作,這樣才能保證行政命令的暢通無阻,學校工作正常高質量的運作;其次教師必須增強職業角色意識,努力提高自身的整體素質,以廣博的學識引導學生,以高尚的人格感染學生,促進學生學業的進步和人格的完善。
(三)突出三個特性
每個學校都是一個獨立活動的實體,在校園文化建設的過程中,既要表現出與同類學校的共性,同時又要體現出自己的個性,這樣才能逐漸形成優化的校園文化模式。具體說來校園文化建設應該突出三個特性:一是時代性,即與時代相呼應。由于學校的教育思想是與一定的歷史時代相一致的,時代造就了學校培養人才的性質,因此,校園文化建設的指導思想必須符合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符合黨的教育方針,符合“三個面向”,符合二十一世紀知識經濟時代對人才培養的要求,使之成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二是獨特性,即與眾不同,具有鮮明的個性風格。由于學校所處的地域不同,文化淵源背景有異,特別是職業院校其辦學性質也各不相同,這就決定了校園文化建設不可能都是復制品,它必須從本校的實際出發,經過不斷的改革與創新,形成體現出本校獨特的辦學風格、辦學思想、辦學內容、辦學策略和辦學成果,并使教育思想在校園文化建設的過程中得以物化,滲透到學校的各個方面,形成“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新”的獨特的學校文化建設模式。三是穩定性,即相對的穩定性。校園文化建設是一個長期艱苦的積累過程,一經形成,便具有穩定性,在一定時期內它體現出穩定的價值觀念、行為規范,精神風貌等;當然這種穩定是相對的,它隨著時代的發展和辦學條件的改善,最終能穩定發展、穩定前進。總之,校園文化建設是社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滲透于學校的教學、科研、管理、生活及各種校園活動。校園文化是學校最有價值的無形資產,是一所學校的核心和靈魂。校園文化在學校教育中有著廣泛而深刻的內涵,直接影響著學校教育的目的和效果,影響著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和人才培養的成敗。加強校園文化建設,不僅可以為廣大師生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生活、工作環境,陶冶師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培養積極向上的人生理想,提高師生文明程度,而且可以通過學校輻射社會,示范家庭,推動整個社會的精神文明建設。新時期的人才需求,對職業院校的人才培養提出更全面、更高層次的要求,而市場經濟的一切競爭都最終歸結到人才和人的素質的競爭。良好的校園文化不僅有利于學生個體的成才,同時也為學校發展贏得了競爭實力。因此,建設良好的校園文化,對培養“四有”新人,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現實的重大而深遠的意義。(本文來自于《宿州教育學院學報》雜志。《宿州教育學院學報》雜志簡介詳見)
作者:單永新單位:宿州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