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標準成本管理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本文從標準成本的含義、種類,建立的意義和建立的方法等方面談了自己的看法,以利于企業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關鍵詞】標準成本;建立;效益
近年來,隨著我國市場經濟不斷完善,企業管理要求不斷提高和經營壓力不斷加大,各企業為了尋求利益最大化,挖潛企業內部潛力,大力開展節能降耗活動,在成本控制方面引入標準成本管理方法,降低產品成本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標準成本的概念和種類
標準成本是指在正常和高效率的運轉情況下制造產品的成本,而不是指實際發生的成本,是有效經營條件下發生的一種目標成本,也叫“應該成本”。
標準成本產生于20世紀20年代的美國,是泰羅制與會計相結合的產物。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隨著管理會計的發展,它在成本預算的控制方面得到廣泛的應用,并發展成為包括標準成本的制定、差異的分析、差異的處理等三個組成部分的完整的成本控制系統。它以目標成本(標準成本)為基礎,把實際發生的成本與標準成本進行對比,揭示出成本差異,使差異成為向人們發出的一種“信號”;以此為線索,企業可以查明形成差異的原因和責任,并據以采取相應的措施,鞏固成績,克服缺點,實現對成本的有效控制。
標準成本的制訂比較靈活,通常有理想標準成本、正常標準成本、現行標準成本和基本標準成本。標準成本的制訂都是按標準用量和標準分配率來計算,通常從直接材料成本、直接人工成本和制造費用三方面著手進行。但與定額法不同的是,直接材料成本包括標準用量和標準單位成本兩方面;直接人工成本包括標準用量和工資率兩方面(計時工資時);制造費用分為變動制造費用和固定制造費用兩部分。
二、標準成本建立的意義
標準成本制度的產生,標志著“先干后算”的成本核算模式被“先算后干”的成本核算模式所代替,對成本的控制從事后發展到了事前。實行標準成本制度,既有利于企業加強成本控制、進行經營決策,又有利于簡化日常成本核算。自該制度產生起,就深受西方企業界的歡迎,尤其在采用大規模流水線生產的工廠里得到了廣泛運用。該制度的局限是僅適用于生產經營條件相對穩定的生產部門。建立和運用標準成本的意義歸納為四點:
一是有利于預算的編制和執行。運用標準成本進行預算的編制和分解,能使各項預算指標更加符合生產實際,消除預算執行過程中的人為不利因素,進一步提高預算完成準確率。
二是各成本中心的責任清晰。通過揭示標準成本差異,并對差異進行分析,確定差異產生的原因。這樣就打破吃大鍋飯的現象,各成本中心之間管理水平的高低通過標準成本差異就可以體現出來。
三是有利于成本控制。明確成本中心的責任后,使成本控制的責任下放到車間和班組,便于車間和班組把成本標準、成本指標層層分解到個人,形成激勵和約束機制,加強考核,使獎金與成本業績掛鉤,同時實現企業效益最大化。
四是有利于決策。一方面管理層可根據差異分析情況作出采取新工藝、新操作、新技術的決策,以控制成本;另一方面,管理層針對標準成本狀況,作出營銷決策。
三、標準成本的建立
成本標準是針對明細作業在各成本中心而制訂的,它分為消耗標準和價格標準。而消耗標準又分原料消耗標準、輔料消耗標準、直接燃動力標準、直接人工標準和制造費用標準;價格標準分為物料價格標準、半成品價格標準、能源價格標準和人工價格標準。
(一)標準的制定應考慮歷史消耗資料及生產操作規程、計劃值
成本標準不能只由財務部門制定,而一定要有一個權威機構制定和修訂標準,制定標準應由技術部門、生產車間和財務部門的人員共同參與。另外,對于一個集團公司所屬不同地域的分廠,還應設定一個地域修正系數。比如有的分廠地處平原,有的則地處山區或丘陵地區,那么這些分廠在制造同一產品所支出的成本必然會受人工費、運輸費等因素的影響而不同。
(二)標準成本法下的差異主要有脫離標準成本的差異這一類
具體包括材料成本差異(材料用量差異、材料價格差異),直接人工成本差異(直接人工工資率差異、直接人工效率差異),變動制造費用差異(變動制造費用開支差異、變動制造費用效率差異),固定制造費用差異(固定制造費用開支差異、固定制造費用能力差異、固定制造費用效率差異)等四大項九種,設置口徑較細。要為各種成本差異專門設置許多總賬科目進行核算,如:對材料成本差異,應設置“材料價格差異”和“材料用量差異”賬戶;對固定制造費用差異,應設置“固定制造費用開支差異、固定制造費用能力差異和固定制造費用效率差異”等賬戶,并詳列于利潤表中。
(三)標準成本要整合,則從標準到生產實際的信息量必然非常龐大,光靠手工計算是不可能的
應用企業資源計劃系統-ERP作為標準成本管理平臺,在產品、產成品和銷售成本均以標準成本計價,并同時記錄成本差異,可以大大減少期末成本計算的工作量,簡化日常賬務處理。同時,采用ERP成本管理,在通過庫存系統、工資系統、固定資產系統等取出相關成本數據或手工錄入數據后,系統就可以自動進行成本計算,生成完工產品成本報表、在產品成本報表、成本差異分析表等報表,并保證各種數據來源的唯一性,確保數據之間勾稽關系的正確性,從而避免了手工做報表的繁重工作量。同時,還應推廣應用先進的檢測手段和顯示監控裝置,加強對物質消耗和流向的控制,為成本控制和計算創造條件。
四、標準成本的修訂
標準成本體系通過事前制定的成本標準,對各種資源消耗和各項費用開支規定數量界限,可以在事前限制各種消耗和費用的發生;在成本形成過程中,按成本標準控制支出,隨時顯示節約還是浪費,及時發現超過成本標準的消耗,有利于企業迅速制定改進措施,糾正偏差,以達到降低成本的目的;產品成本形成之后,通過實際成本與標準成本相比較,企業可以進行定期的分析和考核,及時總結經驗,為未來降低成本指出途徑。
制定的標準成本在一個固定的時期內應是不變的,在企業的組織機構、外部市場、產品品種等發生較大變化時,是有必要進行修訂的。但是等到上述因素發生較大變化時,往往差異已經較大了,給日常的差異分析工作帶來不便,增加了分析的復雜程度和工作量。根據以往的經驗,標準成本至少應在三年進行一次測試,并根據測試結果在征求各方意見的基礎上實施修訂。
五、結論
成本管理要建立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價格為基礎,以制造成本法為內容,以低成本、高效益為目標,以全面成本管理為核心的現代成本管理體系。通過對成本管理模式的研究,一方面促進了成本管理的進一步發展;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企業各項改革措施協調配合,齊步前進,推動企業各項專業管理朝著科技化方向發展。
【主要參考文獻】
[1]解振鎖.定額與標準成本之比較.財會月刊,2003.
[2]龔國華.標準成本控制法.生產與運營管理,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