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成長環境與大學生管理問題研究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冷戰結束后,國家間的交往、交流也出現了前所未有的頻繁形勢。但意識形態的交鋒從未停止,各種價值觀通過各種渠道影響著每一個人,包括思想、文化因素在內的各種因素都成了影響大學生成長的不可回避的環境因素。在國內,多元化的社會環境是大學生成長最重要、最直接的環境。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從單一的計劃經濟轉向復雜多變的市場經濟,社會生活和思想意識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教育的物質基礎越來越雄厚,但隨著發展中出現的問題也越來越多、越復雜。多元化的經濟文化條件使每一個地區、每一個家庭的發展呈現出差別和貧富不一。因而包括大學生在內的每個人的生存環境的差別方式不同,發展取向也不一樣。除了經濟文化條件的差異之外,還有制度造成的差異。如城鄉二元管理體制下出現的農民工問題、農民工子女上學問題、留守兒童問題等等。這些都是直接影響農民子弟大學生成長的環境因素。另外,校園及校園周邊環境也是影響大學生成長的重要環境因素。在校園和校園之外,大學生個體交往的圈子也是影響大學生成長的一個值得關注的環境因素。在大學生成長過程中,無論是有形的環境因素還是無形的環境因素,無論是現實的環境因素還是虛擬的環境因素,都必須納入我們的管理視野,認真對待,加強管理。這些環境因素的主要特點就是復雜多變、多元化、渠道多、管理難。
二、當代大學生現狀特點和存在的突出問題
(一)當代大學生現狀特點
1.當代大學生有兩面性。一方面是熱情開放、思想活躍、接受能力強、個性張揚、極具競爭意識;另一方面是在人際交往中含蓄包容少,注意別人感受少,溝通能力差,協調能力差。
2.當代大學生的表現具有多面性。同一個人在家里表現得非常嬌慣蠻橫,但在社會交往中卻表現得很正常,在學校變得聽話、積極主動。這說明人是具有適應環境的多面性的,人是具有可塑性的,有些大學生的“怪”“壞”習性是寵出來的、慣出來的,而不是天生的。
3.當代大學生各自的生活環境千差萬別,大學生的個體差異更加復雜。一部分家庭條件優越的大學生,有的依賴性較明顯,發展意識較弱;一部分家庭條件差的大學生,有吃苦耐勞的精神,善于交往,有很強的發展意識;一部分單親家庭的學生由于親情呵護的缺失,在別人面前總覺得不自信,別人對自己的態度反應敏感,攀比心理較強。
(二)當代大學生存在的突出問題
1.一部分大學生缺乏思想道德修養。應試教育重教書輕育人,長期放松思想道德教育,甚至把思想道德教育當成文化課,對學生的規范行為缺乏正確的引導,造成大學生思想道德修養缺失。
2.一部分大學生缺乏理想和信仰。他們對社會的未來、對個人的未來缺乏自信心。有的人把社會理想和個人的職業理想割裂開來去看問題,出現理想和信仰上的錯亂,甚至部分大學生受到西方價值觀的影響,出現價值觀扭曲。
3.一部分大學生自我約束力差,貪圖享受,遇事不冷靜,易采取極端行為作出違法違規的事情。
4.有些大學生集體意識淡薄,集體榮譽感不強,對涉及自身利益以外的事表現得冷漠。
5.一部分大學生心理承受力差,出現心理健康問題。以上幾種較典型的問題,必須加以適當的解決,才能有效推動大學生的健康成長和發展。
三、促進大學生管理的對策建議
新時期,我們必須從大學生的實際出發,滿足大學生的成長需求,把大學生引向培養目標,這是我們的管理宗旨和使命。
1.從價值引導入手,強化管理。2004年8月,中共中央和國務院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中把以思想信念為核心,把深入開展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定為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任務之一。大學生面對潮水般涌入的各種文化、思想、價值觀的沖擊和一些腐朽落后的生活方式侵蝕,有些人在理想信念方面出現了模糊、迷茫,從而出現了一系列的問題。理想信念是大學生素質的關鍵要素。這一關鍵素質的缺損并不是理想信念本身的原因,其根源在于價值取向的偏差。提高這一關鍵素質就要從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入手,進行價值引導,形成堅定不移的正確價值觀,增強其抗拒誘惑的內力和自律能力。只有把價值導向作為切入點,步步深入,培育核心價值觀,提高學生辨別是非曲直的能力,才能使理想信念有堅實的根基。
2.優化學生健康成長的環境,提高管理水平。新中國成立后,我們不斷地整治和優化學生成長環境,但是現代的教育資源、布局與人民群眾的實際需求之間的矛盾越來越凸顯。我們只有用新的思維、新的教育理念創新教育體制與機制,解決教育的供需矛盾,才能滿足人民群眾的教育需求。只有這樣,教育的環境才能從根本上得到改造。大學生管理的組織和工作者應在優化學生成長環境上下一番工夫,提高管理質量,提高管理的人文關懷水平,使每一個大學生感覺溫暖,學生心順,管理就順,價值引導就自然順暢。只要內在的“免疫力”強,抗誘惑的意識強,那么理想信念也就堅定,包括網絡誘惑在內的不良環境的侵蝕和影響就會減弱。
3.注重崇德釋惑,因勢利導。崇德,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德崇則成,德失則敗,這是我們大學生教育和管理的經驗。樹崇德意識,把道德品質教育貫徹到教育教學的全過程,才能培養有道德、有理想、價值取向正確的人才。釋惑,是中國教育的優良傳統,是幫助大學生解決認知迷惑。在大學生的成長過程中會有很多認知迷惑、事實疑惑、現實誘惑。無論是對大學生的迷惑還是疑惑,我們都要努力去釋惑、解惑;對大學生的誘惑,我們要有針對性地做工作,提高其防范能力。釋惑不僅是傳統的、狹義的教學和文化知識的學習上答疑解惑,更重要的是政治思想、道德品質、人倫綱常教育上的釋疑解惑。筆者將其移植在學生管理中立德樹人,稱其為崇德釋惑。因勢利導,是體現人性化管理思想和尊重他人人格管理方式的形式。因勢利導有兩大特點,一是針對性;二是時效性。如果不是因勢而是勢后或事后,就失去了針對性和時效性。因勢利導的工作方式常常用在思想政治工作方面,也用在應對突發事件方面,但很少有人去注意它的價值和意義。因勢利導,突出的是“導”字,要求的是“因勢”,體現的是管理智慧,最終反映的是管理能力。要強化因勢利導就要搞好大學生管理隊伍的自身建設,提高素質是關鍵。只有素質過硬的隊伍才能應對復雜而不可懈怠的挑戰,完成艱巨的任務。要使大學生管理隊伍的每一位工作者成為大學生的人生導師,成為大學生家長的文化及心理咨詢師。
作者:趙虎 黃桂華 單位:內蒙古民族大學內蒙古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研究基地 北方民族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