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公共管理學科發展研究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
改革開放以后,我國恢復和重建了公共管理學科,經過了差不多30年的建設與發展,該學科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推動了我們國家行政體制的改革,并為空額可國民經濟發展中的問題提供了有效途徑和方法。可在公共管理學科不斷發展與完善的過程中,還存在著很多問題亟待解決,比如科學研究方法、學科建設,特別是建立有效的分析研判學科發展出現問題后的解決機制,準確判斷給學科以后的發展方向和目標任務,來不斷適應新的環境與挑戰。
關鍵詞:
公共管理;學科;發展;研究
在20世紀90年代,公共管理學科在我國國務院學會委員會的調整下,才首次作為一門獨立的一級學科出現在高等學府中。因此,公共管理學科屬于新興學科,下設五個二級學科,分別為教育經濟與管理、行政管理、社會保障、社會醫學與衛生事業管理和土地資源管理。從改革開放至今,公共管理學科以爆炸式的發展速度趕超其他學科,到現階段,公共管理學科在各個不同層次的學校均有開設,學科體系已基本建立起來,并在逐步完善成熟。
一、關于公共管理學科的科學探索問題
公共管理學科的發展迅速,在保證學科發展的同時,更應加強科學研究,提升學術品質,豐富學科內涵,促進學科發展。第一,從方向上,應將理論研究與實際應用進一步結合。目前公共管理學科的理論框架是由學界的前輩在借鑒國外先進理論的基礎上,再根據中國實際情況初步構建的。因為我國國情與國外不同,而符合我國國情的理論還在發展完善中。對公共管理學科來說,不同的二級專業,研究方向也各不相同。無論哪個專業,都一定是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最終目的都是為了解決實際問題。第二,從方法上,應該將定量研究與定性研究相結合。定性研究是本學科基礎,但與此同時應進一步加強定量研究方法在公共管理學科具體探索中的引入、學習和應用。第三,從地域上,應聯系實際,將公共管理理論研究本土化。一方面,應加強我國公共管理學科的理論建設,并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由此可以與別國學者以平等的地位進行學科交流,共同探討在全球范圍內公共管理領域的差異與通性。另一方面,中國作為社會主義國家,與別國國情有所區別,所以應扎根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出本土化理論。
二、公共管理學科的未來發展方向與主要任務
為培養出21世紀創新型公共管理人才,肩負起國家和社會賦予公共管理學科的使命,我們高等學校公共管理領域應找準目標定位、回應社會發展和人民需求,扛牢學科本土化的責任,切實解決以下幾個問題。第一,加強科學研究,通過提升科研水平來促進教學質量發展。科學研究是學科建設的內涵所在,是教育質量的根本保證。我們初步建立的一套學科教育體系,為人才培養提供了學科支撐平臺。未來學科的發展,應該轉向研究質量和研究水平,創造新理論。為此,需要我們必須規范學術研究,厘清研究方法,理順利于本土化理論創新的基本思路,及時把科學研究的創新內容轉化為教學,使中國的公共管理學發揮引領未來、適應發展需要、挑戰全球競爭的作用。第二,著力加強教學質量,不斷促進教學水平。要突出教學質量這個關鍵,凝心聚力加強教學質量建設,培養出符合國家和社會需要的公共管理型人才。高校公共管理專業應調整專業和教學模式,創新教學內容和方式方法,推動教學模式改革發展。現在,國家教育部實施了教學“質量工程”,這位改變公共管理學科教學模式提供了有利契機。我們要積極支持并參與“精品教材”“教學名師”“教學團隊”“精品課”“教學創新實驗區”等活動,加強、推動公共管理學科培訓模式體質增效。第三,學科應統籌規劃,協調發展。筆者認為,公共管理學科近年來發展勢頭過猛,現有規模與學科實際內涵已存在不相配的為題。所以可以暫緩學科規模建設,根據教育規律及市場需求科學辦學,一面專業失衡,從而引發就業或其他危及社會穩定的問題。第四,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培養創新型師資隊伍。學科隊伍建設是學科發展的基本支撐,有一流的師資才有一流的科研和教學。公共管理學科是理論與實踐交叉較為典型的學科,這要求公共管理學科的教師,既要有多元化學科的知識背景,又要有敏銳的實踐洞察力,具有參與、指導學生實踐的能力。
參考文獻
[1]龔翔榮.知識管理:公共管理領域中的新理念[J].甘肅社會科學,2016(3)
[2]朱立言.公共管理學科發展的動力與源泉[J].公共管理學報,2014(2)
[3]朱立言.公共管理學科發展的動力與源泉[J].公共管理學報,2014(2)
作者:包文濤 單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