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企業社會責任脈絡管理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內容摘要:本文通過文獻研究對國內外管理學領域的企業公民研究狀況進行評估,通過檢索和甄別2003-2008年度發表在國際一流管理學刊物上的所有論文,從主題、課題類型、研究方法和學術性等各個方面對這些論文進行了歸類、匯總和分析,認為該研究目前在主流學術界還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在此基礎上提出了該研究的復雜性和跨學科性質,為從企業戰略行為角度研究企業公民行為和策略提供了借鑒和理論依據。
關鍵詞:企業社會責任企業公民利益相關者戰略
隨著社會環境的日趨惡化,企業的社會責任(CSR)已越來越被眾多企業和企業家視為可持續、健康良性發展的驅動因素。企業公民責任已成為企業戰略績效評價體系構建的重要基石。
企業社會責任研究概述
(一)國外關于企業公民的研究回顧及簡評
20世紀60年代,來自經濟學界、法學界、管理學界的學者們對公司社會責任概念展開了激烈的爭論。1990年,利益相關者理論日益成熟,為公司社會責任思想奠定了理論基礎,兩者相互補充并促進。這些概念的演變過程實際上也是公司社會責任思想的發展過程。公司社會責任思想就在不斷的演變和爭論中逐漸清晰起來,并成為挑戰新古典經濟思想的一種范式。公司社會責任又出現一個新的概念——公司公民,將公司社會責任思想繼續推向前進。Carroll(1993)認為,公司公民行為不僅僅只是指公司與員工或是公司與社區之間的關系,還應該包括公司對其他重要的利益相關者的回應。Waddock(2004)認為,公司公民概念第一次將利益相關者理論付諸行動,從而將企業與社會領域中的兩大主流,即利益相關者理論和公司社會責任思想融合在一起。同時,由于公司公民概念強調企業行為的社會影響,它又將公司表現與利益相關者和自然環境結合在一起。
(二)國內關于企業公民的研究回顧及簡評
現代經濟社會的發展要求企業承擔越來越多的社會責任,但目前許多企業,特別是國內企業,在參與社會責任活動方面還存在認識上的誤區,在實踐中也大多處于自發的狀態,對所參與的社會活動缺乏系統而有效的戰略規劃。本文對企業社會責任的體系、社會責任發展的現狀、對企業經營的意義以及營銷戰略構建的方法進行了討論和總結。企業公民是指:企業在所從事的各種活動中,應當對所有本地與世界各地既受企業決策與活動的影響,同時又能夠影響企業決策與活動的各利益群體(利益相關者)承擔相應的責任,以求得企業在經濟、社會、環境等領域獲得均衡的可持續發展能力,是個人本位向社會本位轉化的集中反映。
我國企業需要思考企業的社會責任表現與企業績效之間的關系。在我國還缺乏對企業社會責任與企業績效關系研究的情況下,對我國企業在這個問題上的研究,采用國外研究者的研究體系與方法,結合我國的現實情況,探究在我國的經濟環境下,企業社會責任的實施與企業績效之間的關系。研究目標是在利益相關者理論的前提下,公司社會責任是否對公司績效產生影響,如果是正面的影響,可以激發企業對社會責任的重視和關注。
20世紀90年代末到21世紀初,我國諸多學者也開始關注并研究起企業社會責任問題,有了初步成果。常凱的定義為:所謂“企業的社會責任”(Corporatesocialresponsibility),是指在市場經濟體制下,企業的責任除了為股東(stockholder)追求利潤外,也應該考慮相關利益人(stakeholder),即影響和受影響于企業行為的各方利益。其中,雇員利益是企業社會責任中的最直接和最主要的內容。王紅一的定義為:“公司的社會責任,意味著重新定義公司的目標,除了利潤最大化外,還要加入一些社會價值”。
臺灣較早從事公司社會責任理論研究的李政義先生引述馬克蓋雅(J.W.McGuiren)的觀點,將公司社會責任界定為:乃是企業不僅有經濟的義務與法的義務,對社會也有責任。換言之,企業必須關心政治、社團之福利、教育以及從業人員的“幸福”:實質上必須對環繞著企業之全體社會寄以關心。
我國最早研究公司社會責任理論的學者劉俊海的定義是:公司不能僅僅以最大限度地為股東們贏利為自己的唯一存在目的,而應當最大限度的增進股東利益之外的其他所有社會利益。這種社會利益包括雇員、消費者、債權人、中小競爭者、當地社區、環境、社會弱者等等的利益以及整個社會公共利益等內容,既包括自然人的人權,也包括自然人之外的法人和非法人組織的權利和權益。盧代富的定義為:“所謂企業社會責任,乃指企業在謀求股東利潤最大化之外所負有的維護和增進社會利益的義務”。主張把社會責任作為與經濟責任相對的概念,不同意把經濟責任也納入企業社會責任的大概念中。因為在他看來,這樣容易出現象弗里德曼那樣過分強調經濟責任而把經營責任之外的其他責任排斥在外的錯誤。劉連煌則是從公司實際決策中對公司社會責任的內涵加以確定的,他認為,所謂公司社會責任者乃是贏利性的公司,該贏利性公司便應放棄贏利之意圖,稗符合多數人對該公司之期望。
(三)國內外對企業社會責任研究的主要內容
綜觀國內外企業社會責任研究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企業社會責任的界定、企業社會責任標準化問題;企業社會責任的范疇及其重要性;企以及勞工關系與社會責任演變等等。目前,國內對企業公民行為與社會問題參與的研究尚不多見,且表現為泛泛而談居多,其學術性明顯不足。但是關于類似主題的研究在國外尤其在歐美地區已經相對比較成熟。與這三個主題的相關研究主要包括股東價值最大化還是利益相關者價值最大化、公司的社會責任與公司績效(財務績效、經營績效)的關系、利益相關者理論與企業社會責任、利益相關者與企業財務績效。綜合上述研究主題,可以發現國內的研究大多以社會責任為中心,主要研究基于利益相關者理論的社會責任和公司績效的關系。在提出“企業社會責任”概念的初期,關注的基本問題還是“企業應該有社會責任嗎”和“企業有哪些社會責任”。理論界多年來的研究,已經形成了完備的企業社會責任理論體系,這本身就對以上兩個問題做出了回答。
文獻計量法
(一)1992-2002年企業社會責任領域的文獻計量
Lockett對1992-2002年十種以上國際管理學頂級刊物和四種CSR(企業社會責任)進行了的文獻分析,從知識管理的角度,得出在管理學期刊的CSR的研究最流行關注的主題是環境問題和倫理問題,其實證研究呈現突出的定量化傾向,在SMJ中尤其如此,在11篇中就有8篇是定量實證研究。而理論研究以非規范研究為主,即研究“為什么”和“怎么辦”的問題,而不是“應該”的問題。對CSR文章最大的引用源是管理學期刊。按其觀點,企業社會責任的研究不僅是通過理性推導和實證推動的而且也由商業與社會及政治議程推動的。
CSR的研究主體按照上述的理論與實證標準劃分仍呈現碎片化傾向。因為CSR的研究邊界模糊,一致性的認識尚未形成,因此,嚴格的理論與實證二分法可能不能完全抓住在CSR研究中實證研究參與理論建構的角色(e.g.Eisehardt,1989)。由于一致性的理論認識未達成一致,當一致性意見形成后,可以考慮驗證變量和測量的問題。因此我們不能希望CSR研究有一般研究所具有的從理論研究轉向實證研究,由定性研究轉向定量研究的趨勢。按庫恩的科學范式來看,CSR缺乏范式可以從理論與實證研究的平衡狀態表現出來,另一方面,CSR研究嵌入在管理學中,由于管理學是多學科來源的特征,CSR通過管理學與其它學科進行對話。(二)2002-2008年企業社會責任領域的文獻計量
管理學期刊的選擇。運用Endnote文獻分析軟件及Refviz等文獻分類工具,以AMJ、AMR、ASQ、JM、JMS、OS、SMJ、CMR、HBR、SMR等A級和B級期刊管理類期刊和企業社會責任類期刊(businessandsocietyreview,journalofbusinessethics,businesandsociety,)為主要檢索源,在lockett的基礎上,參考其對企業社會責任文獻的研究思路和技術,對2003-2008年的企業社會責任/企業公民進行檢索。
企業公民/企業社會責任文章的選擇。關鍵詞選取社會(社會責任、社會績效、企業公民、慈善、社區、志愿者、社會影響);環境(環境責任、環境績效、可持續性、永續發展、綠色、生態、污染、自然);倫理(倫理、道德、價值、腐敗、犯罪);利益相關者(利益相關者關系、利益相關者理論、聲譽)。運用這些英文的關鍵詞對EBSCO內的文章進行了檢索。運用這些關鍵詞搜索可得到了70篇文獻,并在此基礎上進行了文獻統計。此結果如表1所示。
首先按照商業倫理、環境責任、社會責任和利益相關者四大主題對上述的2003-2008年文獻進行分類,由于任何分類都會有交叉之處,然而我們認為這樣的劃分有助于對企業社會責任的理論和實務的認知。
由此可見,與前十年相比,企業公民研究一直處于不被重視的狀態,這從另一個側面驗證了企業公民研究受現實社會問題影響的特征,如發生公司丑聞和重大的社會災害,企業公民和企業社會責任的研究會出現大的增加。企業公民研究文獻的主題集中于價值、公共價值、全球、公民、社會責任、利益相關者、管理、戰略等方面,這為進一步進行研究提供了可以深入的借鑒。幫助企業將社會責任納入戰略體系,面對經濟全球化和入世的挑戰,企業至少在中短期內需要在環境、社會目標與經濟目標之間進行權衡,實施恰當的企業社會責任戰略。有效的企業社會責任戰略使企業既造福于社會,又使企業受益,關鍵是找到二者的相交部分而平衡的觀點有助于如何進行企業社會責任戰略決策。企業社會責任戰略的實施需要各部門的有效支持,并通過一定的企業社會責任管理系統貫徹落實。
企業社會責任理論研究的實證方法論思考
借鑒Donaldson和Preston(1995)對利益相關者理論的劃分方法,根據研究目的、研究方法、論據類型和評價標準的不同將企業社會責任研究劃分為規范性研究、描述性/實證性研究和對策性研究三類。規范性研究主要從道德哲學高度探討企業公民的合法性和必然性問題,即企業為什么應當(或不應當)承擔企業公民責任,承擔企業公民責任是有好處的嗎?在中國承擔企業公民責任超前了嗎?這類研究往往與企業倫理學、道德哲學等聯系緊密,主要從功利主義道德和形而上學中以及經典經濟學框架中都可找到承擔和不承擔企業公民責任的理由。
實證性研究旨在揭示企業戰略管理決策中企業是如何行動的,如企業公民行為表現如何,企業公民行為的維度是單維度的還是多維度的?中國企業公民行為特征如何?企業在實施企業公民行為的結果如何?實現的程度如何?是哪些原因影響了企業公民行為的社會價值目標實現,企業公民行為的結果可以是經濟績效,也可以是風險防范的績效,起到一個安全網的效果。對各個利益相關者的滿足情況如何?與公司治理關系如何?而這些均可通過實證研究得到滿意的答案,除了規范的定量研究套路外,當然不排除定性的案例研究、內容分析和事件研究等定性的探索性研究思路。對策性研究意在說明如果企業及其管理應具備的能力、采取的策略或戰略、制定的社會責任標準和管理體系及如何實施社會責任審計、政府應采取的政策措施,等等。由此可見,三類研究回答的問題分別是“為什么”(why)、“是什么”(what)和“怎么辦”(how)。
從邏輯角度講,在解決應當的問題之后,企業社會責任的研究不能僅停留在哲學思辯的層面,企業公民行為從企業行為的現實性為CSR理論建構提供了另一個角度,在中國面臨嚴重的CSR困境時,僅滿足從道德高度進行規勸和較為宏觀視角的透視是不夠的,必須在企業的微觀層面進行理論建構,從戰略管理視角看企業公民建設,為將企業公民納入到企業戰略和競爭戰略之中提供理論和實證的支撐,當然此類研究在目前尚不多見。怎么辦的對策研究必須依靠實證研究的結果提供一系列可靠的備選方案,否則就是無源之水。
從我國企業社會責任和企業公民的研究演進看,三類研究在總體上在時間上相互承起,當前中國企業公民研究以規范性研究為主,圍繞企業是否應當承擔社會責任問題進行了激烈的學術爭論;目前姜啟軍和鄭海東等人的學術成果進一步說明研究重點轉向實證性研究。由于實證研究的進展較慢,Carroll等人的企業公民四維模型在實證上仍未開發出較公認的量表,從理論研究來看,企業社會責任理論研究與企業家理論研究相比在管理學期刊源中仍處于邊緣化的地位,并且數量沒有顯示上升的趨勢。
綜上,僅從研究方法的角度進行了劃分,而未從管理學中的企業社會責任研究發展來看,CSR的研究理論與實證難以嚴格劃分,這是由CSR研究的多學科性、前范式、社會問題驅動等特點,當然,實證研究對于理論構建應起到一定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沈洪濤.21世紀的公司社會責任思想主流——公司公民研究綜述[J].外國經濟與管理,2006
2.常凱.論企業社會責任的法律性質[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
3.劉俊海.公司的社會責任[M].法律出版社,1999
4.盧代富.國外企業社會責任界說述評[J].現代法學,2001
5.曹文娟.公司社會責任界定的反思[J].時代經貿:下旬,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