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農產品現貨市場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內容摘要:農產品現貨市場與期貨市場并不是完全分隔的,而是互為影響,互相促進的。從歐、美發達國家看,期貨市場應該是建立在成熟的現貨市場上。我國目前盡管現貨市場還不是很完善,但不應忽視或者說回避期貨市場的建設問題。中國農產品的現貨市場與期貨市場是可以相互促進,共同繁榮的。
關鍵詞:農產品現貨市場期貨市場
問題的提出
現代市場經濟發展至今已經形成了兩套各自獨立而又相互補充的市場體系,即現貨市場體系和期貨市場體系。現貨交易產生于人們交換產品的需要,而期貨交易產生于貨物擁有者規避價格波動風險的需要。從現貨交易上升到期貨交易是現代市場制度發展過程中的一次飛躍,市場功能將得到進一步的完善。期貨市場建立在完善的現貨市場體系之上,而現貨市場自身存在的固有缺陷所產生的種種不利影響也可以通過期貨市場得到校正,二者相互影響,相互促進,使整個市場體系逐步完善。不能否認,中國目前的農產品現貨市場離“完善”還有著相當的距離,其定價體系、流通體系、倉儲管理體制等都與歐、美、日等成熟的市場經濟體系存在著相當的差距。那么,中國在農產品現貨市場發育還不很成熟的情況下,是否能從事農產品期貨交易呢?
回顧歐、美發達國家的歷史,按照傳統的研究,人們似乎從19世紀的發展過程中總結出了一個公理,即市場的演變進化是沿著“標準化現貨市場——活躍的遠期市場——成熟的期貨市場”三階段的軌跡進行的。斯坦福大學的杰福利•威廉姆斯教授等人在1997年對此三階段提出異議。他們對中國鄭州商品交易所近4年的研究表明,市場的發展是完全可以超越市場的演變三階段模式的,有效管理的期貨市場有利于促進現貨市場營銷活動的進化,即通過管理效率提高市場本身效率,最終達到市場有效。
這并不意味著中國無須加強現貨市場基礎。現貨市場與期貨市場并不是完全分隔的,現貨市場是期貨市場的基礎,管理效率正如“潤滑劑”,可以促進、提高期貨市場的有效性,但不應該也不可能僅僅依賴管理效率的提高來提高其期貨市場的有效性。依靠堅實的現貨基礎,再加上管理效率和期貨市場本身效率,才能比較可行、穩定和持久地取得較高的市場有效水平。目前中國的農產品現貨市場還處于不斷提升的特定時期,此時推進農產品期貨市場的加快建設,若政策得當,措施得力,將會促進現貨市場和期貨市場共同發展。
農產品現貨市場對期貨市場的促進
農產品現貨市場主要包括:收購市場。隨著農產品流通體制的改革,國有商業和農村供銷合作社市場份額不斷下降,農產品加工企業在收購市場的份額呈上升起勢、農民運銷組織的收購和生產者直接向消費者出售的份額也在上升。這說明市場主體正走向規范、成熟,這將對農產品期貨市場交易主體的培育起到促進作用。銷售市場。集貿市場至今依然是我國農產品銷售的主要市場,全國城鄉集貿市場,1985年為61337個,1997年發展到87105個,增長了42%;集市貿易成交額1985年為632.2億元,1997年為17424億元,增長了26.6倍。大型綜合商場、超市、連鎖店等的市場份額在逐步上升。這是交易場所的規范過程,將引向標準化交易的期貨市場。批發市場。改革以來,農副產品批發市場數量不斷增多,1997年全國各類農副產品批發市場已發展到4000多家。其中一些批發市場已經發揮著比較大的作用,其商品集散、價格形成、信息傳遞、調節供求等功能不斷增強。這些大型批發市場在整個經濟生活中的影響力不斷擴大,一旦形成全國性農產品大市場,一來對交易的標準化如計量單位、質量標準、交易場所和信用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我國已建立的農產品期貨市場的發展提出了進一步要求;二來為全國性農產品期貨市場的形成提供現貨市場基礎,現在中國的期貨市場帶有比較明顯的區域性,全國性的農產品現貨批發市場的建立與完善將為期貨市場的進一步發展和完善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我國農產品流通體制的改革以市場經濟為取向。多種市場主體包括國有商業組織、集體組織和私有經營者等參與農產品的流通:大部分農產品的價格升降由市場供需情況而定、多年來被扭曲的價格體系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矯正:流通渠道和交易方式逐漸多樣化。流通環節逐漸減少。然而,我國農產品流通體制還未完全適應農業產業化和現代化發展的需要,有待深化改革。農產品的流通過程應該進一步推向市場,由市場形成價格,使價格能反映出供給與需求的變化,并且在經濟生活中使價格杠桿的作用真正發揮出來。這對規范期貨市場也有著極為重要的推動作用。期貨市場的功能之一是價格發現,但現實生活中,這個功能并沒有得到應有的發揮,其中原因很多,現貨市場的不規范是一個重要原因。當前要注意理順政府與農業經營企業的關系,使農業企業承擔的政策性職能與經營性職能相分離,使農業企業專心執行經營性職能,更好地參與市場交易。農業企業為了規避現貨市場的價格風險,必然會選擇期貨市場。目前我國期貨市場的一個很大的缺陷是交易者結構不合理,交易主體缺位,缺乏足夠的套期保值者和行為規范的投資者,尤其缺乏農業生產者的參與。當前,應將農業企業逐步引入期貨市場,一方面農業企業可以充分利用套期保值來規避現貨市場上的價格風險,另一方面期貨市場中的投機性風險將大大減小。
農產品期貨市場對現貨市場的促進
期貨市場最基本的經濟功能之一價格發現,就可以幫助農業生產實現農產品交易的價格風險。
供求關系決定商品價格。在現貨市場上,商品的價格只反映當前的供求關系,而對供求關系在未來一定時期內可能發生的變化并不做出反應。農作物的生長周期一般較長,調節其供給需要相當長的時間,故據現貨價格做出的生產安排也就不可能符合市場在未來某一時期的真實需求,價格和產量的波動也就在所難免。農產品本期的生產安排與價格波動會對下一個生產周期的產量(供給)和價格產生影響,進而影響到農產品的長期供給平衡。
在長期的農作實踐中,人們已經逐漸認識到這種弊端,從而會在生產中做出相應調整,但這種僅憑經驗做出的調整往往因缺少可靠的依據而帶有較大的盲目性,期貨市場也就應運而生。在期貨市場上,人們買賣的是未來的貨物,所以那些能夠引起未來價格變化的因素特別為市場參與者所關注。不同的參與者所掌握的市場信息不盡相同,因此,參與期貨交易的人數越多,市場所能了解到的影響未來價格變化的信息就越多,根據價格從眾的原理自然就可以看出價格走勢。由此形成的期貨價格也就越接近未來貨物的真實價格。這就是期貨市場的價格發現功能。期貨價格中包含了有關未來的供求信息,或者更進一步說,期貨價格代表著未來貨物的真實價格,因此,與現貨價格相比,期貨價格更具有生產指導意義。根據期貨價格做出的生產安排顯然能使農業生產避免前面提到的困擾,這對優化農業資源配置和提高農民的預期收入有著深遠的意義。
參考資料:
1.李一智.期貨與期權教程.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
2.袁永康.中國農產品流通體制改革前沿報告.中國農業出版社,2003
3.朱道華.農業經濟學.中國農業出版社.,2000
4.盧建鋒.論農產品期貨市場在農業生產中的作用.經濟問題,2003(4)
5.孫少巖.我國農產品期貨市場將走向何方.吉林農業,2003(2)
6.毛小紅.對發展我國農產品期貨市場的思考.中國商辦工業,20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