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大學語文教育對高職人才培養(yǎng)質量影響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chuàng)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在全球三百多家孔子學院的帶動下,學習漢語的人在以每年40%的速度遞增。然而,漢語在國內卻屢遭冷遇,頻遇危機。外語熱的高燒不退,網絡語言的巨大沖擊,致使能規(guī)范使用祖國語言文字的人越來越少,因此“高等學校要創(chuàng)造條件,面向全體大學生開設中國語文課”[1],拯救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的母語已迫在眉睫。
一、正確認識高職院校語文課程的教學目標
語文課程是一門為培養(yǎng)和檢測大學生語言文學知識、閱讀分析能力和文字表達能力而設置的綜合性文化基礎課程,旨在讓學生從以優(yōu)秀文學作品吸取千百年來形成的民族文化精髓,自覺地接受人文精神的熏陶,提高和強化對母語的理解能力和運用水平,幫助學生夯實語文根基,以適應各類專業(yè)課程學習的需要,為學生終身教育可持續(xù)發(fā)展奠定良好的基礎。為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yǎng)具有全面素質的高質量人才”[2]。新中國成立之初,大學語文作為公共課曾在我國各大學普遍開設,但1952年高校院系調整后,卻中斷近30年,直至上世紀70年代末才得以重新開設。大學語文承載了關注學生精神成長和人格養(yǎng)成的重任,早已得到有識之士的共識。蘇步青教授1978年發(fā)表任復旦大學校長宣言時說:“如果允許復旦單獨招生,我的意思是每一堂先考語文,考后就判卷子。不合格的,以下科目就不考了。語文你都不行,別的是學不通的”。北大語文教育研究所所長溫儒敏說“大學語文”主要還是激發(fā)和培養(yǎng)學生對語文的興趣,讓學生體味母語之美,人文之美,培養(yǎng)對民族語言文化的親近感、自豪感。學生有了這方面興趣,會不斷積累學習,終生受用無窮[3]。高職的語文課,首先應體現出“大”。明確高職教育中大學語文的功能與價值、明確界定高職大學語文與高中語文的區(qū)別以及與普通高等教育中大學語文的關系,讓學生能在學習中目的明確、饒有興趣、學有所得。大學語文不是對高中語文的查漏補缺,而應該把大學語文教育的內容確定在漢語言文學能力應用和提高這樣一個相對寬泛的范圍內,至于哪個學校、哪個專業(yè)需要學生哪一方面語文能力的培養(yǎng)和提高,要根據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規(guī)格、培養(yǎng)目標來確定,各學校、各專業(yè)都沒有絕對統一的教學內容,也不可能有統一的內容[4]。
1.大學語文課程是規(guī)范學生正確運用語言文字的載體。說普通話,寫規(guī)范字,是我們每一個公民的責任,這是國家以立法的形式確立的普通話和漢字的法律地位。在我們的日常學習、溝通交流、對外活動中形成主導。而當下的大學生,不認為母語差會對未來工作學習有影響,寧愿花費大量時間去補習英語,這種短視的做法,造成最終核心競爭力的軟弱。語文教育是任何一個國家或民族母語教育的重要途徑,大學生有傳承中華文化的責任和義務,開設大學語文課程,教會學生正確理解、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感受優(yōu)秀文化的熏陶感染,培養(yǎng)良好的思維品質與人格品質,增強規(guī)范使用語言文字的意識,對于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養(yǎng)意義重大。2.大學語文課程是培養(yǎng)現代化建設人才的需要。21世紀對人才的要求己經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不僅是知識技能水平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能應變、生存、發(fā)展。經濟的日益發(fā)展,為我們創(chuàng)造出優(yōu)越的物質條件,然而市場經濟中,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的個人主義思想,正侵蝕經濟建設的成果,制約經濟建設的發(fā)展。人們需要來自精神層面的正能量做支撐。大學語文的教學內容,著眼于培養(yǎng)人的高尚理想、健全人格、積極上進的精神,深刻反映歷史與現實生活中重大的焦點問題,表現真摯健康的思想感情和崇高的審美價值。通過系統的學習,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增強責任與使命感,凝聚民族精神,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流砥柱。大學教育,我們不僅要注重學生知識與技能的積累和提高,更要堅持立德樹人,突出人的道德修養(yǎng)和精神境界。教育的意義不是在制造統一標準的機器,而是在培養(yǎng)健全人格的人才,這是教育的最終落腳點。3.語文課程是構建文明和諧校園的基礎。近幾年,媒體大量關注高校校園,教室、寢室、食堂、圖書館等隨處可見的不文明、失德現象,讓天之驕子的形象大打折扣。一起起兇殺、暴力慘案,讓人不寒而栗,個人的信仰與所擁有的知識越來越不成比例。因生命教育的缺失,道德信仰的滑坡,大學校園已不再是圣潔的象牙塔,重拾大學生的人文精神時不我待。語文課程優(yōu)秀的教學資源,遠勝于政治理論課程枯燥的說教。文質兼美的作品,本身就能觸動人的心靈。文學的鑒賞活動更能培養(yǎng)健康良好的審美情趣,以提高審美能力與美的操行,在學生心中播下良知的種子。4.語文課程可以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文學作品是真善美的統一,是人類智慧的精華,感性的形象,生動的語言,在潛移默化中發(fā)揮著育人作用?!耙驗檎Z言文字是民族的地質層,積淀了民族文化的精粹”。沒有哪一門學科能像語文一樣可改變人的性格,塑造人的靈魂,提升人的魅力。沒有哪一門學科能像語文一樣讓人思維縝密,擁有無窮的想象力與創(chuàng)造力,培養(yǎng)高尚的審美情趣。這是一門可以在求知、做人、終身發(fā)展等方面都起到積極作用的學科。學習語言文字,透過文字背后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學到做人的道理和生活的真諦,這樣的淬煉,可以讓我們成為一個純粹的人、智慧的人,詩意一樣生活在大地上。
參考文獻:
[1]閆紅濤.芻議語文教學中的審美教育.[J].魅力中國,2009,12(3):16-18.
[2]李銳山.大學語文教育重在滋養(yǎng)心靈[N].中國教育報,2013-12-9(5).
[3]施蘭芳.高等職業(yè)學校學生學習態(tài)度調查[J].甘肅教育學院學報,2001,9(8):36-38.
[4]曾加榮.談談大學語文的定位[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6,9(9):49-51.
作者:李紅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