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人力資源教育與思想教育結合研討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在社會科學發展十分迅速的新環境下,教育中的學科分化與交叉表現逐漸明顯,很多學科在不斷的延展中進人到另一學科或者另外幾個學科,不同學科之間逐漸形成了思想上的相輔相成,例如,思想教育在經濟、管理領域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延展。現行的思想教育觀點,將思想教育看作挖掘人主觀能動性與人才內在潛能重要工具,因此,在新的社會教育環境下,思想教育已經在高校人力資源的開發過程中得到迅速發展,并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指導作用,這一點也證明了思想教育將會在人力資源實踐教育中獲得更為深遠的發展。通過對目前的人力資源實踐教育與思想教育的發展現狀,筆者將從以下契合點證明兩者之間存在整合的科學性。
(一)人力資源實踐教育與思想教育目標的一致性
思想教育的主要目標主要是對人進行政治、道德、價值觀、心理等方面進行引導與啟發,進而發掘人的內在潛能,在促進人各個方面發展的同時,奠定人的學習基礎,為其他學科提供思想基礎。而人力資源實踐教育主要是通過對人進行直接的技能或者能力的培訓,來開發人才的潛能,提高人才的實踐素質,同屬教育范疇。可以說,兩者都是在組織的條件下,對人才進行價值觀與能力的培養,在這樣一致性的教育目標的基礎上,思想教育完全可以在人力資源實踐教育中延展,最終實現兩者的互相促進關系。
(二)人力資源實踐教育與思想教育具有相同的實踐基礎
人力資源實踐教育與思想教育同屬于同一實踐的不同過程,兩者都是為社會發展而培養具有積極價值觀與實踐能力的人才服務。在傳統的人力資源實踐教育中,并沒有過多的引人,兩者處于分離狀態,各自擁有各自的教育方法與體系,互不相干,實施僵化。但是在新的社會發展要求之下,除了培養人具有實踐操作能力之外,還強調了人才的價值理念與正確的社會態度。這就需要人力資源實踐教育與思想教育相互融合與借鑒,充分發展人本性與制度化的特征,在進行社會工作實踐中實現人才的價值。
(三)人力資源實踐教育與思想教育對象的交合性
人力資源實踐教育的直接對象是人,針對不同的培養對象進行適當的教育行為,因人施教得到人事相宜的教育目的。思想教育的對象仍然是人,接受思想教育的人意圖是為了接收正確的社會價值觀與人生觀。因此,接受人力資源實踐教育的對象和接受思想教育的對象具有較大交合性。
(四)人力資源實踐教育與思想教育方式具有互補性
人力資源實踐教育從教育手段上講主要是務實,即為了使得培養對象掌握一定的社會實踐工作能力與素質,進行具體技能的教育。思想教育從手段上講主要是務虛,其教育方式就是通過灌輸思想、引導理論等實現培養對象具有正確的社會服務意識與人生觀和積極的社會態度。又因為兩者的培養目的一致,即為社會發展而培養高素質人才。兩者在人才培養中又存在著缺失,人力資源實踐教育注重技能等方面的培養,因此在思想理論方面存在缺失,而思想教育注重思想與價值觀等方面的培養,因此無法使人才的能力與素質得到具體的提升。但是在新的社會發展要求之下,兩者獨自都無法完全實現社會發展的人才培養要求,人力資源實踐教育與思想教育存在較大的互補性。
二、人力資源實踐教育與思想教育整合的意義
由于人力資源實踐教育與思想教育從各個方面都存在整合必要性,所以兩者進行整合必然會產生一定的整合作用。下面筆者主要從思想教育在人力資源實踐教育中的作用進行分析。
(一)思想教育為人力資源實踐教育提供政治保障政治功能是一切思想教育的基本功能。曾提出:“思想教育是一切經濟活動的生命線”。這句話臟社會經濟制度逐漸發展的今天同樣適用。在社會經濟突飛猛進的形勢下的意識形態中,無產階級領域沒有占據主導地位。市場經濟要求人可以按照自己的價值觀進行發展,為了能夠實現國家對社會經濟的指導作用,就需要對人才進行思想教育,保障社會人才具有正確的政治認識,正確的人生觀和積極的勞動態度。
(二)思想教育為人力資源實踐教育提供價值導向
18世紀以來,科學技術逐漸替代傳統的生產技術,改變了整個社會發展模式,也為人類帶來了生活上的巨大變化。同時帶來的還有生產方式與發展觀念的改變。另外,作為改變社會生產力的主要的無形的要素,科學技術被籠罩了一個神圣的光環,拜金主義、拜物主義終究是人類對科學技能的崇拜。科學理性在改變人類生活方式的同時,剝離了一部分人的價值觀與人文意義。而人力資源實踐教育作為培養人才具有科學技能與實踐能力的直接方式,在給人進行科學技能培養的同時,將加重人的科學追求的意識,淡化正確的、積極的社會導向思想。思想教育在融人人力資源實踐教育之后,必然能夠幫助人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發展觀,使得培養對象在掌握扎實的社會生產技能的同時,擁有正確的社會發展思想,真正的為社會持續發展服務。(本文來自于《南昌教育學院學報》雜志。《南昌教育學院學報》雜志簡介詳見
作者:李桂花單位:荊州市工業學校學生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