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十一五發展三農新方略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解決“三農”問題是帶有戰略性、全局性的重大問題。我國農村人口占大多數,農業基礎地位較弱,農村經濟文化社會事業發展水平較落后,這一國情現實決定了解決“三農”問題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的重點和難點。今年是實施“十五”規劃的最后一年,也是制定“十一五”規劃的關鍵一年。我們要根據新情況、新問題,認真謀劃“三農”發展的大計,為全面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奠定基礎。
我省已具備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經濟實力
廣東省較快、較好和率先解決“三農”問題,有良好的基礎和條件。經過25年來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我省經濟實力顯著增強,總體上達到了小康水平。目前全省GDP總量已達1.6萬億元,人均GDP折合為2500美元,地方財政可支配收入達2000億元。產業結構逐步向高級化和重型化方向轉化,經濟和社會結構發生了深刻變化,二三產業占了經濟的大部分,城市化進程加快,目前城市人口比重近四成;市場經濟日益完善,要素市場進一步發育;人民生活不斷改善;法治水平不斷提高,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穩步發展。這表明我省現代化進程整體上已經進入工業化的中期階段,具備了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經濟實力。
經過多年的發展和改革,我省農村農業也有較大的發展。特別是2004年呈現新的亮點,糧食生產保持穩定,農業發展取得明顯成效,全年實現農業增加值1262億元,增長4.2%;農民收入實現較快增長,全省農民人均純收入4366元,比上年實際增長4%,是6年來增幅最大的一年;縣域經濟發展步伐加快,全省67個縣全年實現生產總值4098億元,增長11.7%;農村教育、衛生、文化、扶貧等社會事業發展加快。這表明農村現代化進程加速,對工業、城市發展提出了反哺的要求。我省一些地方已經進行了有益的實踐探索,尤其是珠三角地區創造和積累了以工補農、以工建農的經驗。
當然,我們也要看到農村發展的不利因素和存在問題。從我省來看,經濟發展水平雖然處在全國前列,但農業農村基礎設施薄弱、農民收入增幅慢和農村發展滯后的問題較突出,農村教育、衛生、文化等社會事業發展大大落后于城市。目前,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由1996年的2.56:l擴大為2004年的3.06:1,珠江三角洲人均GDP相當于兩翼的5倍和山區的7.4倍。這種城鄉差距大的狀況若不盡快扭轉,不僅嚴重制約全省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而且會影響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實現,甚至影響社會穩定。
因此,我們對“三農”發展既要充滿信心,積極主動,搶抓機遇;又要正視問題,實事求是,科學決策,采取正確的政策措施。
從實際出發,制定我省農業農村“十一五”發展的新思路
一是在指導方針上,要改變城鄉發展中長期存在的“重城市輕農村、重工業輕農業、重市民輕農民”的“三重三輕”傳統觀念,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相互促進、協調發展的全局意識。
二是在基本思路上,要扭轉局限在“三農”內部解決“三農”問題的思維慣性,確立通過綜合辦法解決問題的系統觀念。真正按照省委、省政府關于“三農”工作的總體部署,既要挖掘農業內部潛力,調整結構增加效益,又要突破農業局限,大力發展二三產業,發展鄉鎮企業,為農村富余勞動力尋找出路,增加非農業收入;既要在農村發展和改革上下功夫,更要跳出農村圈子來解決農村問題,緊緊抓住發展這個第一要務,圍繞經濟建設中心,大力發展生產力,加大開放力度,從根本上為農村、農業注入新的活力。
三是在發展路徑上,要消除把“三農”工作停留在口頭上的畏難情緒,確立以規范化、制度化、法律化、科學化從根本上來解決“三農”問題的戰略思維。
著力提高農業農村綜合生產能力
我們要抓住當前全黨上下統一認識、高度重視“三農”工作的有利時機,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以增加農民收入水平和提高生活質量為中心,著力提高農業農村綜合生產能力,增加投入、深化改革、加強領導,認真貫徹落實“三農”工作的各項政策措施。
——大力發展效益農業。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才能保持農業的強大生命力。要圍繞農民增收這個主題,大力發展效益農業,搞好農業內部“三化”:推廣育種良法,實現種養良種化;圍繞花卉、水產品、名優嶺南水果等優勢農產品產業,以加工流通組織為龍頭,發展一批區域化、專業化程度高的農產品產業帶,實現生產規模化;面向市場拓展加工流通,開拓國際國內市場,實現營銷市場化。
——大力改善農村基礎設施。完善的農村基礎設施是保證農業、農村持續發展的基礎。因此,要抓好農田基本建設;抓好全省水利防災減災建設;抓好農業物質裝備能力建設,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抓好農業科技創新;抓好農村各類人才隊伍的建設,提高農村勞動力素質。
——大力推進農村“三化”進程。推進農村“三化”進程是加大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力度的具體體現,是縮小工農差別、城鄉差距,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永葆農業農村發展旺盛生機的重大舉措。一是要從實際出發逐步推進農村工業化。大力發展民營經濟,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和資源型工業,增強工業促進農業、帶動農業的能力。二是抓好城鄉規劃,完善中心城鎮建設和農村市政建設,加快農村城鎮化步伐。三是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加大力度支持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發展,提高農民市場化、組織化程度,做強做大龍頭企業,增強其帶動農戶、開拓市場、爭創效益的實力;創新經營管理和農戶聯結機制,形成強大的龍頭企業群體;不斷改革完善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和專業協會、商會,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增強開拓市場能力。
——大力深化農村改革。要堅持市場化改革的取向,加快市場化步伐,打破城鄉分割的二元體制。要立足改革增動力,創新機制促發展。一是深化農村稅費改革,落實“一免三改革”工作(鄉鎮免征農業稅,推進鄉鎮機構改革、農村教育體制改革、縣鎮財政體制改革)。二是因地制宜、從實際出發,抓好縣鄉鎮機構改革試點工作,探索建立高效的農村服務體系。三是抓好農村信用社改革工作,努力解決農民缺資金、難貸款的問題,把農信社建設成為服務“三農”、支持縣域經濟發展的社區性金融機構。四是抓好全省供銷系統的改革,煥發新的活力,使其成為農產品流通、農用物質供銷、技術服務的重要渠道。建設和完善農村要素市場、產品市場、勞務市場、農產品批發市場體系;加快開通整車運輸鮮活農產品的“綠色通道”,保證農產品運銷暢順;促進城鄉要素和產品的流動。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大力建設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和諧廣東,實現富裕安康,關鍵在農村,必須加快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推動農村各項社會事業發展。要增加財政對農村公共設施和公共服務的投入;搞好農村環境保護和市政建設,解決環境臟亂差問題,建設農民新居和新農村;加強公共管理,強化農產品質量管理、鄉鎮企業生產安全管理、土地使用管理;加大扶貧力度,重點解決農村“一保五難”問題(“一保”是解決農村最低生活保障線,做到“應保盡保”,“五難”是農村住房難、讀書難、吃水難、行路難、看病難問題),改善農村生活條件;同時解決好農民就業和拖欠農民工工資問題,妥善做好土地開發工作,依法維護農民利益。要切實讓廣大農民分享到改革開放和社會發展進步的成果,安居樂業。
——大力加強領導。各級領導要進一步提高對“三農”工作積極性的認識,切實做好“三農”工作。要把“三農”工作擺在重中之重的位置;要嚴格依法行政;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夯實執政基礎;提高農村管理干部的素質,提高管理能力和服務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