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英語教學文化信息分析論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高職教學中普遍存在學時短、課程多、師資力量弱的客觀情況,在商務英語教學中僅通過閱讀來增加跨文化知識顯然不夠充分,而通過在商務英語實踐教學中滲透文化信息,讓學習者在模擬實踐中體驗文化差異將是一個較為理想的切入點。
本文從Focus-on-form的理論入手,通過部分商務英語實踐教學環節的特點,探索在以交際為中心的商務英語實踐教學中滲透相關文化信息的方法。高職教學中特定的人才培養模式,要求我們在課程設置中相應采取“必須、夠用”的原則。而高職學校中的商務英語專業課程設置、課程大綱目前還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因此,許多學校都在自己探索適合本校具體情況、當地經濟發展狀況的新思路。在這個全國范圍的高職教改環境里,我們看到不少學校商務英語專業都在課程設置上作了很大的變動,比較明顯的特點就在于縮減文學、文化、語法甚至于閱讀、翻譯、寫作等傳統英語專業課程,同時加大了經貿、英語聽說以及相應的實踐課程。其目的很明確,即在普遍存在學時短、課程多、師資力量弱的客觀情況下,加強專業學生的英語交際能力和商務方面的專業知識以突出“高技術應用性人才”的培養目標。
但是在實際的教學工作中我們卻不斷發現新的問題———學生對于跨文化知識的匱乏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商務英語專業教與學的障礙,在商務英語實踐教學環節中體現尤其明顯,如:跨文化談判實踐中語言技巧與非語言技巧的掌握;跨文化翻譯實踐中的文化符號不對稱問題;跨文化交流中價值觀念與行為差異;跨文化管理理念沖突等等。這些問題的出現要求我們再次審視跨文化信息在商務英語教學中的作用與存在方式。
一、跨文化信息在英語教學及英語交際中的作用
(一)近十幾年來在我國開始流行交際法教學,強調語言的社會交際功能和使用功能。交際能力通常包括五方面的內容:1.語言———指掌握語法知識;2.功能———指運用聽、說、讀、寫四方面的能力;3.語境———選擇與所處語境相適宜的話語;4.交際者之間的關系———根據對方的身分、地位、社會場合,說出合乎自己身分的話語;5.社會文化知識。文化語言學研究表明,語言中儲存了一個民族所有的社會生活經驗,反映了該民族文化的全部特征。而交際能力的培養也就是使學習者在與對方交流中,根據話題、語境、文化背景講出得體、恰當的話,這種能力反映出學習者對所學語言所代表文化的了解程度。外語教學目的是培養語言應用能力,交際能力離不開對所學語言國家文化的了解,學習一種語言必然要學習這種語言所代表的文化。
(二)而將此問題進一步放大,也能發現類似的社會需求。當跨國公司進入國際市場時,由于價值觀念、行為準則、思維方式的不同,不同文化背景的企業管理者在企業管理和決策中會產生不同的觀點,而他們之間的文化沖突現象日益顯著,就必然嚴重影響企業的發展。在1999年報道,83%的跨國公司合并沒能產生經濟效益,人們往往把這種無經濟效益的合并歸咎于雙方的錯誤選擇或對市場的錯誤分析,卻忽視了在合并過程中及合并之后的文化和人的因素的作用。著名跨國公司文化差異研究專家戴維•A•利克斯甚至認為———凡是跨國公司大的失敗,幾乎都是因為忽略了文化差異所導致的結果。在這樣的社會需求下,具有商務英語專業知識同時也具有一定文化背景知識與跨文化溝通技巧的人才無疑會更有競爭力。目前在高職院校學時短、課程多、師資力量弱的客觀情況中,僅通過閱讀來增加跨文化知識顯然不夠充分,而通過在商務英語實踐教學中滲透文化信息,讓學習者在模擬實踐中體驗文化差異將是一個較為理想的切入點。
二、文化信息在商務英語實踐教學中的滲透
(一)Focus-on-form的啟示Focus-on-form在中文里被翻譯為“語意與形式兼顧”,它是上世紀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關于語法和語意教學的新興理論,經過近二十年的發展已經成為西方第二語言習得的一個熱點。Long把Focus-on-form定義為“在以意義或交際為中心的課堂下,隨著語言形式的偶然出現,學生的注意力被明顯地吸引到這些語言形式上去”(1991),“是對語言形式特征的偶然注意,或教師或學生提出這些語言形式特征,它們往往在理解或表達中引發問題”(1998)。既然在以語意為中心的課堂教學中可以達到語法和語意共存,那么同樣我們也能借用Focus-on-form的思路,探索在以交際為中心的商務英語實踐教學中滲透相關文化信息的方法。下列模式是以Focus-on-form的操作方式在商務英語實踐教學中“隱性”滲透文化信息的嘗試之一:1.課堂活動準備工作:確定課堂(專業)教學目標!選擇有關跨文化信息2.課堂活動組織形式:語言交際活動開始!語言交際活動終止!學習者自覺注意活動終止原因!文化差異因素出現(可采用InformationGap方式)!跨文化信息滲透!語言交際活動重新開始!體驗文化差異!語言交際活動結束!完成課堂(專業)教學目標
(二)案例教學課堂中跨文化信息的滲透案例教學,是教育者根據一定的教育目的,以案例為基本教學材料,將學習者引進教育實踐的情境中,通過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多向互動、平等對話和積極研討等形式,提高學習者面對復雜教學情境的決策能力和行動能力的一系列教學方式的總和。
1.恰當的案例選擇是實現文化信息滲透的前提案例的選擇應該同時能夠滿足專業教學的需要和體驗文化差異的需要。
2.合理的互動與引導是實現文化信息滲透的關鍵教師需要在整個教學環節中扮演好組織者和引導者的作用,保證學習者能夠自然、自覺感受到文化差異的存在及影響。
(三)商務談判實踐環節中文化信息的滲透商務談判實踐環節實際上非常適合學習者們體驗不同文化背景中人們的心理特征,思維模式及其引發的行為方式的不同,所以情景設計與心理分析應該成為此實踐環節中的重點。1.情景設計應盡量貼近現實,為文化差異帶來的沖突預留空間在實踐環節最初的指導中就有必要為模擬談判的5.4億增長到2004年的近13億。受耕地面積減少和人口增長雙因素影響,人均耕地面積逐年下降,2004年降為1.41畝左右,不到世界人均耕地的一半。有關研究預測,到21世紀30年代,我國人口將達到15—16億,到時,人均耕地面積將會比目前減少1/4,人地矛盾將更為尖銳。加之,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耕地減少的趨勢在短期內難以逆轉,土地資源的稀缺性將日益凸顯出來。與日益減少的耕地相比,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卻日益增多。2003年我國農村從業人員總量已達4.897億人,約占我國勞動力總量的70%,按照現有生產力水平和生產規模,我國目前農業生產大約僅需1億勞動力,因此,農村剩余勞動力達到3.4億,目前大約有1.2億在外務工,仍有2.2億多可能長期處于隱蔽性失業或半失業狀態,且這種狀態在長時間內難以改觀。不僅農業生產的要素狀況如此,而且在幾十年的農業發展過程中,農業技術進步的程度和水平也出現了極不平衡的狀態。在工業發達的沿海和大城市郊區,農業技術模式已開始向資源密集型過渡,呈現出了以設施替代勞動和土地,這種技術模式的發育是與這類地區的資源及社會經濟發展狀況相適應的。據不完全統計,1978年全國大棚面積范圍是0.54公頃,1994年日光溫室已發展到93公頃,大棚8.7萬公頃,兩者合計達到100萬公頃,再加上小棚213萬公頃,已占全世界的70%以上,從而使我國一躍成為世界上設施栽培面積最大的國家,許多農業新技術企業也由此脫穎而出;在中部地區或以農業為主要收入來源的地區,農業技術模式的發育狀況要相對復雜一些:一是這些區的生產力已達到相當高的程度,進一步提升土地生產率將會造成邊際收益遞減和資源環境惡化;二是這些地區非農就業比例相對較低,農業收入主要來源于農業。由于受農業勞動力剩余和土地相對稀缺的雙重擠壓,農業勞動生產率相對較低,因此,農業技術進步趨勢會向節約土地的技術進步的轉移,如多熟種植、間套和節肥、節水等。在以生存性農村為主的西部貧困地區和山區,由于勞動力投向農業的機會成本很低,勞動生產率和土地生產率均十分低下,所以這類地區農業技術發展的方向是提升土地生產率,生物技術如良種、化肥、地膜覆蓋是其正確選項。由此可見,我國農業發展和農業科技發展水平都是不平衡的、多層次的,和少數尖端領域技術突破性形成鮮明對照的是總體農業科技水平的落后,與高水平的科研水平并存的是低效率的普及工作。這些因素決定了我國農業發展和農業科技水平呈現出多元性,要求我們在今后的農業科技進步中選項的多層次性。超級秘書網
三、多元化農業技術進步的必然選擇
由于受到資源約束、市場約束、戰略目標和工業化水平等因素制約,導致我國在農業技術進步的選項上不能只是靜態單方向的演進,而必須是動態的多元化的推進態勢。在沿海地區、大城市周邊郊區及工商業比較發達的地區,其工業化水平高,經濟發展快,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方便且比例高,勞動價格相對昂貴,土地則顯稀缺,農業的發展應立身于自身優勢和區位優勢,壓糧擴經,優化產品結構,提高農產品質量和專用性。大力發展精準農業、品牌農業,農業技術發展的方向是提高競爭力,技術選擇上應以資源密集型為主,以實現資本對相對稀缺的勞動和更加稀缺的土地的替代,重點發展生物技術,改善生產條件和設施,適當發展現代信息技術,大力推廣農機械的使用。中部地區是我國糧食主產區,是我國農業的典型代表,生產中保持了精耕細作等傳統農業的優良技術,人口眾多,土地面積寬廣,但勞動生產率不高,其發展目標應首先滿足我國居民對農產品的需求,所以,中部地區農業技術的方向必然會朝著勞動密集型和有利于不斷提高土地產出率的方向發展。
而西部貧困地區和山區,地處高原、山川、丘陵地帶,自然條件惡劣,生態環境脆弱,基礎設施落后,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是農產品生產所得。農村剩余勞動力眾多且素質不高,勞動生產率與土地生產率十分低下,但土地稀缺特征不明顯,從擴大糧食產量以滿足人們基本生存需要出發,這些地區應以提升土地生產率和勞動生動生產率為技術進步的主要方向,重點推廣能提高土地生產率的生化技術如良種、化肥、農膜以及有利于水土保持、平衡生態的技術。當然,基于誘導性技術變遷理論,使得某些農業資源的稀缺性和市場對農產品的需求變動能及時地傳達給有關技術變遷的當事人。為了使農業技術進步沿著正確的道路發展下去,正確的政策取向應該是以誘導型制度變遷為主要手段,使農業資源的配置成為技術創新的長效動力,引導農業技術遵循勞動力價格、土地價格與資本價格之間的有機互動的方向變遷。農業技術政策的機制在于依托誘導型和強制型制度變遷獲得預期的技術變革效應,從而使農業技術選項建立在切合實際的基礎上。
【參考文獻】
[1]朱玉春,劉天軍寫作論文編著.數量經濟學,中國農業出版社,2006.
[2]張全紅.我國農業技術進步的路徑選擇,農業經濟,2006.5.
[3]李小云.論我國農業技術發展的方向與戰略,中國農村經濟,2002.11.
[4]劉強.別讓設施農業變了味,農民日報,200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