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小康社會戰略建設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十六大報告科學地作出了新世紀頭20年是我國一個重要戰略機遇期的重大判斷,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決策。這是十六大一個重大的歷史貢獻。“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設計,從戰略目標到戰略階段,從戰略重點到戰略措施,勾畫了一幅宏偉藍圖,對于凝聚人心、鼓舞斗志、充分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加快推進我國現代化建設,必將產生十分重要的作用。啟動理性思維,進行理性思考,全方位審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發展戰略,不僅可以看到它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思想精髓,還可以看到它全面推進、重點推進、積極推進、穩步推進的戰略特征。這里,就其“四進”的戰略特征分別從戰略規定和戰略依據兩方面作出分析,以深入理解十六大報告所確定的這一重大主題。
特征一:全面推進
戰略規定——看戰略目標的規定性。在十六大報告中說:“我們要在本世紀頭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使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這“六個更加”從一般的規定性上清晰地規定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生活全面推進的目標特征。
有一般就有具體。接著,在報告中又具體闡述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戰略目標的目標內容。這就是經濟上的“三個力”——經濟力(GDP翻兩番)、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明顯增強;政治上的“三個權益”——政治、經濟和文化權益得到切實尊重和保障;文化上的“三個素質”——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明顯提高;社會生活上的“三個面”——生產發展、生活富裕和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這四個“三”具體而全面地勾勒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經濟、政治、文化全面進步,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全面推進的目標特征。
戰略依據——看戰略目標確立的前提。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全面推進性特征是由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戰略目標確立的前提——總體達小康決定的。經過20多年的不懈努力,到上世紀末,我國已經勝利實現了現代化建設第一步、第二步戰略目標。到2000年,全國國內生產總值完成89404億元,折合10081億美元,人均約850美元,超過了人均800美元的目標,跨進了小康的門檻。這是中華民族發展史上一個新的里程碑。但是,我們也必須清醒地看到,現在達到的小康水平還是低水平、不平衡、不全面的小康。所謂低水平,就是經濟量人均水平還比較低。所謂不平衡,就是地區之間、城鄉之間,發展水平差距還不小。所謂不全面,就是小康社會所要達到的社會生活各項指標還沒有完全達到。黨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就是建設一個更高水平的、發展比較均衡的和更全面的小康社會。所謂更高水平,就是國內生產總值達到4.3億美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超過3000美元。所謂發展比較均衡,就是工農差別、城鄉差別、地區差別擴大的趨勢明顯扭轉,發展水平比較均衡。所謂更全面,就是經濟、政治、文化全面進步,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總起來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全面發展的目標。可見,“總體達小康”是“全面建小康”的前提和基礎,“全面建小康”是“總體達小康”的繼起和發展。“全面建小康”的全面推進性特征源于“總體達小康”的歷史前提。
特征二:重點推進
戰略規定——看戰略重點的規定性。在十六大報告中說:“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建設現代農業,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任務”。把解決“三農”問題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任務提出來,不僅提出了“三農”問題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任務,而且指出了“三農”問題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重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經濟、政治、文化的全面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重點和難點在農村,“全面建小康”的戰略既講全面推進,又講重點突破,把“兩點論”和“重點論”結合起來,既體現了我國社會經濟運動的內在規律和本質要求,又把握住了社會經濟發展的主要矛盾,在全面推進的基礎上凸現了重點推進的戰略特征。
戰略依據——看戰略重點選擇的“三農”國情。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重點推進的特征是由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三農”國情決定的。所謂戰略重點,就是社會經濟建設中的主攻方向或中心目標。在一個國家的一定時期之內,當某些部門處于落后地位,成為整個社會經濟的薄弱環節時,它們就會成為社會經濟發展中的主要矛盾,因而,就會成為社會經濟發展的戰略重點。歷史經驗反復證明,在社會經濟發展的戰略目標確定之后,戰略重點選擇得適當與否,是社會經濟發展戰略目標能否實現的關鍵。黨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目標,并作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重點和難點都在農村的重要判斷,基本依據就是我國現階段的“三農”國情。初級階段是不發達階段,農村尤其不發達。我國目前達到的小康水平低、不平衡、不全面,差距主要在農村。具體看來,農民生活水平較低,還有幾千萬人處于貧困狀態;農業生產力水平還不高,不少地方的農業生產仍然主要依靠畜力和手工勞動;農村社會事業發展還比較落后,文化教育、醫療衛生條件差的問題還相當突出。我們說,推進農村小康建設的任務十分艱巨,任重而道遠。其實,重中之重在農業、在農村、在農民。鄧小平同志曾指出:“沒有農民的小康就沒有全國的小康”。同志也指出:“沒有農村的穩定和全面進步,就不可能有整個社會的穩定和全面進步;沒有農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國人民的小康;沒有農業的現代化就沒有國家的現代化”。可見,黨的十六大把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重點定位在“三農”問題上,是在全面估量“三農”國情基礎上,對我國社會經濟發展進程作出的實事求是的決策。可見,“全面建小康”的重點推進性特征源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三農”的基本國情。
特征三:積極推進
戰略規定——看戰略任務的規定性。在十六大確定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中,最關鍵的目標是要用大體20年時間,力爭使國內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兩番,人均超過3000美元。過去20多年中,我國提前實現了國內生產總值翻兩番的目標,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是,應當看到,到2020年再次實現GDP翻兩番,同前一個“翻兩番”意義和要求截然不同。前一個“翻兩番”是在GNP2832億美元,人均GNP297美元的基礎上實現翻兩番的;而后一個“翻兩番”則是在GDP10081億美元,人均GDP850美元的基礎上實現翻兩番的。很顯然,后一個“翻兩番”難度加大了,這就要求后一個“翻兩番”必須是在全面提高質量和效益的前提下的經濟增長,是綜合兼顧經濟指標、社會指標、環境指標的可持續發展。這充分體現了黨中央積極推進的戰略思維,是我們黨在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過程中的又一個雄心壯志。
同積極推進的戰略目標相適應,由戰略目標的積極推進性所決定,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經濟、政治、文化和黨建等方面的主要任務均貫穿著昂揚向上、積極有為的奮進精神。本世紀頭20年經濟建設和改革的主要任務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推動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基本實現工業化;大力推進信息化;加快建設現代化;保持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這一組經濟建設和改革的主要任務雄心勃勃,是積極推進的。本世紀頭20年政治建設和改革的主要任務是: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民主制度;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改革和完善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改革和完善決策機制;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推進司法體制改革;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強對權力的制約和監督;維護社會穩定。這一組政治建設和改革的主要任務也是“跳起來摘桃子”的,是積極推進的。本世紀頭20年文化建設和改革的主要任務是:牢牢把握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堅持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切實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大力發展教育和科學事業;積極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繼續深化文化體制改革。這一組文化建設和改革的主要任務,其要求也很高,是積極推進的。黨的事業和黨的建設從來就是密不可分的。十六大報告指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必須毫不放松地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全面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在這方面,十六大報告提出了6方面的主要任務。即:深入學習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提高全黨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水平;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水平;堅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增強黨的活力和團結統一;建設高素質的領導干部隊伍,形成朝氣蓬勃、奮發有為的領導層;切實做好基層黨建工作,增強黨的階級基礎和擴大黨的群眾基礎;加強和改進黨的作風建設,深入開展反腐敗斗爭。這6方面的主要任務也是經過努力才可以實現的主要任務,也是積極推進的。總起來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任務項項都閃爍著積極推進的思想光輝和積極進取的奮進精神。
戰略依據——看戰略任務所背靠的戰略時期。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積極推進性特征是由20世紀頭20年是一個必須緊緊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決定的。十六大報告明確作出了新世紀頭20年是我國一個重要戰略機遇期的重大判斷。這是一個科學的判斷。在可以預見的20年內,和平與發展仍然是當今時代的兩大主題。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是世界各國人民的共同愿望,是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中國人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現代化,需要和平的國際環境和良好的周邊環境。和平與發展的主題,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提供了重要的國際環境保證。從國內條件看,改革開放20多年來,我國國內條件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市場供求關系發生了重大變化;經濟發展體制環境發生了重大變化;對外經濟關系發生了重大變化。伴隨著國內條件的根本性變化,我國的生產力水平邁上了一個大臺階:到2002年底,GDP達到10萬億人民幣,居世界第6位;進出口貿易總額達到6000多億美元,居世界第5位;外匯儲備2600多億美元,居世界第2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有了強大的物質支持。總之,本世紀頭20年“國際環境有利,國內條件具備”,是一個必須緊緊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正是面對這一重要戰略機遇期,黨的十六大提出了抓住機遇、積極推進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和主要任務。“全面建小康”的積極推進性特征來源于20年戰略機遇期的科學判斷。
特征四:穩步推進
戰略規定——看戰略階段的規定性。鄧小平是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根據鄧小平的提議,我們黨制定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大體分三步走的戰略目標。第一步,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第二步,實現到20世紀末國民生產總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本世紀中葉,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民過上比較富裕的生活,基本實現現代化。“三步走”的戰略目標互相銜接,循序漸進,在解決溫飽問題的基礎上實現小康,進而在21世紀中葉達到富裕,基本實現現代化,體現出分階段實現現代化穩步推進的戰略特征。
按照“三步走”的發展戰略,現在我們已經走完了前兩步。10年走一步,10年又走一步,20年走頭兩步,解決溫飽問題和總體達小康,在整個“三步走”發展戰略中可預見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是頭兩步,第三步則不同,50年走第三步,則是預期,是展望,是設想。現在開始走第三步。面對第三步,必須把它具體化,提出新的“三步走”發展戰略。黨的十五大完成了新“三步走”的戰略設計,提出了2010年、建黨100年和新中國成立100年,即21世紀第一個10年、第二個10年和后30年的戰略設想,這就是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新的“三步走”發展戰略。新“三步走”中第一步的戰略目標,1995年黨的十四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的建設》已經進行了戰略布署;黨的十六大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目標確定則是新“三步走”中第二步的戰略布署。正如十六大報告所指出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實現現代化建設第三步戰略目標必經的承上啟下的發展階段。“承上”,承接現代化發展戰略第一步、第二步戰略步驟,“啟下”,開啟現代化發展戰略第三步戰略步驟。正如“三步走”發展戰略體現分階段循序漸進穩定推進的戰略特征一樣,比照“三步走”設計的新“三步走”發展戰略,同樣體現了分階段推進、循序推進和穩步推進的戰略特征。
在這里需要說明的是,新“三步走”的發展戰略,前兩步也是可操作性的可預見性的現實性的兩步走,后一步也是一個預期,是一個展望,是一個遠期設想。將來后人面對新“三步走”的第三步時,還會有一個新“三步走”的更新的“三步走”戰略出臺。只有實施這樣三個“三步走”的具體發展戰略,才能最終實現現代化發展戰略的發展目標。三個“三步走”體現著一個共同的戰略特征——穩步推進。
戰略依據——看戰略階段設計所依賴的國情基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穩步推進的特征是由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決定的。我國正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是我國基本的國情。所謂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就是一個不發達、不成熟、相對落后的社會發展階段。就這個階段的基本特征可以看到:工業化和現代化還沒有完成;城鄉二元經濟結構還沒有改變;地區差距擴大的趨勢還沒有扭轉;就業和社會保障還沒有完全解決;可持續發展的矛盾還比較突出;經濟體制和其他方面的管理體制還不完善;民主法制建設和思想道德建設還存在問題等等。就這個階段的主要矛盾可以看到,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仍然是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在這樣的國情基礎上設計現代化發展戰略,既不能無所作為,也不能急于求成。建國以來,我們在經濟建設中幾次失誤,都是由于目標過高,步子過快,急于求成,結果是欲速則不達,想快反而慢。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是在科學分析和全面估量基本國情的基礎上,才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程作了“三步走”的發展戰略決策。“三步走”既反對悲觀論,又反對冒進論,講實事求是論。本世紀頭20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仍然沒有脫離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是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國情基礎上全面建小康的,這樣一個客觀基礎決定了“全面建小康”必須貫徹實事求是、穩步前進的精神,一步一個腳印,循序漸進,腳踏實地地奔現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