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湘西民間藝術數字化保護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隨著社會的發展,湘西民間藝術的生存環境日益惡化,很多優秀的傳統技能和民間藝術后繼乏人,如何保護并傳承湘西民間藝術這一瑰寶是一項非常重要的任務。本文從湘西民間藝術的發展現狀出發,提出了一系列利用數字化技術來對湘西民間藝術進行記錄、保護、傳承的策略。
關鍵詞:湘西;民間藝術;數字化;保護
湘西地區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境內居住著土家、苗、漢、回、瑤、侗、白族等30個民族,蘊藏著豐富的民間藝術資源,從而贏得了“民族民間藝術之鄉”的美譽。湘西民間藝術是湘西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勞動人民自己的藝術創造,是默默無聞的工匠美化生活,解決沒有著作權和專利權的創作。特別是那些代代相傳、富有造詣的藝術品,它們往往充滿強烈的民族感情和地方特色,孕育著良好的藝術想象力,其審美內涵極其簡單樸實,具有廣泛的生活根基和群體生活的積淀。
一、湘西地區民間藝術的發展現狀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經濟對市場的沖擊,這使湘西古老的民間藝術文化充滿了新的生命力,但是與此同時也充滿了挑戰與考驗。因為財政危機,脆弱的保護機制使得民間藝術生存環境的發展形勢十分嚴峻;很多寶貴的傳統技藝后繼無人,年輕人迫于生計外出打工也不愿意繼承傳統技藝,甚至有些傳統技藝因老藝人的去世已經消亡,這使得民間藝術出現無法繼續傳承下去、后繼無人的現狀。很多我們曾經朝夕相處、習以為常的事物,以后卻再也無法重現。例如五代時土家的織錦因其精湛的工藝手法和獨特的圖案紋樣全國聞名,但是由于無法與先進的機器工業競爭,當大師們一個個的離世后,我們再難找回原來土家織錦的藝術魅力。[1]慶幸的是這幾年來,政府為保護湘西傳統文化與手工藝做了非常多的工作,并得到了很好的效果。就目前而言,有很多傳統手工藝已經申請到州級以上的保護項目資格,例如苗族的銀飾煅制技藝、鳳凰紙扎、鳳凰藍印花布、湘西苗繡、鳳凰姜糖制作技藝等。州級以上傳統手工藝也大多數能夠后繼有人,像鳳凰紙扎的繼承人聶方俊、藍印花布的繼承人劉大炮等。如何將最新的科學技術與民間藝術相結合,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借鑒歐美和日本的成功保護模式,民間藝術數字化的實施已成為最有效的傳承方式。[2]
二、民間藝術數字化保護及其優勢
民間藝術的數字化保護是指利用現代化的數字信息處理技術,通過對民間藝術進行數字化保存、組織和存儲來實現的保護。這是一種相對來說既新穎又高速和有效的傳統技藝的保護方法,可以極大程度地保證傳統技藝以其原始客觀的形式較為長久地保存、固化和拓寬留存時間。民間藝術數字化不是簡單的民間藝術信息的轉換,而是應該在反映數字民間藝術中的歷史意義、審美感受和人文觸覺。與傳統的保護民間藝術的方法相比較,數字化保護手段在技術先進性、傳播面、成本、附加值等方面都具有優勢。在先進的手段方面:數字化保護民間藝術的方法充分地利用了先進的現代化信息技術和電子計算機的仿真模擬技術,與以往的采訪簡單的拍照收藏等方法大有不同。能夠再現民間藝術空間、重塑民間藝術傳承場景、渲染民間藝術魅力。利用電子模擬和計算機仿真等電子技術能夠使瀏覽者從多角度快速瀏覽工藝品的三維全景,可以重建傳統技藝工藝品的原始畫面,使瀏覽者可以獲得身臨其境的欣賞感受。傳播方面:因為有了現代化的計算機網絡技術的支持,在民間藝術的數字化保護實踐過程中,我們常常用建立網絡信息資源數據庫的方式來實現資源的共享和傳輸,使瀏覽者能夠穿越時間與空間的界限享受藝術的熏染。與此同時,利用這個強大的搜索平臺,可以充分提高瀏覽和研究效率。民間藝術的數字化保護打破了傳統的傳播模式,具有無可比擬的傳播優勢。成本方面:在數字化保護傳統技藝的過程中,資金一般花在早期的制作和后期的維護方面,其中包含早期的數字化掃描進視頻,然后制作模擬的場景與動畫,加上后期維修等,看似工程量巨大,可能花費大量人力財力,但其實成本遠低于傳統博物館與圖書館的對傳統文物的維護投入。增值性方面:傳統民間技藝是一種無形的不可再生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它所承載的基礎文化底蘊、技術與內涵極其深厚,幾乎沒有規律可尋,極其難得。所以通過現代數字化保護方法,對民間傳統技藝和工藝品能夠分類的條理清晰、整齊有序,形成一套自有體系,能夠實現它們更多的使用價值。此外,民間藝術的數字化產品還可以為傳統文化創意產品提供新鮮血液,通過提高傳統文化產業內涵的方式來促進傳統文化產業和民間藝術的產業化發展。[3]
三、湘西民間藝術的數字化保護策略
在去湘西擁有民間傳統藝術的地區進行實地調查和收集相關資料后,筆者發現湘西傳統民間文化藝術覆蓋范圍極廣并且有豐富的內容,但是分類不夠明確,在其發展和繼續傳承的過程中遇到的最大阻礙就是宣傳工作做的太少,這使得外界對于湘西民間傳統文化的了解較少,對于它們的藝術價值認識不夠。因此,要想高效地保護和利用湘西民間傳統藝術文化,需要當地政府對于本地區的民間藝術發展的實際情況進行實際規劃如建立數字博物館或者與地區其他圖書館或者博物館進行合作,完善資料庫和網絡交流展示平臺,“活化”當地民間藝術文化,使其得到更好的留存和發揚。
(一)收集資料
利用高清平面掃描儀和數碼相機相結合的方法對詳細民間藝術進行實地訪問與考察,再用計算機軟件如Photoshop、Flash或3Dmax對已經采集到的圖像進行處理及分析,最后利用數字化來實現圖案式樣的再利用和再創作。對于這些民間藝術還可以利用影像數字化的方式,如利用數字化錄像機、錄音機、音頻工作站等類似記錄設備對民間藝人及其民間生活方式進行數字化的記錄,也可以保留下一些民間工藝的制作過程和歷史發展變化過程。
(二)數字化分類
因為民間文化藝術涵蓋范圍很廣,歷史跨度較大,相關數據和資料太多,所以搜集過程和價值評估過程極其繁瑣,哪些文化資源是需要被保護的,還有一個不為人知的卻在民族文化精品中占據重大地位的都是需要鑒別出來的,并在這個基礎上再將其歸類條理。民間藝術又分為繪畫、剪紙鏤刻、雕塑、陶瓷、刺繡和音樂等幾個分類。這些形式不同和創作方式也不同的民間藝術,在數字化保護的過程中也需要根據自身特色屬性進行不同類別的保護和傳承。在分類過程中,從民俗學、社會學、人類學、美學、歷史學、心理學等角度關注民間藝術的系統、復雜和隱性特征。根據其表現方法、時間演變、地域特征、形式要素及其內涵,在此基礎上建立民間藝術資源的多層次類型分類體系,為科學建立湘西民間傳統藝術文化信息庫鋪平道路。
(三)建設數字化資源庫
利用現代化電子技術將湘西民間文化以圖片、音頻、視頻的形式存儲在網絡數據庫中,實現珍貴資料的永久保存和傳播,這就是建設湘西民間藝術數字化資源庫的基礎定義。這個內容豐富的資源庫要想成功建立,需要多媒體技術的支持,要求能夠同時對兩個以上不同類型的信息媒體進行文字、聲音、圖形、視頻的獲取、處理、存儲和展示。在滿足民間藝術文化表現形式復雜性的基礎上建立資源庫對其進行保存維護宣傳教育和弘揚。針對湘西地區,可以注重建立一個瀕臨滅絕的珍貴歷史材料數據庫,建立民間藝術項目、傳承人等模塊,開辟如“苗族銀飾鍛制技藝”“土家族織錦技藝”等特色欄目,并提供方便科學的搜索引擎和檢索平臺。
(四)構建數字化博物館
數字化博物館是當代圖書館和博物館建設民間藝術的一種新形式。它是以數字形式對民間藝術的各方面信息進行收藏、管理、展示和處理,并通過互聯網為用戶提供數字化展示、教育和研究等各種服務的信息服務系統。民間藝術數字博物館的內容架構一般包括科普系統、藏品系統、知識服務系統和衍生產品系統等。因類制宜,我們可以在科普系統中提供湘西民間藝術文化的相關基礎知識,包括歷史沿革、文化特色、地方民俗等方面;藏品系統可以提供有關湘西民間文化的影視作品、道具展示等;知識服務系統可以對瀏覽者提供湘西民間文化相關的知識在線服務,像地方文獻、檔案資料和口述歷史等;衍生產品系統則可以提供一些與湘西民間藝術相關的工藝品、文學作品、藝術創作等展示。[4]
四、結語
在我國近幾年來經濟建設快速而高度地發展過程中,人們越來越重視物質與精神生活的品質問題,人們在感受現代化的同時,也提升了對傳統民間文化的熱情與向往。但是,隨著現代化進程的高速發展,旅游業也隨之獲得了相關發展,伴隨著旅游產業的發展,很多傳統的民間藝術受到了嚴重的威脅,有的甚至已經消亡。現代化電子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給正處于懸崖邊緣的民間藝術保護工作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利用好這次機遇,把還存有的民間藝術完整地保存下來,讓它們為人類文明發展做出最好的貢獻,也使后代能夠更好地欣賞到這些藝術珍品。因此,大力推進民間藝術的數字化保護已成為當前我國的一項重要任務。
參考文獻:
[1]趙晶,劉冠彬.現代數字化轉換下湘西民族服飾圖案的“再構建”[J].上海紡織科技,2013,(08).
[2]舒鑫.湘西地區民族傳統手工藝數字化保護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2010,(05).
[3]蔣娜.湖南民間藝術的數字化保護及其傳承探究[J].藝術研究,2013,(01).
[4]夏席齡,皮珊珊.論湘西苗族蠟染圖案的數字化研究與運用[J].湖南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04).
[5]董堅峰.湘西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研究[J].資源開發與市場,2013,(12).
[6]周鳴勇.民間藝術數字化保護研究[J].劍南文學:經典教苑,2012,(08).
作者:李銀興 單位:湖南涉外經濟學院藝術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