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文化視角下的當代雕塑藝術設計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雕塑與文化
對于文化的界定,目前學術界上還沒有一個完整而統一的說法。但是,從已有的界定表述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其范圍所具有的廣闊性。通常情況下,人們在社會生活中所創造和繼承的一切物質產物,例如:衣服、食品、房屋等都屬于文化的范疇。當然對于人們所創造的精神產物,例如:學術、倫理、文學以及藝術等也都屬于文化的范疇。馬林諾夫斯基曾說過:“一切文化要素,若是我們的看法是對的,一定都是在活動著,發生作用,而且是有效的。”這就是說文化被創造出來其最初的目的是為了滿足人類的物質生活以及精神生活上的需要。因此,有學者認為文化是滋生藝術的最好土壤,它作為社會現象中的一種在社會發展的地位越來越被人們所關注。在藝術與文化的交融過程中,文化的傾向性是可以通過相關藝術加以表現出來的。從這一層面來講文化與藝術的關系是非常密切的,二者之間有著相互促進、相互發展的關系。文化與藝術的相互發展過程中也表現出了中西方的差異性。但是,相關文獻研究結果顯示在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與融合的過程中,中國的雕塑藝術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得以發展的中國雕塑藝術在文化背景下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分析中西方的雕塑文化,其存在的區別是非常明顯的。例如,在對于美的追求上,中國的雕塑藝術所追求的是一種神韻的美,這種神韻是一種在“似與不似之間”突出共性的美,不僅如此中國的雕塑藝術在重視美與善相結合的同時,也非常關注雕塑藝術另一個功能———教化功能。相比之下,西方的雕塑藝術所追求的美則不同,西方雕塑所追求的美是自然模仿的美,比較注重的是一種“形似”之美,其強調是在雕塑作品創作上對人體解剖結構與規則的準確把握,且對個性突出也非常注重。西方雕塑藝術的文化在重視“美”與“真”的二者的結合時,更加關注的是雕塑藝術自身的認識功能。通過中西方雕塑藝術的比較,我們更加清楚地認識到文化與雕塑藝術的關系。可以這樣講雕塑藝術的發展就是一個國家或者一個地區以及一個民族文化發展的過程。因此,人們贊嘆雕塑是立體的詩,立體的畫、立體的音樂。為此學者也認為偉大的雕塑藝術,常常被看作是一個國家、民族、城市的象征與精魄。當然,中國的雕塑在悠久文化發展過程中也得到了豐富的養分,所形成獨有的民族風格與濃郁地方特色使其成為中國文化苑囿中極為璀璨的瑰寶,同時在世界上也享有一定的盛譽。追溯中國的雕塑與文化間的關系,那就要從先秦時期談起。在漫長的文化與雕塑藝術的發展過程中,古老的中國形成了具有歷史悠久與品種繁多的特點,例如,在雕塑的材料上就擁有象牙、玉石、木材、竹子、陶泥等。翻開中國雕塑藝術的歷史,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個極具特色的不同的發展時期。例如,在原始社會時期,中國雕塑藝術上就出現了石雕、骨雕、牙雕藝術品。到了秦漢的時期其陶塑工藝成為雕塑藝術發展的主要代表工藝,例如,舉世聞名的秦兵馬俑,就是一個非常有藝術代表性的作品集。7000多件的武士俑形態各異,每一個都有很深的藝術研究價值。其中還有上百件的戰車、戰馬等大型雕塑作品,這里所有的雕塑作品在世界上被稱之為迄今為止規模最為龐大的雕塑杰作。而到了魏晉南北朝和隋唐時期的石窟雕塑更是豐富了中國古代的雕塑體系,其也成為這一時期雕塑的主流。時至今日,中國當代雕塑與文化的結合更為緊密,隨處可見的雕塑無不彰顯著時代的氣息與流露著時代的文化脈搏。
二、文化轉型下的當代雕塑藝術發展
文化的轉型也帶動了雕塑藝術的轉型,當然這種轉型是一種藝術上的自我修正與發展。當代雕塑藝術發展中城市雕塑是一個非常有代表性的藝術發展分支。由于,城市雕塑所記載的是不同時期的城市的發展歷史,通過雕塑藝術作品我們可以窺視出這一時期這個城市的人們的生活狀況和這一時期這個城市的人們的精神追求等。換個角度來講,對于城市而言其都是歷史產物的代表,每一座城市都會有別于其他城市的歷史、生活特點以及實物背后所隱藏的豐富文化之內涵。因此,有學者認為通過不同時代雕塑作品的研究就如同閱讀這一年代的百科全書。在新中國成立以后,中國的雕塑藝術發展可以分為三個不同的發展階段:首先,1949年以前所要解決的是如何將西方古典雕塑樣式學到手;其次,是1949年至1979年,在這一發展階段主要的特點是匆匆忙忙地利用之前所學的方式,并將其與中國當時的社會主流意識形態相結合起來,因此,首要的任務就是如何解決對其的宣傳功用問題;最后,1979年以后的發展階段,這一階段的雕塑藝術發展對于所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如何學習從人們感性的日常生活中去發現問題。這三個不同的發展階段是新中國成立之后雕塑藝術發展的重要時期,其每一個階段所要解決的問題都是與當時時代文化背景有著密切關聯的。新中國雕塑文化轉型的重要標志事件是發生在1992年的當代青年雕塑家邀請展。這一展覽的特殊性就是因為發生在20世紀80年代與90年代的轉變時期。說這一展覽是新中國雕塑文化轉型的標志性事件是因為在此展覽之前,中國的雕塑界整體上表現為兩個特點,即中國雕塑新藝術的傾向不明顯,雕塑在當時的中國美術界中發展呈現為滯后性,第二特點表現在西方形式主義影響下的形式美與抽象雕塑成為當時雕塑藝術家們探索的新動向。“藝術之始,雕塑為先。”這是梁思成在《中國雕塑史》一書中所述。這句話說明我們在研究當代雕塑的文化及文化背景變化的同時,不能脫離中國雕塑史的研究。同時,準確地把握雕塑的界定以及雕塑藝術的內涵將有利于我們分析其所隱藏的文化變遷。現代的雕塑豐富傳統雕塑組成體系,例如,按環境與放置位置將雕塑劃分成了城市雕塑、園林雕塑、室內雕塑等。我們知道雕塑藝術上有圓雕、浮雕、透雕三種基本形式,而在文化轉型后的當代雕塑藝術中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如反傳統的四維與五維雕塑、動態雕塑等形式,這些雕塑形式真正意義上地顛覆了傳統雕塑的文化觀念,將雕塑藝術所蘊藏的文化內涵也日漸豐滿起來。我們知道在當代雕塑理論中將形體美比作雕塑形式美的核心靈魂。在此理解指導下,當代雕塑藝術的發展更加突出了雕塑形體比例上勻稱、結構上嚴謹以及形體所呈現的形象動勢、情緒與生命力等特性。例如,羅丹所創作雕塑作品《思想者》,馬約爾所創造的雕塑作品《被鎖鏈住的女人》等都以極具強烈感染力的動感語言。實踐證明,合理有效的“影像”處理往往會給作品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通常情況下雕塑家們都會借此技巧表達出作品主題的宏偉崇高或是寧靜沉重或是升騰飛躍。綜上所述,當代的雕塑藝術在發展的過程中受到了當代文化的影響,變化背景的轉型促使了雕塑藝術的自我完善與發展。進一步而言,無論是在雕塑的創作方法上,還是在雕塑的題材上,亦或是在雕塑表現的形式與風格上,文化背景對其發展所起到的作用都是不可小視的。
作者:張澤佳單位:齊齊哈爾大學美術與藝術設計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