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現代藝術設計思路(4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隨著我國改革開放進程的不斷加快,不僅使我國的經濟發展更加貼近全球化的規律,同時也使得我國的民族文化流入了國際市場,被廣泛地應用在現代各類設計理念當中,給現代設計理論的發展提供了動力。本文即是對現代藝術設計和民族文化符號進行研究,探討了現代藝術設計當中對我國民族文化符號應用的問題,同時闡述了如何更好地應用我國民族文化符號,以期能為相關工作提供參考。
關鍵詞:現代藝術設計民族文化符號應用方式
一、現代藝術設計當中民族文化符號應用的問題
民族文化符號在經過上百年的發展后,其已基本成熟,而且具有明顯的地域特點。但現代很多藝術設計者對于民族文化符號的認識不夠充足,導致應用中各類問題的發生,也局限了民族文化符號的實際用途。
(一)濫用問題
當前我國的民族文化符號已經成為了世界各國追捧的主要目標,而且已經形成了風尚,尤其是在服裝設計當中更加突顯了我國古典文化符號的韻味,能夠有效提升設計作品的文化內涵。但是現代很多設計師在應用民族文化符號時常會表現出濫用的情況,因使用而使用,在沒有體會到其文化內涵前就應用在了實踐中。例如2015年時推出的“東北花襖”服裝系列,其所使用的理念就是我國東北地區冬季花棉襖的色彩,這種花襖的色彩較為艷麗且繽紛,主要是為了在東北地區冬季單調的顏色中尋求美感,同時大綠、大紅等暖色調的應用也能夠讓人感覺到溫暖。但部分時裝設計師在看到“花襖”風流行后,將其隨便應用在夏季服裝當中,產生了不倫不類的效果,難免會讓人覺得審美疲勞。
(二)誤用問題
我國的民族符號本身是經過上百年的打磨后逐漸形成的,各類符號之間的年代可能相隔甚遠,無法形成藝術上的搭配。而現代部分設計者則將其強行應用在一起,不僅不能烘托藝術品的文化內涵,而且還呈現畫蛇添足的感覺,使得設計本身難以取得更高的評價。
(三)搬用問題
民族文化符號的主要價值就在于其內涵身后,而不僅僅是一個圖形?,F代設計師在應用時如果僅對其進行簡單的拼接處理,生硬的照搬照抄,這種毫無創新思維的設計方法會對文化符號的內涵產生不良的影響,甚至誘導現代人誤解民族文化符號的深意。
二、民族文化符號在現代藝術設計中的應用策略
(一)深刻領悟文化內涵
民族文化符號本身是在歷史的長河當中日積月累沉淀下的,不論是從形成的時間上,還是從被研究的時間上均非常漫長。現代藝術設計者不能簡單地以“拿來主義”運用這些民族文化符號,而是應該更加深入地對這些文化符號進行認識。在使用每一個文化符號前,均應該對這一符號屬于哪個國家、哪個民族、符號衍生的歷史、符號的內涵等進行詳細的了解,這樣才能夠掌握符號應用的方向。例如我國民族文化符號當中的“?!弊?,其是我國漢族人民文化發展當中形成的符號,根據符號的外形可以分為圓形、方形、象形、倒立等,其中圓形的福字不僅寓意著福氣,而且還寓意著圓圓滿滿;倒立的福字則寓意著“福到了”;象形的福字中主要突出的是衣補旁和田字,有衣有田就是古代老百姓最大的福氣,因此在不同的場合應該應用不同的文字符號。再例如西藏藏族地區的格桑花,這一文化符號代表的不僅使藏族人民堅韌的性格,同時也寓意著女性純潔的愛情,因此一般在女性服裝上運用格桑花的圖案。
(二)合理的創新思維
藝術設計本身就是一個天馬行空的想象過程,因此允許在可控范圍內合理的創新現象。人類的想象力是無窮的,也因此創造出了各種設備和工具,在藝術設計中只要找到了兩個事物之間的共同點,就能夠將其聯系在一起,利用藝術加工手段進行融合表現。例如可以將水波紋聯想成水草,既突出了水波動時水草隨波而動,又能夠表現出水的清澈程度。例如將祥云聯想成龍,就能夠同時表現出我國兩種吉祥的文化符號,并且將龍身表現的更加縹緲,加深了文化內涵。
(三)符號構成的合理應用
我國民族文化符號的結構較為復雜,可以是文字、動物、植物、物體等,因此可以在符號的構成方面進行充分的應用。首先可以采取打散重構的方式,對原民族文化符號進行分裂式的處理,這樣做能夠進一步了解符號中每個結構對整體的影響,獲取結構自身所包含的深意。在重組過程中也可以根據需要對符號進行分割、具體表現等,通過獨立的符號元素來表達設計者的想法。其次可以使用分解轉換的方式,將原有的抽象畫符號轉變為新的形態,這種方法一般應用在民族符紋、陶器紋路等方面的創新當中。對這類文化符號進行深度提煉和分解,然后將抽象的畫面轉變為具象的圖形。例如小馬奔騰影視公司的宣傳視頻當中就是將遠古時期的巖壁象形團進行轉換,并且逐漸轉變為馬字的象形文字,并賦予了其動態的表現,使得人們能夠了解象形文字中各個筆畫所代表的含義,從而突顯藝術設計中的文化底蘊。第三,可以采取置換構成的方式,將傳統的文化符號內的結構進行重新更換,并賦予其新的含義。例如我國2008年北京奧運會時期設計的宣傳海報,其主體引用了華表的符號,華表原型當中主體為云龍圖,以雕刻的形式賦予其線條,但設計者獨具匠心地將這一文化改成了各種運動項目,并且由這些簡單的“火柴人”組成了華表原有的線條,從遠處和近處所獲得的視覺效果完全不同,既突出了創新理念,又保證了其文化內涵。第四,可采用異形同構的方式,利用事物原有的線條變現一個全新的事物,這種變異后的拼接能夠避免搬用的生硬感。例如《舌尖上的中國》宣傳海報上,以面條作為水流的象征,即突出了其飲食節目的主題,又借助了背景水墨畫般的意境,使得整體自然和諧。
三、結語
民族文化符號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重要的文化組成,在現代藝術設計領域當中應該對其進行繼承和發揚,但必須對現代各種文化符號應用問題進行避免,運用設計者自身的想象力,合理使用或創新民族文化符號。
參考文獻:
[1]劉暢.現代藝術設計與民族文化符號的相關探討[J].戲劇之家,2014,(18).
[2]張志文,李志.民族文化符號在現代藝術設計中的運用研究[J].現代裝飾,2012,(11).
[3]齊軒.民族文化符號在藝術設計上的應用方法分析[J].藝術科技,2013,(10).
作者:黃偉 單位:連云港市廣播電視臺新媒體管理中心
第二篇:現代藝術設計可持續發展研究
【摘要】21世紀是人類科技迅猛發展的時代,但是科技發展的同時也給人類帶來了巨大的環境和資源的挑戰和威脅,因為21世紀最緊迫的問題就是人類的發展與地球環境資源承載力的問題,因此現代藝術設計與可持續發展問題已成為人們日益關注的重點。本文從藝術設計與可持續發展之間的關系入手,淺析如何實現設計與發展的平衡問題。
【關鍵詞】藝術設計;可持續發展;環境
一直以來關于藝術設計的出發點都是人,以人為中心是一切設計靈感的來源和終點,傳統的設計觀認為只有滿足人類需求的設計才是好的設計,因此出現了滿足人類虛榮心的純金馬桶設計,滿足人類出行需求的汽車和滿足住房需求的高樓大廈……在這個過程中人類無止境的向大自然索取資源,并無視資源消耗過程中對環境的影響,以至于到了21世紀的今天,資源和環境問題成為人類的頭等大事,可持續發展的藝術設計理念才正式出現并成為人類關注的焦點。
一、可持續設計思想的提出及內涵
可持續設計,顧名思義就是可持續發展與藝術設計的有機結合,是在生態哲學的指導下著眼于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設計理念,在這種設計理念的指導下,任何的設計都不是以利益為出發點,而是把設計作為人類生產生活過程中的一種元素,通過這種設計理念的改變,以達到社會與人類的和諧相處,資源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關于可持續設計思想的提出并非一朝一夕,早在上世紀60年代美國的設計理論家維克多巴巴納克就在他的作品《為真實世界而設計》中提出了這一概念。尤其是隨著近年來社會的發展,科技的進步,人類對自然資源的索取越來越多,能源危機越來越嚴重,在這種資源有限論的影響下,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到可持續發展的設計理念上來,并在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開始體現。
二、可持續設計的具體內容
有別于傳統以人為核心的設計理念,可持續設計是在傳統設計的基礎上,將環境和自然資源納入考慮范圍,設計出符合現代可持續發展要求的產品,這些產品不以商業價值為唯一目的,相反,可持續設計的理念要求設計師將環保、能耗、質量、壽命等要求列為設計目標,強調設計產品的實用性和可循環性。藝術設計的外延通常包括建筑設計、服裝設計、環境藝術設計等等不同方面,但是無論哪一方面的藝術設計都需要結合當前的環境和資源情況。具體來講可持續設計可以細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1.采用各種低耗能技術。由于地球資源總量是有限的,我們在利用自然資源的同時必須充分考慮能耗問題。近年來人類已經開始在節能降耗方面采取措施,比如減少煤炭使用,取而代之的是天然氣的大力推廣。眾所周知煤炭資源在地球中的儲量有限,燃燒后產生熱和廢物,這樣循環一圈下來資源變成了廢物返回了自然,因此必須減少能耗資源的利用,取而代之采取環保、綠色的設計理念和技術。
2.設計持久可循環利用的產品??沙掷m設計理念的另一重要表現就是設計產品的可持續性和循環利用性。我們知道過去手電筒都是需要用干電池,但是電池一旦用完報廢,不但處理起來浪費資源,而且嚴重污染環境。后來就有人發明了充電電池,這樣不僅一塊電池可以反復利用,降低了成本,同時也減少了對環境的污染。除此之外我們現在提倡廢物再利用。經??梢钥吹綍匣螂娨暪澞恐薪淌诖蠹胰绾螌U物變寶,比如廢棄的筷子經過簡單加工即可變成精美的相框,或者用廢棄的紙盒簡單處理后變成造型獨特的鞋盒…像這樣的循環利用不僅減少了資源浪費,也更加符合現代人對時尚、綠色、環保的生活理念。
3.充分利用大自然饋贈的清潔能源。太陽能資源就是大自然的饋贈,利用太陽能資源發明的太陽能熱水器,不僅不會減少地球的自然資源,并且沒有任何污染,是符合現代人類生存需求的清潔能源。此外,利用風能進行發電,利用水能進行發電……所有這些都是充分利用大自然饋贈的清潔能源,都是符合可持續發展的設計理念。
三、我國可持續設計的發展前景
作為世界大國的中國,也必須緊跟時代潮流,轉變傳統資源浪費的設計理念,取而代之的是采取可持續發展的設計理念。近年來我國在可持續設計的道路上一直在努力,比如我們研發了燃氣的汽車,推行綠色出行方式,再比如我們建造能夠吸收太陽光的玻璃大樓,利用太陽的光能晚上供電……然而這畢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可持續設計的理念必須深入人心,深入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才能真正起到人與資源和諧相處的境界。首先,從法律層面加以約束。從長遠發展來看,推行可持續設計理念離不開政府的大力支持,大到市政建設,小到產品生產,無處不需要政府的立法約束與監督。對那些符合環保標準的生產,政府應予以鼎力支持,相反,對那些不符合環保標準的企業,無論給政府帶來多大的效益都必須堅決取締。其次,加大宣傳力度。可持續發展事關國家的長治久興和民族的興衰存亡,因此整體自上而下都應該加強宣傳力度,通過電視媒體、報紙媒介以及互聯網窗口加強對可持續生活和設計理念的宣傳,讓普通大眾都接受這一良好的生活的生活方式,只有這樣,才能從基礎上一點一滴的改變人們的行為,才能在拯救自然拯救我們自身的道路上披荊斬棘。
結語
總之,可持續設計理念并非一句口號,它實實在在的存在于我們的生活中并對人類未來的生活產生諸多的影響。在資源日益枯竭的今天,可持續設計理念的推廣將影響到子孫后代的幸福安康。因此我們每個人都應該行動起來,用自己微薄的力量,為人類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作出一份貢獻。
參考文獻:
[1]何人可.《工業設計史》.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11年12月.
[2]黃天芳.《現代科學技術簡明教程》.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年12月.
[3]劉志峰.《綠色設計》.機械工業出版社,2010年12月.
作者:陶文婷 單位:西安高新科技職業學院
第三篇:現代藝術對平面設計的影響研究
摘要:20世紀初期的20年是現代藝術蓬勃發展的時期,其打破傳統的束縛,從思維觀念和形式技法上深深影響著近百年平面設計的形式和觀念。因此,本文通過對現代藝術運動的梳理,探究現代藝術對平面設計的影響。
關鍵詞:現代藝術;平面設計;影響
20世紀起初的20年是徹底改變人類生活各方面的時期,社會、政治、文化和經濟性質陷入了大動蕩。這一時期,歐洲社會意識形態領域中涌現出大量的新觀點、新思潮,思想異?;钴S,出現了立體主義、未來主義、達達主義、風格派與構成主義等新的運動及流派。這些激進的現代藝術流派在這個世紀直接影響了平面設計的造型語言、表現形式,促使其意識形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一、現代藝術運動
1、立體主義
立體主義是現代藝術中最重要的運動,是20世紀初期現代主義藝術運動的核心和源,其主張完全不模仿客觀對象,重視藝術家自我的理解和表現。立體主義創作的主要特征,即在畫面上將一切物體形象打碎和肢解,然后再加以主觀的重構、組合,以求所謂立體地表現出物體的不同側面,就是在平面上表現出二度和三度空間,甚至表現出肉眼看不見的結構和時間(四度空間)。立體主義提供了現代建筑、現代產品和現代平面設計的形式基礎。
2、未來主義
1909年,意大利作家馬里內蒂(FilippoMarinetti)創建了未來派,其贊賞工廠、機器、火車、飛機等的威力,并對現代生活的運動、變化、速度、節奏表示欣喜。在平面設計領域,未來主義運動主要體現在對眾多的未來主義詩歌和宣傳品的設計上。他們認為寫作(及文字形式)和印刷版式本身可以成為具體的視覺表達形式,在文字編排上亦表現出反傳統、而充滿視覺刺激的形式。他們拋棄了自古騰堡以來版式中嚴格的橫豎結構,代之以非直線的、動態的構圖,使之產生生動活潑的自由視覺感受。未來主義的平面設計風格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得到廣告業和時尚雜志業的青睞,并以商業化的面貌廣泛傳播。
3、達達主義
達達主義運動的發展時期在1915—1922年,最早出現在瑞士蘇黎世,之后波及到美國、德國等地,是對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抗議和反叛。為了實踐自己的主張,達達主義者廣泛采用文字、圖形、合成攝影等內容的拼貼,以及現成品手段來表達自己的創作觀念。對平面設計影響最大的是德國的達達主義,柏林的達達主義者在1918或者1919年首先使用“蒙太奇攝影術”,這種攝影術是把人物或時事照片、海報、書皮或書頁、廣告以及各種色彩鮮明或令人震驚版面切割出來,重新組合在一起的創作手法。
二、新造型語言
立體主義、未來主義、達達主義更多的是對平面設計觀念上的啟發,立體主義之后的俄國至上主義、構成主義和荷蘭風格派則直接影響了平面設計,對平面設計的面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1、俄國的至上主義和構成主義
1917年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勝利,給先進的知識分子和先鋒藝術家提供了追求“無產階級藝術”的新契機。此時的俄國受到西歐立體主義與未來主義等藝術試驗的影響,相信在工業化時代,藝術的主題和表現形式可以是也應該是抽象的幾何形式。馬列維奇(KasimirMalevich)創立了基本型和純色的繪畫風格,他稱之為至上主義。他認為極簡的幾何形式與現代工業之間存在著形式上和觀念上的相似性,象征了新時代的開始,因此他的強調以純粹平面、方塊、圓形和十字形這些極其簡化的幾何形塊面構成作品,用極簡的形式語言向底層大眾宣傳政治理想。至上主義為俄國青年藝術家、乃至歐洲前衛藝術家提供了新的創作手法,更為平面設計師們提供了一種絕對單純簡潔的視覺語言。最早系統地闡述構成主義思想體系的是阿勒克西•甘(AlekseiGan),他寫道“構成、質感和結構是構成主義的三個原理?!贝砣宋飦啔v山大•羅德琴柯(AlexanderRodechenko))的平面設計往往去除各種煩瑣細節,同時使用充滿活力的對角線構圖以及二維平面里的空間性運動。他設計的商業海報,運用照片剪輯、拼貼的手法,版面結構規整清晰,信息傳達明確。
2、風格派
“風格派”是指1917年,荷蘭在以《風格》雜志為核心的基礎上形成的、以一些青年藝術家為成員的松散的藝術團體。其核心成員有彼埃•蒙德里安(PietMondrian)、凡•杜斯堡(TheoVanDoesburg)等。團體成立的共同目標是創造一種普遍的形式語言,追求“普遍真理”。
蒙德里安受到立體主義繪畫和“通神論”的影響,力圖用單純的元素“反映出事物純粹的本質”。并且他清除了藝術中的一切表現元素,把立體主義演化成一種純的幾何抽象,希望通過更簡化的繪畫語言超越立體主義在抽象語言上的不徹底性。
到1917年,蒙德里安將繪畫語言減到使用原色,形體和造型簡化為直線、長方形和正方形,他試圖以極簡的形式打通藝術與實用藝術之間的界限,創造一種普適的藝術語言,將藝術的精神通過建筑、產品和平面設計滲透到社會。凡•杜斯堡與蒙德里安一起創造了追求新藝術精神的“風格派”,主張借助單純的幾何結構和明確的色彩體系,來表達自然表象之下的宇宙本質。
起初凡•杜斯堡與蒙德里安的想法一致,認為斜線具有排他性,完全以垂直和水平的直線,建立起穩定均衡的畫面美感。20世紀20年代,他逐漸改變了對斜線的觀念,越來越認為對角線的構圖原理比單純縱橫結構更具備活力,希望以一種故意不穩定和不平衡的對角線圖式來代替新造型主義的均衡結構,打破了蒙德里安堅守的水平——垂直結構的絕對平衡。
三、總結
20世紀早期的現代藝術在觀念、思維、形式等各方面都對平面設計產生不可忽視的影響,促使一種新的平面設計風貌形成,并一直延續至今。因此,通過梳理平面設計的這段歷史,希望重新正視現代藝術與平面設計的關系,亦希望對當下的平面設計有所借鑒和啟發。(作者單位:天津美術學院藝術設計學系)
參考文獻
[1]【美】梅格斯著、柴常佩譯:《二十世紀視覺傳達設計史》,湖北美術出版社出版,1994年
作者:于利
第四篇:現代藝術設計美術探討
【內容摘要】民間美術具有高度的生活實用性和民俗性,帶有強烈的精神審美性和藝術本原性,民間美術不僅具有一定的美化環境的實用價值,在凝聚大眾審美和傳遞傳統文化方面的功效也十分突出。民間美術是原始美術的延續,在造型藝術、色彩表現、審美創造方面有很多共同點。民間美術為現代藝術設計提供了更多的創作靈感、色彩語言表現形式,極大的豐富了現代藝術設計的內容與層次。
【關鍵詞】民間美術;現代藝術設計;啟示
民間美術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藝術瑰寶,集中體現了我國民眾的藝術審美意識與能力,為我國其他藝術形式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現如今,在我國現代藝術設計中,創作的靈感與過程依然離不開民間美術的啟發,它通過造型、色彩等藝術表現手法,為現代藝術設計的成長與發展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大大改善了民眾的生存環境和生存質量,促使了民間美術的純樸藝術美在現代社會的重新綻放。
一、民間美術的基本特性
民間美術是扎根于民間大眾的一種傳統藝術形式,在表達勞動人民的思想情感和審美層次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民間美術不僅具有一定的美化環境的實用價值,在凝聚大眾審美和傳遞傳統文化方面的功效也十分突出,主要的基本特征表現為:一是民間美術具有高度的生活實用性和民俗性。民間美術的創作主體是大眾,是一種蘊含著很多美好祝福的表意藝術,既不能用科學的標準去解析,也不能用專業的眼光去評判,民間美術的蹤影在人們吃、穿、住、行等各個方面都隨處可見,將我國的民俗文化發揚光大。比如,我國最古老的剪紙藝術,就采用鏤空的方式將紙制作成各種窗花、燈花等,在民俗活動和節慶日必不可少,很好的裝點了人們的節日生活,人們也借此表達他們的美好愿望與生活理想。二是民間美術帶有強烈的精神審美性和藝術本原性。民間美術源于生活而又遠遠高于生活,它產生于平民百姓的生產生活中,成為人們宣泄自己情緒和表現獨特審美情趣的藝術載體,在兼顧實用性和審美趣味的基礎上,民間美術也保存著很多原始藝術氣息,我國民間傳統文化展現的淋漓盡致。比如,在一些帶著濃郁東方味道的服裝上,就采用很多民間美術元素來造型與裝飾,使其顯現出濃重的中國審美色彩,在世界表演舞臺上也璀璨奪目。
二、民間美術與現代藝術設計的關系
民間美術與現代藝術設計之間具有一種天然的關聯,在充滿了現代設計感的快節奏生活中追求一種質樸、求真的藝術感覺,已經成為人們渴望回歸原始與自然的新風尚,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很多設計師沒有搞清民間美術與之間的藝術互通性,他們通常認為兩者之間是相互矛盾或者沖突的,這些錯誤看法導致了民間美術在現代設計中的應用陷入誤區。其實,民間美術與現代藝術設計之間有根深葉茂的淵源,它們在造型藝術與色彩表現方面有很多共同點,民間美術是原始美術的延續,更講究象形與會意,采用或粗獷或細膩的表現手法,旨在把握事物的本真與本質,這與現代藝術設計中的簡約、純粹不謀而合。以中國銀行的標志來看,它的設計將圓形方孔錢幣作為設計出發點,在這種簡潔的中將傳統美術的魅力展現的淋漓盡致。除此以外,民間美術與在審美創造方面也有相近性,在絕大多數情況下,兩者在實用與審美方面都表現的十分協調,民間美術為帶來了創作靈感,現代藝術設計又為民間美術的傳承注入新的活力,兩者相伴而生又相互促進,才能真正構成了我國藝術領域發展的繁榮與昌盛。
三、民間美術對現代藝術設計的積極啟示
總是行走在時代、世界和潮流的最前端,單純“依靠拿來主義”已經不能滿足發展的需求,只有深度挖掘現代設計中的民族元素,才能促使民間美術與現代設計融合的更加徹底。具體的講,民間美術為現代藝術設計的啟示體現為:
(一)民間美術的造型語言對現代藝術設計的影響
與其他美術造型藝術相比,民間美術的造型更隨意和自由,它具有獨特的藝術觀和造型觀,能夠充分的表達勞動人民對待生活、事物的態度。千百年來,民間美術吸收了我國豐富而博大的哲學思想,講究的是天人合一的自然和諧之道,在造型方面也追求繁簡適宜、變化多端的形式。常見的民間美術造型形式有平面剪影、裝飾變形、象征符號以及幾何法造型等,每一種造型都可以帶給人們以高度的視覺之美,為現代藝術設計提供了更多深入人心的創作靈感,極大的豐富了現代藝術設計的內容與層次。
(二)民間美術的色彩語言對現代藝術設計的影響
色彩也是構成民間美術藝術特色的重要元素,它的存在由來已久,從遠古時代就被用來判斷事物的一種依據,在漫長的發展中已經形成了更加穩定和豐富的色彩體系。民間色彩具有強烈的主觀性傾向,以青、紅、黃、白、黑為主旋律的五色,備受勞動人民的推崇,豐收或者喜慶之日,鮮艷的紅色與吉祥的黃色,總是充斥于民間美術作品的各個角落,表達了人們溢于言表的喜悅之情,即使今日,現代藝術設計中的各種廣告宣傳,依然采用這種配色方式,用紅紅火火的色彩表達來迎合現代人的精神需求。比如,在現代藝術設計中就將紅色與黑色相互配合使用,這兩種顏色的邂逅,可以將設計的莊重、大氣之感充分的表現出來,形成色彩鮮明的視覺對比,卻又能夠在同一平面內和諧相處,紅與黑的配色使用,既能闡述了現代藝術設計的時尚新潮流,又為現代藝術設計的情感性表達開啟了新的渠道,具有不可忽視的多重功效。
結束語:
綜上所述,民間美術已經為現代藝術設計展現了一副五彩的畫卷,為現代藝術設計提供了更多的借鑒與思考??梢哉f,現代藝術設計要走向國際舞臺,需要在吸收民族傳統優秀美術文化的基礎上,融合現代藝術設計理念,走一條民族化設計發展之路,才能引領我國現代藝術設計走向新的輝煌。
參考文獻
[1]連永梅.從現代設計角度看中國民間美術的傳承與發展[J].戲劇之家,2014(11).
[2]凌士義,李曉翔.民間工藝在現代設計中的應用———以藤編藝術為例[J].大眾文藝,2015(01).
[3]江秋紅.簡述民間美術與藝術設計的契合特征[J].當代教研論叢,2014(11).
作者:孫存武 單位:江蘇省海門市證大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