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藝術設計理論與實踐關系思辨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藝術設計專業需理論與實踐并重,而在現實中往往有許多設計師在注重設計實踐積累的過程中容易忽視對設計理論的研究與學習,亦或是一些設計理論出身的專業人員常常缺乏必要的設計實踐。事實上,真正優秀的設計從業者總能在日積月累的過程當中,重視對理論及實踐的學習,做到兩者之間的平衡統一。文章結合筆者在藝術設計實踐方面的積累及專業相關理論學習感悟,進而論證藝術設計理論研究與設計實踐的互為關系,以期引起人們的思考學習及探索。
關鍵詞:設計理論設計實踐相互依托互為關系思辨
引言
《易經·系辭》有云:“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無論藝術設計有著怎樣形而上的追求,總還是難脫形而下的實踐特色,因而藝術設計本身便是一個形上之“道”與形下之“器”的整合體。設計之“道”即理論研究,設計之“技”即設計實踐。藝術創作向來主張道技合一,也就是說,評價一個創作既要通覽其作品整體透露出來的思想內涵,也要細觀其具體呈現出來的營造效果,事實上道技難舍難分。如果沒有設計實踐,我們對設計理論的理解將是膚淺的;倘若沒有設計理論的支撐,實踐也將是蒼白的。作為設計師在個人職業成長過程中如果沒有一定的理論學習積累,只是單憑設計經驗的累積,非常容易遇到設計瓶頸、職業瓶頸。而對于設計理論研究人員來說,沒有實踐的理論也只是“紙上談兵”。因而藝術設計理論研究就如同“心法”,屬于“道”;藝術設計實踐則是具體的“技法”,屬于“術”;有了“道法”,就可以隨機應變,在具體的情境下創造最佳的“技法”,設計理論與設計實踐“道技合一”,從而完美地解決設計問題。
一、設計理論與設計實踐具體內容
(一)設計之技—設計實踐的地位和價值
對于一個藝術研究者而言,具備一定的造型藝術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它可以使得自己的理論與思考建立在實踐的基礎之上,并且能夠深化理論思考,所以理論研究理應建立在實踐和對實踐的認識理解積累上。藝術設計本身就是一門實踐性、應用性極強的學科專業,毋庸置疑設計人員從事相關的工作,不能一味只停留在書本理論層面,需要深入實踐,通過不同的設計項目積累相應的實操經驗。南宋詩人陸游在《冬夜讀書示子聿》云:“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紙上得來終覺淺,緣知此事要弓行”,“知行合一”的問題關鍵在于要先“行”,設計實踐雖處在金字塔的下方,卻是金字塔的基礎,也是構成設計理論研究的基石。設計師在實踐的過程中積累大量項目經驗,能夠鍛煉其形象思維能力,并且增強設計意識。這些實踐經驗的累積,也能夠使得理論工作者在理論研究甚至是理論教學當中,避免“從書本到書本”的純理論模式,規避“閉門造車、紙上談兵”的現象發生。作為理論研究者,如果只是關在書齋,為理論而理論地“自圓其說”,背離了設計這一實踐的特征,最終也將與實踐嚴重脫節?!巴跫覙湎壬凇蛾P于理論工作和理論工作者的素養培養》一文中,對理論家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做文字工的‘剪刀漿糊理論家’形象提出批評:‘理論工作首先要有堅實的理論基礎,同時一定要有豐富的專業實踐知識—包括社會生產、生活實踐、科學實踐以及我們專業領域的藝術設計實踐。大家熟悉的一句名言‘理論來源于實踐’,就是這個意思。一切理論都是來源于實踐,一切理論的出發點是實踐。人民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審美實踐,都是我們理論研究和教學工作的根本出發點?!?/p>
(二)設計之道—設計理論的意義及作用
如今,有種看法會認為,從事設計實踐工作的人,不必去做理論探討,不用研究,不寫文章。甚至不乏有些人會害怕或者反感理論學習及工作,聽聞“理論”這兩個字,好像特別容易讓人“打瞌睡”。寧愿多設計幾幅作品也不愿意接觸學習理論,總會認為理論工作是枯燥的、困難的,因此望而卻步,甚至置之度外。另外還會有觀點認為設計就應該靠過硬的設計作品說話,作品為王—這才是設計師能夠充分證明自己的“硬實力”,至于理論只不過是泛泛而談,這種看法也導致了在創作中“輕視理論”,甚至是“反對理論”的傾向。藝術設計理論絕非只是咬文嚼字,而是能夠幫助我們更加深刻地認識理解問題,進而在進行設計創作時也會開闊明朗、柳暗花明,不至于“鉆牛角尖”。同時加強理論學習,能夠為設計者打下堅實而深厚的理論基礎支撐,在實踐中不容易被眼花繚亂的形式擾亂,使其最終擺脫假大空的虛無設計,不會一度追求表面的東西,忘記根本。設計創作講求“眼高手低”,所謂“眼高”,指的是設計者的審美、眼界、修養等職業素養需達到一定的高度,只有站得高、看得遠、想得深,設計作品才能不流俗,而學習相關的設計理論,便是設計師提高審美底蘊及專業素養的有效途徑。工具和技法永遠是為我們的眼睛和大腦服務的,而現實情況是設計師手上的功夫孰高孰下,一看便知,但頭腦中的知識,心中的修養是看不見的,就像為身體補充營養,短時難見其成效,因此會造成一種誤解,認為學理論是沒有用的,這是一種非常表面和淺顯的認知。比如我們需要研究設計一款女性飾品,除了必須具備充分的飾品設計基礎知識外,我們還可以去閱讀專門的設計雜志,了解他人的設計經驗,明晰當下最新的流行趨勢是什么,流行的款式是什么,產品需要用到什么樣的材料,這類材料、技術、包括市場、銷售等的研究狀況又是如何,在工作正式開展之前,設計師需要對這些信息有詳細地了解才能夠設計出真正滿足市場需求、用戶需求的產品。
二、設計理論與設計實踐互為依托
王守仁在《傳習錄》當中有云:“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求學求道與強技強能難以分清孰先孰后、孰輕孰重,二者應當是相輔相成、并行不悖的;從根本上來說,是必然與偶然、實質與現象的辯證統一。有人說,理論與實踐似“一枚硬幣的正與反”,亦或是“一個手掌的面與背”,充分說明了二者互為里表。本是同根生,設計理論與設計實踐二者的關系是共生、互為的。
(一)設計理論與設計實踐相互聯系
“做設計不懂得理論,最終只能淪為匠人。因為沒有能力從專業歷史和理論中獲得升華的力量,就他人那里獲得超越自身智慧的能力,難免墜入平庸。如果只懂專業理論而不懂得具體的設計,這難免有紙上談兵、隔靴搔癢之嫌?!惫潘^“知其然,后知其所以然”,應用到藝術設計上也就是在藝術實踐與理論這一對關系上,須要齊頭同進,并行發展。無道之技只是“雕蟲”而已,無技之道也只是“雕龍”而已,蟲再精細也只是刻鏤逼真,龍再高妙也難免虛無恍惚,由此看來,設計創作必定是“道技共謀”。因為只有將人文素養與工藝技巧完好融結,才能創作出經典感人的設計作品,無論是在理論層面還是在實踐層面才能取得人們的共識共賞獲得共鳴??v觀設計領域的大家,無不是理論與實踐并重的佼佼者。具體到實際當中,比如作為一位包裝設計師僅僅下功夫在專業實踐上是遠遠不夠的,同時也要對專業理論知識,甚至是社會人文知識有所了解,這樣在創作中才會有源源不斷的靈感創意,并且創作出來的作品才會有感染力,長久的生命力。設計師倘若不能夠自覺提高這方面的認識覺悟,同時不能夠下功夫不斷完善自我,那么在競爭中被淘汰便是必然的事?,F代設計教育的先驅—包豪斯學院在成立之初就主張實行“雙軌制”教學,尤其在教學課程安排上,不僅僅重視學生設計技術的培養,同時也十分注重學生理論素養提升,倡導學生全面發展感受美、創造美的能力。其課程也分設多類,包括:基礎課、專業課題、藝術理論課程等等。正是由于設計思想上的兼包并容,使得包豪斯成為世界現代設計的發源地,也成為現代設計教育實驗室,培養了大批高素質藝術設計人才,更是把現代設計的種子帶到世界各地,為后來現代設計繁榮發展奠定基礎,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而它最初提出“藝術與技術”相結合的設計教育思想影響至今。
(二)設計理論與設計實踐相互檢驗
“設計理論之所以形成,來源于設計實踐的歷史總結和經驗的上升,一切理論都是實踐經驗的綜合和上升,設計理論也不例外?!币磺欣碚摱际莵碓从趯嶋H,一切理論的出發點都是實踐,藝術設計同樣如此,設計理論建立在設計實踐活動的基礎之上,可以說設計決定著理論,而理論又指導引領著設計研究。我們要從實際出發,總結經驗,從而上升到理論層面,形成文字,但這遠遠不是藝術設計理論工作的最終歸宿。理論本身并不是工作目的,切不可為了理論而理論,文字形態的理論也不是終結。理論的歸宿,就是再回到實踐當中去,為更高一級的實踐服務:實踐—理論—再實踐,形成一種螺旋式的運動模式,這才是一種動態的理論歸宿?!霸O計是實踐,實踐始終是走在理論的前頭的。宗白華先生在北京大學開設‘中國美術史’講座時談到這個問題。他說:‘實踐是先于理論,工匠、藝術家更要走在哲學家的前面。先在藝術實踐上表現出一個新的境界,才有概括這種新境界的理論。’”因此我們從設計實踐出發,積累經驗進而上升到理論層面,之后再將總結的理論應用到實踐當中去,一些在理論上含混不清的某些概念,完全可以放到設計實踐中進行界定,在設計實踐前其內涵外延也會顯現得十分清晰明了。
三、設計從業者需理論與實踐并重
陸游在給他的孩子傳授寫詩經驗時曾說:“汝果預學詩,功夫在詩外”,意思是說作詩不能只關注辭藻的華麗,文字的技巧,而要注重增加其經歷、閱歷、見解,這些是比技巧更寶貴的作詩素材,同樣國畫大師齊白石所說的“功夫在畫外”也是如此。設計者思想的“高度”則反映在設計作品的“深度”上,因為一件設計作品不僅僅是技能和創意的結合,更重要的是它在其中滲透的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蘊、理論修養。設計實踐水平想要得到提升,不能只單單依靠經驗積累,如果設計者自身的理論層面不上去,設計實踐也不可能行之太遠。而現實情況經常是理論研究者將絕大多數精力用于學術研究方面,較少設計實踐技能的體會,缺乏現實感受,極其容易坐而論道,陷入空談,所做理論多數是“虛空理論”,而且對設計者的作品做不到啟發引導、深刻解讀,就難以起到對設計因勢利導、拾遺補闕的作用。反觀創作實踐者則是不關心理論視界的拓展,往往執于一端、固執己見,不能夠緊跟時代觀念的更新迭代,導致個人技能常年重復使用在一個維度沒有變化,故而作品也就顯得缺乏創意,面貌陳舊。這并非設計專業健康發展的正?,F象,長此以往會導致二者之間相輕相非,對專業發展不利。這就要求,理論研究者要潛下心來認真了解設計作品的技巧形式,并參與實踐;而真正的設計創作者也要靜下心來仔細閱讀相關著述以汲取營養。實際上,一位設計大家也必定是理論與實踐兼容并蓄集于一身者。
(一)理論研究者需積極參加設計實踐
“操千曲而后知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從一名設計學徒成長為設計大家,除了睿智的思想外,無一不是要經過反復艱苦地練習和創作實踐過程的錘煉。就像我們掌握了寫書法用筆的技法理論,但不代表就可以寫出曠世的書法作品;我們了解設計專業所有的理論知識,但不意味能夠完成一件優秀的設計藝術作品。理論是藍圖,實踐是結果,往往有藍圖,卻輸在了實踐上?!靶惺侵?知是行之成”,理論研究者要能夠從“書齋”當中走出來,真正的“身入”和“心入”實踐,這樣扎根于實踐的理論研究才能有正確的源泉,也才不會脫離群眾需求。例如,一些從事藝術設計教學的專業教師,理論知識比較豐富,而往往實際設計項目的經驗相對匱乏,導致所做理論研究多數是“從書本到書本”,成為“正確而無用的空談”,背離了設計這一實踐特性,只會憑借書本空談理論的教師,教不出能夠解決實際問題的學生。所以,教師應該對自己提出要求,可向“雙師型”人才方向發展,即“教師+設計師”,主動參加設計實踐,從實踐當中獲得第一線的設計心得,進而在教學中能將鮮活的實踐案例與書本理論靈活地結合,不但能夠形成個人的教學思想體系,而且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把知識有效地傳遞給學生,真正地做到“知行合一”。
(二)創作實踐者要注重提升理論素養
民間木工有句口訣,叫做“初學三年,走遍天下;再學三年,寸步難行”。意思是說,在初期僅僅只是學會了鋸、砍、刨等基礎木工技術,便認為已經可以成為一個優秀的木匠,其實還差得很遠;如果再往下學,就要思考木工的道理,家具的樣式等等,反而技術水平不容易提升。古人云:“成于中者形于外”,設計師要想設計出優秀的作品,關鍵要靠自己的頭腦和創意,這些頭腦和創意就來自于對專業理論知識的把握。設計師職業生涯最初的3—5年的時間內,專業水平提升飛快,因為有大量經驗的積累,職業成長迅速,但往往這一階段容易出現職業瓶頸,想要再進一步會感到手足無措、力不從心。這個時候就要加強對理論的學習,努力修煉“內功”,扎實基礎,再繼續前行。理論學習就像陽光雨水,潤物細無聲地為設計這棵樹苗提供滋養,這樣樹根才能扎深扎牢,最終長成參天大樹。因此,設計要想走得長遠,并不是看軟件操作等一些技巧掌握得多熟練,而是要靠設計師的審美、修養、格局及理論積淀這些“形而上”的累積。
四、專業理論學習與實踐的切身感悟
雖然熟練掌握技術技能操作是學好設計必不可少的條件,但是若將技術當做學習的全部內容,輕視甚至忽視對理論內容的了解,則是不分主次、主客顛倒。針對文章談及問題,結合筆者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發現,許多設計專業的學生普遍只對實踐類型的課程更感興趣,而面對諸如《設計學概論》、《世界現代設計史》、《中國工藝美術史》等一些理論研究型課程時缺乏學習興趣,認為其“枯燥乏味”,更是片面地認為學習這些知識“沒什么用”,甚至學習這些內容只是為了考試過關,同時在學設計之初,尤其秉承掌握熟練操作設計軟件就是在“學設計”的觀念,多數重視對技術的學習。而這樣的認知可能會導致即使學會了軟件所有工具的操作功能,但依然設計不出優秀的作品,原因就在于其一味關注了技能層面,理論文化素養缺位,導致大腦空空,沒有設計思路,最終也將寸步難行。筆者在設計專業學習過程中也曾經陷入過類似認知誤區,基于之前設計實踐工作的積累,在面對學術理論研究時,因不得其中要領則認為其晦澀難懂、乏味可陳,遲遲不得領會,幸得堅持不懈,才終有所開悟。“萬丈高樓平地起,一磚一瓦皆根基”,理論學習或許不能夠教會我們如何設計一款漂亮的包裝,制作一幅精美的海報等等具體的技法,但是在學習了解后能在無形當中增加我們對設計認知的深度和廣度,因為這些理論知識包含了藝術設計領域的文化和歷史內容,可以更好地提升設計創作實踐者的文化素養,為設計者將來建成“設計”這座高樓大廈打好地基,也能為其在創作的藝術作品中增添濃厚的文化內涵。
五、結語
理論和實踐并不是一對矛盾,只是事物的不同呈現方式,二者是并行互為的;藝術設計實踐與設計理論的關系也是如此,設計理論與設計實踐互為表里,相互依存。我們所說的在實踐基礎上提高,在理論指導下實踐,問題在于,一粒細沙如果想要變成珍珠,這并非像說話那么容易?!奥仿湫捱h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無論是設計理論研究亦或是設計實踐學習,絕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都需要一個漫長的點滴積累過程,需要經過反復地練習、思考、總結交替循環地不斷錘煉。設計實踐指導設計理論讓理論成果得以驗證并且豐富,設計理論或許不能教會你具體的學習技法,但可以使你加深對設計藝術的認識,設計理論與設計實踐就是這樣一個不斷相互促進的過程。有的人長于理論而短于設計,而有的人長于設計而短于理論,這并不重要,絕對的均衡是不可能的,問題的關鍵在于我們不能偏頗其一。理論研究和實踐活動就像是設計從業者的兩條腿,有時候我們會先邁出左腿,有時候我們又會先邁出右腿,但哪一條腿也不可或缺。
作者:李燕飛 單位:中原科技學院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