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細談民族的祭祀性音樂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1.齋瓦調
祭祀性音樂是掐吧耍先民在采集狩獵時期。對風、雨、雷、電,人的生、老、病、死等自然現象不能理解,便想象有超自然的力量在作祟,而產生了圖騰崇拜、鬼神信仰、原始宗教、隨后出現了神職人員,“齋瓦”、“大董薩”、“小董薩”(祭祀師)的出現。他們在不同的祭祀活動中,編創出各種不同的詞來,由念誦到韻白,逐漸形成歌,曲調的產生反過來又促進了原始宗教的發展,這就產生了念鬼神調“目瑙齋瓦調、孔然齋瓦調、吶覺齋瓦調、怒拉齋瓦調、彪問齋瓦調等內容涉及掐吧耍文化、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的祭祀性音樂。這里主要介紹“目瑙齋瓦”調,(目瑙是歌舞盛會之意,齋瓦是神職人員的等級稱謂)演唱者分為三等級,最高級別稱為齋瓦,所以把他所唱的曲調就稱為齋瓦調,凡舉行目腦縱歌盛會,都必須是由具有齋瓦職稱的神職人員才能擔任演唱,因此就有了“目瑙齋瓦”調,齋瓦調產生于原始社會時期,最早是掐吧耍先民祭祀天神、太陽神的祭詞,由祭師以口承的方式代代相傳。在掐吧耍語中,創世詩和念創世詩的祭師是同一個詞,都叫“齋瓦”。“齋瓦”、“大董薩”、“小董薩”三個祭師中“齋瓦”的級別最高。只有“齋瓦”才具備吟唱“目瑙齋瓦”的能力和資格,他知識淵博,記憶力驚人,熟悉本民的歷史文化和各種宗教祭祀儀式,能與神靈溝通,在掐吧耍民間具有崇高的威望,齋瓦神職人員在無數次的祭祀活動演唱中前仆后繼,自然傳承,不斷加工創造,形成了一部完整的創世史詩。1975年,掐吧耍學者李向前先生到盈江縣卡場鄉支丹山拜訪75歲高齡的掐吧耍大齋瓦貢推干,請他演唱《目瑙齋瓦》,經二十多天反復核對整理,形成第一部掐吧耍文記錄的《目瑙齋瓦》,使《目瑙齋瓦》得以完整保存下來。1979年,貢推干去世,德宏掐吧耍地區已經沒有齋瓦。1981年,《目瑙齋瓦》掐吧耍文版公開出版,在中緬邊境掐吧耍地區流傳。1981年,由掐吧耍學者李向前先生搜集整理的《目瑙齋瓦》掐吧耍文版,經云南民出版社公開出版;1991年,由掐吧耍學者李向前、石銳、尚晨宏翻譯的《目瑙齋瓦》漢文譯本,由德宏民出版社出版。
2.董薩調
大董薩(二等祭師)通曉掐吧耍的歷史文化,可以為人治病,在沒有齋瓦的情況下,他也可以擔任目腦縱歌盛會的演唱。小董薩(三等祭師),他只能殺豬祭鬼,不可以殺牛祭神,所演唱的曲調也只能是董薩調。此外在他們三個等級祭師做法事時還有一個重要的角色掐吧耍支稱“坑覺”載瓦支稱“勒羅”,他只能殺雞看卦祭鬼,豬不能殺,他所演唱的曲調也只是跟著董薩的主音跟唱。董薩調曲調敘述性強,為上下結構,五聲音階商調式。
二、民間器樂
1.比類
(吹奏樂器)掐吧耍把竹制管樂器統稱“比”,每一種樂器都有一種曲調,各地區吹奏的曲調大同小異,有些雖然差別較大,但其結構、調式、旋律基本相同。掐吧耍樂器較多這里介紹的有:有文蚌散比(譯為竹笛),“洞巴”或比且(譯為奏葦咀),勒榮(譯為傾訴樂器),掐吧耍支比曼、載瓦支比中(譯為雙管),掐吧耍支比浪、載瓦支克瓦(譯為吹桿),吐良(譯為兩邊通氣管),瑞作(譯為小瑞,瑞字指銅制黃片顫抖的聲音),比團(譯為圓管)。
2.叮和包類
(彈撥樂器):叮(譯為舞琴,即跳舞用的琴)掐吧耍叮類只有一種,叮過。“叮“借用傣語意思為琴,“過”是跳舞的意思,這種彈撥的小三弦,是由傈僳傳入的。“包”(是用竹片制作的掐吧耍口弦,是掐吧耍男女談情說愛時所用的樂器,每個音符都發自吹奏者的心聲,通過弦音互訴衷腸。
3.打擊樂類
(打擊類):掐吧耍的打擊樂同傣的,特往(譯為象腳鼓)、豎商(譯為镲)、保(譯為铓)以上三種打擊樂器構成完整的一套鼓镲铓,演奏時互相配合,邊舞蹈邊演奏,情緒熱烈,振奮人心,凡節日或婚喪嫁娶,蓋新房都跳象腳鼓舞,并加入各種唱詞增加歡樂氣氛。
4.文蚌音樂
這種音樂是禮樂性質的,在婚喪、嫁娶、打仗出征、勝利歸來都進行演奏,文蚌又是樂隊名稱,它以竹笛、洞巴、鼓、镲、铓為主要樂器齊奏而稱為文蚌樂隊。十九世紀英國的傳教士進入掐吧耍地區,英國的風笛(掐吧耍稱巴扎)大軍鼓、小軍鼓、水镲等也隨之傳入,傳入后即被文蚌樂隊所吸收。解放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后,西洋木管、銅管樂器均被吸收進了文蚌樂隊之中,文蚌樂曲都是由掐吧耍民歌和民間器樂曲變化而來,自產生后就不斷得到發展,解放以前已經有三十六種曲目之多,但是會完全的人極少,經常演奏的曲目有:期蘭調(敬禮調)、吐良曲(兩頭通氣管)、瑞魯曲(舂米歌調)同嘎調(象腳鼓調)思賽調(跳調)不力斑調(寄生花調)、蘭寬三比(進行曲)、谷堆乖榮(布谷鳥調)、戈臘文蚌(現代文蚌調)勒絨調(傾訴調)斯臘(迎賓曲)、木艾谷堆(斑鳩調)本調(喪葬調)皮皮(晟歌)勒托不克(勒托姓氏地區調)等等,解放后新音樂工作者進行創作的新的文蚌曲目也比較多,凡掐吧耍村寨都有大小不等的文蚌樂隊,在目瑙縱歌活動或婚喪嫁娶聚會中演奏。掐吧耍傳統音樂藝術價值
a.掐吧耍文化的精髓
掐吧耍傳統音樂植根于本民豐厚的歷史文化傳統,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鮮明的地方特色和獨特的藝術魅力。民歌、敘事歌曲和曲藝音樂、歌舞音樂、祭祀性音樂、民間器樂等五大部分的傳統音樂以獨特性、藝術性和地域代表性表現出自身存在的價值,是進行音樂創作的重要源泉,展現出掐吧耍人民杰出的文化藝術創造力,具有很高的民文化藝術研究和開發價值。不僅在掐吧耍聚居區廣為流傳,也深受當地各群眾的喜愛。
b.凝聚人心,團結友愛,推進和諧社會的紐帶
掐吧耍人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創造和傳承下來的優秀而獨特的傳統音樂是掐吧耍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豐富了祖國少數民藝術寶庫,是整個中華民音樂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份。通過掐吧耍傳統音樂可以讓我們深入了解掐吧耍祖先的歷史文化精髓、風土人情和生活習俗,加強各民之間的溝通和理解,對增進民團結、促進旅游業和社會經濟的發展,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作者:阿里貝貝單位:云南文化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