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內科護理論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收治的符合臨床診斷標準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65例,其中男35例,女30例;年齡25~76歲,平均年齡為(55.6±5.7)歲;胃、十二指腸潰瘍49例,食道靜脈曲張破裂8例,急性胃黏膜損害4例,胃癌2例,膽道出血2例。
1.2方法
對本組65例患者實施綜合性護理干預,具體的護理措施如下。
1.2.1常規護理
患者入院以后,護理人員仔細觀察患者的氣色與精神,同時檢查患者的出血狀況,大概每隔30min給患者的生命體征進行測量1次,對患者做好心電監護工作,按照醫囑給患者吸氧處理。護理人員要認真觀察并且記錄好患者的臨床出血情況,詳細記錄患者大便的性狀及顏色。
1.2.2輸液護理
護理人員依據醫囑向患者補充液體及輸血,從而為患者得到更好的治療積極創造有利的條件。一般來說,補液量要依據失血量來給予確定,要防止由于輸血過多與輸液過多所造成的各種并發癥。比如,一些年老而體弱的患者有可能會由于補液過多及補血過多而出現肺水腫并發癥。在給患者輸液的時候,護理人員應該密切觀察患者的輸液肢體,避免輸液管發生脫出現象,同時應該監測患者的生命體征,為患者的臨床治療提供比較準確的生理生化指標。
1.2.3健康教育護理
在臨床上一些患者由于不了解自己的具體病因,所養成的不良生活習慣比較多,則此時護理人員要認真并耐心地對患者進行開導與講解,積極做好患者的健康教育工作。護理人員應該告訴患者影響疾病發作的常見因素,傳授患者一些護理常識,并告知患者學會留意自己的臨床不良反應。特別是要告知患者不要吸煙、也不要過度飲酒,應該養成良好的生活規律。
1.2.4飲食護理
消化性潰瘍、胃黏膜損傷與食管胃底靜脈曲張、胃癌等是引發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見原因。本組65例患者中有30例患者是因為飲食不當所誘發上消化道出血的。這主要是由于患者在平時缺乏飲食保健知識,沒有養成正確的飲食習慣而造成的。護理人員應該叮囑患者在出血期如果發生嘔血、嘔吐與惡心等癥狀,則應該禁食;而對于出血量比較少并且沒有發生嘔吐的患者則應該告知患者可吃少量的清淡飲食,防止進食一些粗糙與帶有刺激性的食物,并且在進食時應該細嚼慢咽。
1.2.5心理護理
許多患者在看見自己出現便血以及發生嘔血的時候,常常會感覺到恐懼與緊張,此時護理人員要認真給患者做好開導工作,向患者多些安慰,盡量多體貼患者,告知患者出血不要太恐懼,只是暫時性的,經過治療以后則是能夠糾正的,盡量幫助患者排除內心的各種緊張不安的心理。除此之外,護理人員應該及時將患者中的血跡與嘔吐物給予消除掉,避免患者看見以后再次受到一些刺激。
1.2.6三腔二囊管護理
如果患者肝硬化合并食管胃底靜脈大出血,則此時對患者止血比較困難,如果采用藥物止血則效果不是很佳,此時需要運用三腔二囊管進行輔助止血。而如果患者不給予積極配合,則容易誘發插管反應,比如嘔吐與嗆咳等不良反應。所以,在對患者實施三腔二囊管操作時,護理人員要加強如下幾個方面的護理:①在操作之前應該認真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引導患者積極主動配合治療,提高患者的治療依從性;②在插管之前,護理人員要注意認真檢查三腔二囊管氣囊是否存在充盈,確保壓迫的效果;在操作過程中動作一定要輕柔,以降低對患者的疼痛之感,盡量讓患者感覺到舒適感;③護理人員應該認真詢問患者是否存在胸悶等一些異常的感覺,有的患者會由于不適反應而出現窒息現象,則此時要馬上剪斷三腔管且實施緊急的處理;④在對患者拔管之前,要給患者服用石蠟油50mL,以避免管壁與黏膜發生粘連;⑤如果氣囊壓迫比較久則可能會致使患者黏膜發生糜爛,所以,在給患者持續性壓迫24h以后,則可以先實施放氣一段時間,然后重新充盈氣囊以后再給患者實施牽引。
2結果
經護理以后,本組65例患者有61例得到治愈而順利出院,護理優良率達93.8%(61/65例);3例患者轉外科治療,1例患者死亡。
3討論
對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進行治療的同時,實施綜合性護理干預,則可以進一步提升臨床治愈率。在對患者進行護理干預時,護理人員要對患者實施對因治療與對癥護理,同時認真觀察患者之體溫、血壓、尿量、脈搏、黑便與嘔血等多種情況,此外要對患者加強皮膚護理與口腔護理等基礎性護理。上消化道出血屬于一種危急的重癥,患者為你因為內心恐懼而不斷加重病情,此時忽護理人員應該加強心理護理,有效緩解患者的緊張不安情緒,從而提高患者的治療依從性。本研究顯示,經護理以后,本組65例患者有61例得到治愈而順利出院,護理優良率達93.8%。研究提示,對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實施綜合性護理干預,并積極配合醫師對患者進行搶救,可以明顯提高護理質量,提升臨床搶救成功率。
作者:金美花 單位:黑龍江農墾八五一○農場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