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護理學生批判思維能力培養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1鼓勵學生質疑問難,注意批判性思維意識的培養
“慣于提問”是理想的批判思維者應具有的首要特點,[2]任何批判性思維活動都是為了解決某個問題而展開的,所以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意識應從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做起。在教學中鼓勵學生求新、求異,不斷發現問題。對問在點子上、關鍵處的問題,及時組織全班學生討論,對提出該問題的學生予以表揚。對提出不得要領問題的學生也應予以鼓勵,肯定學生開口提問的優點。如學習“胃大部切除術護理”時,有學生提出:疤痕性幽門梗阻病人術前能否用溫開水洗胃?就此問題課堂上展開討論,同學們相繼提出“幽門梗阻病人術前為什么要洗胃?”,“用等滲鹽水洗胃和用溫開水洗胃有什么不同?”等問題,從而使學生逐步養成好問的習慣,促進形成批判性思維意識。但在課堂教學中,更多的問題是由教師提出的。教師在提問時要重視開拓學生思路,設計出富有挑戰性的問題,刺激學生啟迪各種思維。學生如在問題的“迷宮”中迷失方向,教師應給予提示和引導,為學生進行批判性思維作鋪墊,直到學生找到滿意的答案為止。如討論“門脈高壓癥患者可能存在的護理診斷”時,教師問:“患者體液有何改變?”,有同學提出患者有“體液過多”,而另一同學則提出“體液過少”,此時教師可提示學生復習這兩個護理診斷的定義,尋找各自的相關因素,明確“體液過多”與肝功能不全,抗利尿激素等滅活減少,水鈉潴留有關,“體液過少”則與食道胃底靜脈破裂大出血導致體液喪失有關,兩者應采用不同的護理措施。
2講授轉向自學,發展主動思維
傳統教學法以講授為主,學生習慣于接受、繼承知識。被動學習束縛了學生的想象力,限制了學生的思維。自學能力是各種能力的基礎,具備自學能力,學生就會主動獲取知識。我們在《外科護理學》疾病護理教學中,以護理程序組織教學,[3]要求學生在課前自學護理個案,擬出護理計劃。剛開始自學時,學生面對護理個案不知如何準備,護理計劃無從下手。此時,教師應幫助學生確定學習目標和實現目標的方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掌握臨床推理技能,為學生提供參考資料以幫助學生建立思維,如“采集護理病史參考資料”、“常用護理診斷/問題及相關因素”、“外科常見病護理計劃”等。通過教師的指導,學生看書、查資料,開發了思路,萌生了許多問題:病人有哪些健康問題?我可以采取哪些措施來解決病人的問題?病人還有什么需要得到我的幫助?從而開拓了學生的思路,使學生自覺對護理個案進行批判性思維,對護理計劃有了自己的初步設計和想法。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不僅有利于他們拓展批判性思維,同時也為其今后的終身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3倡導民主的教學環境,以利學生進行批判性思維
培養批判性思維的教學過程應該是開放的教學空間,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心態是開放的、自由的、不受壓抑的。護校學生年齡小,習慣于服從,教師的武斷教學往往會扼殺學生的好奇心及由此而發展的批判性思維。教師應本著既做老師又做學生的態度,主動征詢學生對課程教學的意見和建議,鼓勵學生圍繞課程主題開展積極思維。教師要提倡和鼓勵兩個挑戰:一是提倡學生向教師挑戰,允許學生發與教師不同的意見和觀點;二是提倡學生向課本挑戰,鼓勵學生提出與課本不同的看法。課間常有學生將聽課時所引發的一些思考提出來與教師共同討論,如《外科護理學》教材中提出“為預防急性乳腺炎,產婦應定時哺乳,以防乳汁郁積”,學生提出:母乳喂養要求按需哺乳,按需哺乳能更好地刺激母乳分泌。教師肯定了學生的觀點,指出對產婦的健康教育應因人而異,乳汁少的產婦不存在乳汁郁積的問題,可按需哺乳以刺激乳汁分泌。教師對這些問題的熱情鼓勵和耐心解答會使更多的學生對課程主題進行批判性思維。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還應充分發揚民主,適度降低教師權威度,把學生當作合作伙伴,如在護理個案“角色扮演”中擔任角色,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教師在教學中如有錯誤,及時向學生承認。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發現:“知錯就改”不失為刺激學生思維,縮短師生距離的一種良策。臨床教學中有時學生可能會嘗試一些新方法,在不違反操作規程的前提下,教師應接受并予以表揚,以激發學生的思維。無疑,民主的教學環境有利于學生進行批判性思維,發展判斷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4采用新型教學方法,發展批判性思維
國外多數學者認為:批判性思維是一個抽象的、概念性很強的復雜技能,不可能按照常規的課堂教學方法進行傳授,而需要采用讓學生主動參與教學、親自實踐體會的教學方法。[4]我們在外科護理個案教學中,采用問題教學法、回顧討論法等新型教學方法。教學時先投影打出個案,啟發學生分析個案中護理評估資料,然后與正常健康形態比較,整理出有改變的部分,根據這些改變討論病人可能存在的護理診斷/問題,然后回憶、運用原有知識進行推理、綜合、讓學生決定采用什么護理措施來解決病人的問題。這些新型教學方法以學生為教學主體,在課堂教學活動中鼓勵想象,使學生感悟護理個案分析中所需要的護理知識,舉一反三,從書本知識聯系到臨床實際,再從臨床表現回顧教材,充分發展了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在臨床實習期間,可采用反思日記法,要求實習學生每周寫一篇周記,將一周中印象最深的護理活動及體會、感受記錄下來。通過自我反思的寫作,對自己的思維活動進行質疑,既可促進學生發展批判性思維,又可使教師從學生的周記中觀察到學生思維中的問題,進行有的放矢的教學,真正從“教學生想什么”轉化到“教學生如何想”。
5改革教學評價,激勵批判性思維
教學評價不僅有“鑒定”和“改進”作用,還有“導向”和“激勵”功能。[5]良好的教學評價方式可引導和激勵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傳統教學評價集中表現在用“一把尺子”來評價所有的學生,一個問題只有一個標準答案,學生學習時習慣于按照課本內容死記硬背,大大限制了學生的思路。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教學評價必須打破這種一刀切的模式,可采用“合格加特長”的方法。如在護理計劃練習中,《外科護理學》課本中護理診斷/問題、護理措施部分是按照疾病護理順序逐條組織的,我們要求學生制訂護理計劃時,按照標準護理計劃格式,針對護理個案的實際情況因人而異地提出護理診斷/問題,每個護理診斷/問題對應相關的護理措施。評價時,對經過批判性思維,能夠針對問題制訂出相應且合理的護理措施者予以加分,而對照搬照抄教科書內容者則僅給合格分。改革評價方式后,學生制訂護理計劃時,主動思維大大加強,切合實際地從滿足病人需要出發,提出了許多課本上沒有,而病人又十分需要的護理措施。在平時提問、作業的評價中,不盲目判斷學生觀點的對錯,而把重點放在對學生得出結論的分析、推理、判斷的思維過程上,以不斷激勵、提高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
以上僅是在外科護理教學中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的一些嘗試。批判性思維是創新思維的動力和基礎,開發人的批判思維就是開發人的創新思維。只有在護理專業每門課的教學中都滲透批判思維才能全面提高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發展他們對臨床復雜的健康與疾病問題嚴密求實的質疑能力和分析推理技巧,滿足21世紀對護理人才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