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中樞神經系統腫瘤臨床論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1資料與方法
2003年~2014年我該院經手術切除、病理證實的中樞神經系統腫瘤標本1000例。所有標本均經4%甲醛固定,石蠟包埋,制成4μm的組織切片,HE染色。由兩位病理專家經光鏡初檢后,對部分疑難病例進一步作免疫組織化學染色,按2007年WHO中樞神經系統腫瘤新分類并結合臨床作出病理診斷。
2結果
2.1神經上皮組織腫瘤508例神經上皮組織腫瘤中各亞型分類情況。
2.1.1星形細胞腫瘤
包括九小類共390例,約占神經上皮組織腫瘤的76.8%。其中①毛細胞型星形細胞瘤共計16例,年齡4~41歲,平均18.63歲,腫瘤位于幕下者12例,占75%。②多形性黃色瘤型星形細胞瘤:2例,男、女各1例,平均年齡22.5歲,腫瘤位于頂葉和顳頂葉。③彌漫性星形細胞瘤:共計140例,男:女約為1.63:1.00,平均年齡36.96歲,<40歲59例,占65.56%,腫瘤位于幕上82例,占91.11%。④間變性星形細胞瘤、膠質母細胞瘤各141例,(各占31.38%)。間變性星形細胞瘤、膠質母細胞瘤構成比在各個年齡段的分布不相同,差異有統計學意義,30歲以后發病人數逐漸增多,呈上升趨勢。
2.1.2少突膠質細胞腫瘤
66例,(占13.0%),平均年齡36.9歲,間變性少突膠質細胞瘤26例,平均年齡40.19歲,>40歲者14例,占53.85%,2.1.3少突-星形細胞腫瘤49例,(占9.6%)。其中少突-星形細胞瘤38例,平均年齡41.90歲,>40歲者27例,占71.05%,間變性少突-星形細胞瘤11例,平均年齡47.2歲。>40歲者6例,占54.55%。
2.1.3腦膜腫瘤
共492例(占49.2%),腦膜皮細胞腫瘤共432例,占87.8%,其中良性各型腦膜瘤404例,占92.87%,不典型腦膜瘤25例,間變性腦膜瘤6例。女:男約為2.18:1.00。腦膜瘤男性和女性總體分布不同,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女性對于男性。其他腦膜相關的腫瘤血管母細胞瘤44例,位于小腦者36例,占86.36%。
3討論
按照2007WHO中樞神經系統腫瘤新分類重新分類后,本組1000例病例中神經上皮腫瘤仍居首位,占全部中樞神經系統腫瘤的50.8%,高于文獻報道37.64%。其中星形細胞腫瘤是起源于星形膠質細胞的腫瘤,是神經上皮腫瘤中最常見的組織學類型,占神經上皮腫瘤的76.8%,高于國內外文獻報道58.93%~60%。少突膠質細胞瘤是顱內起源于少突膠質細胞的腫瘤,是膠質瘤的一種獨立類型,占神經上皮腫瘤的13.0%,與文獻報道的結果接近。腦膜瘤居第二位,占中樞神經系統腫瘤的49.2%,高于文獻報道34.64%~38%。本組病例的中樞神經系統腫瘤發病部位以幕上占優勢。幕下最常見的部位是小腦。小腦好發腫瘤共36例,主要包括毛細胞型星形細胞瘤18例,占50.0%;腦膜瘤18例,占50.0%。了解和掌握各種腫瘤的好發部位,為以后的工作提供幫助和指導。通過1000例中樞神經系統腫瘤復習,對2007年版WHO中樞神經系統腫瘤分類的新認識,與2000年WHO關于中樞神經系統腫瘤分類相比,2007年版WHO中樞神經系統腫瘤分類對各個腫瘤的發病率、患者的年齡和性別分布、部位、臨床表現、影像學特點、大體和組織病理學形態、免疫標記、細胞增殖狀況、遺傳學和分子改變、預后因素進行了細致的修訂和更新,提供了大量的信息。對部分腫瘤的WHO的分級進行了修訂,如2007年WHO中樞神經系統腫瘤分類標準“小腦脂肪神經細胞瘤”由原來的WHOⅠ級變為WHOⅡ級。有文獻報道,該腫瘤復發率約為50%,一般進展較為緩慢,偶有較快復發者。同時增加了有關遺傳學研究進展,如血管母細胞瘤,免疫組織化學標記α-inhibin和D-240對其診斷及鑒別診斷有一定的意義。間變性少突膠質細胞瘤的定義中增加了1p和19q雜合子缺失。本組病例雖然未見小腦脂肪神經細胞瘤,但在2007年版WHO中樞神經系統腫瘤分類中對其預后的變化值得注意。
4總結
總之,2007年版WHO中樞神經系統腫瘤分類的一些新觀點體現了WHO對腫瘤認識方面的新變化,這個分級系統不是一個純組織學的分級系統,而是組織學與生物學行為相結合的分級系統,是病理密切聯系臨床的結果,突出了全方位、多層次認識腫瘤的重要性,強調了腫瘤的組織學分級對臨床的治療及預后有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這次新增和明確的腫瘤類型,使病理工作者與臨床外科醫生之間有共同標準共識,有效的指導臨床工作,對于實際工作中的診斷、鑒別診斷起到重要的指導作用。
作者:余麗張魏單位:昌吉市第二人民醫院新疆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