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寫農村醫療論文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編者按:本論文主要從公共財政支持農村醫療衛生保障的理論基礎;公共財政支持農村醫療衛生保障存在的主要問題;公共財政支持農村醫療衛生保障的政策建議等進行講述。包括了財政支持農村醫療衛生保障的規模分析、財政支持農村醫療衛生保障的結構問題、財政支持農村醫療衛生保障的效率分析、增加對農村醫療衛生費用的公共財政支持、建立農村醫療衛生的專項轉移支付制度、轉變公共財政對農村醫療衛生的補貼方式等,具體資料請見:
【摘要】農村醫療衛生屬于公共產品,正處在一個市場失靈的領域,正是公共財政發揮作用的范圍。文章在論述公共財政支持農村醫療衛生的經濟理論基礎之上,分析了我國目前農村醫療衛生方面財政支持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農村醫療衛生;公共財政;政策建議
農村醫療衛生保障體系的建設,是我國全民醫療衛生體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不可或缺的內容。發改委在《關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征求意見稿)》中提出,要堅持公共醫療衛生的公益性質,堅持預防為主、以農村為重點、中西醫并重的方針,實行政事分開、管辦分開、醫藥分開、營利性和非營利性分開,強化政府責任和投入,完善國民健康政策,健全制度體系,加強監督管理,創新體制機制,鼓勵社會參與,建設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不斷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促進社會和諧。由此可見,建立基本醫療衛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目標是讓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農村醫療衛生服務具有較典型的公共產品特征,正是一個存在市場失靈的領域,此時,僅依靠市場機制難以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以及最大限度地增加社會福利。政府對農村醫療衛生保障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公共財政作為支持政府行使其職能的主要手段,需充分發揮其資源配置功能。反思當前公共財政對農村醫療衛生的支持中存在的問題,探討公共財政如何在農村醫療衛生領域更公平、更有效率地發揮其作用十分必要。
一、公共財政支持農村醫療衛生保障的理論基礎
市場經濟環境下,常常存在公共產品、外部性和信息失靈等市場失靈的情況。公共財政的基本出發點是“市場失靈”的現實,其理論核心是“公共產品”理論,其關鍵是正確處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正確界定財政的職能范圍和活動空間。從公共財政來看,政府提供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是以市場失靈為存在前提和范圍的,即市場能夠有效配置資源的范圍和領域,政府不必介入,而市場機制不能正常發揮作用的范圍和領域,才是政府公共財政的活動范圍。
編者按:本論文主要從模型及數據處理;農戶需求收入彈性估計結果等進行講述,包括了這些政策能否有效地刺激農村消費需求,不僅取決于農戶收入的增長,還取決于農戶的需求收入彈性等。具體資料請見:
【摘要】為應對全球經濟危機,我國出臺了刺激農村消費需求來拉動內需的政策,這些政策能否有效不僅取決于農戶收入的增長,還取決于農戶需求收入彈性的大小。本文使用線性AIDS模型測算了農戶的需求收入彈性,結果顯示,農村醫療服務、農村文化教育和交通通訊的收入彈性均大于1,且前兩項的收入彈性大于后者。本文建議要刺激農村消費應在提高農民收入的基礎上優先增加對農村公共服務的投資才對交通等基礎設施的投資。
【關鍵詞】需求收入彈性拉動內需AIDS模型
一、引言
為應對全球經濟危機,我國政府在2008年11月出臺了十項經濟措施,以進一步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平穩較快增長。這十條經濟措施中有三條都涉及到促進農村經濟增長,包括“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加快中西部農村初中校舍改造”,“提高明年糧食最低收購價格,提高各種惠農補貼標準,增加農民收入”。隨后在2008年12月,國家又擴大了“家電下鄉”補貼政策的試點范圍,來促進農戶對家電的消費。由此可見,在經濟增長速度放緩的情況下,國家將拉動內需的重點放在了刺激農村消費需求上。這些政策能否有效地刺激農村消費需求,不僅取決于農戶收入的增長,還取決于農戶的需求收入彈性,即農戶收入的增長所能引起的消費支出增長的狀況。農戶對不同商品和服務的需求收入彈性可能會存在差異,有效的政策干預應盡量針對那些農戶需求收入彈性大的商品和服務,這樣有助于確定政策的優先順序,確保政府公共支出的效率。因此,對農戶需求收入彈性的測算就顯得很有意義。本文擬利用線性AIDS模型,根據農村固定觀察點2006年的農戶調查數據來測算農戶對各項商品和服務的需求收入彈性,進而針對政府農戶收入支持政策的優順先序提供相應的政策建議。
二、模型及數據處理
[論文關鍵詞]農民工醫療保障醫療保障體系主要途徑
[論文摘要]農民工是當代中國正在崛起的一個龐大的新型階層,在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他們大多數還游離于醫療保障體系之外。農民工的醫療保障問題既是一個經濟問題,又是一個政治問題。因此,建立和完善面向農民工的醫療保障體系,為農民工提供一道醫療保障“安全網”,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目前我國流動人口已經達到1.2億至1.4億,占我國總人口數的10%。其中絕大多數是農民工。農民工為城市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然而,由于各種因素的制約,他們大多數還游離于醫療保障體系之外。因此,透析農民工醫療保障問題顯得十分必要。
一、農民工醫療保障的現狀
迄今為止,我國已經基本建立了城鎮人口的醫療保障制度和在試行中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體制。但對于農民工這一特殊群體而言,他們大多數還游離于醫療保障體系之外。
1.農民工很少參加城市所提供醫療保障在一般情況下,城市的醫療保障政策往往忽略了農民工群體具有極強流動性這個特征,把農民工當成可長期在同一個城市居住的人來對待,因而顯得很不合理。從實施的效果來看,上海的參保率極低,即使他最早推出外來勞力綜合保險,目前參保的只占外來勞力總數的五分之一,參保率極低。截至2003年11月底,江蘇省參加醫療保險的農民工估計為80萬,占總數的15%;到2003年9月底,深圳市非深圳戶籍員工參加住院醫療保險80.36萬人,參保率為28%;成都市2004年農民工綜合保險的參保率為34%。因此,總體來看,該項政策不能算是成功的。
摘要: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是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是促進城鄉協調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舉措。基于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試點以來取得的成效,提出了新制度仍存在的一些問題。通過新舊制度的對比,對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提出了對策。
關鍵詞: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改革
合作醫療制度是中國乃至世界的一項偉大創舉?熏被聯合國認為是發展中國家解決缺醫少藥的唯一典范。但是舊的合作醫療制度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熏越來越不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的需要。從1993年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到黨的十七大,黨中央、國務院非常重視合作醫療體系特別是農村醫療制度的建設問題?熏因此,建立和完善市場經濟條件下新型的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已刻不容緩。
一、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演變歷程
傳統農村合作醫療是由農民群眾自發組織起來的,具有互助共濟、共擔風險的特點。它的發展大致經歷了萌芽(抗日戰爭時期—1955年)、探索(1955—1966年)、發展(1966—1980年)、衰落(80年代)、重建(90年代)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這6個時期。
1938年,陜甘寧邊區因傷寒等疾病流行,政府應群眾要求,建立了由大眾合作社和保健藥社投資并吸收團體和私人股金的醫療合作社,這一時期的合作社屬于民辦公助的醫療機構。1956年,全國人大一屆三次會議通過的《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示范章程》中規定,合作社對于因公負傷或因公致病的社員要負責醫療,并且要酌量給以勞動日作為補助,從而正式賦予集體介入農村社會成員疾病醫療的責任。從此,合作醫療便成為我國政府在農村實施醫療衛生工作的一項基本制度。1966年,同志發表了“合作醫療好”的指示,使農村合作醫療迅速發展并大面積普及。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農村實行經濟體制改革,集體經濟組織力量日漸薄弱,再加上政府沒有及時給予引導和支持,合作醫療迅速走向衰落。1989年統計數據表明,繼續堅持農村合作醫療的行政村僅占全國的4.8%。20世紀90年代,黨中央和國務院再次肯定農村合作醫療,提出“穩步推行合作醫療保健制度”,并采取了一定的措施。到1997年農村合作醫療有了一定程度的恢復,覆蓋率占全國行政村的17%,農村居民參加合作醫療的比率為9.6%。2002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衛生工作的決定》提出了“逐步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并確定了“到2010年,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基本覆蓋農村居民”的目標。
縣解決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匯報材料
地區人大工委:
按照x號文件要求,×××縣人大常委會組織協調縣政府組織衛生、財政、計委、民政、藥監、人事勞動和社會保障等部門,就我縣解決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進行調查,現將調查情況匯報如下:
一、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的情況
(一)××××縣衛生資源配置基本情況。
全縣有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175個(含民營醫療機構)。其中公立醫療機構23個,其中包括縣人民醫院、疾控中心、婦幼保健站、維吾爾醫醫院,除天豐公司外,10個鄉(鎮)、場的9個鄉衛生院(其中×××鎮衛生院合并到縣民族醫院)和10個防疫站,村衛生室113個、個體醫療機構37所、民營醫院2所。衛生隊伍總人數859人,其中衛生技術人員698人(含村醫152人、民營醫療機構90人)、管理人員30人,其它技術人員131人。每千人擁有衛生技術人員3.17人。病床449張,每千人擁有病床數2.04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