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寫人文素質論文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1人文素質融入人才培養方案
1.1制定課程標準
完善頂層設計漯河醫學高等專科學校自2006年開始就不斷提煉人才培養方案,逐步形成了具有鮮明特色的人才培養目標:培養擁護黨的基本路線,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良好職業道德,掌握口腔醫學專業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專業技能,能在各級各類醫療、保健等衛生服務單位從事口腔疾病診治、口腔保健知識宣傳等工作的高素質應用型口腔醫學人才。根據人才培養目標,每門課程制定了課程標準,包括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人文素質目標,將教學行為與工作任務對接,在傳授學生知識與技能的同時,將人文素質教育貫穿其中,培養學生救死扶傷精神,處處體現醫德醫風。
1.2模塊化課程管理
醫學道德的核心是醫學人文精神,是醫學對生命的根本態度,是對患者健康的終極關懷,是對人生命權利的尊重。根據臨床口腔醫生崗位設置課程,將課程分為必修課、選修課和實踐課三大類,其中選修課如《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人際溝通技巧》、《醫學心理學》《衛生法概要》等。這些課程強化了素質教育,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培養創新意識和創業精神,更好地適應現代醫學模式的轉變。還開設了《職業規劃》、《就業指導》等課程,這些課程激發了大學生職業生涯發展的自主意識,樹立正確的就業觀,促使大學生理性地規劃自身未來的發展,并努力在學習過程中自覺地提高就業能力和生涯管理能力。就目前而言,加強人文課程的比重,不但不會影響口腔醫學生專業知識的學習,而且還能夠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1.3“校院融合、四個一致”教學模式
1對象與方法
1.1研究方法
采用自制的自陳式調查問卷對抽樣人群進行調查。問卷采取現場發放、現場回收的形式,共發放137份,回收137份,其中有效問卷135份,有效率98.5%。所有問卷均由調查對象本人自行完成。問卷經課題組專家多次討論研究后,確定了分別針對基層部隊醫生與衛勤管理人員、教師和學生的三種問卷,其中基層部隊醫生與衛勤管理人員問卷13個題目,教師問卷8個題目,學生問卷10個題目。三種問卷共同內容包括:軍隊心理醫生的職能和重要性;實踐能力和科研能力的需求程度;應開設的重要專業課程和臨床知識的需求程度;軍事素養和人文素養的需求及培養方式等問題。基層部隊醫生與衛勤管理人員問卷還包括軍隊心理醫生和地方心理醫生的區別;部隊已開展的和亟待開展的心理工作等;教師問卷還包括開展理論課和實踐技能培訓的有效方法;對考核評估方式的建議等;學生問卷還包括喜歡的教學方式等。
1.2統計學方法
問卷回收后,在課題組專家指導下,分析總結每個調查對象的觀點,然后統計持有相同觀點的構成比,用百分率描述主要觀點,反復討論,最后總結出結論和建議。
2結果
一、中醫文化在醫學院校人文素質培養中的角色定位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對于社會醫療服務水平的要求也在逐漸提高,這就導致了醫學模式需要適應這一變化趨勢。因此,對于培養未來走向社會的醫療衛生人才的搖籃———醫學院校來說,在人才培養過程中,醫學生的人文素質培養是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而且,“在醫學院校實施人文素質教育中,全面系統地學習中醫文化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
(一)古今結合、兼容并包中醫文化融合了中國傳統的儒家、道家、佛家等多家學說的精華,同時又吸收了自然、社會科學的優秀文化成果,而且是在民族文化的大環境下逐漸發展起來的。中醫文化之所以博大精深,就在于這種容納古今、兼容并蓄的精神與胸懷,其影響必將深遠。
(二)以人為本、天人合一中醫文化的理論精髓主要是將人與自然合二為一,注重平衡,將人作為核心,體現了現代“以人為本”的思想理念。在中醫文化中融入了豐富的人文元素,因為它主要以中國古代文、史、哲作為基礎,以中醫名家、典籍、文物、史跡等為對象,內涵中包含著豐富的中醫道德觀念以及文化價值。由此可見,中醫文化不僅為中醫事業的發展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而且還為醫學院校開展人文素質教育提供了生動的教材以及豐富的資源。
二、中醫文化在醫學院校人文素質培養中的問題
(一)學生的傳統文化基礎較弱
一、工科院校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時代要求
人文素質,明顯區別于人的心理素質、身體素質和科學素質,主要包括人文知識、人文思想、人文方法和人文精神等方面。其中,以人文精神為核心內容。文化素質教育工作的重點就是指人文素質教育。工科院校加強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大學生的文化品位、審美情趣和人文素養等。相輔相成的是,大學生的實踐能力、創造能力、就業能力和創業能力也會有所提升。加強工科院校的人文素質教育是時展的要求。面對“科學主義”和“貨幣拜物教”給自然、社會與人性帶來的危機,當代教育應如何抉擇?1998年4月10日,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在《關于加強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若干意見》中,給出了答案:跟世界各國一樣,我國也在“整合科學教育和人文教育,特別是把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作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面”,努力“建立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關系”。這正是對黨和國家建設的重要內容———思想道德建設和人的全面發展的一種闡釋。鄧小平同志強調: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建設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同志在2001年的“七一講話”中也指出,“要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實現人們的思想和精神生活的全面發展”,這是中國共產黨的歷史重任。“就教育的本質功能而言,如果說古代教育以傳承過去為主,現代教育以接納現實為主,那么,當代教育的本質功能就是設計未來”。接受人文素質教育將成為當代中國乃至世界對工科院校大學生的必然要求。只有這樣,大學生才能成功地設計未來。加強工科院校的人文素質教育是大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加強工科院校的人文素質教育有利于大學生人文精神的升華和愛國主義情感的培養;有利于開闊大學生的眼界,開拓他們的思維,激發其創新意識和創新靈感;有利于培養出知識扎實、修養好、能力強的人才。
二、工科院校大學生語言文化素養的現實思考
語言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某種語言的習得過程也是對特定文化的吸收過程。同樣,對某種語言的摒棄也意味著對特定文化的摒棄。“強勢語言的‘入侵’以及網絡這種新興媒體對交流的要求,影響到社會母語本體的安全,使得社會母語內部的語音、詞匯和句法受到影響而出現許多類似‘洋涇浜’的現象,或在用本民族社會母語時不時嵌入強勢外語的語碼。這些語音、詞匯和句法的不規范現象,極大地影響了社會母語的純潔性。”這反映的正是當下的實際情況。當代青少年也包括工科院校的大學生,他們在使用漢語時出現了不規范、同音、簡化及不完整等現象,這對他們的書面語言表達能力和口頭語言表達能力起到了負面的影響。比如,有些工科院校的大學生不能準確、完整地描述實驗現象和結果。從某種意義上來講,這就是大學生漢語能力的一種退化。究其原因,這與大學生迫切需要得到家長、同齡人和社會的關注并掌握話語權不無關系;同時也與大學生缺乏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密切相關。如何應對?其實,對本民族文化的吸收可以培養大學生對本民族語言的運用能力;隨著對本民族文化吸收的增多和對本民族語言運用能力的增強,大學生理解本民族文化的能力也會提高,從而更加促進其對本民族語言的運用能力,從而促進其人格的培養、情意的完善和情操的陶冶,使其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今天,新時代的大學新生對自身的語言運用能力現狀有著比較清醒的認識。2013年秋季,筆者在一定范圍內的初期研究顯示:認為最缺乏能力為“語言表達能力”的大學新生為72人,所占比例為65.5%。這其中,有15.5%的大學新生明確表示“在與人交往時,尤其感到自己的口頭語言表達能力有待提高”;有19.1%的大學新生明確表示“要當眾作即興演講或者有準備的演講時,尤其感到自己的口頭語言表達能力有待提高”;有16.4%的大學新生明確表示“尤其感到自己的書面語言表達能力有待提高”。2014年秋季,筆者以演講能力為主要調查項目,對某高校大學新生進行了“大學生能力現狀”二期調查,參與者為六個專業共六個行政班級的學生,實際參與人數為235人。調查中,我們發現:第一,在不同專業不同班級間,報名比率的差距很大。教師在課堂上第一次提出,要求準備有演講稿的“課前演講”任務時,立即有學生當堂報名,自愿接受上臺當眾演講的任務,此種學生在所在班級占的比率不同,六個行政班級的比率從高到低依次是34.2%、33.3%、29.7%、27.9%、2.6%、0.0%;此種學生占參與調查總人數的21.3%。第二,報名比率在日后又有變化。初次報名比率極低的兩個班級,在課前演講進行第一次后就陸續有同學報名自愿上臺當眾演講。課前演講進行到第十七次時,先前的2.6%上升至31.6%,先前的0.0%上升至25%,后來的變化甚微。第三,若不受報名時日的限制,自愿報名上臺當眾演講者占參與調查總人數的30.2%。根據以上數據,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在對比一期與二期的相關數據后,我們有理由相信“語言表達能力”是當代工科大學新生亟待培養和增強的能力之一。大約有65%至70%的大學新生對“語言表達能力”即口頭與書面的語言運用能力不自信。可見,工科院校的大學生對語言文化素養表示不自信。
三、“大學語文”課程可以在工科院校大學生人文素養的提升方面充當重要角色
工科院校所開設的“大學語文”課程是一門文化素質教育課程。它不僅僅包括漢語言文學,還包含了歷史、哲學、美學以及狹義文化等多種人文內容。它可以進一步提高大學生的閱讀分析能力、文學感悟能力;培養和增強其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增強學生對于真假、善惡、美丑的鑒別能力與審美能力;訓練大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辨能力;培養大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從而,在提高大學生語言文化素養的同時達到提升人文素質的目的。首先,“大學語文”課堂是引導大學生閱讀中華經典、鍛造學生優秀思想道德素養的堅強陣地。自近代以來,海禁大開。中國人和西洋思想接觸之后,儒家的中心地位便漸漸被動搖了。固有的中心思想雖被摧毀了,新的中心思想卻并未建立起來。于是,近代、當代的中國人便彷徨、無所適從甚至步入歧途。然而,“立國之道,尤有其大經大法,……斷非剽取他邦文物所能為功。”我國立國之道的大經大法,已為我們的先民所驗證,這就是存于經典里的以“格物、至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中心的儒家思想。“經”,是我們“先民數千年來精神所系者也”。“經”,是我們中國“文字之所從來,學者不欲保存吾國文字則已,如欲保存之,以振起中國特立之精神,則讀經一事,其關系豈不重且大哉”。而中國人的精神即我們的國民性———“中山先生謂我民族生而有忠、孝、仁、愛、信、義、和、平諸德”,“固有的道德和智識的策源地即在經書,而恢復固有道德和智識,也只有從讀經下手”即便是在工業文明高度發達的今天,經典依然是現當代最有價值的思想養料。閱讀經典的目的,是從經典中認識古代的文化。
一、高校輔導員人文素養現狀分析
當前,社會各方高度重視高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輔導員的學歷學位層次得到明顯改善,職業技能水平得到顯著提高。但也存在一些亟須解決的問題,尤其是高校輔導員人文素養現狀不容樂觀,開展思政工作的經驗欠豐富,進行人文素質教育的能力不足。
(一)部分輔導員自身的知識結構不盡合理
文化底蘊不深,綜合能力不強輔導員若要成為學生的人生導師,除了具備一定的思政專業的知識外,還應了解文學、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和管理學等多學科知識。目前,高校輔導員趨于年輕化,大部分是剛剛從學校畢業,缺乏社會實踐經驗。以成都文理學院為例,在專職的78名輔導員中,年齡在20-30歲的有67人,占總人數的85.9%;30-40歲的有11人,占總人數的14.1%。他們之中,大學期間主修思政專業僅3人。大部分輔導員在自身的專業領域展現出了較強的實力,但在人文素質教育中的卻略顯不足。有的輔導員老師鮮有讀書的習慣,對哲學社會科學知識似懂非懂,教學效果不盡如人意;有的輔導員沒有經過系統的教育管理、心理學知識的培訓,在思政教育中和人文素質教育中力有不逮。
(二)部分輔導員思想政治素養不高
政治敏感性不強輔導員是思政教育的實施者和指導者,要“積極引導學生不斷追求更高的目標,使他們中的先進分子樹立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確立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念”。目前,部分輔導員對黨的理論知識、重要思想的學習不夠深入,較少關心國家時政,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時缺乏理論基礎,進而造成工作的被動;有的輔導員政治敏感性不強,面對突發事件組織協調和處理能力不足,易造成嚴重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