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寫生態經濟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摘要]隨著能源供應日趨緊張,生態環境壓力的進一步加大,我國必須要走一條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集約型發展道路。而要完成經濟由粗放型向集約型的轉變就要促進技術創新,提高經濟產業的科技附加值和管理附加值,提升經濟發展的質量。筆者認為,應該樂觀的看待現代技術應用的前景,減少現代技術應用帶來的負效應,發揮現代技術的優勢,尤其是管理技術的優勢來促進經濟的生態化發展。
[關鍵詞]技術創新;經濟生態化;管理技術創新;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在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中迅速崛起,在短短二十多年里發展成為全球最大的生產制造中心。可以說,中國人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經濟成就,但在經濟高速增長的同時,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受到了嚴峻的挑戰。能源需求量的高速增長,生態環境污染的日益加劇使得我國主要靠能源和原材料等硬資源投入的低技術附加值和低管理附加值的經濟增長方式已經難以為繼,經濟的集約化轉型已是勢在必行。要達成集約化的目標就要促進技術的革新。這里所說的技術革新不僅指的是工藝技術的革新,也包括管理技術的革新。技術革新是我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需要,也是促進經濟產業由低端向高端游移,增強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能力的需要。
技術革新可以促進經濟生態化發展。所謂經濟生態化發展是指通過生態理念的滲透使經濟系統具有生態功能從而使經濟逐步演進為生態型經濟的一個過程。通過技術創新可以降低經濟發展對能源和原材料的依賴程度,降低能源和原料的附加值比重,提升產品的科技附加值和管理附加值,減輕產業發展對生態環境的污染,促進經濟生態化發展。有學者曾計算,如果美國底特律的汽車制造企業也能按照硅谷半導體技術的跳躍性發展(集成電路發展的摩爾定律:每18個月速度和集成度提高1倍,價格降低一半)的話,那么汽車將以超音速的速度行駛,而且每一萬里耗油將不到1盎司燃料,購買成本將不到25美分。[1]。摩爾定律表明,技術創新可以使產業顯現出相對傳統低技術產業的生態化特征。同時,技術創新可以產生較高的投入產出比。比如,生產1000噸玻璃纖維所需能源只有生產1噸銅的5%,但后者卻能比前者創造出更大的效益。技術創新節約了資源,加強了產品功能,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和資源有效利用率,使得單位經濟的增長對自然環境的依賴和破壞程度日益減小,有助于緩解經濟發展對生態環境的壓力。因此,技術創新已成為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基礎之一,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進行能源替代和資源開發,已經成為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根本途徑。[2]
我國是一個擁有十三億人口的國家,而且還是一個處在工業化過程之中的國家。這樣的基本國情決定了我們不可能像某些發達國家那樣通過傳統產業的弱化來促進經濟的生態化發展,而必須走技術創新提升傳統產業的道路。這一點在國內學術界已經形成了共識,但在重視程度上,我們在實際應用中卻往往對工藝技術創新青睞有加,而忽視了管理技術創新對經濟生態化發展的重大作用。
管理手段技術的創新主要表現為現代信息手段對管理方式的重構。管理信息技術創新,在各產業大規模推廣應用信息技術,通過信息化的共享平臺可以實現“虛擬制造”,通過系統整和可以大量節約包括能源、材料在內的各種資源,實現運營成本的下降,促進經濟生態化的進程。農業管理信息技術創新,利用計算機和控制技術可以實現品種培育、模式化栽培、節水灌溉等的自動化和智能化;工業管理信息技術創新,應用計算機集成制造技術可以縮短產品開發周期,降低制造成本,增加產品的技術含量;服務業管理信息技術創新,大力推進現代物流管理可以優化供應鏈,降低溝通成本,增加產業附加值。
1寧波市自然資源與經濟發展水平狀況
寧波市是我國沿海開放城市之一,位于浙江寧紹平原東端,海岸線漫長,港灣曲折,島嶼星羅棋布,全市總面積9365km2。寧波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溫和濕潤,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6•2℃,年平均降水量為1300~1400mm,適宜于糧、棉、油料等作物的生長。境內有兩灣一港,港口資源豐富。錢塘江、甬江等河流挾帶的大量泥沙和營養物質入海,為灘涂發育和近海生物繁殖提供了物質來源。改革開放以來,寧波市經濟穩步增長。目前已進入工業化中期,三次產業結構為8∶56∶36。2001年全市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56•4億元,比2000年增長6•1%。全年主要農產品出口創匯3•53億美元,比2000年增長16•1%。紡織服裝、機械、輕工、化學、電子、電力、冶金、建材和醫藥等工業企業已具相當規模。以石化、造紙、電力、鋼鐵為重點的港口工業蓬勃發展。第三產業中旅游產業化進程明顯加快,并已成為寧波新的經濟增長點和支柱產業。海陸空立體交通網已漸趨完善。至2001年底,全市有外商投資企業5846家,總投資163•98億美元,合同利用外資104•09億美元,實際直接利用外資48•84億美元。2001年,寧波城市綜合實力在全國219個地級以上城市中居第27位;在全國15個副省級城市中國內生產總值居第7位,國有企業和年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非國有工業企業總產值居第6位,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居第6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居第10位,外貿自營出口額居第6位,地方財政收入居第6位。國內生產總值占浙江省的19•6%,僅次于杭州;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占全省的17%;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占全省的16•2%;外貿自營出口額占全省的27•2%。
2寧波市生態經濟系統能值分析
第一,收集研究區的自然地理、社會和經濟發展等各方面的基礎資料,分析研究區生態經濟系統運行的主要成分和能值流,建立包括國內生產總值、人口等主要能值流在內的系統基礎數據庫;第二,運用H.T.Odum能值理論的相關成果,計算能反映研究區能值特征和用于系統功能評價的各種生態流,形成能值分析表;第三,根據能值分析結果,確定自然生態環境在經濟系統中的地位和作用,并通過對歷年能值指標的比較,分析系統的發展是否可持續,并提出相關的政策建議。
2.1寧波市生態經濟系統主要生態流的能值分析
首先分析寧波市生態經濟系統運行機制的基礎,然后選取能反映系統能值流分布基本狀況的自然、社會和經濟指標,建立了寧波市生態經濟系統的能值分析框架()。主要生態流有五部分:1)可更新資源;2)本地可更新資源產品;3)不可更新資源產品消耗;4)貨幣流;5)廢物流。2000年寧波市生態經濟系統中,可更新資源(包括雨水和地球循環)的能值為1•62×1021sej,占寧波市總能值使用量的5•51%。可更新資源產品以禽蛋、水產品、肉類、糧食和水果的能值量最大,合計占本地可更新資源產品的91•1%。在不可更新資源的消耗中,以電、水泥、煤和化肥的能值為最大,占總能值使用量的57•30%。寧波市生態經濟系統的反饋輸入能值主要包括進口商品、利用外資、勞務收入和國際旅游收入,2000年的總進口能值量為9•37×1021sej。出口能值為9•77×1021sej。廢棄物的總能值為2•79×1021sej,占寧波市總能值使用量的9•49%。
1分區方法
以行政縣(市、區)為單元,采用ISOTATA模糊聚類分析法[3]進行三峽庫區農業生態經濟分區。ISOTATA模糊聚類分析法與主成分分析、星狀聚類、系統聚類[4~8]等聚類方法相比具有的優點是:對于n個樣本,只要給出初始分類C,通過迭代計算,就能很快得到分類結果,而且能對聚類效果進行檢驗,主觀隨意性較小,即:求得的模糊分劃系數Fc(R*f)越接近1聚類效果越好,或平均模糊熵Hc(R*f)越接近0聚類效果越理想。該分區方法克服了以往的以地形、地貌等為主導因子,不以行政邊界為區界的定性分區方法[9~11]的主觀隨意性大、指標覆蓋面窄、信息量少、可操作性差的弊端。
2分區指標
根據三峽庫區26個縣、市、區的自然、社會經濟特征,共選取31個分區指標[4~9](表1),指標值來源于三峽庫區各縣、市、區的《1998統計年鑒》1)、《農業區劃》2)、《林業區劃》3)、《1998森林資源年報》4)、《土地資源》5)和《1999重慶統計年鑒》[2]。由于主城區的特殊性,將主城7個區的相同指標值取加權平均值,即主城7個區按一個樣本參加分類,這樣共有20個樣本參加分類。
3分區結果將20個樣本指標值,采用ISOTATA模糊聚類分析法,輸入計算機,進行運算。當C=3、4、5、6時,分劃系數Fc(R*f)=0.5253、0.9364、0.7768、0.6021??梢?當C=4時,Fc(R*f)=0.9364為最大,故三峽庫區農業生態經濟區分為4個區最為理想。分區命名采用的原則是:分區兩端行政縣(區)名+主要地貌類型+主要生態經濟發展方向。故所分的4個區為:Ⅰ主城區城郊丘陵菜旅花牧加生態經濟區;Ⅱ江萬丘陵低山糧經果牧加生態經濟區;Ⅲ武秭中山低山果林糧牧特生態經濟區;Ⅳ興宜低山中山丘陵林果牧糧生態經濟區。
4各區生態經濟特征
發展生態經濟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具體體現,它代表著世界經濟的未來。*旗作為欠發達地區,發展生態產業具有后發優勢,應該揚長避短,在經濟結構調整中,全方位引入“生態產業”概念,以“生態經濟”為發展方向,逐步把*旗建成全國的綠色產業基地,參與全國大市場乃至世界市場的競爭,實現生態、經濟、社會的“三贏”目標。
一、*生態產業開發的現狀與問題
多年來,*旗對生態產業的開發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已形成一定的生態產業基礎。一是生態農業已注冊幾十個農畜產品品牌,是自治區產糧大旗,全國畜產品生產先進縣,*牛力皋蕎麥、四家子小米、富達鮮蛋、*苜蓿、*細毛羊具有較高的市場知名度。二是生態工業初具規模,中敖食品有限公司、下架蛋雞屠宰廠、肉鵝加工廠、金利色素萬壽菊有限公司、黃羊洼草業公司、金園谷物有限公司和康健沙棘公司等一批龍頭企業相繼投產運營,產業化的進程進一步加快,龍頭企業的輻射和帶動能力明顯增強。全旗現有年銷售收入100萬元以上的龍頭企業55家,其中投資額在1000萬元以上的大型龍頭企業22家,已建成投產的14家,可帶動農牧民9.2萬戶,基本上做到每一項產業都有龍頭帶動。三是生態度假旅游也有初步發展,青泉谷旅游區已正式向游人開放,熱水溫泉開發潛力巨大。
*生態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是大型龍頭企業少,帶動能力弱。缺乏經營規模大,帶動農戶實力強,產品銷路廣的大型龍頭企業,大多數農畜產品仍以出售原材料為主,不能夠就地轉化增值。
二是農畜產品雖然注冊了26個品牌,但大部分還沒有獲得綠色食品、有機食品認證,農畜產品標準化生產組織工作還有待于進一步加強。
【摘要】在旅游業成為許多國家或地區的重要經濟產業部門乃至經濟支柱產業的今天,生態旅游作為一種理想的形式,已在我國取得了一些進展,并成為許多地方和部門規劃中不可缺少的項目。開發一種"可持續發展"的旅游業形式,將經濟效益,生態保護和社會效益三者結合起來,對于避免急功近利的發展模式具有重要意義。近二十年來,國內外的業內人士、學者們定義了生態旅游,并研究指出必須依照可持續發展戰略,注重資源長期培育生態旅游,樹立科學的發展觀,倡導生態旅游的觀念。本文在原有的生態旅游研究基礎上對其定義進一步地探討,并對生態旅游的經濟意義加以分析。
【關鍵詞】生態旅游定義經濟意義
DiscusstheEconomicsConceptsofEcotourism
【Abstract】Ecotourismhavebeenasanideallystandardfordevelopingareaprojects,whilenowadaystourismisbecomingtheemphasiseconomicdomaindepartmenttilltothesustentacularindustrialinsomeplaces.Manyscholarstriedtofindoutdefinitionof"ecotourism"conceptsincethetermwascoinedin1980s,andresearchedonthestrategicideologyonsustainableendgenousparadigm,soundsinpayingmoreattentiontothewealthofecotourism,andtoinitiatethedevelopmentofecotourisminChinese.Thisissuespaperfocusesoneconomicimpactbyecotourism,therearetworelated,butdistinct,economicconceptsinecotourism:economicimpactandeconomicvalue.
【KeyWords】EcotourismDefinitionEconomicConcepts
一、生態旅游概念的再定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