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寫生態理論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摘要】文章分析了我國生態旅游研究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并提出在生態旅游概念中融入中國傳統文化實現生態旅游理論的本土化,采取重視旅游地質學等學科的研究,加強自然生態旅游資源和社會人文生態旅游資源整合研究等措施,拓寬基礎理論研究建立全新的理論體系,完善旅游管理人才的知識結構,引導生態旅游企業貫徹“社會市場營銷”理念促進生態旅游經濟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生態旅游;研究開發;問題;建議
1993年9月第一屆東亞地區國家公園與保護會議(北京)通過了“東亞保護區行動計劃概要”,首次以文件形式提出“生態旅游”的定義;1994年成立了中國生態旅游協會(CETA)并于1995年1月在云南西雙版納發表了《發展我國生態旅游的倡議》,標志著我國學術界對生態旅游研究開發的關注;1996年6月召開武漢國際生態旅游學術研討會,同年10月推出的《中國21世紀議程優先項目計劃》。1997年12月,與生態旅游密切相關的“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研討會”在北京舉行;1998年10月在桂林市召開“亞太議員環發大會”第六屆年會主題為“旅游與環境保護”;國家旅游局將1999年定為“生態環境旅游年”,首次承辦了主題為“人與自然”的“中國昆明‘99世界園藝博覽會”將我國生態旅游研究開發推向高潮,1999年前后是我國學術界發表有份量的生態旅游研究成果的高峰期。2001年國土資源部建立11個首批國家地質公園,2005年首批國家礦山公園掛牌,意味著我國生態旅游資源研究開發向理性發展。我國生態旅游業迅猛發展是有目共睹的,同時由于不規范的過度開發和落后的管理體制所造成生態旅游區資源環境的破壞也是觸目驚心的;旅游廢物的處理并不比處理傳統工業三廢容易,旅游環境承載力的超負荷運行必將導致景觀的消亡和旅游景區的毀滅的警告不是危言聳聽的。
綜上所述,我國生態旅游研究開發歷史短,發展快,存在問題多。
一、我國生態旅游理論研究方面存在的問題
(一)我國學者對生態旅游內涵界定方面存在誤區:
摘要:筆者把生態文明建設與物質文明建設、精神文明建設和政治文明建設看作是社會主義整體文明建設的系統工程,提出科學認識建設生態文明的理論基礎是探索和堅持生態文明新特區的基本條件。并從四個方面概括提出生態文明建設的理論基礎:建設生態文明是生態學理論在人類文明發展道路探索中的具體運用,是馬克思恩格斯生態文明思想在新歷史條件下的繼承和弘揚,是對我國古代思想家生態文明智慧的汲取和升華,是反思人類傳統發展觀念的與時俱進的理性選擇。
關鍵詞:生態文明;建設;系統工程;理論基礎
加強生態文明建設,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促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設,構成了社會主義整體文明建設的系統工程。正確認識和把握生態文明建設的理論基礎,則是理解、探索和堅持生態文明建設道路的基本條件。
一、生態文明建設,是生態學理論在人類文明發展道路探索中的具體運用
生態學概念最早是德國動物學家E•海克爾提出的。生態學是研究“有機體和環境相互關系”的科學。該學科認為,動植物及其無機環境構成一個生態系統,在系統內存在著有規律的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且具有內在的自我調節功能從而在較長時間保持著相對穩定,即生態平衡。因此,人類在利用和開發自然環境過程中,必須從整體的角度,遵循自然界動植物的發展規律,保持自然界的生態平衡。也就是說,人類必須運用生態學的觀點去認識和處理人與生態環境的關系,用生態學的方法去解決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在這個問題上,如果誤用環境、誤用技術,勢必破壞維持生命系統自然平衡的諸種因素,受到自然規律的懲罰,最終危及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建設生態文明,正是對生態學揭示規律的正確認識基礎上的具體運用。
編者按:本論文主要從反映植被演替的三種狀態—時間生態位、空間生態位和信息生態位;生態演替螺旋式上升理;理論的驗證等進行講述和分析,包括了Cause假說與意義、生態演替螺旋式上升理論、諸多生態學家在此方面的理論探索與研究、許多生態實驗為這一理論提供了有力的佐證、大理生態演替的事實與現實可證明這一理論的正確性等具體資料請見:
【論文關鍵詞】生態演替螺旋式上升理論
【論文摘要】本文論述從生態位的角度來探討生態演替螺旋式上升理論,以及理論的驗證。
生態學的頂極群落假說,最大的局限性就在于它對以下兩客觀事實無法解釋:①在無任何外力作用或生物內在生理機制的抗拒作用超過外界干擾破壞力的條件下,生物多樣性在不斷發展;②生物有其內在生理機制的局限。筆者經過潛心研究各種假說的內容、缺陷及其合理內核—單元頂極假說說明了演替的方向,鑲嵌與格式假說說明了演替在空間、時間、信息五維空間的表達形式或存在狀態。經過對上述假說深入分析,提出了生態演替螺旋式上升理論。下面就從生態位的角度來探討這個問題。
1反映植被演替的三種狀態—時間生態位、空間生態位和信息生態位
生態位是指種群在群落中的地位和角色,一個群落中,一個種群與其他種群相關聯的位置為其生態位。即每個種群在群落中都有不同于其他種群的自己的時間、空間位置,也包括在生物群落中的機能地位(信息位置)。我們把這一種群與其他種群相互關聯的時間位置、空間位置、信息位置分別稱作時間生態位、空間生態位、住處生態位,它們之間的關系為:①空間生態位是時間生態位和信息生態位的具體表現形式;②空間生態位是在時間生態位的作用下,充分利用(或釋放)環境的物質和能量,發展進化或下降退化的結果。③信息生態位決定著時間生態位和空間生態位的最終發展方向。④時間生態位和空間生態位對住處生態位又有改造或影響的作用。⑤信息生態位和時間生態位要依賴于空間生態位而存在和發展。
【內容提要】中國佛教的生態倫理思想主要是“緣起性空”的生命現、“依正不二、萬物一體”的整體觀、“泛愛萬物”的博愛現、“眾生平等”的平等觀。認真學習、研究、總結這些寶貴的思想,對我們解決生態危機有重要的啟示。
當今世界,科技高度發展,給人類帶來了高度的物質文明,但是過度的開發和掠奪也使人類面臨著日益嚴峻的生態危機。環境污染嚴重,溫室效應使全球變暖,河流、海洋污染,森林面積銳減,人口爆增。生態危機已不再是哪個人、哪個國家的問題,而是全人類亟需解決而又十分棘手的問題。為了實施可持續性戰略,人類不僅用法律、政治等手段而且用生態倫理道德來調整人與自然的關系。佛教作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源淵流長,博大精深,有豐富的文獻資料,其中包含許多寶貴的生態倫理思想。認真研究、總結這些寶貴的思想,對我們解決生態危機有重要的啟示。
佛教起源于印度,進入中國并獲得發展大約是在公元一世紀(西漢末期)。隨后在中國獲得巨大發展,并與中國玄學合流,因此出現了佛學的中國化。中國佛教核心依然是緣起論。它認為,萬事萬物都是諸條件和合產生的,在宇宙中沒有不變的實體,條件是在不斷變化的,事物也在不斷變化之中。在佛教中,“緣起”一詞的含義,是指現象界的一切存在,都是由種種條件和合形成,不是孤立的存在。佛陀的弟子阿說示說:“諸法因生者,彼法隨因滅,因緣滅即道,大師說如是。”(《大正藏》卷3,P876),“因緣”就是事物產生的原因、條件,萬法由條件而生,由條件而滅,超越了條件性,就是涅pán@①得道。在此,因是引生結果的直接、內在原因;緣則是外在的起輔助作用的間接原因,這樣,因緣又被稱為“內因外緣”或“親因疏緣”。因緣的聚散導致了事物的生滅,佛教稱之為因緣集、緣生、緣滅、緣起。《雜阿含經》說:“有因有緣集世間,有因有緣世間集;有因有緣滅世間,有因有緣世間滅。”(《大正藏》卷2,P12)因緣起故,萬物無常無我,現象的世界不是真實的世界,佛教稱之為“空”。當然,佛教概念的“空”并不是沒有,不是絕對意義的無,只是說“云何即空,并從緣生,緣生即無主,無主即空。”(《摩訶止觀》卷一)這里,“緣生”,即因條件和合而成的事物。佛教認為:“佛法所提示的‘緣起’世間眾生相依相存的道理……逐漸成為現世建立生態倫理規范的基本原理。”[1](P17)
由于“緣起說”把整個人生和宇宙間的一切現象都看作是因緣和合而成,也就是說,小至微塵,大至宇宙,旁及一切生靈,包括人類都是多種原因、條件和合而生,即一切事物都是互為條件、互相依存,這樣整個世界都是瞬息萬變的,而這就是事物的本來面目,因此,佛教認為萬法無常無我,在這個世界上獨立不變、自我存在、自我決定的實體是不存在的,任何東西都是相對的、暫時的。因此,佛教要求人們破除對事物包括生命的執著,以“無我”的胸懷應對大千世界,打破人自身的優越感和在世界上的優先性,以求得解脫。日本著名學者阿部正雄評價佛教建立在無我基礎上的解脫說是反狹隘的人類中心主義的,是宇宙主義的。他說:“佛教關于人與自然關系的見解可以提供一個精神基礎,在此基礎上當今人們所面臨的緊迫問題之一——環境的毀壞——可以有一個解決方法。作為佛教涅pán@①之基礎的宇宙主義觀點并不把自己視為人的附屬,更準確地說,是從‘宇宙’的立場將人視為自己的一個部分。因此,宇宙主義的觀點不僅讓人克服與自然的疏離,而且讓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又不失卻其個性。”[2](P247)
佛教一貫的追求就是對整體、大局的把握。佛教認為,任何事物,都只在整體中方可確定。人與自然的關系,如同一束蘆葦,相互依賴方可聳立。為論證其整體性的概念,佛教發揮直覺思維的優勢,提出了“全息”的思想,通俗地說,就是個體和整體的完全融通,佛教喻之為“芥子容須彌,毛孔收剎海”。芥子、毛孔是十分微小的,而須彌、剎海則意味著寬廣,這就表明,任何小的事物,都蘊含了宇宙的全部信息。在中國佛教中,天臺宗和華嚴宗將全息的思想發揮得淋漓盡致。
天臺宗從“性具”的角度闡釋了這一思想。“性”就是指法性、真如,或者稱之為本、理、體;“具”指具有具足。“性具”則是指世界上的每一事物,本來具足大千世界的一切本性。智yǐ@②提出的“十界互具”、“一念三千”均體現了全息的精神。“十界互具”是指世間的“六凡四圣”(即地獄、惡鬼、畜生、阿修羅、人、天、聲聞、緣覺、菩薩、佛十界)中的每一界都互相具有其他九界,因此,一切皆平等互具,共具善惡。在此前提下,又作了充分的發揮,十界互具,共有百界。而法界又與三種“世間”互具,一法界具十法界,三十種世間,于是就有了三千種世間。智yǐ@②認為,三千種世間中的每一法都自然具足其他諸法。而人的一個念頭,也就具足宇宙全體三千世間,因此稱為“一念三千”。“夫一心具十法界”,一法界又具十法界、百法界,一法界具三十種世間,百法界即具三千種世間,此三千在一念心。若無心而已,介爾有心,即具三千。”(《大正藏》卷46,P54)
摘要:文章分析了我國生態旅游研究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并提出在生態旅游概念中融入中國傳統文化實現生態旅游理論的本土化,采取重視旅游地質學等學科的研究,加強自然生態旅游資源和社會人文生態旅游資源整合研究等措施,拓寬基礎理論研究建立全新的理論體系,完善旅游管理人才的知識結構,引導生態旅游企業貫徹“社會市場營銷”理念促進生態旅游經濟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生態旅游;研究開發;問題;建議
1993年9月第一屆東亞地區國家公園與保護會議(北京)通過了“東亞保護區行動計劃概要”,首次以文件形式提出“生態旅游”的定義;1994年成立了中國生態旅游協會(CETA)并于1995年1月在云南西雙版納發表了《發展我國生態旅游的倡議》,標志著我國學術界對生態旅游研究開發的關注;1996年6月召開武漢國際生態旅游學術研討會,同年10月推出的《中國21世紀議程優先項目計劃》。1997年12月,與生態旅游密切相關的“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研討會”在北京舉行;1998年10月在桂林市召開“亞太議員環發大會”第六屆年會主題為“旅游與環境保護”;國家旅游局將1999年定為“生態環境旅游年”,首次承辦了主題為“人與自然”的“中國昆明‘99世界園藝博覽會”將我國生態旅游研究開發推向高潮,1999年前后是我國學術界發表有份量的生態旅游研究成果的高峰期。2001年國土資源部建立11個首批國家地質公園,2005年首批國家礦山公園掛牌,意味著我國生態旅游資源研究開發向理性發展。我國生態旅游業迅猛發展是有目共睹的,同時由于不規范的過度開發和落后的管理體制所造成生態旅游區資源環境的破壞也是觸目驚心的;旅游廢物的處理并不比處理傳統工業三廢容易,旅游環境承載力的超負荷運行必將導致景觀的消亡和旅游景區的毀滅的警告不是危言聳聽的。
綜上所述,我國生態旅游研究開發歷史短,發展快,存在問題多。
一、我國生態旅游理論研究方面存在的問題
(一)我國學者對生態旅游內涵界定方面存在誤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