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寫生態養殖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一、池塘條件
池塘面積10畝,東西走向,池深3米。池塘位置交通便利、電力充沛;水源充足,水質符合漁業用水標準,進、排水方便,池塘邊設有自動投餌機1臺,備有3千瓦的噴水式增氧機1臺。
二、放養前準備
1.清池放養前排干池水、曝曬池底,清除雜物、殘餌、魚糞、腐殖質以及過多淤泥,主養草魚的池塘淤泥不超過20厘米,可潑灑底質改良劑對塘底進行改良。然后采用干塘方式消毒,生石灰用量為75~
100千克/畝,溶化后趁熱全池潑灑。清塘消毒7~10天后,注水深達0.8米左右。
2.培肥水質
[摘要]由于近幾年來肥料、農藥等的濫用,導致農業賴以生存的生態系統遭到破壞,為了保護人類的生態家園,就要走可持續發展之路。經過農業專家的不斷努力,研究出了生態循環農業中發酵床養殖新技術。利用這項技術,可以實現我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本文將從生態循環農業中發酵床養殖新技術的基本含義入手,了解其主要特征、功能原理及其在實踐中的應用,讓這項新技術真正落實在農業生產中,開啟農業科技的新篇章,推動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
[關鍵詞]生態循環農業;發酵床養殖技術;應用研究
我國作為農業大國,以農業為第一生產力,農業不僅關乎著我國的經濟發展水平,對于國民來說,更是與衣、食、住、行息息相關。但是由于人口的增長,所需的農業產量大幅度增長,為了達到國家標準,提高農業產量,各地開始大規模使用化學肥料;而且受環境影響,農作物等容易受到自然侵害,不得不使用農藥;而在養殖業上,動物則要大量食用含激素的飼料。總之,這些化學物質的使用不僅會對人體健康造成傷害,而且會對生態環境造成極大的污染破壞。所以,為了克服以上農業問題,推出了生態循環農業中發酵床養殖新技術。利用這一技術,可以讓我國農業真正走上可持續發展之路。
1生態循環農業中發酵床養殖新技術概述
生態循環農業中發酵床養殖新技術作為一種有效改善生態環境的技術,近幾年已經在我國部分農業生產中進行了試點研究,并取得了理想的成效,尤其是在家畜養殖上更是不斷有新的突破和發展。首先,從其名稱上不難理解,其基本含義就是通過發酵微生物來進行養殖,實現農業系統循環持續發展,這項技術主要是牲畜糞便與墊料在牲畜圈里混合發酵產生化學作用,快速轉化為養殖廢棄物,解除有害的惡臭氣味,殺滅害蟲和蟲卵,抑制病菌的產生。這種方法中有益微生物菌群在墊料與糞便中合成可供牲畜食料喂養的營養物質(如維生素、蛋白質、有機酸、糖類等物質),對牲畜健康生長很有益處,能增強牲畜的抗病能力[1]。生態循環農業中發酵床新技術的原理也不難理解,為了更好地研究其特點,以養豬生態循環系統為例,發酵床具有對各種養殖廢棄物代謝旺盛、微生物菌群高活性等特點,系統由豬、喂養飼料、圈舍墊料、益生菌群和外部環境組成,這種發酵床作為有機整體,眾多要素之間始終發生著物質之間能量的交換。其中不會有新的污染物排放,所有的資源都可以得到充分的利用。在實踐操作中,豬糞中含有大量的尿酸、尿素等非蛋白氮,在與墊料有機質的混合發酵中轉化為有機氮,因而從源頭上解決了豬糞尿的排放問題,其產生的有機氮可以作為農業肥料,為農作物施肥,不僅營養價值高,減少化學肥料帶來的風險,而且成本較低,環境因此得到保護,農業經濟也可以得到快速的發展,可謂是一舉多得。
2生態循環農業中發酵床養殖新技術的應用
摘要:2020年,豬肉價格居高不下成為社會熱議的話題,也從側面反映了我國畜牧養殖產業發展不穩定的現狀。相較于傳統的種植業,畜牧養殖經濟收益明顯提升,許多農民也通過畜牧養殖實現了脫貧致富。但無序的畜牧養殖會對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的污染和影響。本文結合畜牧養殖中存在的水源污染、土壤污染等環境污染問題,深入探究環保宣傳、技術指導及強化監管等相應解決對策,促進生態環境建設與經濟的協同發展。
關鍵詞:畜牧養殖;生態環境;土壤污染;草場退化;水污染
近年來,豬肉價格大幅上漲,一些重視科技、嚴格管理的養殖戶賺得盆滿缽滿。受到市場杠桿調控的影響,畜牧養殖逐漸發展起來。作為農村的重要副業,畜牧養殖在給農民帶來豐厚收入的同時,也對當地生態環境造成負面影響,加劇了當地土壤污染和水源污染,影響當地生態平衡。畜牧養殖是把“雙刃劍”,在生態文明建設背景下需要持續推進畜牧養殖與生態環境保護的協同發展,需要規范畜牧養殖行為,在發展的同時做好生態環境保護和修復,最大限度地減輕其對生態環境的負擔和影響。
1畜牧養殖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分析
1.1影響地表植被生長
畜牧養殖對生態環境的破壞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在我國北方地區,荒地開發及住宅地開發大大提升了土地利用率,但也導致原本放牛放羊的區域被占用,畜牧養殖戶轉而將牛群和羊群引到附近山上放牧。北方山林植被覆蓋率本來就不高,受到周邊村民環保意識不強的影響,之前的偷采行為和后期管理工作不到位等問題進一步加劇了當地植被破壞問題。現如今,畜牧養殖業的發展,牛群和羊群對山上植被的破壞更為嚴重,在很大程度上破壞了當地生態環境,影響地表植被的生長。
摘要:在農業迅猛發展的當下,傳統畜牧業開始向集約化、規模化等方向發展,該形式能讓畜牧養殖更加合理、科學,同時也提高了經濟效益。但受各種因素影響,該養殖方式也會對生態環境構成極大的威脅,此時就需要深入生態環境與規模化養殖,然后再使用有效措施防治,這樣才能推動現代畜牧業持續發展。
關鍵詞:規模化;養殖;生態環境;破壞;防治
國內的養殖業與畜牧業經歷了很長的發展歷程,在畜牧養殖總量不斷增加的同時,規模化養殖逐漸成為現代畜牧業的重要形式,目前畜牧業在很多地方已經成為帶動農村經濟發展的核心產業。在畜牧養殖規模化發展期間,規模養殖帶來的污水、糞便、有害氣體、病死動物等各種廢棄物對地下水、土壤與空氣也帶來了嚴重的問題,對周邊生態建設與環境衛生帶來了極大的影響,各國開始注重養殖污染。本文結合規模化畜牧養殖存在的生態環境問題,對怎樣控制生態污染進行了簡單的分析。
一、規模化養殖對生態環境的破壞
(一)水體污染
在整個生產與飼養過程中,規模化畜牧養殖會消耗大量的水,同時也會帶來很多污水,具體如:生產工具、清理圈舍、牲畜尿液等。大部分規模化畜牧養殖場都沒有經過污水處理就直接被放到地下水與地表水中。這類污水有著豐富的P、S、N、COD、NH3-N有機物與病菌污染物,在地表沖刷的影響下,向地下滲透,水體富營養化。某規模化養殖場,一年會出欄5000多頭豬,每年會產生450000t的污水,尿液在230000t,這類廢水中有著很多p、S、N、COD與各種病原微生物,若沒有做好污水處理,會直接影響到地下水與地表水。當前,國內很多規模化養豬場開始利用水泡糞工藝,這種工藝能節省人力,有很好的應用面積,污水量與生產用水都很大。而水泡糞工藝大多集中用于農地,事實上規模化畜牧養殖缺乏污水處理所需農地,由于場地限制,所以很多污水都得不到徹底處理,只是簡單處理后就向周邊的水道、河流排放,這也是水體污染的根本原因。水泡糞由于長時間在水中泡著,會增加污水中的TN濃度、COD、TP、氨氮。
根據區政府《關于進一步加快畜牧業發展的決定》精神,為加快畜牧業優勢畜產品標準化生產基地建設步伐,實施標準化生態養殖示范小區建設。現結合我區區情,特制定本意見。
一、指導思想
以穩定畜牧業可持續發展為目標,以生產優質畜產品為核心,以“公司+基地+農戶”的產業化經營為突破口,在重點優勢區域內實行規模化生產、標準化管理,主攻品種改良、產品質量升級、產品安全與衛生質量等關鍵環節,力爭在3—5年內把潁東建設成為優質畜產品生產基地。
二、建設目標
按照統一規劃、合理布局、重點建設的原則,全區建設若干個標準化生態養殖示范小區。1、養牛小區。每個養牛小區內養牛戶不少于30戶,每戶存欄肉牛15頭以上、年出欄30頭以上,其中存欄20-30頭以上的要有2-3戶、50頭以上的要有1戶。2、養豬小區。每個養豬小區內養豬戶不少于20戶,每戶存欄二元母豬15頭或育肥豬150頭以上、年出欄仔豬300頭或育肥豬450頭以上,其中存欄二元母豬30頭或育肥豬300頭以上要有2-3戶、存欄二元母豬50頭以上或育肥豬500頭以上要有1戶。3、養肉雞小區。每個肉雞養殖小區內養肉雞戶不少于20戶,每戶存欄肉雞5000只、年出欄肉雞3萬只以上,其中存欄肉雞10000只以上要有2-3戶。
三、小區建設推薦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