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寫文學鑒賞論文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一、傳統與現代教學方法交互運用
文本細讀要達到預期效果,也需改變教師單純講授的課堂教學模式。講授法是課堂教學經常采用的方法,通過教師的講述、講解、講演,能在短時間內讓學生獲得大量信息,在傳授新知識的早期階段必不可少,幫助學生盡快掌握基本知識。但若一直以教師講授為主,則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十分不利。戲文專業的學生比中文專業的學生文學基礎弱,很容易形成學生學習能力差的誤解。其實不然。以魯迅《狂人日記》為例,學生能夠自主分析出“吃”狂人的有哪些人,但對這些人物形象的解讀卻感覺困難。這種茫然并非是智力問題,而是因為魯迅的作品經常被安排在課程之首,學生此時還不懂文學批評的方法導致一時無從入手。但如果將文學鑒賞的方法單列出來講給學生,必將枯燥無味,不如將方法以問題的方式融入到教學過程中。問題教學法是將知識以問題的方式呈現給學生,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掌握知識、培養能力。文學鑒賞的過程也可以視為是一個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在學習初期,通常需要教師設計問題,由淺入深,逐步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獨立思考。后期則應逐步轉變到學生提問題。教師安排學生課前閱讀作品,讓學生課前自主探究,課中將學生分為兩組,一組提問,一組回答;或者一組將學習成果以學術報告的形式展示出來,另一組則提問質詢。知識的學習之外,探究型的學習能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討論則提升了口語表達能力,若再以作業形式課后形成論文,亦可鍛煉戲文學生較為欠缺的論文寫作能力?,F當代文學課程所面臨的另一難題,是大量優秀的文學作品與有限的課時之間的矛盾。由此,授課過程中教師一定要注意“范例”效用。所選的作品應可起到范例的功能,授課過程中也應注意總結、歸納文學鑒賞的規律。以《沉淪》為例,解讀潘先生時很多同學還不能注意到其“先生”的身份,之后再看“他”,則能很快注意到其“留學生”的身份,并由此身份入手對人物加以分析和評判;更有部分同學將這一知識分子形象與狂人、潘先生等知識分子形象相對比,反思現代史上知識分子的道路與命運,提高了運用知識的能力和水平。與傳統教學方法相比,“現代教學方法的運用,要求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學生為本,強調教師的教法歸根到底是通過學生主體活動來獲得效能,著眼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而正所謂授人以不如授人以漁,傳統教學法與現代教學法的交互運用,是學生掌握文學鑒賞基本方法的有效手段。
二、文學鑒賞與專業實踐的融合
對戲劇影視文學專業的學生而言,與研究能力相比,他們更希望得到提升的是實踐能力。這也是他們對理論類課程興趣不高的一個原因,是現當代文學課程的掣肘,卻也是創新的切入點,若能發揮文學與戲文的雙重優勢,則將實現雙贏。講授與表演的結合,是現當代文學作品選講課程可選用的教學方法。表演是戲文學生的必修課,也是他們的興趣與特長,將表演帶入課堂,截取文學作品中的精彩片段讓學生表演并加以陳述,能夠檢測他們對作品的理解程度,也能活躍氣氛,調動學生積極性。以巴金的《家》為例,可表演覺民逃婚后眾人的不同反映,演完后開放“觀眾”進行點評。在互動環節中,對覺新幫覺民說話到底有幾分真心等問題經常產生分歧,“演員”表演時對人物內心的揣摩與“觀眾”對人物的認識在碰撞中激發思考的火花,在討論中加深了對人物形象的理解。表演的加入弊端在于所需時間較多,即便課前準備所耗費的時間不計,一節課時間學生表演加上點評與討論,最多只能完成一到兩個片段,很難全面鋪開。若要實現全部學生的參與,所需課時量占的比重勢必過多。當下社會,早就已經進入了“讀圖時代”,“標志著圖像主因型文化取代傳統的語言主因型文化?!眻D像文化的流行對于以文字作為表達手段的文學來講是巨大壓力,而當大眾習慣于通過各種影像資料側面了解文學文本時,誤解與偏見也隨之而來。但與其排斥,不如將影像資料引入課堂,化危機為轉機。影像之于課堂教學的負面影響也不能不重視,其一是限制學生的想象力,其二是難以體味文字之美。對于不喜閱讀文字、只通過電影或其他藝術形式了解文學作品的學生而言,作品是以一種固化了的形象出現的,這就弱化了小說為讀者留下的想象空間。再者,電影與文學作品畢竟是兩種不同的藝術形式,在轉化過程中存在不同程度的改編,一部分圖像無法或很難展示的部分必然會丟失,其他內容也會經由導演或編劇的理解產生一些“誤差”,或增或減或變。文學作品與影視作品之間的差異,正是戲文專業學生發揮其專業特長的空間。教師在課堂上可引入比較的視野,在對改編的評價中提升學生的藝術審美水準。同時,老師也可指導學生講文學作品自己改編成劇本,表演并制作成短片,既考察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也提高了學生的實踐能力。這也為文學與影視教學之間搭起了合作的橋梁,不同課程之間若能相互溝通配合,讓學生既不必增加學習負擔又能鍛煉多方面的能力,可謂一舉多得。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程教學內容復雜,單一的教學方法通常很難較好地完成教學任務,因此要綜合運用講授、范例、問題、探究等多種教學方法,使之相輔相成。隨著科技的發展,現代化教學設備也越來越普及,電影、電視、圖片等不同藝術形式也應參與到課堂教學,通過與文學作品的互讀豐富教學形式,提高教學質量。更重要的是,文學課程要與應用型專業的專業特征相互協調與配合,實現雙贏。
作者:司方維單位:許昌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
一服裝設計形式美和文學鑒賞的相通之處
1對稱和均衡
眾所周知,不同時代的服裝具有不同的特點,但是每一種服裝形式都能夠體現出一個時代的特點,服裝可謂是展現時代全貌的重要形式。不僅能夠對社會發展的經濟、政治以及文化的形式有所表現,還可以對社會發展中的審美和文化思潮進行解讀。形式美并不是凝固不變的,而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在不斷改進和完善。服裝設計的對稱性和均衡性是其最主要的特點,無論是傳統的造型藝術還是現如今的服裝設計都會涉及到對稱性的特點。服裝設計中對稱性的設計主要是以人體本身對稱的特點為依據。另外,自然界中的對稱形式多見,比如花草、飛禽等等,服裝設計的對稱性也是為了和自然界中的對稱形式相呼應。均衡性主要是指服裝設計所涉及到的各種元素之間的均衡性。比如門襟,修飾手法等等,服裝設計的均衡性不僅要體現在空間感上,還要達到一定的視覺效果。在文學鑒賞中,對稱性和均衡性的特點也比比皆是。文學形式包含詩歌、散文以及小說等等,對稱性特點比較明顯的就是詩歌,無論是五言律詩還是七言絕句都表現出一定的對稱性??梢姡膶W鑒賞和服裝設計都體現出一定的形式美,只是表現形式不同而已。對稱性從總體上看能夠給人帶來一種嚴肅性,有時甚至會過于單調,而均衡性則表現的十分靈動。二者的融合體是藝術表現的重要特征。
2對比和補充
所謂的對比,簡言之就是兩種或者是兩種以上的事物放到一起進行分析,通過直觀的效果的比對,找到相同和不同之處。對于服裝設計來說,對比關系能夠對審美的個性進行突出表現,同時還能夠達到一定的藝術效果。在進行對比的時候,主要進行色彩對比,款式對比以及面料的對比等等。對比的目的就是提升視覺上的震撼力,實現服裝造型的新穎性等等。每一種服裝品牌都有其獨有的設計方式,在各種服裝設計中都要融合對比的方式。而補充則是針對服裝設計藝術中一些規范和原則,來對一些構成元素進行排列和組合,使得設計工作不至于更加單調。在文學鑒賞藝術中,采用的對比方式主要是動靜對比,虛實對比等等。這是比較常見的文學創作手法。實現動靜的對比是對景物、場景、感情等進行有層次的表現,讓人們感受到文學作品所要表達的主要內涵。另外,虛實結合與對比,也是為了增添文學作品中已有狀態的靈活性??梢?,文學鑒賞和服裝藝術的形式美之間存在著較多的相通性。
3節奏和夸張
一、對文學作品的知識內容的學習
(一)要對文學作品有一定的鑒賞能力
學生的知識水平占據著重要的作用,除了對文章的理解外,還要加強對作品的各個角度的了解。比如說,從文章的主題方面、材料的選擇方面、語言的運用方面,都要有一定的鑒賞方法。教師這這些方面,可以設計一定的課外活動,幫助學生將這些知識拓展到生活當中,這樣,在理解起來,也就容易了。同時,還能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啟發他們的非智力因素,將這些文學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
(二)學生不僅要學會課上的內容
更要對課外的知識進行積累只有越來越多地獲得知識,才能使得學生自身的知識能力提升。學生可以通過擴展閱讀量來增加自己的積累,這對文學作品在感悟力上也有提高。
(三)了解文學作品的作者與創作背景
曹丕《典論•論文》批評“貴古賤今,向聲背實”的不良現象,又指出了人們“暗于自見,謂己為賢”等崇己抑人的毛病。葛洪在《抱樸子•辭義篇》中說的更為透徹:“近人之情,愛同憎異,貴乎合己,賤于殊途。”劉勰《知音》篇正是在這些方面整合了前賢的批評意見,并把它們歸納成為三點,立論也就顯得更加嚴密和完備。接著劉勰論述了“音實難知”的現象及成因,大體表現在鑒賞者和作品這一主客體方面的原因??腕w(作品)方面的原因是“……形器易徵,謬乃若是;文情難鑒,誰曰易分”,說明品鑒和欣賞作品很難。主體(鑒賞者)方面的原因是:夫篇章雜沓,質文交加,知多偏好,人莫圓該??犊吣媛暥鴵艄潱j籍者見密而高蹈,浮慧者觀綺而躍心,愛奇者聞詭而驚聽。會己則嗟諷,異我則沮棄。各執一隅之解,欲擬萬端之變,所謂東向而望,不見西墻也。劉勰指出,由于鑒賞者與創作者在性格、興趣方面的不同,會忽略文學作品風格的多樣性,使得在文學欣賞上各有偏好,這也是造成不公允批判的重要原因。這種“會己則嗟諷,異我則沮棄”的偏見實際上還是跟當時貴古賤今、崇己抑人的社會風氣相關聯。由上文可知,劉勰的這個見解也是本于葛洪的《抱樸子•辭義篇》。
一、文情可鑒的可行性———“博觀”、“六觀”、“沿波討源”
不過,劉勰不是簡單的指出知音難遇的種種原因所在,他的論述也沒有僅僅停留在“知音其難”、“文情難鑒”這些現象層面上,而是建設性的提出了一個相反的理論命題,即“知音”可遇,文情可鑒。在此基礎上,他進一步的論述了人們能夠克服偏好,作出公正而全面批評的可行性。對此,劉勰提出了具體可行性的方法:凡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故圓照之象,務先博觀,閱喬岳以形培塿,酌滄波以喻畎澮,無私于輕重,不偏于憎愛,然后能平理若衡,照辭如鏡矣。此處,劉勰對鑒賞者在品鑒作品時提出了一些基本要求。至于如何實現這種要求,他提到兩個方面:一是批評鑒賞者的修養,一是批評鑒賞者的態度。具體來說,就鑒賞者而言,首先應針對“圓照之象”,提高自己的修養,“務先博觀”。所謂“圓照”,是指與偏好相反,能進行全面而合理的批評。要做到“圓照”,必先“博觀”。所謂“博觀”,則含有多積累、多觀察、多體驗的意義。鑒賞者還應擺正自身的態度,通過閱讀考察大量文學作品及其情狀,加以仔細的比較研究,摒除個人的愛憎好惡,評價作品不存私心,鑒賞態度上不帶偏見,從而做到“平理若衡,照辭如鏡”。鑒賞者的修養和態度,是做好文學批評鑒賞工作的根本條件。但要解決“文情難鑒”的現實困難,最終實現“文情可鑒”,還必須有較為具體的途徑可循。接著劉勰指出鑒賞者還應從六個方面對作品進行考察來判斷其優劣。其文曰:是以將閱文情,先標六觀:一觀位體,二觀置辭,三觀通變,四觀奇正,五觀事義,六觀宮商,斯術既形,則優劣見矣。一觀位體,注重考察作品所采取的體制問題,見于《體性》篇;二觀置辭,注重考察作品如何運用辭采的問題,見于《麗辭》、《比興》、《夸飾》等篇;三觀通變,注重考察作品的因革問題,即考察此部作品與前代作品有何承繼關系,又有什么獨創之處,見于《通變》篇;四觀奇正,注重考察作品在奇與正兩種表現手法上的表現,即如何“執正以馭奇”的問題,見于《定勢》篇;五觀事義,注重考察作品如何“據事以類義,援古以證今”的問題,見于《事類》篇;六觀宮商,注重考察作品的聲律問題,見于《聲律》篇?!斑@六個方面中,位體、置辭、宮商都是屬于形式方面的,通變、奇正、事義三者和內容有關,但又與表現手法有密切的聯系?!眲③脑凇段男牡颀?#8226;宗經》篇中提出判斷好的詩文作品有“六義”即六條標準,首列“情深而不詭”;在《附會》篇中論述作文的四要點,首列“以情志為神明”。他在《知音》篇中論述評論作品的“六觀”,主要著眼于形式與藝術表現,卻沒有直接提及“文”與“情”的關系,然而這并不意味著劉勰輕視作品的思想內容。其實,《知音》篇所謂“將閱文情,先標六觀”,就是說若要了解文情,先得從“六觀”入手,但又不是止于”六觀”。《知音》篇又說: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討源,雖幽必顯。世遠莫見其面,覘文輒見其心。他要求批評鑒賞者“披文以入情”。位體、置辭等六個方面,主要是就作品的形式和藝術表現而言,也就是作品的“文”;鑒賞者就必須通過“博觀”,“六觀”,循著作品的文辭去探討作者的思想感情,就如“沿波討源”,是“雖幽必顯”的。所以說,劉勰在這方面并沒有輕視作品思想內容的傾向。
二、創作者與鑒賞者的潛在交流過程———“情動辭發”、“披文入情”
“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這兩句話簡明扼要地指出了文學創作過程和文學欣賞過程之間的逆反過程。劉勰強調文學鑒賞過程的實現要以情感投入為前提,這是非常獨到的見解。誠然,不管是文學創作還是文學鑒賞,都是飽含情感的精神活動,而正是在這一契合點上,鑒賞者通過閱讀與創作者也才有了潛在交流的可能。歷史上眾多的文學鑒賞實踐也恰恰證明了這一點?!妒勒f新語•豪爽》言:“王處仲每酒后,輒詠‘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匀缫獯蛲賶兀瑝剡叡M缺?!币乃d,晉朝大將軍王敦與曹操一樣,有著老當益壯的雄心壯志,故常常吟詠曹詩來宣泄一己之情懷。南宋文天祥讀杜甫詩時,亦有同樣的切身體驗。其《集杜詩自序》云:“凡吾所欲言者,子美先代為言之,日玩之不置,但覺為吾詩,忘其為子美詩也?!敝劣趧③膶ⅰ爸簟弊鳛槲膶W鑒賞活動的目的,強調鑒賞者與創作者之間的情感交流與溝通,更是精到之見,對后世影響很大。如清代浦起龍《讀杜心解序》云:“吾讀杜十年,索杜于杜,弗得;索杜于百氏詮釋之杜,愈亦弗得。既乃攝吾之心印杜之心,吾之心悶悶然而往,杜之心活活然而來,邂逅于無何有之鄉,而吾之解出焉?!币庵^不能以杜解杜,也不能單從別人的詮釋中領悟杜詩。揭示了鑒賞者與創作者之間的情感交流與溝通的重要性。然而,文學創作過程和文學欣賞過程又是相區別的。就創作者而言,應先“情動”,有了思想感情,然后“辭發”,并把它體現在一定的文辭形式中;就鑒賞者者而言,首先“披文”,接觸的應是作品的文辭形式,然后“入情”,通過它來領會體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即是所謂“沿波討源”。二者的過程雖然相反,但文辭形式這個要素對于創作者和鑒賞者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作者必須憑借優美的文辭形式來表現思想感情,從而實現打動和教育讀者的目的;鑒賞者只有仔細考察文辭形式,才能較準確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深度,最終對作品的優劣作出合理而公正的判斷。從創作者的角度來談文學的創作問題,劉勰在《镕裁》篇就有所論及,提出了“三準”之說:“是以草創鴻筆,先標三準:履端于始,則設情以位體;舉正于中,則酌事以取類;歸馀于終,則撮辭以舉要。”所謂“三準”,是指寫作過程中的前面三個步驟,也就是先假定作者已有了一定的思想感情,然后考察如何采取恰當的文辭形式來表現它。與“三準”說不同,劉勰《知音》篇的“六觀”,是從批評者的角度來談文學鑒賞問題的。鑒賞者接觸的首先是作品的文辭形式,因此必須通過文辭形式來探求作者的思想感情。除了“六觀”之外,劉勰還指出了關于鑒賞者的鑒賞能力問題。他說:“事遠莫見其面,覘文輒見其心。豈成篇之足深,患識照之自淺耳。夫志在山水,琴表其情,況形之筆端,理將焉棄?”劉勰認為,能否真正做到覘其文而見其心,關鍵不在于作品的深奧難鑒,而在于鑒賞者“識照”能力的高低。所以他又說:“故心之照理,譬目之照形,目瞭則形無不分,心敏則理無不達。”這樣,劉勰便把鑒賞者主觀方面的能力問題作為鑒賞過程中的主要矛盾提了出來。正因為在文學作品和鑒賞者之間,鑒賞者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因此,他提出“俗監之迷者,深廢淺售”的問題。所謂“俗監之迷者,深廢淺售”,是說由于鑒賞者“識照”能力不夠,導致文學作品鑒賞中典雅深奧的作品遭棄,而平庸淺薄的作品卻得以兜售的不良現象。在劉勰看來,這是由于鑒賞者修養、識見低下所致,因而他提倡鑒賞者自身鑒賞能力的培養。因為只有提高鑒賞能力,才能正確地進行鑒賞并且獲得藝術美感的享受,也只有這樣,文學作品才能充分顯現出它的藝術魅力。至此,劉勰的《知音》篇為我們構建了中國傳統文學批評中一個包括創作者、作品和鑒賞者之間的互動交流系統。在這個系統中,作者“情動辭發”是該系統的重要前提,鑒賞者“披文入情”是關鍵途徑,“覘文輒見其心”則是鑒賞活動的最終目的。
三、結語
論文關鍵詞:語文課程改革文學教育
論文摘要:隨著語文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文學教育越來越受到語文教育工作者的重視,語文教學中的文學教育成果也獲得了長足發展。但在語文課程改革中關于文學教育思想、文學教育方濟還存在一些問題。構建語文教師的文學素養體系;培養和發展學生的語言感知能力;指導學生了解作者的創作動機、背景,整體感知文學作品;鑒賞要以文學作品為范例,以文學史為線索;利用課外閱讀提高學生鑒賞文學作品的水平等是培養中學生鑒賞文學作品的方法和途徑。
一般來說,廣義的文學教育指學校、家庭和社會生活中一切有利于培養人的文學欣賞能力、提高其文學修養的活動;狹義的文學教育等同于文學作品鑒賞教學(本文所述文學教育指文學作品鑒賞教學)。
文學教育是語文課程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語文課程教學包括語言教育與文學教育兩個部分,語言教育的任務是使學生懂得語言的規律并正確地掌握和運用這個規律,語文課程中的文學教育功能絕不僅僅是傳授知識,還應提高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使學生學會求知、做人、生活和審美,使學生得到全面和諧的發展。具體地說,是通過語文課程中文學作品的學習,使學生從文學作品中了解生活,感受命運,體驗痛苦與幸福,并引起對文學的興趣,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養成高尚的人格,培養語文能力和創新精神,提高科學素養,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一、語文教學中文學作品鑒賞教學的沿革
新中國建立后,語文教學中文學教育的發展曲折沉浮。張志公先生早在1984年就洞察到語文教學中“輕文學,重讀寫”的弊病,認為必須在中學語文教育中添加文學教育環節。20世紀90年代初的人文精神大討論很快引發了文學教育的復蘇振起。1998年中學語文教學界就語文教育何去何從問題展開大討論,人們針對語文教育中存在的忽視學生文學素養、悟性、靈氣和創造力的培養等諸多問題提出了批評,許多人主張把文學教育理念注人中學語文教育中。2003年的語文課程標準對文學教育的目標、內容、方法等予以新的規定,對鑒賞文學作品提出了新的要求:1.總目標第七條要求:能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九年課外閱讀總量在400萬字以上。2.階段目標(7-9年級)中閱讀目標第八條要求: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評價;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現力的語言。3.教學建議第五條提出:遵循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語文學習規律,選擇教學策略: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4.在評價建議的閱讀部分,關于文學作品閱讀的評價要求:在7-9年級,可通過考察學生對形象、情感、語言的領悟程度,來評價學生初步鑒賞文學作品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