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寫文學名著論文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本文作者:李雙玲作者單位:湖南涉外經濟學院
重譯者應遵循的倫理規范
翻譯倫理理論中,切斯特曼(Chesterman)歸納出譯者倫理的五種模式,視角僅局限于譯者。中國學者楊潔、曾利沙著文“論翻譯倫理學研究范疇的拓展”,從學科系統建構層面對翻譯倫理學的研究范疇進行整合并作出拓展,但也未涉及原譯者—重譯者的倫理問題。筆者認為,就重譯而言,重譯者應恪守相應的道德規范,遵守重譯時的三個原則:
(一)貼近原作者
一位世界級兒童文學作者藝術魅力的展現在于是否有真正理解他的譯者。同一作者的同一作品,有堪稱典范的翻譯,也有平庸的作品。重譯者應能以高度負責的態度全面地了解原作者,知曉其身世,了解其風格,透視其靈魂,并在翻譯過程中與其“對話”,并達成“心靈上的契合”。兒童文學名著的作者,他們往往了解兒童的審美情趣及認知水平,寫作目的也是為了培養兒童,因此要求重譯者也應具有兒童的情懷,在氣質和風格上盡可能地更貼近原作者。而在實際翻譯工作中,許多兒童文學名著的重譯者或喜歡拋頭露面去展現自己的個性,自身發揮的隨意性相當大,或過于追求優美的譯文而忘記原文,結果錯譯漏譯百出,損害了原作者的用意,也貽害了兒童文學名著忠誠的讀者。
(二)愛護讀者
摘要:當代社會的種種功利思想,致使語文課堂失去了原本的美,也給學生的審美學習帶來了重要的影響。本文主要對其表現和成因進行一定的探討。
關鍵詞:高中;語文學習;審美
1重視語文的工具性而忽視人文性
在現實的語文教育中所面臨的實際情況是忽視人文性,注重工具性。
1.1應試教育觀念沖擊著語文的審美化學習過程:
首先,在觀念上,高考成績的功利化追求普遍存在于教學活動的每一個個體中,盡管課改在全國如火如荼地展開,但由于就目前而言高考還是一種比較公平、選拔性考試,所以我們始終都沒有擺脫在應試教育的背景下搞教育的弊端,這也必然造成一種社會氛圍,就是無論老師還是學生其實都是以高考為指揮棒進行日常的學習活動。這也令語文學習在學校教育中處于十分尷尬的地位,從學生的角度來看,大多學生很注重理科和英語的學習,而忽視語文學習。從老師的角度來看,升學的壓力不僅影響到學生,同樣也影響著他們,功利化的心理使得老師的教學活動往往以追求高分為目的,而忽視對于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這就使得原本應該充滿美的語文課堂變得重工具輕人文,重解析輕感受,重知識輕情感,從根本上削弱了學生對于語文的興趣,其次,語文試卷和評判都缺乏美感。語文高考應該具備科學的選拔功能和正確的導向功能。但在實際考試中閱讀題也好,寫作也好,普遍存在答題模式量化,講求條條框框的現象,高考的考點無疑成了平時教學的指揮棒。
一高中語文教學的任務
高中語文教學改革、制訂新的教學大綱的指導思想是:
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面向全體高中學生;使學生具有適應21世紀社會生活的語文基礎知識、基本能力和智力,具有較高的語文素質;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創造能力,發展個性;提高教學質量,為培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人才服務。
據此,應確立如下基本原則:
(一)確立適應21世紀社會生活的語文教育目的任務和教學內容,加強基礎知識的教學和基本能力的訓練,加強語文應用的實踐,發展智力,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創造能力。
(二)在讀寫聽說的語文教學中,進行思想品質教育,使學生熱愛祖國的語言文字,熱愛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培養學生的高尚的道德情操、愛國主義精神和熱愛社會主義的思想感情。
一、美國文學畢業論文題目與美國文學教材中作品的比較
近年來,美國文學課多使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陶潔主編的《美國文學選讀》(以下稱《選讀》)作為教材。從目錄中可以看到《選讀》選擇了18世紀—20世紀38位美國作家和詩人的作品,其中膾炙人口的美國文學作品有:納薩尼爾•霍桑(NathanielHawthorne)的《紅字》、赫曼•麥爾維爾(HermanMelville)的《白鯨》、亨利•大衛•梭羅(HenryDavidThoreau)的《瓦爾登湖》、斯哥特•弗次杰拉德(F.ScottFitzgerald)的《了不起的蓋茨比》、阿瑟•彌勒(ArthurAsherMiller)的《推銷員之死》、約瑟夫•海勒(JosephHeller)的《第二十二條軍規》等?!哆x讀》選擇的美國文學作品和其他較知名的美國文學教材相比,既有相同,又有差異,各有千秋,如:孫華祥主編的《美國文學選讀》、吳定柏編著的《美國文學大綱》、曹曼著的《美國文學教程》等美國文學教材??v觀這些教材所選的美國作家作品,雖然也都是美國文學史中最有影響的作家及其知名作品,但不是一提到該作品就能立刻想到其作家,不能使不同學校但相識或相同學校、又有相同學習背景的同學找到相關作家共同的話題,更不能就其所寫畢業論文選題進行深入探討,因為所選作品不是該作家的代表作或成名作。這種情況在不同高校應該不占少數。以北京聯合大學英文系2007—2009年三屆英語專業畢業生的49篇關于美國文學的畢業論文為例,只有不足1/3的畢業論文與美國文學教材《選讀》中的作品有關,一共16篇。其中,有9人寫關于《紅字》的論文,3人寫關于《了不起的蓋茨比》的論文,1人寫關于《瓦爾登湖》的論文,1人寫關于《雞蛋的勝利》的論文,2人寫關于《隱形人》的論文??梢钥闯鰧憦V為人知的美國文學名著作品《紅字》《了不起的蓋茨比》和《瓦爾登湖》的論文有13篇,占其總數的81%,其余3篇占19%。這說明學生更愿意寫關于較知名的美國文學作品的論文。上述5部美國文學作品只占《選讀》作品的13%,而且寫與其相關論文的人數極不平均,除了寫關于《紅字》的論文相對較多外,只有少數或極少數學生對其他4部作品感興趣。大多數學生都選擇了寫關于其他美國文學作品的論文。他們的論文選題是關于亨利•詹姆斯(HenryJames)的《黛茜•密勒》、譚恩美的《喜福會》、尤金•奧尼爾(EugeneO’Neill)的《奇異的插曲》、威廉•??思{(WilliamFaulkner)的《獻給愛米麗的一朵玫瑰花》、馬克•吐溫(MarkTwain)的《哈克•貝里費恩歷險記》、海明威(Hemingway)的《老人與?!贰①惲指?Salinger)的《麥田守望者》、羅伯特•弗洛斯特(RobertFrost)的《波士頓以北》、愛默生(Emerson)的《美國學者》、埃德加•愛倫•坡(EdgarAllanPoe)的《厄舍老屋的倒塌》和《一桶蒙特亞白葡萄酒》、露易莎•梅•奧爾科特(LouisaMay)的《小婦人》、弗朗西斯•伯內特(FrancesBurnett)的《小公主》、杰克•凱魯亞克(JackKerouac)的《達摩流浪者》和《紫色》、惠特曼(Whitman)的《我自己的歌》,甚至還有學生選擇了美國NBC播出的幽默情景喜劇《六人行》。雖然所選擇的作家在《選讀》中有提及,但學生所選的作品卻與教材極為不同。對比發現學生選擇的是作家們的代表作或成名作,而《選讀》中的作品則相對不如前者知名,學生們在預習、做問答題和撰寫相關論文時,普遍反映難以找到相關資料,給他們自學和深入學習這些作品帶來一定困難。從學生選取的關于美國文學作品的論文選題看,他們興趣廣泛,思想活躍,涉獵范圍大,選題遠遠超出了《選讀》中作品的范圍。選題密切結合美國文學的傳統理念和定式,如關于《哈克•貝里費恩歷險記》和《老人與?!返倪x題;且注重美國當今社會現實和發展,如關于《喜福會》和《六人行》的選題。這就使得美國文學教學與畢業時撰寫美國文學作品的論文脫節,使美國文學課上學到的知識不能學以致用。為此,學生不得不另起爐灶,重新查找資料,了解其他的作家和他們的作品。這雖是學以致用,舉一反三的創新之舉,但實際上是舍近求遠,大多寫不出優秀論文。這反映出編寫美國文學教材的專家對美國文學作品的興趣、價值取向與學生對美國文學作品的興趣和價值取向不同,美國文學課都是按部就班地講,尤其是外教講美國文學課時,他們只是按照其興趣所講,學生也是為上課而學,為考試而做練習等。結果課堂內容與美國文學畢業論文的選題無關,教學效果很不理想。因此,應首先認同學生對美國文學作品的興趣和選擇與教師有差異;其次,應注意全面引導和介紹相關作家及其作品,不能只集中講授所選教材的片段或章節;再次,應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學生的興趣與教學內容相對一致,使美國文學課為英語教學、畢業論文的選題和寫作以及了解美國社會和文化更好地服務。
二、如何講授美國文學課
(一)有意識介紹與作品相關的論文選題
美國文學雖然只有200多年的發展歷史,但自1901年頒發諾貝爾文學獎以來,美國作家至今已有10人獲此殊榮,成為世界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發展更能體現當今世界文學的發展趨勢。全面系統地學習和研究美國文學作品不僅可以進一步提高英語水平、閱讀能力,更能提高英語文學修養和文學批評能力,有助于了解美國社會的形成和發展,美國各個時期的社會形態、構成以及這個當今世界第一發達國家的發展走向。這和撰寫文學類本科畢業論文的目的和要求相一致。了解和掌握這些正是撰寫一篇合格的文學類本科畢業論文所必備的。因此,在講授某位美國作家及其作品時,教師應有意識地介紹一些經典的畢業論文選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興趣以提高他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例如在講《紅字》時,除了講解必要的作者生平、作品的歷史背景、主要情節和主人公的命運外,還要介紹一些經典論文選題,如:“《紅字》中字母A的象征意義”“《紅字》中的清教主義”“《紅字》中的寫作技巧”“《紅字》中的愛情”“《紅字》中的女權主義”“《紅字》主人公海斯特的性格”等,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相關章節或全文,或看同名電影并撰寫讀后感和觀后感。這樣學習的結果是立體的、鮮活的、積極的。撰寫畢業論文是高能學校英語專業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學生學習成果的綜合檢驗,是學生必須自主完成的學習任務。因此,美國文學課的教學應該和美國文學類畢業論文寫作有機地結合起來,為學生撰寫畢業論文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教學方法
一、從同構到解構
作為學術思潮的解構主義可以說不再是新鮮的東西,但它在大眾文化領域卻剛剛發展到登峰造極,尤其在網絡時代從根本上影響到人們的審美趣味與思維方式,甚至徹底顛覆了傳統的閱讀概念。傳統意義上的閱讀,是一種從文字中取得意義的過程。結合學校閱讀教學的通常做法以及大眾閱讀指導的主流觀念,傳統的閱讀概念至少有下述兩個特點:一是閱讀的對象為文字,最典型的是印刷出版物;二是閱讀過程基本上是對文本的同構,即以學校教學為例,教師在課堂上的基本任務,是扮演作者的角色或猜測作者的意圖,通過預先設定的教學步驟調動學生“積極”“配合”,完成對文本回歸到原作者的意義解讀。這種以作者為權威、以文本為核心,片面強調閱讀過程中獲得知識和道德教育的功能,其實質上是對學生個性與求知欲的忽視?!斑@種教學模式可能導致學生的理解力強了,但對文學的疑惑性和驚奇性弱了;解答性強了,發現性和感受性弱了;邏輯性強了,創造性弱了。久而久之,思維反而變得機械和平庸,失去了對文學的向往和信任”(謝瓊2007:96)。進入網絡時代,閱讀概念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以上述兩個特點而言,一、閱讀的對象不再單純是紙質出版物,即不再單純是文字符號和靜止的圖像,從媒介而言擴展到互聯網世界,其符號也由靜態變成了動態———就文字而言,就是一個意義單位的文字組成隨時會發生變化:多人參與的網絡隨時在對某個概念進行更新;二、閱讀過程不再是跟隨作者與文本,甚至跨越了閱讀教學改革者所提出的研究性閱讀、批判性閱讀概念,閱讀及其結果本身也加入了文本或創作的構成,使閱讀愈來愈成為一種具有創造性的行為。在這樣一種觀照之下,從閱讀本身出發,對閱讀教學進行深入研究,或許是閱讀教學改革的有效途徑,解構式閱讀逐漸被重視。在此之際,已經有一些教學工作者試圖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閱讀教學模式,認識到解構式閱讀對語言、文學教學的意義。解構可促進學生的主動閱讀,“讓學生親自參與整個的閱讀過程并發揮自己的想象能力、分析能力,學生的鑒賞能力一定會有很大的提高”(姚倩,孫曉燕2012:117)。解構還可促進學生的創新學習,“解構式閱讀強調意義多樣性,學生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來處置文本,文本意義因不同學生而不同。因而,學生可以用一種批判性的眼光,賦予課文新的意義,使課文內容具有更加豐富的現實意義”(張紅玲2009:31)。也就是說,學生對于作品純粹個人的獨特感受成為“創新”的基礎。如果從“學以致用”的角度,我們很難理解對于絕大多數不會從事文學專業的人來說文學理論有什么用;即使站在狹隘的“學以致知”的立場上,也難于理解文學理論這樣的“知識”能有多大意義。這與學術界的一些傾向有關,學術界一直在追求理論本身的“新”、“奇”,而忽視其對文學創作與閱讀的實際意義,忽視閱讀對讀者生活感受能力的影響。這種傾向在網絡時代受到了來自大眾的沖擊,大眾文化使解構主義“庸俗化”、“實用化”。
如果說接受美學“是從以作者、作品為中心轉移到以讀者為中心的理論轉向”,“解構主義的閱讀則實質上與傳統的文學理論徹底決裂,所謂作者、作品以及作品的歷史背景之于讀者閱讀沒有任何意義,真正的閱讀就在于讀者反復地拆解文本的語言游戲之中”(李新亮2011:128)。解構主義理論本身以對“意義的消解”為核心,但對于讀者而言,這個“消解”的過程其實是突破“中心”權威、建立自我權威的過程,是讀者自己的“同構”。解構主義在學術界逐漸不再“新”“奇”,但是其影響下的“誤讀”原則在大眾文化中卻成為一種迄今流行不衰的方式:對歷史與經典的“戲說”式“解構”。在今天,盡管主流的意識形態基本上還是對“解構”傳統名著持否定態度,但是它卻能夠讓那么多人趨之若鶩而獲得空前的商業成功。國內大眾文化層次上對傳統名著的瘋狂解構,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起始于《大話西游》系列電影的巨大成功,人們從這一事件中發現了古典名著本身魅力背后還蘊藏著更多的東西,古典名著的話語結構可以順利輸入當代內容,包括新的思想情感、生活方式、價值觀。周星馳因此被影迷稱為后現代“解構主義大師”。本質上,對古典名著的解構可視為一種閱讀的延伸。古典文學名著作為一種文本,它的價值必須通過閱讀實現;讀者對文字符號的解讀,則建立在他自身經驗與知識結構的基礎上。因此,當代讀者閱讀古典文學作品,與古人的閱讀體驗必然不同。實際上,在解構古典名著的風潮之前,古典名著的話語結構就被廣泛應用,比如常常見諸報刊的“梁山好漢評職稱”之類話題。由于其文本本身的獨特之處,主要表現在優秀的文學作品對生活高度概括、對語言高度提煉的特點,使古典名著的話語結構可以被輕易應用到當代社會的任何題材之中,這就為成功解構提供了基礎。而網絡文化的發展更對這種解構風潮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當前網絡文化的一些特征,比如網絡上相對更要“言論自由”的媒體空間,使得現實生活中所受到的壓力更容易在網上發泄;網絡是一種動態媒體,任何人都可以參與而不是簡單“閱讀”這個媒體,讓閱讀演變為一種自主行為,并且由“閱讀”向“創作”方向延伸;網絡文化缺乏原創而充滿模仿,但從“閱讀”的立場出發,模仿或許是一種更高級的閱讀方式……網絡文化不但產生了新的閱讀概念,尤其是培養了新一代“讀者”,他們的行為方式與傳統讀者大相徑庭。顯然,如果繼續機械地采用傳統閱讀教學方式,對今天的學生來說,閱讀課將會變得難以想象的枯燥乏味———而這正是他們極力抗拒的,今天的學生除了更迫切地追求成就感、更迫切地希望被承認,他們還毫不遮掩地追求過程的快樂。從閱讀行為方面,他們在解構古典名著的過程中找到了發泄自我情感、樹立自我觀點、彰顯自我個性的渠道,那么,我們為什么不能針對他們這一行為特點使閱讀教學深入學生人心呢?
二、自主閱讀
人們在很多事情上都有這樣的心態,如果這件事情是他自己想要做的,他就能夠高高興興地去做;同一件事情,如果他覺得他是被逼迫的,就會很不開心,做了也很勉強,當然談不上什么效率??上攵?,如果讓學生做到自主閱讀,讓他懷有強烈的閱讀欲望,自己要求學校、教師滿足他的閱讀需要,那么,閱讀教學的效率就會完全是另一個樣子。不少教師已經有過這方面的實踐,將英美文學教學和網絡時代的表面特征相結合,“利用英美文學這個取之不盡的活的語言源泉,結合網絡多媒體這個便利的平臺所創建的自主學習給學生以自主權,就有可能營造一種良好的學習氛圍,學生在這種學習氛圍中會對自己的學習負責,會取得良好學習的效果”(李愛云2012:89)。要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自主閱讀,我們還有必要弄清楚學生普遍的閱讀對象、閱讀動機與閱讀方式。目前一個普遍現象,就是大多數學生學習外語的根本目的是為了學習語言,為學習外語載體的專業知識甚至出國做好準備。這一點我們當然不能忽略,語言技能的訓練必須一直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中。與此同時,或許自古以來的學生都有這么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對課本都比較厭惡,喜歡“課外閱讀”,而“課外書”中占相當比例的則是小說之類文學名著。這或許說明,學生對課堂教學中的文學不那么感興趣的原因,一方面在于對作品的選擇,另一方面則是課堂教學的方式。據我們了解,一些學生喜歡讀名著,主要立足于文學作品的審美體驗,它提供給讀者一些現實生活中不存在或不能夠或暫時沒有機會體驗的東西,比如成仙得道(不存在)、殺人(不可能)、談戀愛(大多數時候沒有機會)等等,讀者在閱讀過程中獲得體驗———這是所謂審美的實質:它體驗,但不是真實,是“虛擬現實”;以及從審美體驗延伸而來的實用功能,比如看了幾次《紅樓夢》,有可能就學會了怎樣談戀愛,也就是所謂指導生活;娛樂功能,同樣由審美功能延伸而來,名著提供的心理體驗,甚至讓讀者直接得到心理快感。由此可見,閱讀在大多數時候可以看作是讀者使用自己的經驗對作品進行“解構”。也就是說,在某種意義上,閱讀提供給讀者的是一個虛擬現實,在這個虛擬世界,讀者要進行思維活動,獲得心理、情感體驗。這或許是個人成長過程中的關鍵。在研讀《圣經》的過程中我們發現,不但西方許多重要的學科比如闡釋學就直接發端于《圣經》閱讀,而且閱讀《圣經》是基督教世界中許多人訓練自己思維與情感的基本方式。因此,一般情況下,讀名著是一種“快樂”閱讀,閱讀過程提供給讀者的快樂包括:第一、身體與心理的快樂。比如文學名著中比較細節的愛情描寫對讀者心理的挑逗所帶來的快感,閱讀恐怖故事對心理與身體的刺激等。第二、智慧與思想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