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寫現代音樂教育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摘要]管建華先生是我國著名的音樂人類學家、音樂教育家,是眾多運用音樂人類學來驅動音樂教育的跨學科理論研究者之一。通過對管建華先生眾多論著的研讀與思考,可將其基于后現代哲學形成的音樂教育思想總結為“一核兩翼”,即以音樂文化為核心,以差異與平等為兩翼。
[關鍵詞]音樂教育;后現代;文化;差異;平等
筆者認為管先生并不僅僅是一個“跨”在音樂人類學和音樂教育學之間的跨學科研究者,更是一位從哲學層面對音樂教育與文化的關系進行思考的哲學思辨者,他的所有音樂教育思想都以后現代哲學為基礎,都能夠從后現代哲學中找到理論支撐,都是后現代哲學在音樂教育領域的具體體現,本文將對此進行探究。
一、以音樂文化為核心
作為一名音樂人類學家,管先生認同并深諳“文化中的音樂”和“將音樂作為一種文化來研究”的觀念,基于此觀念的音樂教育思想自然是將音樂教育放置于一定文化語境下,音樂教育的過程便是習得音樂文化、傳播音樂文化、傳承音樂文化的過程。這是管先生在音樂教育研究中最為強調的觀點,是他音樂教育思想的核心、出發點和落腳點。管先生并不只是一個用音樂人類學來驅動音樂教育的跨學科研究者,更是一位從哲學層面對音樂教育與文化的關系進行思考的哲學思辨者。例如,管先生曾深入研究羅蒂提出的哲學正在面臨且必須實現的三個轉向,并將之與音樂教育的哲學問題相結合進行思考,通過闡釋二者的內在聯系,在二者的相互印證中論證了音樂教育作為一種文化教育的必然性與必要性。[1]從管先生的主要研究方向來看,他上世紀末投身于建立“中華文化為母語的音樂教育”,本世紀初開始轉向并最終致力于“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的研究與推廣。關于前者,管先生提出“文化統領高屋建瓴”[2],認為只有充分理解中國文化才有可能把握音樂文化系統的價值意義,學習音樂也可以反過來幫助我們習得中國的文化智慧;而后者更是要求人們了解世界上各不相同的音樂文化,將音樂放至其所屬文化語境中進行理解,促進不同文化音樂主體之間的交流。可見,盡管在音樂教育的細分方向上有所變化,但管先生有一點是始終未變的,那便是堅持音樂教育與文化的聯系,反對脫離文化語境的純音樂本體教育。由于傳統的審美哲學思想在中國音樂教育領域已然根深蒂固,推廣文化哲學遇到了瓶頸,管先生意識到僅僅研究音樂教育文化哲學的內涵與外延(后現代哲學的基礎、意義與目的、課程建構理論等)是遠遠不夠的,還要從傳統審美哲學的缺陷入手,從哲學基礎上批判審美哲學,使人看到審美哲學的局限性。音樂教育審美哲學將音樂等同于音樂作品,那么音樂審美便是主體(人)對客體(音樂作品)的認識,這屬于主客觀二元分離的鏡式哲學反映論,如此一來,不論面對非洲音樂還是亞洲音樂,我們都將以某一預設的音樂標準對它們的音響進行記錄、聽賞、評判,比如用五線譜去記錄善用微分音的印度音樂,將中國人的聽覺和審美習慣帶入到阿拉伯音樂的聽賞中,用西方音樂理論去評價中國的古琴音樂,等等。針對這種缺陷,否定確定性與客觀性的后現代哲學與哲學解釋學為管先生提供了啟示———“音樂認識的方式不是主體對客體,而是建立在人與人———主體與主體之間的相互認識上”[3],因此管先生始終堅持在面對不同的音樂時,要去了解它的文化語境,進入到當地人主體中,以局內人的眼光去審視音樂,完成主體與主體之間的音樂相互認識與理解。更進一步提出,音樂教育的知識型也應是后現代的,即音樂知識的本性是“文化的”而非“客觀的”,評判標準是有“境域性”的而非“普遍性”的,價值是有限的而非中立的。[4]
二、以差異與平等為兩翼
內容提要:我國學校專業音樂教育與民間音樂的傳承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具有新的特征。
關鍵詞:專業音樂教育民間音樂傳承與超越
90年代以后,文化藝術進入多元時代,特別是流行音樂的盛行,改變了原有的社會音樂結構布局。民族聲樂一方面吸收西洋聲樂技巧,同時為了使民族歌唱更貼近生活,聲樂教育就出現了民族、美聲、流行雜糅,既有“三不像”的挑戰:民間音樂意識匱乏的民族聲樂教育,棄“民”仿“西”合“流”。
缺失了聲樂基礎教育——傳統民間音樂,學生接受的音樂形式越發單一,知識面越來越窄。他們沒有條件接觸、學習多民族、多風格、多唱法的民間音樂。知識的匱乏,嚴重地影響了他們對于歌唱藝術的判斷和辨別,大多數民族聲樂的學生,自然就以舞臺上成名的同類演員為模仿對象,演唱風格和技巧便朝著趨同方向發展。因此,民間音樂正在具有文化工業特征的民族聲樂教育中走向消亡。這不是危言聳聽,目前,音樂院校的民族聲樂教育現狀就是如此。
一、我國專業聲樂教育的歷史及現狀
翻翻《中國近現代音樂史》,自1840年鴉片戰爭以后,中國近現代教育是在中西文化交融與碰撞中曲折前進的。為了救亡圖存,富國強民,洋務派推行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文化主張,使“西學東漸”催生了受西方國民教育思潮影響的我國音樂基礎教育的萌芽。以梁啟超為代表的維新派認識到了音樂教育的重要意義,積極提倡在學校開設唱歌課,向大眾傳播具有新內容的樂歌并動手寫作新歌歌詞。一些留學日本的學子如沈心工,在1903年回國后就著手在上海等地中小學創設唱歌課和編寫學校校歌。“庚子事變”(1901年)后,清政府迫于政治形式的壓力被迫采用維新派“廢科舉,興學堂”的改良措施以挽救危機,使得樂歌為主的新制音樂教育從群眾自發的行動中解脫出來,形成一種新的制度,后人把這段時期的樂歌統稱為“學堂樂歌”。“學堂樂歌”樂歌的曲譜來源于歐美各國歌曲和器樂曲,其特點大致有選曲填詞、文白兼用、以西洋模式為主的音樂風格。因此有專家稱其為“異質文化”,它實質上充當了中國音樂基礎教育的“催生劑”。1927年,蕭友梅博士在蔡元培先生的支持下創辦了我國歷史上第一所高等專業音樂教育機構——上海國立音樂院(后改稱國立音專),從而掀開了中國音樂教育新的一頁。但即便如此,國立音樂院的音樂教育“從20世紀20年代到40年代,循規蹈矩,走了一條不折不扣的西方專業音樂教育之路”[1]。
論文關鍵詞:母語中華文化音樂教育
論文摘要:面對新的國際形勢,弘揚中華文化,正確理解和把握我國音樂教育界提出的“以中華文化為母語的音樂教育觀”。把中國音樂文化傳統作為當代中華音樂文化和音樂教育發展的重要基礎和資源,對我國音樂教育中的母語教育方面談一些粗淺的看法。
Keywords:mothertongue;Chineseculture;musiceducation
Abstract:Facingthewholeinternationalenvironment,weinheritanddevelopChinatraditionalculture.Weunderstandthemeaningandtheviewpointof"musiceducationbasedonnativeChineselanguageandChinesetraditionalculture".Wedevelopmod-ernChinesemusicandeducationbasedontraditionalChinesemusiccultureandbyusingitaskeyfoundationandresources.Thepaperpresentssomeoftheviewsonmotherlanguageteachinginmusiceducation.
0.引言
自上個世紀以來,在“中國音樂落后論”、“全盤西化論”等問題上展開了學術爭論。為此,我國音樂教育界提出了“以中華文化為母語的音樂教育”觀,本文就我國音樂教育中的母語教育方面談一些粗淺的看法,以期與大家共同探討。
摘要:我國學校專業音樂教育與民間音樂的傳承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具有新的特征。
關鍵詞:專業音樂教育民間音樂傳承與超越
90年代以后,文化藝術進入多元時代,特別是流行音樂的盛行,改變了原有的社會音樂結構布局。民族聲樂一方面吸收西洋聲樂技巧,同時為了使民族歌唱更貼近生活,聲樂教育就出現了民族、美聲、流行雜糅,既有“三不像”的挑戰:民間音樂意識匱乏的民族聲樂教育,棄“民”仿“西”合“流”。
缺失了聲樂基礎教育——傳統民間音樂,學生接受的音樂形式越發單一,知識面越來越窄。他們沒有條件接觸、學習多民族、多風格、多唱法的民間音樂。知識的匱乏,嚴重地影響了他們對于歌唱藝術的判斷和辨別,大多數民族聲樂的學生,自然就以舞臺上成名的同類演員為模仿對象,演唱風格和技巧便朝著趨同方向發展。因此,民間音樂正在具有文化工業特征的民族聲樂教育中走向消亡。這不是危言聳聽,目前,音樂院校的民族聲樂教育現狀就是如此。
一、我國專業聲樂教育的歷史及現狀
翻翻《中國近現代音樂史》,自1840年鴉片戰爭以后,中國近現代教育是在中西文化交融與碰撞中曲折前進的。為了救亡圖存,富國強民,洋務派推行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文化主張,使“西學東漸”催生了受西方國民教育思潮影響的我國音樂基礎教育的萌芽。以梁啟超為代表的維新派認識到了音樂教育的重要意義,積極提倡在學校開設唱歌課,向大眾傳播具有新內容的樂歌并動手寫作新歌歌詞。一些留學日本的學子如沈心工,在1903年回國后就著手在上海等地中小學創設唱歌課和編寫學校校歌。“庚子事變”(1901年)后,清政府迫于政治形式的壓力被迫采用維新派“廢科舉,興學堂”的改良措施以挽救危機,使得樂歌為主的新制音樂教育從群眾自發的行動中解脫出來,形成一種新的制度,后人把這段時期的樂歌統稱為“學堂樂歌”。“學堂樂歌”樂歌的曲譜來源于歐美各國歌曲和器樂曲,其特點大致有選曲填詞、文白兼用、以西洋模式為主的音樂風格。因此有專家稱其為“異質文化”,它實質上充當了中國音樂基礎教育的“催生劑”。1927年,蕭友梅博士在蔡元培先生的支持下創辦了我國歷史上第一所高等專業音樂教育機構——上海國立音樂院(后改稱國立音專),從而掀開了中國音樂教育新的一頁。但即便如此,國立音樂院的音樂教育“從20世紀20年代到40年代,循規蹈矩,走了一條不折不扣的西方專業音樂教育之路”[1]。
論文關鍵詞:母語中華文化音樂教育
論文摘要:面對新的國際形勢,弘揚中華文化,正確理解和把握我國音樂教育界提出的“以中華文化為母語的音樂教育觀”。把中國音樂文化傳統作為當代中華音樂文化和音樂教育發展的重要基礎和資源,對我國音樂教育中的母語教育方面談一些粗淺的看法。
Keywords:mothertongue;Chineseculture;musiceducation
Abstract:Facingthewholeinternationalenvironment,weinheritanddevelopChinatraditionalculture.Weunderstandthemeaningandtheviewpointof"musiceducationbasedonnativeChineselanguageandChinesetraditionalculture".Wedevelopmod-ernChinesemusicandeducationbasedontraditionalChinesemusiccultureandbyusingitaskeyfoundationandresources.Thepaperpresentssomeoftheviewsonmotherlanguageteachinginmusiceducation.
0.引言
自上個世紀以來,在“中國音樂落后論”、“全盤西化論”等問題上展開了學術爭論。為此,我國音樂教育界提出了“以中華文化為母語的音樂教育”觀,本文就我國音樂教育中的母語教育方面談一些粗淺的看法,以期與大家共同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