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寫鄉鎮企業論文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1當前鄉鎮企業建設中突出的環境問題
1.1管理機制不健全
管理機制是環境保護的首要保障,在實踐中存在管理機制不健全的情況。主要表現為多數地區沒有形成鄉鎮統一管理網絡體系,部分環保執行部門缺少必要的經費,已經成為鄉鎮環保部門治理障礙的首要障礙。其次由于管理人員沒有經過專業的管理訓練,對工業污染認識性不足,加上農村交通不便利,通訊手段受到外部環境的影響,導致很難適應對環境管理的基本要求。
1.2布局結構的不合理
布局結構是企業建設的基礎,在實踐中為了促進可持續發展,必須保證布局結構的合理性。但是由于地形、地勢及執行政策的限制,布局結構不合理成為當前限制企業建設的重要因素。企業異常分散和混亂布局的情況導致企業無法進行近距離生產,很難達到規模化、集約化的發展,導致經濟收益不容樂觀。其次布局的不合理造成土地、勞動力、礦產及能源存在浪費的情況,增加了農村環境污染防治的難度,給企業可持續發展帶來挑戰。其次局部污染情況嚴重,鄉鎮企業本身對市場導向存在一定的滯后性,如果缺少必要的指導工作,造成發展過程中在污染源不斷擴大,導致鄉鎮企業結構動態萎縮。
2鄉鎮企業建設中環境問題的應對措施
1當前鄉鎮企業建設中突出的環境問題
1.1缺少可持續發展戰略
鄉鎮企業起步晚,各項基礎設施不健全,缺少可持續發展戰略,加重了鄉鎮企業污染結構的比重。企業在建設過程中,對農村生態、環境及資源保護的重要性在認識不足,沒有將以環境保護為目標,以經濟發展為目標的理念落實到實踐中,存在盲目建設的行為,僅看到短期經濟效益,忽視了對生態環境長遠性的傷害。其次對周圍各種資源,例如水資源、土地資源、生物資源等資源沒有進行合理的應用,對潛在的價值缺乏認識,導致可持續發展意識沒有深入人心。
1.2管理機制不健全
管理機制是環境保護的首要保障,在實踐中存在管理機制不健全的情況。主要表現為多數地區沒有形成鄉鎮統一管理網絡體系,部分環保執行部門缺少必要的經費,已經成為鄉鎮環保部門治理障礙的首要障礙。其次由于管理人員沒有經過專業的管理訓練,對工業污染認識性不足,加上農村交通不便利,通訊手段受到外部環境的影響,導致很難適應對環境管理的基本要求。
1.3布局結構的不合理
巨龍集團公司從一家簡陋的手工工場起家,已經發展成為一家現代化的國內外知名的環保企業。但隨著市場競爭的日益激烈、市場環境的變化和二十一世紀的種種挑戰,巨龍公司出現了產品滯銷、效益滑波的現象,2000年、2001年連續兩年出現虧損。公司還面臨著士氣低落,人員流失等前所未有的困難。本文運用管理學、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理論,采用實證研究方法,通過對企業員工進行問卷調查并對所得數據進行分析,從人力資源的角度對公司管理進行深入的剖析。
本文首先分析了國內外環保企業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的發展狀況,并以巨龍公司作為實證研究對象。巨龍人力資源開發的成就和人才隊伍建設的有利條件,主要體現在:公司經過多年的經濟積累,為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體系建設奠定良好的基礎;形成了比較規范的人才開發與管理的體系;初步形成了有巨龍特色的企業文化,樹立了良好的企業形象。
本文在對巨龍公司員工進行的問卷調查基礎上,重點分析了巨龍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人才管理部門作用不夠強;人才隊伍結構與目前企業發展戰略矛盾突出;在人才的使用上存在問題,部分高素質人才流失;任用機制存在問題。論文還歸納出巨龍公司面向二十一世紀面臨的五大挑戰,并明確提出了巨龍二十一世紀人力資源的戰略對策:發揮公司班子領導核心作用;進一步完善人才發展規劃;加強人力資源部門的組織建設;建立并完善人力資源開發制度和政策;培養和更新企業文化。
論文對于其他的中國環保企業、鄉鎮企業的發展,具有普遍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巨龍公司,人才對策,人力資源開發
ABSTRACT
[摘要]改革開放以來,鄉鎮企業的快速發展,促進農村經濟結構的轉變,也帶動農村經濟的發展,同時也暴露出鄉鎮企業發展中的不足。本論文針對鄉鎮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問題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應的改進措施。
[關鍵詞]鄉鎮企業可持續發展
經濟體制改革以來,全國鄉鎮企業迅速發展。目前國內生產總值的三分之一、財政收入的四分之一、出口創匯的近五分之二、工業增長值的近二分之一、農村社會增加值的三分之二、農民收入的三分之一、農村就業崗位的四分之一強都來自鄉鎮企業,已經發展為我國重要的國民經濟支柱之一。然而,在鄉鎮工業產值高速增長、創造巨大物質財富的同時,也付出了巨大的環境代價,鄉鎮工業成為主要污染源之一,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污染,給我國人民生命健康和社會經濟發展帶來嚴重影響,也影響著鄉鎮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一、鄉鎮企業對農村經濟發展的影響
鄉鎮企業在很多地方是農村經濟的主力,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已經成為縣域經濟的主導力量。據農業部鄉鎮企業局調查統計,2006年中國鄉鎮企業全年完成增加值57500億元,全年累計完成工業增加值40800億元,累計完成工業總產值182000億元,銷售產值173600億元,產銷率達95.4%,工業產銷銜接良好。全年累計實現營業收入245000億元,利潤總額14500億元,上繳稅金6000億元。在構建和諧社會、建設小康社會中,發展鄉鎮企業仍然是農民就業和增收的主要渠道,全國有一億四千一百萬農民在鄉鎮企業就業、農民收入的34%來自鄉鎮企業。在目前農村人均耕地只有1.2畝,可開發利用水土資源又不多的情況下,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就業出路在很大程度上依然要靠發展鄉鎮企業來解決。同時,鄉鎮企業每年補農,建農資金達到300億元左右,極大地改善了農民生活,農業基礎設施和機械裝備,促進了現代農業和農村小城鎮的建設。
二、鄉鎮企業可持續發展面臨的的主要問題
引言:中國已加入WTO,由于中國特定國情人口多,耕地少,人均耕地只占世界平均水平的32%;又加上城鎮化進程滯后,大量勞動本文出自提供,如果您需寫作論文,可以咨詢:QQ:357500023力滯留在農村,從而造成農戶生產規模小,生產成本相對較高,玉米、小麥、大豆、棉花等大多數農產品國內價格已高于國際市場價格;加入WTO之后,隨著關稅的大幅度降低,國際市場農產品將對我國農產品產生巨大的沖擊。面對沖擊是采取放棄大面的農產品生產,去大量采購國際市場價格便宜的國外農產品,還是繼續堅持固守本國生產,就是一個非常現實的選擇。考慮到糧食安全問題,把我們需求很大程度上建立在依賴價格波動較大的國際農產品市場上,那將是十分危險的。因此,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調動農民生產積極,在不利的條件下,保持我國農產品基本自給,同時加大具有比較優勢農產品生產,爭取更多的創匯,將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理論和實踐問題。
一、農民收入增長趨勢的分析與預測
根據《中國統計年鑒》2000中農民人均名義收入和商品零售物價指數的資料,計算農民人均實際收入和農民收入實際增長率本文出自提供,如果您需寫作論文,可以咨詢:QQ:357500023(按1978年價格),同時利用1985~2000年資料計算農民收入預測值(剔出價格因素按1978)。
預測值由如下指數平滑公式計算得
其中α稱為平滑常數,值域在0和1之間,其大小決定了本次預測值對前期預測誤差修正程度。Excel稱(1-α)的值為“阻尼因子”;Y為t期的實際觀察值;、分別為t期、t1期的預測值。在公式中平滑常數是最近期實際值的權數,它的大小本文出自提供,如果您需寫作論文,可以咨詢:QQ:357500023反映平滑常數對實際值的變化反映是否迅速,通常用均方誤差MSE和平均絕對百分比誤差MAPE來表示。在評價模型的預測精度時,常使用的是平均絕對百分比誤差MAPE,一般認為,若MAPE小于10,則模型預測精度較高[1]。計算誤差的公式為通過計算MSE=40.221數值較小,MAPE=3.625,預測結果表明該預測模型預測精度非常高。使用該模型對2001、2002年預測結果是農民人均實際收入(按1978年價格)分別為633.54、642.4元,農民收入增長進入相對平緩期。
農民收入實際增長率是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歷程和不同時期側重點變化的恰當反映。我國經濟體制改革是從農村開始,1978年聯產承包責任制實施,極大調動農民生產積極,又加上大幅度提高農產品價格等一系列利農政策的出臺,使得農民收入再上新臺階,1978~1985年間總增長1.33倍。隨著中國經濟改革從農村轉向城市,農民收入增長開始逐漸放緩,由于經濟過熱,中國經濟轉入治理整頓,鄉鎮企業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能力急劇下降,進城農民紛紛返鄉,非農收入大幅度下降。剔除價格因素后,農民實際收入1988、1989年分別下降0.61%、6.3%。90年代本文出自提供,如果您需寫作論文,可以咨詢:QQ:357500023初期,由于賣糧難問題的出現,農民收入增長低于產量增長。之后,敞開按保護價收購農民糧食的政策實施,極大的調動農民生產積極,在連年創高產的同時,農民收入大幅度增加。總之,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民收入增長整體速度還是較快的,除了1988、1989兩年農民收入實際增長有所下降,其它年份都保持正增長,20年間農民人均實際收入(即剔除價格因素,按1978年價格)凈增加3.69倍,農民生活水平得到較大幅度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