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寫藝術碩士論文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yōu)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yōu)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論文關鍵詞】語用預設預設的合適性可撤銷性共識性言語幽默
【論文摘要】幽默是以語言為媒介,根據特殊語境,運用輕巧而詼諧的語調,暗示說話者的意圖,達到藝術的效果。本文運用預設理論從語用角度分析言語幽默的生成、理解與欣賞。
一、引言
幽默在人們的日常交際中不僅起著改善人際關系、調節(jié)談話氣氛的作用,而且還能體現個人的智慧與人格魅力。幽默言語作為一種語言現象,頗受語言學界關注。上世紀七十年代以來,語言學家對幽默的研究一般著眼于修辭格、合作原則、關聯理論、言語行為、言語行為與指示語等語用原則與要素。本文擬從語用預設(前提)理論的角度出發(fā),嘗試運用預設的共識性、合適性和可撤銷性等特點來解讀言語幽默。
二、預設與預設性質
1、預設(presupposition)
[摘要]從對高等特殊教育中審美教育的現狀考察中可以發(fā)現,隨著近年來我國對特殊教育的支持力度加大,特殊教育快速發(fā)展,取得了頗為豐碩的研究成果。從變化趨勢來看,期刊和碩士論文等高端成果逐年遞增,而且還設立了不少國家級和省部級的課題項目,甚至某些研究近年來成為了中國教育的熱點。但是,目前,針對高等特殊教育中審美教育問題的研究,不管是在理論研究層面還是教學實踐活動層面都存在著明顯的空白和不足之處。
[關鍵詞]高等特殊教育:審美教育:統(tǒng)計分析
根據«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綱要(2010—2020)»,“美育對培養(yǎng)學生健康的審美觀和審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作為素質教育切入點的美育對特殊教育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它是提高殘疾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培養(yǎng)他們的審美和實踐能力,增進他們的身心健康的最重要的教育之一。本篇論文將就高等特殊教育中的審美教育進行現象考察、理性分析和策略研究,研究特殊審美教育過程中所存在的諸多現實問題,以促進特殊審美教育的變革與發(fā)展。
一、教育研究
機構和地域調查自1987年我國成立第一所專門招收殘疾大學生的長春大學特殊教育學院以來,經過近30年的發(fā)展,中國高等特殊教育已經基本成型,步入正軌。到目前為止,有近20所高校開設殘疾人本科和大專專業(yè),主要針對“三類基本殘疾”,即視障、聽障、肢障學生(近年來,還包括越來越多的輕微智障者),每年招生名額達到千人。高等特殊教育的辦學形式目前大多是依附在普通高校下設的特殊教育學院,或是合作開設特殊中等職業(yè)學院和成人高等教育。我國獨立設置的高等特殊教育學院目前只有一所,即南京特殊教育職業(yè)技術學院(于2015年升為本科院校,現改名為南京特殊教育師范學院),集殘疾人高等教育、特教師資培養(yǎng)、特教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于一身。
作為影響特殊教育事業(yè)發(fā)展的至關因素之一,特殊教育的師資培養(yǎng)無疑是直接影響高等特殊院校專業(yè)教育和審美教育的重要因素。自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院于1986年開設特殊教育專業(yè)的本科和碩士研究生專業(yè)以來,我國已有40余所高校設置了特殊教育培養(yǎng)的相關專業(yè)。而且,從辦學層次來看,特殊教育擁有專科、本科、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各個學歷層次的教育。但整體而言,特殊教育教師專業(yè)化水平還不盡如人意,不論在數量還是在質量上都有極大的提高空間。截至目前,特殊教育研究的主要機構數量有30余個,研究地域呈現出分布廣,相對集中的特點。不過,從數據來看,地區(qū)間的發(fā)展水平存在較大的差異,其中,北京、江蘇、浙江、遼寧等地是特殊教育研究較集中的地區(qū)。而且,除了國家項目外,這些省份和城市都為特殊教育研究設立了基金,這也反映出這些地區(qū)對特殊教育的重視程度較高。
摘要:隨著女性主義發(fā)展的日益迅速,女性爭取自主的聲音得到了回應,與此同時,我們同樣渴望聽到更多的男性聲音,男性研究不應被女性主義的浪潮而淹沒,要以獨特的視角展示男性群體的利益需求。
在文學藝術等各個表現領域,男性也不應該以女性附屬的形象存在,同時也需要多樣化、充實化。本文通過對性別研究理論成果的收集和整理,從男權中心文化、商業(yè)心理、大眾傳媒表現三個角度來探討男性所處的境遇及其帶來的影響,得出以下結論:
1.研究發(fā)現,男權中心文化的長期存在是導致男性集體失語的直接原因。男權中心文化直接作用于男女兩性之間,規(guī)定男性必須作為強者去支配資源(包括女性),在傳統(tǒng)的性別期待壓力下,現代男性寫作碩士論文承受著生命不能承受之“輕”。從某種程度上講,女性主義的單純文化批評同樣使男性背負“歧視女性”的惡名,因此,男性也同樣是男權中心文化的受害者,“第一性”的地位使男性承受太多無需去承受的壓力,這也直接導致廣告中男性形象僵化,形成刻板印象。
2.通過研究數據分析顯示,男性在消費領域并沒有作為主體而存在,他們只是支付者而并非消費者。傳統(tǒng)營銷學將女性作為主體,而將男性劃分于消費者的邊緣,因此男性市場并沒有得到很有力的挖掘,存在非常大的消費空間。這也影響了男性的廣告表現,廣告中男性出現頻率少,男性產品廣告少,針對男性的品牌少等等,男性只是女性消費的支付者,并沒有以消費主體形象出現。
3.廣告作為一種大眾傳播媒介,它重構了現實生活,也重構了兩性關系。中國廣告中仍然是傳統(tǒng)的“男主外、女主內”模式,并且將男女的角色固定化。廣告的目的是銷售,由于女性是備受青睞的消費主體,因此廣告直接作用于女性的傾向非常明顯,更多的調查數據表明,廣告中男性并沒有得到相應的重視,同時也說明了針對男性的廣告有很大發(fā)展空間。
綜上所述,研究結果顯示,男性并沒有像女性那樣,在文學、藝術、大眾傳媒等領域得到相同的重視和關注,實際上已經不再是傳統(tǒng)觀念中的“第一性”,而是作為女性附屬地位的“第二性”。其實“第一性”“第二性”的說法本身就帶有性別不平等的意味,從一定意義上講,我們并不期待兩性之間誰會成為“第一性”,或者“第二性”,兩性的平等才是寫作碩士論文最理想的狀態(tài),這直接關系到女性主義、大眾媒介生存、消費文化等多方面的社會和學術問題。
摘要:電視廣告是繼報紙廣告、雜志廣告、電臺廣播廣告之后一個獨特的廣告媒體。簡單地說,電視廣告就是在電視媒體上進行傳播的廣告形式。與傳統(tǒng)廣告相比,電視廣告的歷史并不長。人類第一條電視廣告的誕生至今僅有60余年的歷史,由于它融合了日益發(fā)展的傳播技術,搭乘了“最有效的商業(yè)運輸車”電視,因而具有了其它傳播媒體寫作碩士論文無法比擬的優(yōu)勢和影響力,成為電視節(jié)目中的精品。歐美發(fā)達國家的電視廣告業(yè)在20世紀60年代進入了成熟期,在中國內地,1979年1月28日,上海電視臺播出了第一條電視廣告片。畫面和聲音是電視廣告的兩大要素,它將聲光效果與藝術表演集為一體,將視覺、聲音、動作、時間、色彩、文字等融為一爐,具有極強的傳播功能。商業(yè)廣告和公益廣告是電視廣告的兩種主要類型。
關鍵詞:電視廣告、相關名詞
本文所研究的電視廣告是指在中國內地電視屏幕上可以看到的各種商業(yè)廣告。青年與青年期青年是一個充滿希望的群體和一段充滿希望的時期。在英語中,與“青年期”意義最為接近的詞語是adolescence,這個詞來源于拉丁文的adolesecere,意思是向成熟發(fā)展。對于青年階段的劃分,各國政府及研究機構所持標準不同,因此對于青年階段的劃分,對于青年群體的認知,差異也較大。
關于年齡段的劃分,聯合國世界衛(wèi)生組織提出標準是:44歲以下為青年人。聯合國關于《到2000年及其后世界青年行動綱領》中,確定15至24歲為青年階段,這一標準基本屬于國際社會對于青年定義所達成的共識。
在中國,有據可查的,關于青年的年齡目前至少有7種不同的界定:(1)共青團在團章中規(guī)定,“年齡在14周歲以上,28周歲以下的中國青年”可以申請加入共青團,團員年滿28周歲,如果沒有擔任團內職務,應該辦理離團手續(xù);(2)我國的人口統(tǒng)計,關于青年人口有兩種計算法:一種為15—24歲,一種為15—29歲;(3)機關、學校、企事業(yè)等單位,多將30周歲以下員工歸于青年,列為青年工作的對象,并按此人數給本單位團委劃撥活動經費;(4)全國各級各類杰出青年的評選,年齡上限一般都劃到39周歲,“十大杰出青年”、“優(yōu)秀(杰出)青年企業(yè)家”以及“五四獎章”獲得者,幾無例外;(5)全國青年聯合會,入選委員的年齡上限為40周歲,入選常務委員的年齡上限為45周歲;(6)企業(yè)界、科技界、文學界和藝術界等不少界別,對冠名為青年企業(yè)家、青年科學家、青年作家、青年藝術家的年齡上限,一般都到了45周歲,有的甚至高達49周歲;(7)公安部門的統(tǒng)計標準,青少年的年齡界限定在13周歲至25周歲。它既包括一部分18周歲以下的未成年人(法學界關于青少年犯罪是界定于此年齡段);也包括一部分19—25周歲的已成年人(統(tǒng)計青少年犯罪率即界定于13—25周歲)。隨著社會的進步和人民群眾健康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國對青年年齡的界定也有所不同。建國前,青年年齡為15~25歲,建國初至1978年改革開放初青年年齡為15~30歲,改革開放后至20世紀末青年年齡為15~35歲。以上是關于青年的多種定義,關于青年這一定義,眾說分蕓。在此,本文所研究的青年人是指19至30歲的社會大眾。除青年外,本文中所出現的青年人、年輕人均指這一定義下的青年。
形象與青年形象關于“形象”這個詞,《辭海》中的解釋有兩種——“1,形狀相貌。《三國志·魏志·管寧傳》:‘寧少而喪母,不識形象。’2,文學藝術把握現實和表現作家、藝術家主體思想感情的一種美學手段;是根據現實生活各種現象加以藝術虛構所創(chuàng)造出來的負載著一定思想情感內容、因而富有藝術感染力的具體生動的圖畫。社會生活和自然界都是文藝作品的描寫對象,但文藝作品中的形象主要是指人物形象。文藝作品是通過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自我以及人與環(huán)境的關系來描寫人物形象的。由于各種文藝作品塑造形象的材料和手段不同,形象的構成與特點也不相同:文學用語言來塑造形象,音樂用音響、旋律來表現,他們的特點是具有間接性;戲劇除語言外,還和舞蹈一樣借助形體來表演,繪畫運用色彩、線條來表現,因此它們的形象具有直觀性。”
畢業(yè)論文
畢業(yè)論文的種類和規(guī)格
一、畢業(yè)論文的種類
畢業(yè)論文是學術論文的一種形式,為了進一步探討和掌握畢業(yè)論文的寫作規(guī)律和特點,需要對畢業(yè)論文進行分類。由于畢業(yè)論文本身的內容和性質不同,研究領域、對象、方法、表現方式不同,因此,畢業(yè)論文就有不同的分類方法。
按內容性質和研究方法的不同可以把畢業(yè)論文分為理論性論文、實驗性論文、描述性論文和設計性論文。后三種論文主要是理工科大學生可以選擇的論文形式,這里不作介紹。文科大學生一般寫的是理論性論文。理論性論文具體又可分成兩種:一種是以純粹的抽象理論為研究對象,研究方法是嚴密的理論推導和數學運算,有的也涉及實驗與觀測,用以驗證論點的正確性。另一種是以對客觀事物和現象的調查、考察所得觀測資料以及有關文獻資料數據為研究對象,研究方法是對有關資料進行分析、綜合、概括、抽象,通過歸納、演繹、類比,提出某種新的理論和新的見解。
按議論的性質不同可以把畢業(yè)論文分為立論文和駁論文。立論性的畢業(yè)論文是指從正面闡述論證自己的觀點和主張。一篇論文側重于以立論為主,就屬于立論性論文。立論文要求論點鮮明,論據充分,論證嚴密,以理和事實服人。駁論性畢業(yè)論文是指通過反駁別人的論點來樹立自己的論點和主張。如果畢業(yè)論文側重于以駁論為主,批駁某些錯誤的觀點、見解、理論,就屬于駁論性畢業(yè)論文。駁論文除按立論文對論點、論據、論證的要求以外,還要求針鋒相對,據理力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