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寫語文審美教育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在中等職業教育中,不少學生對學習語文不感興趣。究其原因;一方面,職業教育的目標是培養技術型應用人才,教師和學生大都重視專業課,輕視文化課。另一方面,由于中職教育沒有升學壓力,致使一些語文教師缺乏創新精神,教學程式化,凡課文講解,必分解為劃分段落大意,概括中心思想,分析寫作特點。這樣的教學,雖無不妥之處,但形式呆板,教學中缺少情感互動,因此,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個別學生甚至覺得語文枯燥無味。
學生對學習語文不感興趣,這與他們的審美能力有很大關系。在語文學習中,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與他們的情感需要,審美興趣直接相關,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應著力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即把美育貫穿在整個語文教學過程中。美育,就是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語文教材中的文學作品,文質兼美,含有極為豐富的美育內容,教學中要通過美育,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做到寓教于美,寓教于樂。只有這樣,語文教學才有情趣,才有吸引力。
語文教學中,怎樣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呢?
一,通過文學作品中的形象,引導學生感知美,激發學生的審美情趣。
文學作品的美,具有形象的可感性,直接性,離開了具體的形象,美就不復存在。語文教材中的文學作品,大都是文質兼美,情文并茂的經典之作,作者用優美的語言為我們塑造了一系列美的形象和意境。如黃山的秀美,西湖的艷麗,長江三峽的雄奇險峻,荷塘月色的恬靜淡雅,處處顯示出大自然的迷人景色。此外,“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的婉約纏綿,“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豪邁奔放,無不充滿震懾人心的藝術魅力。教學中,教師要充分發揮主導作用,根據美的特點,捕捉形象進行分析,運用生動優美的語言向學生展開作品描繪的生動畫面,幫助學生打開心靈的窗戶,在作品所描繪的形象與學生思維之間架起一座橋梁,使他們感知美,熱愛美。例如,講《雨中登泰山》,教師要通過講述,引導學生追躡作者的蹤跡,神游“五岳獨尊”的泰山勝景,領略那“雨中的山嵐煙云”,“水墨山水畫似的層巒疊嶂”,讓學生從中獲得美的感受,產生審美的情趣。
要激發審美情趣,僅讓學生感知具體形象外露的,顯而易見的美還不夠,重要的是把學生帶進作品所表現的意境中去,感知形象蘊涵的更為動人細膩的美。如講授《雨中登泰山》,在引導學生神游泰山獲得美感后,應帶領學生更進一步尋幽探勝,通過“懸崖棱蹭”,“后人見前人履底,前人見后人頂,如畫重累人矣”,“目視而腳不隨”等詞句的分析,再現作者不畏艱險,敢于攀登的勇氣和毅力,從而揭示出要領略無限風光,必須努力攀登的哲理。這樣由感知形象外在的美,到感知形象蘊涵的美,步步深入,誘導學生把身心沉侵于美的意境之中,使他們心有所感,情為所動,從而更加熱愛美,向往美,追求美。
一、培養審美想象及聯想能力
教學中應盡可能地將課文的審美因素與學生的審美經驗“接軌”。這種“接軌”要求教師在分析課文、闡釋問題以及提問時,恰當地融入學生社會生活和課余生活的內容,啟發學生進行“勾聯”“嫁接”和“回憶和聯系”。
奧地利心理分析學家馬赫曾對聯想作過這樣精辟的論述:“……在兩種突然同時迸發的意識內容A和B中,一種內容在出現時,也喚起另一種內容。”這種聯想使學生產生愉悅的快感,聯想的結果是學生的思維超出了作品本身。吟誦李白的不朽詩句“黃河之水天上來”,出現在人的腦海里的何止是黃河呢?也許是浩瀚無際的大海,也許是一瀉千里的黃果樹瀑布,也許是滾滾東去的長江……想象在人們頭腦中迭現的是許多波瀾的畫面,使審美的感受更豐富了。
一篇課文中的審美因素很多,教學中宜抓住課文中最能反映中心主題的,反復出現或突出表現的主要人、景,抓住凝聚作者思想感情和審美意識焦點的“情結”,誘導學生闡發、品味。所以要充分利用課本提供的“思考練習”,設置想象、聯想的階梯。如《荷塘月色》第二題:“作者是抓住荷塘月色的哪些特點來寫的?……并聯系寫作實際說說如果不這樣寫,還可以有怎樣的寫法,效果會怎樣。”這是指導和提示作想象和聯想操練的,施教者可以根據題目設計出各種有益于想象、聯想的訓練臺階,使學生得到發生想象和擴展聯想的實踐鍛煉。
二、培養審美感受能力
視覺、聽覺是審美感知的兩種主要官能。朱光潛說:“美感起于形象直覺。”
教育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教育理論若不包括對美育的研究,就是不完備的理論。語文學科教育若缺乏對美的教育,將是貧乏的教育。語文是一門充滿美的魅力的學科。縱觀語文教材,它本身就是一個琳瑯滿目的美的世界,每一篇課文都是一顆閃亮的珍珠。它幾乎涉及了美的各個領域,從不同的角度展現了美的各種風姿。困此,語文教學就不得不注重其中的審美功能,進行審美教育。
一、美育是語文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當前的教育是以提高和發展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身心素質以及健康人格為核心的素質教育,而美育則是其思想道德素質教育中的重要內容之一。
何為美育?十八世紀德國著名浪漫主義劇作家、美學家席勒在他的《美育書簡》中曾說:“從美的事物中找到美,就是審美教育的任務。”而語文美育就是語文學科所實施的審美教育,是應用美學原理和法則來教學語文和塑造人的教育。具體地說,就是通過語文教材的課堂教學和課外活動等教學過程,教育學生感知、理解、鑒賞、評價美,進行美的創造,樹立正確的審美觀點,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崇高的審美理想。語文美育不同于音樂、美術等其他學科的教育,它是憑借教材中一篇篇課文來實施的,是以語文為中介,是言語活動與審美活動相統一的過程。可見,語文美育有其自身的特點與作用。
(一)美育是促進人的發展的關鍵性因素。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往往會發現這樣的現象,同一首樂曲,有的人聽起來如癡如醉,覺得趣味無窮;有的人卻聽得索然無味。一幅繪畫,有的人看起來意趣橫生,贊嘆不已,而有的人卻感到是雜亂無章,是線條的隨意勾畫和顏色的任意涂抹。如此種種,都是由人們審美的修養高低所決定的。而人的審美修養又是由美育來培養的。可見,美育對人的全面發展具有積極的作用。
關鍵字:教學結構審美形象語言學生內容同學文章
小學語文教材所選編的多種體材課文都是內容和形式完美的統一體。它們反映的美的形象、美的意境,美的語言,合情合理的形式,多樣的結構,對少年兒童有強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對提高他們的思想素質有著積極的影響和作用。我們在教學活動中可以引導學生從美學的高度去領會、去體驗、去感受,使學生受到高尚理想、情操、品德的陶冶。這對培養少兒健康的審美心理、審美情趣、審美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在語文教學中,我們是從以下幾個方面對學生進行審美素質教育的。
一、從課文的意境中發掘美對課文意境的挖掘是培養少年兒童審美認識的開始。意境,是形象思維派生的奇葩。如何使學生形象地體會文章的寫意與環境,伴隨作者的思想感情,完成這個思維過程進入文章的意境,是受教育者自覺接受美育教育的重要前提。
為什么“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的名句能在學生的心中扎下根?那是因為作者所勾畫的登高極目所見的壯闊景象,使人產生了胸臆頓開的意境。那是由于他們受到要想實現遠大的理想,必須以最大的努力,去攀登更高的境界這一道理。其意遠在詩外。
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就景取意,深情綿邈。詩人對摯友離分時的描述,是為抒發人與人之間本該存在的那些無限深厚的情誼。其意含蓄,耐人尋味。
【摘要】美育是時代的客觀要求,然而在中國傳統語文教學卻忽視了審美教育。高職院校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再加之學生語文基礎較差,審美教育大有被遺忘之勢。文章分析了高職語文教育存在的問題,挖掘了美的因素,滲透審美教育勢在必行。通過分析高職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一步分析滲透語文教學中審美教育。現代高職語文教學中,教學觀念上時常缺乏創新精神,教學方法上往往注重單向灌輸書本知識和傳統理性分析,常常導致教學程式過于僵化,教學形式呆板,審美教育缺失,這不僅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難以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而且也直接影響高職院校學生到語文知識的學習。因此,我們要切實轉變教學觀念,改進教學方法,從培養學生的審美素質著手,把審美教育滲透到語文教學的全過程,為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高素質職業技術人才努力。高職教學應該在感性因素的參與下,把深奧的知識教育與動情的審美享受有機地統一起來,以促進學生心理結構的全面發展.因此,高職教學審美教學的實施、參透和強化,是語文教師積極探索的課題。
本文結合高職語文在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提出應將美學教育規律參透其中,努力培養學生感受美、鑒賞美、表達美的能力.發揮高職語文在人才培養中的審美教學功能
【關鍵詞】審美教育;語文教學;高職院校;教師素質
一、審美教育的重要性
(一)當今社會是科技飛速發展騰飛的時代,社會的不斷進步,科技的日新月異,不斷要求著我國教育的發展與革新,而高等職業院校的教育更應該與時俱進。在教育教學中把人文教育與專業教育結合起來,這對在新世紀落實科學教育觀、全面推進高職素質教育、培養高素質的社會主義建設者與接班人都具有重大的意義。
(二)現代社會由于生活的多樣化、知識信息的廣泛化,審美活動已成為人們生活的重要內容,美育也成為時代的客觀要求。將審美教育滲透到高職語文教學中,這不僅是素質教育的體現,也將反過來對學生學習語文的愛好和效果產生積極的促進作用。通過滲透審美教育,充分挖掘語文教材的審美因素,把課程的理性內容與感性形式、抽象概念與鮮活形象有機統一起來,把深奧的知識傳授與動情的美感體驗結合起來,增強與學生的互動,提高課堂教學的趣味性,促使學生對教學形式和教學內容產生濃厚愛好,以美求真、以美激情、以美育人,讓學生受到美的熏陶,同時也把語文學習變得生動、活潑而有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