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新時代地鐵文化中公共藝術創新淺析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該文從研究地鐵的文化內涵和內在魅力出發,結合城市地鐵中公共藝術創新存在的問題,提出地鐵公共藝術創新要從融入地域文化元素、多種新材料結合、加入互動性元素、注重人性化設計和綠色環保等方面開展,通過創新型地鐵公共藝術彰顯新時代城市文化的深層次內涵,進一步強化地鐵文化建設,將地鐵文化的發展提升到新的高度。
地鐵是新時代交通系統中比較重要的組成部分。地鐵文化作為城市文化中的一部分,充分體現了城市的文化建設現狀。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人們在大城市的出行越來越依賴地鐵,地鐵與人們的關系越來越密切。雖然地鐵變多,但是部分城市地鐵里的公共藝術卻缺乏創新意識。因此,借助創新型地鐵公共藝術樹立城市新形象,顯得尤為重要。地鐵公共藝術創作者需要從多方面考慮如何推進地鐵文化與城市文化的發展和融合,以增強城市文化的整體實力。一方面,部分地方的地鐵文化缺乏創新性、主題性地域特色。為了更好地構建地鐵文化,發揮傳播文化、展示城市風貌的作用,應該盡可能地利用公共藝術建立一個具有地域特色的地鐵文化主題,形成完整的文化藝術長廊。另一方面,部分地方的地鐵文化缺乏適應時代的創新型藝術文化標志[1]。中國許多城市的人文底蘊深厚,但是部分城市地鐵里只有單調的白墻,沒有顯著的藝術裝飾。對此,創作者應充分利用地鐵作為“城市之窗”的作用,讓地鐵文化進入人們的生活,使之活化、常態化,將這種文化烙印在乘客的心里,與乘客建立起心靈溝通的橋梁,樹立良好的城市文化形象。
一、地鐵文化中的公共藝術創新表現方法
1.將地域文化元素融入地鐵公共藝術
一個城市是否具有富有創意與代表地域文化元素的公共藝術,是否有公眾參與的相對寬松的休閑娛樂的公共空間,是評判一個城市文化品質高低的重要指標,這從另一個側面體現出該城市居民的生存狀態、審美趣味及城市精神。地鐵是城市重要的交通工具,凸顯地鐵公共藝術的個性顯得尤為重要。在公共藝術中,把中國傳統圖案與現代藝術相結合,根據需要抽象、提取或概括,可以形成具有現代性的古典美,這是文化元素的重構。設計師可將中國傳統建筑形式以一種微觀的形式分解再重組,在空間環境中搭配運用[2]。總體來說,這是地域文化元素與現代建筑的一種新的碰撞。將地域文化元素運用于地鐵公共藝術,將會發揮意想不到的作用。南京地鐵鼓樓站擁有頗具地域文化元素的地鐵公共藝術。設計師把“六朝古都”作為地鐵文化元素的主題,在石墻中嵌入六塊紅色大印章。在歷史上,東吳、東晉、南朝宋、南朝齊、南朝梁、南朝陳這幾個朝代都把南京設為都城,設計師將這幾個朝代的名稱分別用當時通行的文字書寫出來。將文化墻元素運用自如的還有西安地鐵小寨站,設計師選擇絲綢之路的使者、駱駝、大雁塔、兵馬俑,把絲綢之路的元素和西安悠久的歷史文化緊密結合。將區域特色文化融入城市交通,不得不提南京地鐵三號線。隨著地鐵站點的改變,不同的紅樓文化片段也不斷變換。鄭州地鐵二里崗站一幅壁畫的主題是“青銅薪火”,將地域文化元素融入地鐵藝術,賦予了地鐵站藝術生命。北京地鐵北土城站將被提煉和簡化的青花瓷花紋圖案重新組合,用青花瓷和城墻磚兩大主題元素,豐富了出入站口與站內空間的空間層次和文化意蘊,使乘客在出行時能欣賞到典雅的青花瓷。40米長的仿古藝術磚墻屹立于站內,液晶屏幕置于墻上,搭建起了古典與現代的溝通橋梁[3]。由此可見,文化元素在地鐵公共藝術中的作用不容小覷,一組具有完整文化元素的公共藝術作品可以讓地鐵站臺重獲生機與活力。
2.運用多種新材料相結合的公共藝術裝置
新時代的地鐵公共藝術的展現方式多種多樣。一些地方采用繪畫、照片等方式展現,還有一些地方會采用壁畫、雕刻等方式展現,這些都是是比較傳統、常見的方法。杭州地鐵別具一格,打造了集閱讀、音樂、漫畫為一體的主題車站,引領了地鐵文化的時尚潮流。在內容上,設計師可以將新材料運用于地鐵車站文化、列車文化、收藏文化、列隊文化、標志文化、影視藝術題材等方面。在形式上,設計師可以采用虛擬現實技術、全息投影、互動裝置等多種形式,將地鐵藝術提升到新高度,從視覺、聽覺、嗅覺等感官方面提升乘客的感受。動態形式的新媒體藝術通過各種感官的共同參與,為人營造即時代入感的獨特氛圍。新材料公共藝術裝置以現代技術為關鍵點,把人文、藝術、自然相互融合,為乘客帶來了新穎、獨特的視覺藝術感受。絢麗多彩的我國臺灣高雄的美麗島站作為一處公共設施,被設計師打造成一座設計感較強的現代建筑,成為一處開放的藝術展覽館。乘客走進車站后,映入眼簾的是如同夢境般的空間,五彩斑斕的空間給人以強烈的視覺沖擊,萬花筒般閃耀的巨大穹頂令人嘆為觀止,給人以別樣的體驗。車站建筑由日本建筑師高松伸設計,而意大利藝術家則設計建造了最具代表性的“光之穹頂”大廳。由4500片彩色玻璃組成的“光之穹頂”,代表著成長、創造、孕育以及破壞重生等不同的含義[4]。廣州南沙客運港站秉持著傳承嶺南文化傳統韻味的重任,延續了海上絲綢之路的情緣。設計師利用海洋、寶船、海鷗等文化元素對車站進行創意設計,螺旋往復的造型讓旅客從出入口到地鐵站廳經歷了一場陸地上的“海上視覺盛宴”。設計師采用海藍色的主色調奠定基調,然后以玻利維亞藍花崗巖石材作為地板,用鏡面處理天花板,懸掛滿滿的海鷗狀燈讓人感覺仿佛置身于汪洋大海。巨大的鄭和寶船造型裝置屹立在站廳正中央,讓人眼前一亮。有趣的是,船身周圍還嵌入了20臺自動售票機,讓人不禁聯想到當初海上絲綢之路的盛景。
3.加入互動性元素激發地鐵公共藝術的新活力
地鐵公共藝術除了營造地鐵車站環境,更應該關注乘客的情緒與體驗。設計師在設計地鐵站內的公共藝術時,應注重人的心理與生理活動,實現地鐵環境與人的互動。如,可以將表情識別互動式設計元素運用在公共藝術中。表情識別的目的在于使人機交互的關系更為親密,讓公共藝術裝置能夠讀懂人的表情變化以做出不同的反應,增強人機交互的趣味性,真正做到人機交互關系和諧化。銀行出現的智能機器人可以與人進行有趣幽默的對話,引起了網友的極大興趣,這就是一則人機互動的典型例子。同時,公共裝置藝術也可以進行動態人機互動,注重用戶的體感和沉浸式的體驗方式。不同的人能在動態藝術展示過程展示中獲得不同的感官享受。這種具有互動性的公共藝術容易成為熱門地標景觀,不僅可以樹立個性化的城市形象,而且能增強城市的文化軟實力,促進城市多元化發展,產生意想不到的經濟效益。加拿大多倫多約克大學站的設計主題借鑒了西班牙畢爾巴鄂地鐵站和英國倫敦金絲雀碼頭的案例。在設計思路方面,設計師將周圍城市環境與公共空間緊密聯系在一起,通過引入自然光線,使乘客可以沿著光線引導進入站臺。經過三座橋之后,乘客到達地鐵車站,可任意選擇三種方式到達站臺,包括扶梯、升降梯或樓梯。下樓之后,中間是人行道,兩邊是玻璃墻,墻壁上跳動的圖案可以跟隨光線的變化而變換。該設計嚴格遵循多倫多綠色建筑的標準,形成自然的通風。在發生緊急情況時,相關人員可以通過機械操控的通風扇通風排風,將建筑物的能耗降到最低,充分利用源自本地的各種資源。葡萄牙里斯本的奧萊爾斯地鐵站是一件優秀的現代藝術作品。在這里,人們能看到在天花板上高掛的五彩色塊,而且月臺上還矗立著一根根紅色的圓柱。這座神奇且現代的建筑讓人仿佛置身于萬花筒中。“色彩大爆炸”是奧萊爾斯地鐵站的主題,艷麗的色塊和利落的線條裝飾在地鐵站臺的每一個角落,配色大膽又美觀,卻一點也不讓人感覺眼花繚亂。這種亂中有序、艷而不花的尺度感,著實讓人佩服設計師的功底。
二、在創新基礎之上如何展現和突出新時代的主題
1.人性化設計與地鐵公共藝術的深層次結合
地鐵公共藝術設計需要加入人文因素,以人為本。如今,無障礙設計已經深入人心,受眾包括老人、小孩、孕婦、殘障人士等,設計師需要深入了解他們的需求。未來,地鐵公共藝術將結合地鐵空間發揮創造力,實現多樣化的公共藝術創作[5]。設計師要將以人為本作為地鐵文化的指導思想,具有人文理念的公共藝術裝置才是有血有肉的藝術作品。將地鐵空間環境和地鐵公共藝術有機結合并予以發展,才能真正豐富地鐵文化的藝術形式與人文理念。將公共空間環境人性化,將藝術人性化,才能有效加快我國社會文明發展與城市發展的步伐。
2.綠色環保與地鐵公共藝術的深層次結合
目前,地鐵站在生態環保方面尚有欠缺,對于地鐵站內的公共藝術裝置的設計更要考慮到環保問題。在生態環保方面,設計師應考慮地鐵環境中存在廢棄物、噪音污染、振動污染會為地鐵的生態文明建設帶來壓力。所以,地鐵公共藝術裝置材料的環保就顯得尤為重要。在地鐵站中設置綠色環保的公共藝術裝置,有利于提升站內的空氣環境質量和乘客的舒適度。在材料選取方面,設計師可以采用木質等材料,使整個地鐵環境變得綠色環保,將可持續發展作為地鐵公共藝術的重要一環,努力做到“城市讓生活更美好”。
三、結語
新時代環境下,地鐵逐漸成為大城市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現在,簡單的城市地鐵公共藝術已經難以滿足城市居民的精神生活需要,公共藝術并不僅僅是地鐵環境中的附加品,而應該是與地鐵環境整體緊密結合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反映城市面貌的標準之一。通過國內外優秀的案例可以得出,優秀的地鐵公共藝術不僅創作題材豐富、設計形式多樣,而且應該緊跟時代、城市發展,滿足乘客的精神需求。如何利用地鐵公共藝術特有的藝術環境反映城市區域文化,表達城市文化內涵,增強公共藝術的多元性,需要設計師進一步挖掘和探索。
參考文獻:
[1]賈云平.城市地鐵文化建設研究[J].城市觀察,2012(5):32-41,67.
[2]成寒.地鐵公共藝術初探[J].工程建設與設計,2016(3):91-92.
[3]齊雪松.地鐵壁畫藝術研究[D].杭州:中國美術學院,2011:11-14.
[4]劉廣瓦.地鐵文化概念探討[J].城市軌道交通研究,2011,14(3):19-21,27.
[5]李嚀,張楚梵.地域文化在地鐵視覺導向系統設計中的應用[J].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46(2):281-286.
作者:陳迪 單位:南通大學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