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智慧融媒體內容傳播運營體系構建淺析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智能+”是對傳統產業的重新賦能和定義。智慧融媒體的建設和運營如何借助“智能+”這一概念,實現對智能體內容傳播領域的重新賦能,在緊抓“四全媒體”質量的同時實現變現效能的提升,是當前傳統媒體行業面臨的重要課題。本文從“智能+”概念引領下所引起的產業變革入手,分析“智能+”技術賦能下的智慧融媒體核聚變,并提出智慧融媒體內容傳播變現效能的提升路徑。
關鍵詞:智能+;智慧融媒體;內容傳播
營運體系智慧融媒體概念的內在含義是將“智能+”概念與“媒體融合”有機融合,是指在新一代跨媒體“智能+”技術的支撐下,通過全面協調媒體生產力、生產關系、生產工具、生產資料、自然環境、生產方式等諸多元素,完成對用戶消費環境、行為和偏好的采集與分析進而向用戶提供與之時空、場景和需求高度匹配的信息[1]。智慧融媒體是一種協同創新的在線社會信息傳播系統,其依靠技術效應正在從“感知”走向“認知”、從“內容”走向“價值”,重塑視聽生態的基本范式。
一、“智能+”概念產業新賦能
“智能+”技術的核心是充分運用“數字思維”,掙脫對傳統互聯網平臺延伸和補充定義的束縛,創建數字世界與現實世界的連接、互動和數據轉換,打造數字化、網絡化、融合化、智能化的多渠道傳播平臺,最終實現傳統媒體行業的可持續發展。
(一)“5G”技術“智能+”變革
5G技術是一種新型的通信技術,具有高速率、低時延和大連接的三大特性。5G技術的應用實現了產業的多元化,擴寬了產業領域,將傳媒產業緊密地連接在一起,萬事萬物皆是媒體。從“智能+”賦能來看,5G+媒體使得傳統的媒體產業更加數據化和智能化,促進了生產與傳播的深度融合,同時,5G技術也為媒體融合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保障,在推進傳統媒體產業鏈的智能化、數字化、多元化的運行中至關重要。
(二)“沉浸式”技術“智能化”變革
“沉浸式”技術是對傳統用戶體驗的一種顛覆,其主要是通過深度融合數字世界與現實世界,使用戶體驗到身臨其境的感受的一種技術手段,這種技術主要應用了3R,即VR(虛擬現實)、AR(增強現實)和混合現實(MR)[2],而實現全感官沉浸體驗是沉浸式技術努力的方向。從“智能+”賦能來看,“沉浸式“技術產生了一系列的變革,如內容從平面提升到了三維立體,虛擬世界實物化給用戶帶來了極致的體驗等。此外,傳統媒體產業也在不同程度完成了科技革命,例如3R技術實現“零距離”直播互動,綜藝節目中的360度全景直播等。
二、“智能+”下的智慧融媒體
“智能+”的提出對人與信息、服務以及商品之間有了新的定義,因此,本文將以新華社的“媒體大腦”為例,討論“智能+”技術下賦能的智慧融媒體的核聚變。
(一)內容采編智能化
我國第一個媒體人工智能平臺——媒體大腦,深度參與了2019年“兩會”期間的新聞報道,目前已經經過了三次升級改造,媒體大腦3.0版本已經實現了由簡單的信息采集到高端的內容采編的綜合升級,是智慧融媒體形式的全新呈現。媒體大腦3.0以AI技術作為支撐,在2019年兩會報道期間實現了復雜圖文可視化效果。
(二)人機共生協同化
在當下的智能化時代下,人際關系都是一個永恒的話題。從媒體工作者的角度而言,智能化的應用顯然導致了其工作智能的嬗變。媒體大腦3.0的工作原理是借助攝像頭、傳感器等機械設備,收集相關的素材和資料,然后對收集的素材、資料進行智能化的技術分析處理,包括圖像處理、深度學習等技術,最后生成一份完整的新聞稿件。在智能化未融入媒體行業之前,這一系列的工作都是由媒體工作者獨立完成,但從智能化的角度而言,媒體大腦的應用大幅提高了新聞報道的時效性。由此可見,智能化并非是將媒體工作者取而代之,而是對媒體工作者的智能進行重新的定義和賦能,將其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脫出來投入更多創新型和創造性的工作,從而實現人機共生的協同發展。
三、智慧融媒體內容傳播變現效能提升路徑
在“智能+”時代下,被重新定義和賦能的智慧融媒體正向多元化、多角度、多平臺的方向不斷地發展。未來的媒體生態領域中,智慧融媒體將在最新的技術手段加持下不斷地優化和改革,以良性內容和高效傳播為邏輯起點,大力推進變現效能的提升,保障智慧融媒體的良性運營和可持續發展。
(一)用戶體驗自主掌握
目前,我國已然成為了數字化消費大國,無論是從快遞物流數量和網購人群數量,還是移動支付規模方面,都在世界前列。但是,在供給層面數字運營上也存在著一些弊端,如,無效的廣告投放、品牌知名度較低、受眾人群的營銷策略粗糙等問題,因此,構建完善、精準的供給體系是信息消費中重要的工作內容。在“智能+”的重新定義下,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對前端數據進行交互、分析以及計算,重新構建滿足不同受眾需求的產品研發體系,從而設計和孵化出高質量的內容產品[3]。未來,傳統媒體機構應當重新定義身份,更加注重對用戶數據的分析和應用,而不僅僅是進行機械化的發布,在視聽生態中實現轉型升級,打造一體化的傳媒服務平臺。此外,傳統媒體機構作為我國媒體的形象代言,更應當展示大國的使命擔當和包容多元。
(二)深入探究用戶體驗
智慧融媒體想要實現內容傳播的變現效能,最主要的路徑即是要保障內容的高質量,“內容為王”一直是傳媒工作者的從業準則。在5G技術的應用加持下,萬事萬物都可成為媒體,媒體APP也層出不窮,在這種背景下,低齡、高齡及“白紙型”的用戶也紛紛成為媒介生態。因此,傳統媒體機構要充分利用這一契機,在保證傳統化的原則和標準的同時,充分發揮智慧融媒體的智能化特性,不斷擴展“原生”內容的傳播范圍,當然,良性和高質量的內容傳播是保障智慧融媒體不斷發展的核心。然而,實現用戶擴容與良性內容的融合對于傳統媒體機構而言也并非易事,要想轉變用戶與內容的關系也并不簡單。以往在媒體運營中的規律大多是用戶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搜索相應的內容,在“智能+”的賦能下,傳統媒體機構通過新技術實現對數字世界的計算和分析,根據用戶以往的內容數據推動相應的內容,實現“內容找用戶”的升級[4]。因此,傳統媒體機構要摒棄掉以往單一的思維形態,從多角度、多方位的對用戶數據進行分析和滲透,探索用戶真正的興趣愛好與情感體驗,擺脫智能產品的困境。
(三)交互體驗重塑業務模式
在“智能+”時代,媒體網絡平臺的運營核心就是用戶的數量,因此,傳統媒體機構應當從運營維度入手,不斷擴寬運營領域和業務界面,實現不同維度多個平臺的用戶資源共享,在用戶資源交互的過程中挖掘用戶的消費潛力。眾所周知,騰訊前期主營社交業務,其也是以推出社交APP進入受眾的視野,而在騰訊的社交用戶數據達到一定的數量之后,便充分利用這一優勢,在其后又打造了支付、視頻、游戲直播等覆蓋各個新媒體領域的綜合性平臺。而騰訊的成功也充分證明了平臺的成功運營與用戶數量的積累密不可分。此外,電影業務模式的創新也有效借助了用戶數量,2020年導演徐崢將電影從大熒幕搬到了網絡播放平臺,也是對業務模式的一種創新,在滿足用戶體驗的同時,充分利用了數據經濟模式。基于此,傳統媒體機構應當打破固有思維模式的壁壘,在“智能+”的賦能下采取多維度的跨界平臺運營模式,不斷地擴展用戶數量,擴大內容傳播的范圍和渠道,拓寬媒體業務領域,以良心內容創新為依托,實現業務的正向增長,實現智慧融媒體的內容傳播的變現效能,改變傳統媒體的單一和低效。
(四)培育多場景融合
借助3R、5G等應用技術,運營平臺為用戶營造出一種“在場感”的體驗,用戶不是在被動地接受產品,反而產生了一種參與內容產品的設計與合作的感受,這種用戶體驗最為突出的是“沉浸式”技術的應用。這種“在場感”的用戶體驗反而更能激發用戶的消費潛力。同時,現如今,用戶普遍習慣于移動消費模式,這種模式更具互動、高效和智能的特點,也是作為場景化服務的一種傳播模式,以吃播為例,用戶通過吃播中內容產品的使用將自己置身于場景內,產生身份置換的錯覺感受,從而進行消費。由此可見,智慧融媒體的未來發展更趨向于搶占用戶的注意力和黏合性,從內容質量入手加以精準的傳播戰略,深挖具有消費潛力主流受眾群體的內容需求,以滿足用戶的社交體驗為核心,不斷提高自身的競爭力。在未來的傳媒生態中,傳統媒體機構應加快實現“新聞現場+同場報道交互+用戶后臺交互”的多場景融合,為用戶提供虛擬世界與現實生活高效融合的服務體驗[5]。以VR技術為例,在保障用戶的沉浸式體驗基礎上,將場景交互作為下一步的提升方向。
四、結語
未來,我國的智慧融媒體發展將是機遇與挑戰共存,而無論大的環境和技術如何變革,實現內容傳播的變現效能始終離不開良性內容、用戶數量、技術革新和運營創新。可以說,“智能+”技術不僅是智慧融媒體變革的推動者,同時也引導未來傳媒行業的發展趨勢。傳統媒體機構作為權威的信息發布平臺,要充分搶占先機,緊抓“四全媒體”的質量,在“智能+”賦能下的新技術和新思維的運用下構建內容傳播的運營體系,為傳統媒體行業的轉型升級提供強有力的支撐,促進視聽內容消費的“內循環”。
注釋:
[1]張書玉,陳錦宣.智慧融媒體內容傳播變現效能提升路徑[J].中國出版,2021(4):11-14.
[2]許志強.智能媒體創新發展模式研究[J].中國出版,2016(12):17-21.
[3]高淵.傳播技術智能化下新聞傳播生態的嬗變[J].出版廣角,2021(17):76-78.
[4]茍凱東.移動優先的場景重構與傳播創新——以央視新聞移動網為例[J].電視研究,2017(10):7-9.
[5]李靖.新文科背景下數媒技術發展對新聞傳播的影響[J].新聞研究導刊,2021,12(11):48-49
作者:高師昕 單位:遵義市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