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財政預算計劃草案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根據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全國財政工作會議精神,*年我市財政預算安排的原則和財政工作的指導思想是:以鄧小平理論和“*”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黨的*屆四中、五中、六中全會和市*次黨代會精神,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和“四化”發展理念,緊緊圍繞建設人文*、活力*、和諧*這個目標,主動服務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大局,積極發揮財政職能,推動經濟結構調整和增長方式轉變,做大財政收入規模;堅持“有保有壓”,優化財政支出結構,適當集中財力,重點支持社會發展薄弱環節和解決民生問題,讓廣大人民群眾享受改革發展成果和公共財政陽光;創新機制,深化改革,不斷完善公共財政體制,狠抓增收節支,強化財政監督,推動財政工作再上新臺階。
需要說明的是,根據中央和省上要求,*年財政預算編制較往年有所變化:一是為了體現預算的完整性,從*年起,各級政府要將上級的稅收返還和各項補助全部編入本級預算,同時在本級預算中反映對下級的稅收返還及補助。二是按照政府收支分類改革的要求,*年要以新的政府收支分類科目編制年度預算。因此,*年財政預算編制內容和口徑都發生了較大變化。
按照上述指導思想和GDP增長13%的目標,*年全市地方財政收入計劃安排106.7億元。其中: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安排96.24億元,比上年執行數可比增長(下同)14.5%,比*年預算增幅提高1.5個百分點;基金收入安排10.46億元。
全市一般預算收入安排情況是:
——稅收收入796936萬元,增長15%。其中工商稅收727023萬元,增長15.5%;契稅收入55723萬元,增長18%,耕地占用稅收入14190萬元,下降5.9%。
——非稅收入165474萬元,增長11.2%。
*年市級地方財政收入安排50.8億元,其中:一般預算收入建議安排41.82億元,增長15.1%;基金預算收入建議安排8.98億元。
市級一般預算收入安排情況是:
——稅收收入316782萬元,增長14.3%。其中:工商稅收296187萬元,增長14.6%;契稅收入20595萬元,增長10.5%。
——非稅收入101401萬元,增長17.5%。其中:國有資本經營收益24000萬元;行政性收費收入38348萬元;罰沒收入22303萬元;教育費附加收入7400萬元;排污費收入4400萬元;其他收入4950萬元。
總體看,我市地方財政收入做上述安排是積極穩妥的。
從增收因素看,宏觀調控政策的落實到位,將促使我市經濟更好更快增長;以地鐵2號線為代表的一批重點工程全面動工,將推動我市城市建設進入新階段;“四區兩基地”快速發展,輻射帶動作用將繼續增強;“六方案一規劃”和工業振興計劃的實施和落實,將進一步促進我市五大主導產業的快速增長;隨著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和居民收入的逐步增加,消費市場將日趨活躍。這都將為財政增收奠定物質基礎。與此同時,財稅政策的日益完善,征管措施的不斷加強,也將為財政收入保持穩定增長提供制度保障。
從減收因素看,國家加大房地產市場調控力度,再次收緊土地、資金閘門,房地產業、建筑業稅收以及土地出讓收入的增長將受到嚴重制約;原材料、能源等生產資料價格以及銀行貸款利率居高不下,大唐電信、慶安制冷等一批重點稅源企業增速放緩、效益下滑,加之國家可能出臺增值稅轉型、企業所得稅兩法合并等稅制改革政策,增值稅、企業所得稅增長將受到影響;行政性收費、罰沒收入等非稅收入增收潛力有限。這些都將直接影響全市財政收入的增長。
按照上述收入計劃和現行財政體制測算,*年全市地方財政收入106.7億元,加中省補助收入和上年基金結余收入50億元,減上解中省支出18.72億元,全市總財力為137.98億元,其中市級總財力為81.13億元。
今年財力雖有所增加,但增支因素增多,收支矛盾依然非常突出:國家從*年7月1日調整行政事業單位職工和離退休人員工資要在今年全額兌現,適當調增市級行政事業單位公用經費和車輛燃修費標準以確保市級機關的正常運轉,支持“六方案一規劃”、科技創新和產業結構調整以促進我市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加大農村和農業基礎設施以及“都市農業”的投入力度以進一步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將全市所有農村全部納入新型合作醫療試點,加大城鄉醫療衛生投入,落實扶助困難群體“八項政策”以及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加快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應對政府債務償還高峰期等都將增加大量支出。
根據財力情況,今年全市和市級財政支出安排的原則是:按照“一要吃飯、二要建設”方針,在保證干部職工工資按時發放、調資的足額兌現和國家機關正常運轉支出的基礎上,新增支出重點向新農村建設、社會保障、義務教育、醫療衛生、環境保護等公共財政支出領域傾斜。
按照上述原則,*年全市財政支出安排137.98億元,比上年年初預算數可比(下同)增長23.2%,其中:市級安排81.13億元,增長19.4%;區縣安排56.85億元(代編數),增長29.1%。
全市財政支出安排情況是:
——一般公共服務支出237519萬元,增長16.3%。
——公共安全和國防支出126222萬元,增長14.1%。
——教育支出210080萬元,增長37.4%。
——科學技術支出18911萬元,增長30.8%。
——文化體育與傳媒支出20439萬元,增長26%。
——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156468萬元,增長18.3%。
——醫療衛生支出64043萬元,增長43.5%。
——環境保護支出13068萬元,增長25.7%。
——城鄉社區事務支出266302萬元,增長19.9%。
——農林水事務支出59636萬元,增長31.2%。
——交通運輸支出13237萬元,增長15.2%。
——工業商業金融等事務支出75314萬元,增長15%。
——其他支出118604萬元,增長32.5%。
市級財政支出安排情況是:
——一般公共服務支出140644萬元,增長11.2%。
——公共安全和國防支出74813萬元,增長12.9%。
——教育支出52747萬元,增長37.5%。
——科學技術支出14395萬元,增長35.9%。
——文化體育與傳媒支出15220萬元,增長29.4%。
——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77029萬元,增長22.9%。
——醫療衛生支出34295萬元,增長43.4%。
——環境保護支出12844萬元,增長26.4%。
——城鄉社區事務支出221007萬元,增長18.6%。
——農林水事務支出37108萬元,增長25.3%。
——交通運輸支出9802萬元,增長7.3%。
——工業商業金融等事務支出71518萬元,增長13.8%。
——其他支出49885萬元,增長21%。其中:總預備費14991萬元,占市級總財力的1.92%,符合《預算法》的規定。
三、*年財政重點工作
(一)促進經濟發展,支持活力*建設
圍繞“工業強市、產業興市”戰略,進一步整合財政支持經濟發展資金,發揮財政政策和財政資金的導向激勵作用和積聚效應,支持“六方案一規劃”的實施,支持“四區兩基地”加快發展,做大做強主導產業,促進裝備制造業集群的形成,促進工業結構調整和產業結構升級。積極探索建立中小企業投資擔保機制和擔保企業風險補償機制,推進中小企業投資擔保體制改革,幫助中小企業解決融資難、擔保難問題。大力支持創新型城市建設,支持企業自主創新,提高產業競爭力。與此同時,要結合產業發展規劃和特點,科學合理安排使用財政專項資金,不斷提高財政資金的規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促進經濟發展,做大做強稅基。
(二)強化收支監管,確保預算全面完成
進一步加強經濟財政和稅收分析,挖掘增收潛力,充分反映經濟社會發展成果。完善稅收屬地征管辦法,推進征管信息化建設,加強對重點稅源、重點行業和稅種的監管。清理稅收優惠政策,大力清繳欠稅,堵塞征管漏洞。加強財政、稅務、銀行等部門協調,及時發現和解決稅收征管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完善契稅直征辦法,落實房地產稅收征管一體化措施。進一步加強財政、土地、國資等部門的配合,強化國土出讓收入、國有資產經營收益等非稅收入管理。與此同時,要牢固樹立過緊日子的思想,大力弘揚勤儉節約的良好風尚,按照量入為出、量力而行的原則,科學安排各項支出,采取有效措施,杜絕鋪張浪費,細化預算編制,強化預算約束,嚴格控制預算追加,提高財政預算的科學性、規范性和有效性。確保全年預算圓滿完成。
(三)加大財政支農力度,推進新農村建設
堅持把大力支持解決“三農”問題作為財政工作的重中之重,認真貫徹“多予少取放活”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黨的農村工作方針,保持財政支農政策的連續性、穩定性。新增教育、衛生、文化支出主要用于農村,有效整合農業農村各項建設資金,通過建立激勵機制,引導區縣加大支農投入,構建支農資金穩定增長的長效機制。重點支持農業和新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發展都市農業,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完善糧食直補、農資綜合補貼、良種補貼和農機具購置補貼發放辦法。增加農村低保投入,保障農村困難群眾的基本生活。全面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工作,積極實施農村醫療救助政策,加大農村衛生院(所)等衛生基礎設施建設和整合力度,解決農民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完善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落實農村學生“兩免一補”政策,解決困難群眾子女“上學貴、負擔重”問題。繼續實施“農村廣廈”工程,緩解農村困難群體住房困難。抓好農村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和鄉鎮文化站(室)工程等農村文化建設項目,豐富農民群眾文化生活。積極推進農村綜合改革,堅決制止發生新的鄉鎮債務,努力化解農村義務教育等公益事業形成的債務。
(四)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全力支持和諧*建設
堅持“有保有壓”,調整支出結構,適當集中財力,保證市委、市政府確定的和諧社會建設重點支出需要。認真貫徹落實國家新一輪就業再就業政策,增加公益性崗位,解決零就業家庭就業問題。落實低保政策,制定臨時性社會救助政策,完善困難群眾子女入學制度,解決特困人群的生活困難。安排資金用于棚戶區改造,落實廉租房政策,解決城市困難群體和貧困家庭住房問題。加大教育經費投入力度,重點增加對職業教育的投入,推動職業教育事業快速發展。推進文化體制改革,突出抓好社區綜合文化站(室)工程等建設項目。加大公共衛生投入,支持現有醫療、衛生資源的整合利用,加強疾病預防控制和食品醫藥質量監督安全體系建設,確保公共衛生防控經費和相關基礎設施建設投入,逐步改善城市社區衛生醫療條件,方便群眾看病就醫。支持生態環境建設,推進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型社會發展。加大對基層政權建設的資金投入力度,改善基層辦公設施和辦公條件,促進基層政權建設。大力支持“平安*”創建活動,重點解決好基層政法單位在基礎設施、裝備、信息化建設等方面存在的實際困難。做好市屬國企和中省下劃企業的改革改制及資產重組,加快中央企業分離辦社會移交各項工作落實,積極爭取中、省資金,妥善安置職工和解決遺留問題,確保社會穩定。
(五)加大財政改革力度,完善公共財政體制
按照事權與財權相統一的原則,完善市與區縣財政體制。規范市對困難區縣轉移支付制度,協助做好財政“省管縣”試點工作,鞏固省、市、縣聯動的緩解縣鄉財政困難長效機制。實施政府收支分類改革,按照新的政府收支科目編制財政收支預算。建立公用經費定額標準體系,完善項目預算編報辦法,在區縣全面推行部門預算改革試點,進一步深化部門預算改革。在市本級全面實行國庫集中支付制度并選擇部分區縣進行試點。全面推進政府非稅收入管理改革,拓寬政府非稅收入管理范圍,規范非稅收入管理程序,加強非稅收入管理。積極推進公務員工資制度改革,推進事業單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推進行政事業單位津、補貼制度改革,規范公務員和事業人員收入分配。組織開展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清產核資工作,摸清資產家底,建立行政事業單位資產動態監管信息系統。加快推進“金財工程”建設,為財政預算管理以及推進財政改革提供技術支撐。
(六)加強財政監管,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
認真貫徹落實《監督法》,嚴格預算編制和執行,自覺接受人大監督和審計監督,確保各項資金特別是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資金落實到位。建立健全財政內部監督制約機制,積極推進政務公開,推進依法理財。加強收入征管質量和重點專項資金檢查,規范工作程序,明確責任手續,堵塞管理漏洞。擴大專項資金績效評價范圍,完善專項支出績效評價制度,建立健全各項專項資金的追蹤問效制度。繼續抓好商業賄賂的專項治理,規范政府采購行為,擴大政府采購的規模和范圍,提高采購效率,節約使用財政資金。推進財政投資評審工作,重點加強建設項目的前期評審,積極探索政府投資項目“代建制”試點。完善經費保障機制,降低行政運行成本。加大《會計法》執法檢查,強化會計管理基礎工作。
各位代表,各位委員,*年財政改革與發展任務繁重,責任重大。我們要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市人大的支持和監督下,同心同德,迎難而上,開拓創新,真抓實干,圓滿完成各項財政工作任務,為促進我市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建設人文*、活力*、和諧*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