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中小學布局規劃工作安排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為了促進全縣農村基礎教育事業健康、協調發展,適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需要,實現高水平、高質量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和普及學前教育、高中階段教育(即“雙高雙普”)的目標,根據省市有關加強農村中小學布局調整和寄宿制學校建設的文件精神,結合我縣中小學布局現狀,特制定縣中小學布局調整規劃(—2020年)。
一、基本情況
年底,縣有各級各類公辦學校138所,其中高中3所,職中2所,九年制學校5所,十二年制學校1所,初中19所,完全小學104所,幼兒園4所。
二、指導思想
以黨的十七大、十七屆五中、六中全會精神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根據全縣學齡人口變化、城鎮化發展趨勢和教育資源現狀,以全面提升義務教育質量和水平為目標,以農村教育為重點,科學規劃,合理布局,一次定點,分步實施,積極穩妥地推進我縣中小學布局調整和寄宿制學校建設工作,優化教育資源配置,縮小城鄉教育差距,實現惠及最廣大人民的教育公平,提高辦學效益,促進教育事業的健康、協調發展。
三、基本原則
(一)以規模促效益的原則。因地制宜,積極穩步推進中小學布局調整,使全縣中小學達到合理的辦學規模,辦學效益得到較大的提升。
(二)先建后撤的原則。列入撤銷范圍的學校,在并入學校改建、擴建任務完成,能夠滿足教學、生活需要時再予以撤并。
(三)布局調整與義務教育標準化學校建設相結合的原則。已被列入撤銷范圍的學校,從年起不再安排新的建設項目。
(四)短期、中期、長期規劃統籌的原則。根據學齡人口變化周期、育齡人口變化周期以及全縣“十二五”發展規劃中人口變化目標,在撤點并校時適度考慮人口低谷期與高峰期的教育需求變化和學校建筑使用年限之間的關系,基本做到學齡人口低谷期校舍不浪費,學齡人口高峰期校舍不過度緊張,同時適應教育現代化和小班化教學發展趨勢的需要。
(五)學校功能與社會功能相結合的原則。在規劃學校布點時既考慮學校的教育功能,又考慮文化輻射功能和非常時期安置災民的特殊功能,使學校建設發展與新農村建設、城鎮一體化發展相協調,積極促進農民進城落戶工作順利實施。
(六)確保國有資產、集體資產不流失的原則。嚴格執行市政府辦公室《關于對中小學布局調整后閑置校舍進行登記管理》通知規定,凡列入撤銷學校的校產屬國家集體投資的,原則上由教育系統調劑使用,確需改變用途的,由教育、財政部門及閑置校所屬鎮聯合審定,并經縣政府審批后改作他用。
四、農村中小學布局調整建設規劃
(一)中期規劃(—2015年)。
—2015年中小學布局調整的基本思路是:根據全縣經濟發展、人口自然增長與構建和諧社會、教育均衡發展等趨勢,堅持從實際出發、適當超前的原則進行調整。確定學校辦學規模和服務半徑的基本原則是:1萬人以下的鎮設1所中心小學或設1所九年制寄宿制學校(義務段生源在500—700人之間);2萬人左右的鎮設1所寄宿制初中、1所寄宿制中心小學,暫保留2—3所非寄宿制完全小學;3萬人以上的鎮設1所寄宿制初中、1所寄宿制中心小學,暫保留3—5所非寄宿制完全小學。寄宿制初中、寄宿制中心小學服務半徑7.5公里。非寄宿制小學服務半徑2.5公里。高中學校服務半徑15公里。普通小學按240人規劃,中心小學按600人規劃;縣城和蔡家坡鎮初中按1500人規劃,其他鎮初中按900人規劃。
到2015年,各學段布局調整的規劃目標如下:
1、普通高級中學3所:高級中學、蔡家坡高級中學、益店高級中學。
2、職業高中1所:縣職業教育中心。
3、特殊教育學校1所。
4、義務段初中16所、小學54所。
5、十二年制學校1所:陜九學校。
6、九年制學校3所:陜汽學校、西機學校、七0二學校。
7、公辦幼兒園28所。
中期達到的效果:
1、寄宿制學校建設任務完成。在保留的16所初中中,已改建和建成寄宿制或半寄宿制的初中6所:縣一中、蔡一中、蒲村初中、安樂初中、故郡初中、孝子陵初中。到年計劃建成新的寄宿制初中7所:青化初中、益店西街初中、麥禾營初中、祝家莊初中、棗林初中、縣三中、五丈原初中。到2015年將縣二中、馬江初中、蔡二中3所初中全部建成寄宿制學校,全縣初中布局調整和寄宿制學校建設任務基本完成。另新建1所特殊教育學校(劉家塬中學舊址改建,寄宿制,容納300名學生)。
在保留的54所小學中,已建成和新建的寄宿制或半寄宿制小學有5所:蒲村鎮魯家莊小學(舊校舍改建)、明德小學、曹家三原小學、聯合小學、安樂落星堡小學(舊校舍改建)。到年,將青化鎮中心小學、蒲村鎮中心小學、益店鎮中心小學、雍川鎮麥禾營中心小學、祝家莊鎮駙馬莊中心小學、故郡鎮常馬中心小學、棗林鎮中心小學、故郡鎮禹王廟小學8所小學建成寄宿制或半寄宿制學校。到2015年,將安樂中心小學、雍川鎮馬江中心小學、益店鎮宋村小學3所小學建成寄宿制或半寄宿制學校,改擴建落星堡中心小學、魯家莊小學師生宿舍。全縣小學布局調整基本到位,其中建成寄宿制完全小學14所,每個鎮達到1所。
2、各校點能滿足各類學生上學需要。
(1)高職中學校5所:高級中學(4000—5000名學生)、蔡家坡高級中學(3000名學生)、益店高級中學(2000名學生)、縣職業教育中心(2000名學生)、陜九學校高中部(1000名學生)。5所學校可容納12000—13000名學生。2015年16—18歲人數約為14306人。在下一個人口高峰期到來時,4所高職中最大校容達到15000人左右,完全可以滿足高職中階段學齡人口高峰期的教育需求。
(2)初中16所,加上原4所企辦學校初中部,每校平均規模按900人計算,可容納學生18000人,2015年13—15歲初中段學齡人口約為12071人,平均每所初中規模為710名學生。在下一個人口高峰期初中段學齡人口總數為15000—18000人之間,全縣初中校舍可滿足初中學齡人口就學需要。
2015年縣城內有4所初中(含已按1200人標準建設的孝陵初中),可容納學生7500人。蔡家坡鎮有4所初中,加上原4所企辦學校初中部,可容納學生8000人。縣城和蔡家坡初中校舍完全能滿足進城落戶學生和插轉學生就學需要。
(3)小學54所,加上原4所企辦學校小學部,每校按500人計算,可容納29000人。2015年6—12歲小學段學齡人口約為21027人,平均每校規模為412名學生。在下一個人口高峰期小學段學齡人口總數為24000—30000人之間,校均規模可達到400—600人之間,小學校舍可滿足小學學齡人口就學需要。
2015年縣城和有11所小學,蔡家坡鎮有18所小學,每所小學按平均400人規模計算,29所小學共容納11600名學生,完全能滿足進城落戶學生和插轉學生就學需要。
(4)公辦幼兒園28所(含縣城、蔡家坡地區規劃幼兒園8所)。每園規模按360名幼兒規劃,可容納10080名幼兒。2015年我縣3—5周歲幼兒人數約為10050人。據預測,下一個人口出生高峰期每年出生人口在5000—6000人之間,28所公辦幼兒園加上民辦和集體辦幼兒園,三年學前教育期幼兒園數完全可以滿足18000名左右的幼兒入園需求。到2015年新建的縣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幼兒園和城關幼兒園完全能滿足幼兒的入園需要。蔡家坡城區新建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幼兒園再加上企業辦幼兒園及民辦幼兒園同樣也能滿足幼兒的入園需要。
(二)長期規劃(2016—2020年)。
隨著城鎮一體化和鎮機構改革步伐的加快,2016—2020年中小學布局調整主要圍繞縣城、蔡家坡地區和撤并的中小學實施,各學段布局調整的規劃目標如下:
1、普通高級中學4所:高級中學、蔡家坡高級中學、益店高級中學、陜九高中(蔡中能征地新建或擴建,則撤銷該校高中部,不能則變為蔡中分校)。
2、職業高中1所:縣職業教育中心。
3、特殊教育學校1所。
4、義務段初中14所、小學52所。
5、九年制學校1所(棗林九年制學校)。
6、幼兒園28所。
長期規劃達到的效果:
1、滿足人口變化周期需要。學齡人口變化周期約為30—35年(即一個人從出生到他的孩子開始上學)。至2020年左右,我縣學齡人口總數有較小提高。據預測,到2020年,我縣3—5歲幼兒人數約為11560人,6—12歲學齡人數約為23465人,13—15歲學齡人數約為8665人,16—18歲學齡人數約為10131人。到2020年,全縣共有公辦幼兒園28所,平均每所幼兒園規模約360人;小學52所,平均每所小學規模約450人;初中14所,平均每所初中規模約600人;高、職中5所,平均每所容納約1700人。各學段學校(園)數均可滿足學齡人口就學入園需要。縣城、蔡家坡地區學校也能再接收40%的農民進城落戶子女上學,各鎮寄宿制學校都能滿足學生全部住宿,全縣中小學布局基本上調整到位。
2、滿足校舍建筑周期需要。建筑物使用年限約為50—80年。災后重建項目校和改建、新建校舍均按寄宿制學校標準建設,70年左右產生危房的幾率較小。規劃建筑的校舍既能滿足學齡人口高峰期入學需要,也能滿足特殊時期災民避難需要。
3、適應教育改革需要。一是基礎教育得到均衡發展,辦學條件得到優化,全縣基礎教育質量得到提升。二是能緩解就業壓力,通過寄宿制學校建設和部分空余校舍轉辦幼兒園,分流部分中小學教師到幼教崗位和寄宿制學校后勤管理服務崗位,師資進一步優化,教育系統大局穩定。
五、保障措施
在進行中小學布局調整的過程中,應始終把廣大農民群眾及其子女的根本利益與受教育權利放在第一位,堅持因地制宜、結合新農村建設實際的工作原則,科學、合理、積極、穩妥地做好布局調整工作。
(一)大力宣傳,提高做好中小學布局調整工作的思想認識。中小學布局調整是促進當地義務教育健康發展,保障農民子女盡可能接受高質量基礎教育的重要舉措。它將有利于確保農村義務教育的普及,最大程度地優化和整合農村教育資源,更好地服務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切實做到學生自愿、家長理解、干部配合,逐步使調整方案落到實處。
(二)因地制宜,積極穩妥推進中小學布局調整工作。在具體落實調整規劃、實施調整工作的過程中,應采取逐步過渡、循序漸進的原則,充分考慮本地生源分布、地理環境、交通狀況和群眾的可接受程度,減少和避免調整所帶來的負面影響。
(三)強化協調,確保教育資源不流失。縣教育體育局和各鎮、村、組要在縣中小學布局調整工作領導小組的領導協調下,合理處置空余校舍資源,空余的校園校舍首先用于發展教育事業或用于農村的文化事業。撤并學校的所有可動資產,一律并入新校,任何集體和單位不能挪用。
(四)多措并舉,加強寄宿制學校配套設施建設和管理。進一步保障和完善學生學習及生活方面的配套設施建設。堅持以人為本,加強校園管理和學校周邊環境治理,切實解決好學校布局調整后出現的安全問題。
(五)加大投入,確保中小學布局調整工作的順利實施。一是充分利用中小學災后重建資金,搞好災后重建項目建設;二是爭取國家“十二五”教育投資項目,抓好非災后重建計劃保留校各類項目建設;三是爭取中央、省、市中小學生活設施改造資金,加大寄宿制學校生活設施建設力度;四是縣財政從年起,每年列支中小學布局調整專項資金1000萬元,用于布局調整規劃中保留學校擴建征地、學校設施添置、操場建設等支出;五是學校合理使用公用經費,按中小學公用經費管理使用規定,科學編制資金使用方案,確保用于圖書儀器、實驗器材等教學設施添置費用的支出比例。
(六)科學分流,優化教師隊伍資源配置。中小學布局調整后,在優先保障文化課教師的前提下,富余教師先應聘同級學校生活教師崗位,同級生活教師崗位聘用滿后,依次降級聘用到下一級學校教學崗位或生活教師崗位。教師分流聘用時盡量照顧專業特長,具有學前教育教師資格的優先聘用到學前教育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