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社會治安管理工作要點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加強防范責任落實,進一步明確工作目標任務
按照“誰主管、誰負責”、“屬地管理、守土有責”的原則,各村(社區)、各部門要實行一把手負總責,層層分工,落實責任。以發案少、秩序好、社會穩定、群眾滿意為努力方向,今年我縣是以爭創“全國平安建設先進縣”為目標,要不斷推動治安防范各項措施的落實,動員和組織各方面力量,把可防性案件的頻發態勢打壓下去,提升群眾的安全感和滿意度。2014年度,要堅決扭轉刑事案件居高不下的勢頭,確保平穩下降;堅決遏制住盜竊等可防性案件發案上升勢頭,確保實現下降;刑事案件、治安案件、特別是盜竊案件破案率同比上升10個百分點以上;綜治和平安建設工作群眾知曉率達到95%以上,群眾安全感和對社會治安滿意度達到95%以上。
二、加強矛盾糾紛調處,進一步提升源頭防范能力
堅持依法行政,實施重大事項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加大力度改善民生等治本之策。同時健全和運用好鎮、村(社區)、組三級矛盾糾紛排查調處網絡,按照村(社區)一周一排查、鎮半月一排查一分析一通報、敏感時段重點時期隨時排查及時上報的信息排查報送制度。在鎮、村(社區)、企事業單位及學校四大板塊實現調解組織全覆蓋。全面實行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三調合一”的銜接聯動機制。干部要深入群眾,積極推行干部問事、群眾說事、分類理事、民主議事、扎實辦事、定期評事的“六事”工作法,化解社會矛盾,使矛盾糾紛調處率達到98%以上,努力實現“小事不出村(社區),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的目標。
三、加強刑事偵查工作,進一步提高破案打處能力
要加大打擊整治力度,建立長效機制。公安部門要深入開展“進社區、進村寨、進企業、進重點場所;訪民情、訪民意、訪民難、訪民安”的“四進四訪”活動,提高群眾自防意識。刑事偵查工作要突出重點,實行分片包保。以警情偏高的地區為重點,采取派出所領導分片包保的措施,全力督導壓發案工作。對每日警情分析研判,明確案件高發時段、部位,調整警力部署,加強重點控制,提高精確打擊能力。鎮派出所每日通報各巡區警情及發案情況,促進民警切實履責,堅決杜絕有案不立、立案不查、查而不處、處而不押的現象發生。要依托大情報平臺,改進網上追逃戰法,結合集中搜捕、特情貼靠、上門敦促投案等傳統戰法,進一步加大追逃力度。堅持傳統刑偵手段與現代信息化技術相結合,積極運用網絡查詢、指紋比對、調閱錄像、串并分析等現代信息化手段服務偵查破案,提升破案效率,并積極以判實刑為主,加大關押力度,全面提升公安機關的破案打處能力。
四、加強防控體系建設,進一步提升治安防范能力
要按照“多層面、立體化、全覆蓋”的要求,全面加強防控體系建設,筑牢社會治安防控“黨委領導、政府負責、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銅墻鐵壁”。一是在人防上,推行層級化管理。在全鎮組建10人以上的專職治安巡邏隊伍,負責對轄區集鎮所在地背街小巷巡邏守護,檢查、督導社區專職治安巡邏隊員履行巡邏工作職責。在社區層面,實行“社區網格化服務管理”,建立“一格三員”社會服務管理模式。即按每300戶左右居民或10棟左右居民樓落實1名網格員、1名協管員、1名督導員。網格員由黨小組長擔任,協管員和督導員分別由社區干部和鎮掛點社區干部擔任。按照“一崗雙責”的要求,既要做好本職工作,又要做好網絡內的治安防控等工作。同時,在社區配備5名以上治安專職巡邏隊員,負責居民小區的巡邏守護。在農村地區,整合駐村干部和綜治、城管、土地、計生等部門力量,組建20人左右的治安聯防隊伍,利用下鄉工作機會,對農村村組進行巡邏守護。積極推廣“十戶聯防”工作做法,駐村干部要劃定“十戶聯防”區域,落實責任人員,實行一戶無人,另一戶負責看守。村治保主任要組織村民小組長和熱心聯防工作的村民,定期和不定期夜間在村組義務巡邏守護。二是在物防上,推行標準化防范。鎮派出要對轄區企事業單位、重點部位逐一進行檢查,發現隱患,督促轄區單位對照標準,制定整改方案,限期整改。三是在技防上,推行市場化運作。在社區深入推進實施“天網工程”建設,在2013年已建完成視頻監控任務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視頻監控系統建設,清理損壞攝像頭,在監控盲區增設攝像頭。
五、加強流動人口管理,進一步健全服務管理機制
按照“公平對待、合理引導、完善管理、搞好服務”的工作思路,進一步整合綜治、公安、民政、計生、工商、勞動保障等部門資源,完善鎮、村(社區)和信息采集點四級流動人口服務管理網絡和“以房管人、以業管人、以證管人”的服務管理模式,確保鎮流管辦、社區流管站、信息采集點的建設實現全覆蓋。嚴格落實各村包村干部、村(社區)干部、各片區聯系民警、流動人口協管員、村(社區)干部的工作職責,以村(社區)為單位分片包干,及時對轄區流動人口入戶登記,采集信息,更新相關數據,全面掌握轄區“人、屋、車、路、場、網、組織”等基本要素和重點人員“吃、住、行、消、樂”等動態軌跡。民政、計生、工商、勞動保障等部門要積極配合,探索推行“一證通’’管理模式,實行數據資源共享,以實現全鎮流動人口流入流出登記率和登記準確率分別達到100%。
六、加強社會力量整合,進一步強化特殊群體管理
堅持以人為本,服務為先,創新體制和方法手段,進一步加強對刑釋解教人員和社區矯正人員、問題青少年和留守兒童、肇事肇禍精神病人和艾滋病危險人群等特殊群體的服務、幫扶和管理。一是加強刑釋解教和社區矯正人員的幫數管理。以司法所為責任主體,派出所等部門整體聯動,全面開展刑釋解教和社區矯正工作。充分調動司法所的積極性,落實村(社區)刑釋解教和社區矯正協管員,建立跟蹤幫教、分類管理、技能培訓、推介就業、社會救助“五位一體”的刑釋解教人員安置幫教模式。司法所牽頭成立刑釋解教和社區矯正工作專班,社區落實專人,形成鎮、村(社區)二級幫教網絡。要充分調動社會力量成立專門協會,聘請具有高素質的專業社會志愿者,對安置幫教和社區矯正工作人員進行業務培訓,為矯正對象和回歸人員提供心理矯正、幫助教育、技能培訓和臨時救助等各項服務。創建規范化安置基地,最大限度地安排矯正對象和回歸人員上崗再就業。社區矯正對象重新犯罪率控制在3%以內,刑釋解教人員安置就業率達到60%以上。二是加強留守兒童及問題青少年的教育管理。由鎮黨委、政府牽頭,教育部門協助,轄區學校負責實施,開辦“第二家長”學校,組織、引導、督促父母、親屬對其子女依法履行監護的主體職責。村(社區)每個黨員、干部均要聯系3至5戶留守孩子或問題青年,定期上門了解情況,監督“第二家長”臨時監護責任是否到位,并及時與外出務工家長溝通、反饋孩子的各種信息。建立以校長掛帥,班主任、骨干教師為主體的德育工作隊伍,加強留守孩子和問題青少年的品德教育。鼓勵有條件的學校推行留守孩子寄宿制,由學校配備結對老師對寄宿學生的日常生活、學習、交往等行為進行指導。鎮關工委要發揮“五老”隊伍作用,開展“老少牽手’’結對幫扶、活動;婦聯組織要積極開展“關愛留守孩子,爭當愛心媽媽”結對幫扶活動;共青團要開展“心手相連、共赴未來”結對幫扶活動等等,從思想、道德、學習、生活等方面對留守孩子和問題青少年的日常行為進行規范。政法部門及法制副校長要定期對在校學生進行法制講座,對學校周邊環境進行有效整治,對擾亂學校正常秩序和侵害師生人身安全的違法犯罪分子依法嚴厲打擊,實現轄區青少年違法犯罪同比下降20%以上。
三是加強肇事肇禍精神病人和艾滋病危險人群防控。各村(社區)要加強對易肇事肇禍精神病人和艾滋病危險人群的管理防控工作,切實做好對精神病人和艾滋病危險人群的教育矯正、監督管理和幫困扶助工作。對具有肇事肇禍傾向精神病人,要定期摸排、分析、篩選、核查,建立基礎檔案和信息庫,實現應送盡送、應收盡收、應治盡治、應控盡控。對艾滋病患者和易感染艾滋病病毒人群,要堅持預防、救治、救助、管理相結合,加強綜合干預。
七、加強治安防范宣傳,進一步營造群防群治氛圍
各村(社區)和鎮直各工作部門要有固定的綜治工作宣傳欄。各片區聯系民警要通過宣傳欄每周治安預警通報和警情信息,增強居民自我防范意識。各村(社區)每半年向轄區內寫一封平安創建公開信,分析治安形勢,告知群眾注意事項。各村(社區)、各單位要在本轄區所在地顯目位置書寫1—2幅治安防范永久性宣傳標語(內容附后),且要求在2014年2月底前完成制作任務。政法部門要在村(社區)和學校以平安建設、治安防范、法制宣傳等為內容的召開專題會、開設專題課。各片區聯系民警要組織村(社區)干部對轄區內當月發生的每一起可防性案件進行認真分析,及時上門到案件當事人家庭了解情況,通報案件偵察進展情況。全鎮綜治委要聯合各包村干部、各片區聯系民警開展“百名干部入千戶訪萬民”活動,做到近距離收集信息,零距離服務群眾,營造親民、愛民、警民一家的和諧氛圍。鎮綜治辦每月對各村的綜治宣傳工作要進行檢查、督辦和通報。鎮派出所要組織1至2次集中退還贓物行動,讓群眾切身感受到政法機關打擊的力度。政法各部門要充分利用各種媒體,采取多種形式,宣傳工作動態,以提升群眾對政法綜治工作的知曉率和公信度。鎮派出所牽頭將治安防范溫馨提示牌,在各村(社區)廣泛張貼,隨時警示群眾,以提高群眾自防意識。
八、加強檢查督辦工作,確保治安防范各項措施落到實處
鎮綜治委要采取走期督查、隨機抽查和跟蹤檢查等辦法,通過月度通報、季度分析、半年巡查、年度考核、日?;W互促和互查互評等活動,加強對社會治安防范工作的過程管理,并及時發現和有效解決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對全年可防性案件同比下降、群眾安全感和滿意度上升的村(社區)和責任人員給予重獎;對社會治安防范措施不力,導致本村(社區)全年可防性案件同比上升幅度較大、群眾安全感和滿意度大幅下降的村(社區),實施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一票否決’’。主要責任人和直接責任人要通報批評,或誡免談話,情節嚴重的要采取必要的組織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