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完善醫療藥品管理的建議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百姓看病用藥的主渠道,醫療機構是藥品流通的終端環節。其藥品質量的好壞直接關系到病人用藥的效果及生命安全,下面就日常監管中發現的問題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入庫驗收流于形式
其重要性不言自明,入庫驗收是對藥品進入醫院把的頭道關。前段時間我處置一起案件時,發現某診所所使用的一種藥品是廠家在生產這種藥品時非法添加了一種化學成份,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品管理法》規定屬假藥,調取該診所的購進票據時,發現票據上的藥品批號與藥品的實際批號不符,而該診所的入庫驗收記錄上的藥品批號與藥品包裝上的批號是一致的該診所打電話與上家公司聯系說明情況,要求重新開票(購進數量不多)時上家公司不同意重新開票,這樣就意味著該診所使用的該批藥品是非法渠道購進,所有責任及損失均有該診所承擔。從這個小案例可以看出入庫驗收及做好登記的重要性。但有些醫療機構對此重視不夠,這項工作基本上流于形式或根本就不做,從我日常檢查的情況來看,大型醫院好于鄉鎮衛生院,鄉鎮衛生院好于村衛生室和私人診所,城區的衛生院及衛生室要好于農村的衛生院和衛生室,鄉鎮衛生院以下的絕大部分醫療機構都未做藥品入庫驗收。醫療機構做的入庫驗收一般有二種形式,一種是用電腦做,另一種是用手工做,隨著條件的改善,用電腦做入庫驗收的可能會越來越多,現在二級以上的醫院基本上全部用電腦做,有的醫院電腦和手工做了二套,這樣做更能保證藥品在入庫時不會發生差錯。那么究竟如何做好入庫驗收呢,有些醫療機構的藥品管理人員也不是特別的清楚,簡單地說就是四查一登記,具體的講:一查,檢查藥品包裝標識上的內容,如藥品通用名稱、規格、批號、生產廠家等,以及該批藥品相關批準證明廣件是否符合規定;二查,檢查藥品包裝的外觀,看看外包裝有無破損,有無異常;三查,對有的藥品要直接查看它內包裝,看藥品自身有無可疑現象,這段時間我市場上發現有一個公司生產的多批次血塞通片嚴重裂片,用眼就能看到根本就不用儀器。四查,檢查票據上的內容與實物是否相符,如不相符則退回;一登記,把查看的情況依照入庫驗收的要求及時登記好,藥品驗收要及時,對重點項一定要登記清楚準確,如藥品批號。
二、貯存養護重視不夠
對這一塊要求的較少,首先是局部醫療機構的領導重視不夠。其次是醫療機構直接從事藥品管理的人員意識不到位,認識不到藥品貯存養護的重要性,感覺到太麻煩,工作量太大,而不愿意去做。藥品是一種特殊的商品,尤其是其貯存條件要求較高,國家在這方面專門出臺了相關規定,對藥品的貯存養護作出了明確的要求。從我日常的抽檢情況看,有部分劣藥是因為藥房的貯存條件不夠、養護不及時或根本不養護而造成的如裂片、水份不符合要求、膠囊內容物結塊等。那么如何進行藥品的貯存養護呢,藥品經營質量管理規范》中對藥品的貯存養護有明確的要求,醫療機構應予以借鑒,如:藥房內要有溫濕度計并且每天要對溫度和濕度進行登記、溫濕度的調控措施、內服藥與外用藥、易串味藥與一般藥品應分開或分柜擺放、藥房的五防措施是否落實、特藥是否按規定進行管理等。
三、藥房在發藥中對藥品的批號重視不夠
藥品的入庫驗收記錄中可能還有體現,基本所有的醫療機構對藥品的批號都重視不夠。但各科室從藥房領藥時就沒有相關藥品批號的記錄,更別說使用這個環節了這給醫療機構帶來的危害是相當嚴重的前一段時間發生的齊二藥事件就是一個沉痛的教訓,亮菌甲素致人死亡這是個事實,而病人的死亡是不是都由亮菌甲素引起的呢,不是因為不是所有的亮菌甲素都是假藥,而只是個別批號的亮菌甲素是假藥,由于醫院在使用環節未注明批號,無法分辨所使用亮菌甲素的真假,但在醫患糾紛中,法律要求舉證倒置,也就是說要有醫院來舉證、來證明你使用的這些藥品是不是有問題,如果藥品的批號在各個環節登記的較清楚,就能分清各方的責任,醫患糾紛很容易解決,如果醫院不能說明你給病人使用的那批亮菌甲素,那你就要承擔由此帶來的責任,所以說在使用環節也要登記清楚藥品的相關信息如批號,只有這樣醫院才干保證自己的利益不受損害,而病人的利益也得到合理的維護,那么如何做到這一點呢,其實不難,只要醫院領導重視(局部大型醫院需升級系統軟件,藥房管理人員細心,這項工作一定可以做好。
四、回收過期失效及不合格的藥品不及時
為了自己的利益,個別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及私人診所。對過期失效及不合格的藥品仍給病人使用而不銷毀,大型醫院由于科室較多,工作量較大或出于自身利益而對此項工作重視不夠,做不到位。使用這些藥品輕者對病癥無效,重者致人死亡,這就要求我監管人員在日常檢查中,不但要檢查各醫療機構的藥房,還要對住院部相關科室的小藥柜進行檢查,發現問題及時處置,同時也要求各醫療機構加強管理,建章立制,及時收回護理病房小藥柜內過期失效及不合格的藥品,這樣才干更好的保證人民群眾的用藥平安有效,同時也保證了醫療機構的利益及信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