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困難群眾結對救助制度意見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為進一步健全我鄉城鄉社會救助體系,更好地幫助城鄉困難群眾解決生活生產問題,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根據縣委辦、縣政府辦《關于建立城鄉困難群眾結對救助制度的意見》(贛辦民[2007]7號)精神,結合我鄉實際,現就建立城鄉困難群眾結對救助制度提出如下實施意見:
一、充分認識建立結對救助制度的重要意義
開展社會結對救助是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落實“以人為本,為民解困”工作宗旨,建立健全我鄉城鄉社會救助體系,構建和諧平安韓坊的具體舉措。全面開展結對救助有利于加強黨和政府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樹立扶貧濟困的社會新風,體現社會主義優越性,彌補國家財力的不足。對于幫助困難群眾解決實際生產生活困難,脫貧致富,促進社會公平、公正,維護社會穩定、構建和諧社會具有重要意義。
二、建立結對求助制度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具體辦法
指導思想: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精神,以提高我鄉全鄉困難群眾綜合保障水平、促進社會和諧為目標,建立結對救助的工作機制,營造機關黨員干部帶頭、人人關心困難群眾的良好氛圍,提高全鄉社會救助工作水平。
基本原則:黨政倡導、自愿參與、量力而行、定向幫扶。
具體辦法:參與救助結對的對象,一方為全鄉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和企業的干部職工;另一方為城鄉困難群眾,主要是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對象(重點是常補對象)、農村分散供養的五保對象、生活困難的重點優撫對象。
在自愿的基礎上,鼓勵有救助能力的干部職工每人結對救助一戶救助對象,時間一般不少于一年。原則上鄉領導干部、站所負責人、圩鎮單位負責人必須幫助一戶。
結對人既可根據鄉民政所推薦的救助對象名單中任意選擇救助對象,也可自己選擇幫扶對象,填寫《贛縣結對救助登記卡》后報鄉政府辦公室。已結對的干部職工,根據自愿和量力而行的原則,按照“六個一”的總體要求,結合實際開展結對救助活動,即為救助對象指一條路子、供一條信息、給一點資金、上一個項目、教一門技術、幫一人就業。對生活困難、無固定經濟收入或經濟收入較少、無自救能力或自救能力較低的被救助戶,應以“保障”為目標,重點資助款物,緩解其生活壓力,提高綜合保障水平;同時,幫助其發展生產,安排就業或再就業。對具備一定脫貧條件,有自救能力但缺乏資金、技術、項目等的被救助戶,應實行“開發式救助”,除提供一定的救助款物、信息外,重點應安排其就業、再就業,或幫助其解決資金、技術等問題,增強其自我發展的能力。
三、突出重點,落實措施,確保結對救助取得實際效果
1、加強組織領導。各村、各單位要統一思想,提高認識,把建立與完善城鄉困難群眾結對救助制度列入社會救助體系建設的重要內容,作為在關注民生中促進社會和諧的重要政治任務。領導干部和黨員必須確保結對幫扶1戶以上,在結對救助工作中發揮模范帶頭作用。
2、密切配合,形成合力。要切實加大工作力度,積極動員鼓勵干部職工參與結對救助活動。要突出救助重點,因地制宜、因人而異,不斷創新完善結對救助的方式方法,盡可能使最困難的群眾得到救助。民政所要切實做好調查摸底、建檔立卡、情況溝通、信息匯總等工作,要充分運用各種新聞媒體,大力宣傳結對救助活動,努力營造全社會關注貧困、奉獻愛心的濃厚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