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深化鄉村教育改革意見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各鄉鎮人民政府,各社區管委會,縣直各有關單位:
大力發展農村教育、全面實施農村教育綜合改革,對于促進農業科技進步和提高農村勞動者素質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是發展現代農業和繁榮農村經濟的迫切要求。為進一步深化全縣農村教育綜合改革,全面提升教育服務縣域經濟發展的水平和新農村建設,結合我縣實際,特就全縣農村教育綜合改革提出如下實施意見:
一、指導思想
按照科教興縣的戰略思想,堅持從縣域經濟和社會發展實際需要出發,對農村基礎教育、職業教育、成人教育實行統籌管理和綜合改革,形成以中小學校為基礎、以農民文化技術學校為依托的農村人才培養和科技開發推廣網絡,培養一支素質優良的農民勞動大軍,建立起具有平遙特色的社會主義新農村教育體系,使農村教育與經濟和社會發展形成互相促進的良性循環。
二、改革目標
圍繞上述指導思想,全縣農村教育綜合改革的主要目標是“三教統籌”和“農科教結合”。“三教統籌”,就是對農村基礎教育、職業教育、成人教育實行統籌管理,促進協調發展;“農科教結合”,就是要在發展農村經濟中,要以推廣先進的科學技術為動力,以開展教育培訓、提高農民科學文化和技術素質為手段,把經濟發展、科技推廣、人才培養緊密結合起來,不斷提高勞動者的綜合素質。
三、工作重點
(一)初等職業教育改革
1、抓好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實驗和推廣。要把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改革有機結合起來,進一步強化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的管理,不斷強化對學生動手實踐能力的培養,保證開足課時,讓學生接受充分的職業技術教育。
2、在山區、丘陵地區,重點推廣“村校一體”的辦學模式。
3、初中階段全部開設“綠色證書”教育和職業(就業)指導課程,加大分流力度,切實做好對部分升學無望的畢業生就業和農村新增勞動力的職業技能培訓。
4、創建文化技校。按規劃要求,創建初中建制的“平遙縣第一成人文化技術學校”,并在2008年投入使用。
(二)中等職業教育改革
1、強化縣職教中心的建設。要全面貫徹落實《職業教育法》和國家省市職業教育工作會議精神,不斷加大宣傳力度,致力營造良好的職業教育發展氛圍。不斷拓展辦學功能,加強專業建設,采取多種形式,提高職教資源的使用效益,增強辦學實力,把縣職教中心建設成為人力資源開發、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技術培訓與推廣、扶貧開發和普及高中階段教育的重要基地,為縣域經濟發展培養職業技術人才。
2、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按照結構合理、數量充足、綜合素質較高的要求,建立一支專業師資隊伍,建立專業課教師和實習指導教師定期參加生產實踐制度,構建“雙師型”教師培訓體系。
3、擴大中職招生規模。采取聯合辦學、訂單培養等形式,不斷擴大中職招生規模,2008年爭取中職招生與普高招生比例達到1:1。
(三)成人繼續教育改革
1、強化成人文化技校建設。要不斷強化鄉鎮成人文化技術學校建設,努力改善辦學條件,加強學校內部管理,進一步強化“農村綜合教育中心”的功能,充分發揮其陣地作用,為構建和諧社會提供優質服務。
2、實施好三項工程。結合各鄉鎮實際,面向農村第一線,實施好以下三項重點工程:一是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工程。重點要做好初、高中畢業生回鄉人員的培訓轉移工作,在認真調查的基礎上,組織好生源,針對實際合理選擇培訓內容,并與勞動等部門聯合,有組織地搞好勞動力輸出;二是農村實用技術培訓工程。要積極與龍頭企業、專業示范大戶合作,不斷強化對農村實用技術的培訓,大力推廣先進的科技致富項目,達到培訓一批農民、推廣一批技術、發展一項產業、振興一方經濟的目標;三是創業教育工程。在做好初、高中畢業生創業教育的同時,要積極做好農民的創業教育,引導他們實行就地轉移,在農業內部轉移,從農業轉到工業項目上去,轉到服務項目上去,更好地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就業問題。
3、加強成人文化技術培訓。堅持“實際、實用、實效”的原則,充分發揮“農科教”示范基地的作用,結合基地的“六種模式”,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大力加強以“新品種、新技術、新知識”為主要內容的農村成人文化技術培訓,更好地為“三農”服務。積極開展與專業(示范)戶的對接活動,大力培養農村實用型人才,著力提高農村經濟發展的科技含量。
四、組織領導
為切實加強對農村教育綜合改革工作的組織領導,成立平遙縣農村教育綜合改革領導組,組長由縣長王建忠擔任,副組長由縣委常委、副縣長曹青平擔任,成員由縣組織、編制、人事、財政、教育、農業、科技、勞動、工會、土地、林業、各鄉鎮人民政府等部門主要領導組成。領導組下設辦公室,辦公室設在縣教育局。
各鄉鎮人民政府、縣直各有關單位要充分認識實施農村教育綜合改革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緊迫性,建立統籌協調領導機制,制定農村教育綜合改革實施方案及配套措施,在全縣范圍內形成齊抓共管,密切配合,積極參與,共同研究,扎實推進農村教育綜合改革的新局面。各鄉鎮人民政府要定期深入所屬學校指導、協調、督促各項工作的開展;組織、人事、編制等部門要統籌調配各類人才,實現資源共享,加強鄉鎮農民文化技術學校、鄉鎮綜合教育中心建設,使其成為鄉鎮三教統籌、農科教結合、掃盲、農民培訓、服務“三農”的綜合中心;農業、科技部門要加大培訓工作的力度,并做好技術指導和項目的申報、推廣、服務工作,加強農科教基地建設,使其成為全縣新產品、新項目的實施、推廣、示范輻射中心;勞動、工會等部門要配合做好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培訓轉移工作;土地、林業部門要為各學校落實學生勞動基地;縣鄉兩級財政要加大投入,確保農村教育綜合改革的順利實施;教育部門要主動適應“農科教結合”的運行機制,加強縣職教中心的建設,使其成為全縣“三教統籌”、“農科教結合”、“科教興縣”的示范、協調和指揮中心;全縣初中學校要開展好“綠證教育”及“分流教育”,所有初中畢業生實行“雙證制”,使其成為當地經濟建設所需初級人才的輸送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