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正文

      氣象災害防御實施意見

      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氣象災害防御實施意見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各縣、區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工作部門、直屬機構:

      我市地處關中西部,境內地形地貌復雜,氣象災害頻發,干旱、暴雨、冰雹、雷電、低溫等氣象災害及由其引發的次生災害、衍生災害相當嚴重,對經濟社會發展、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以及生態環境改善造成了較大影響。特別是近年來,隨著全球氣候持續變暖,各類極端天氣事件更加頻繁,每年因氣象災害造成的損失和影響不斷加重。為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強氣象災害防御工作的意見》(國辦發〔〕49號)和《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強氣象災害防御工作的意見》(陜政辦發〔〕130號)精神,進一步做好全市氣象災害防范應對工作,最大程度減輕氣象災害損失,確保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現提出如下實施意見

      一、加強氣象災害防御的總體要求和主要目標

      (一)總體要求。堅持以人為本、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方針,依靠科技、依靠法制、依靠群眾,統籌規劃、分類指導,制訂和實施氣象災害防御規劃,加快防災減災體系建設,強化防災減災基礎,切實增強對各類氣象災害的監測預警、綜合防御、應急處置和救助能力,提高全社會防災減災水平,促進我市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二)主要目標。力爭到年,初步建成結構合理、布局適當、功能齊備的綜合氣象觀測系統、氣象預報預測系統、公共氣象服務系統和氣象科技保障系統;健全完善氣象社會管理體系,健全穩定增長的氣象防災減災公共財政投入機制,基本滿足氣象防災減災和應急救援的需要,使我市自然災害監測和預警能力明顯加強,氣象資源共享率明顯增加,災害性天氣預測預報準確率有較大提高,災害性天氣預報預警的公眾覆蓋率達到90%以上,氣象災害防災減災能力明顯提升,氣象災害造成的損失逐步下降。

      二、努力提高氣象災害監測預警水平

      (三)完善氣象災害綜合監測系統。各縣區、各有關部門要按照合理布局、有效利用的原則,按照職責分工,制訂災害性天氣監測站網建設規劃,建立和完善國家與地方綜合氣象監測網絡,重點加強災害性天氣監測網和中小尺度天氣加密觀測系統建設,增加自動觀測站網密度、加強氣象預警電子顯示屏建設,完善全市特別是重點產業區、城區、重要生態區、重點農業區、重點流域、重點水庫、地質災害易發區等區域的綜合氣象監測網絡建設,提高對中小尺度災害性天氣的監測和預警能力。市氣象局要加快新一代天氣雷達子系統、氣象衛星接收系統、氣象遙感信息系統和氣象災害預警工程建設;建立完善雷電、大氣成分、土壤墑情等專業觀測網,提高對氣象災害及其次生衍生災害的綜合監測能力。水利、水文、環保等部門要支持共享平臺的建設,及時匯交實時探測資料,盡快實現監測信息共享,提高對氣象災害及其次生衍生災害的綜合監測能力。各縣區政府要將綜合氣象觀測體系建設納入本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規劃,保證其穩定可靠運行。氣象部門要組織跨地區、跨部門聯合監測,特別要加強對農村、重點城鎮、林區、地質災害易發區域的氣象災害監測工作。

      (四)加強氣象災害預報預警。建立和完善市、縣兩級氣象災害預測預報體系,著力加強渭河流域、金陵河流域、千河流域、南北山區氣象災害預測預報系統建設,提高重大氣象災害預報的準確率和時效性。建設分災種氣象災害預報業務系統,完善氣象災害預報預警平臺,提高重大氣象災害預報的準確率、時效性和精細化程度。加強對災害性天氣事件的會商分析,做好災害性、關鍵性、轉折性重大天氣預報預警和旱澇趨勢氣候預測,加強地質災害等氣象次生、衍生災害預警預報,重點做好干旱、洪澇、冰雪、低溫凍害等災害性天氣的中短期精細化預報和暴雨、雷電、冰雹等強對流天氣的短時臨近預報,實現對各種災害性天氣氣候事件的實時動態診斷分析、風險分析和預警預測。

      (五)拓寬氣象災害預警信息渠道,及時準確災害預警信息。各縣區政府要加快突發性氣象公共事件預警信息體系建設,拓展氣象預報信息系統功能,增加信息內容。在學校、醫院、社區、高速公路、車站等人員密集場所規劃設置或利用現有電子顯示屏、公眾廣播、警報器等設施,及時播發氣象災害預警信息。要進一步完善氣象手機短信預警系統,擴充城鄉電子顯示屏系統和專業信息網站功能,與社會公共媒體、有關部門和行業內部信息渠道相結合,及時各類氣象災害預報預警信息及簡明的防災避災辦法,加快農村氣象信息進村入戶工程建設,進一步暢通農村預警信息渠道,努力擴大預警信息覆蓋面。

      三、切實增強氣象災害防范處置能力

      (六)認真開展氣象災害普查、隱患排查及氣候可行性論證工作。縣區政府要組織氣象、民政等部門,認真開展氣象災害風險普查,全面調查收集本行政區域歷史上發生氣象災害的種類、頻次、強度、造成的損失以及可能引發氣象災害及次生衍生災害的因素等,建立氣象災害風險數據庫。要加強災害分析評估,根據當地氣象災害分布情況、易發區域、主要致災因子等,逐步建立氣象災害風險區劃,有針對性地制訂和完善防災減災措施。要認真組織開展氣象災害隱患排查,深入查找抗災減災工程設施、技術裝備、物資儲備、組織體系、搶險隊伍等方面存在的隱患和薄弱環節,特別是要加強對學校、醫院、敬老院、監獄及其他公共場所、人群密集場所的隱患排查,制訂整改計劃,落實整改責任和措施。各有關部門要按照有關法律法規,嚴格執行氣候可行性論證制度,在規劃編制和項目立項中統籌考慮氣候可行性和氣象災害的風險性,避免和減少氣象災害、氣候變化對重大工程項目、城市生態和重要設施的影響。市、縣氣象部門要積極開展應對氣候變化能力建設,開展農業氣候區劃、風能資源、雷電災害的普查工作,依法開展相關項目的氣候可行性論證,開展氣象災害風險評估。

      (七)制訂和完善氣象災害應急預案??h區政府要按照《市人民政府突發公共事件應急預案》和《市重大氣象災害預警應急預案》的要求,組織有關部門,按照突發公共事件應急工作的要求,制訂和完善氣象災害應急預案,明確應對各類氣象災害的具體措施和處置程序。要督促指導街道辦、鄉鎮、社區、企業、學校等基層單位編制氣象災害應急預案,擴大應急預案覆蓋面。要加快構建氣象災害預警和突發公共事件應急體系,落實完善由各部門分工負責的氣象災害應急響應機制,最大限度地減少氣象災害造成的損失。加強預案的動態管理,要針對本區域常發氣象災害開展預案演練,特別要加強人口密集地區、重點保護部位和邊遠山區的氣象災害預案演練,促進各單位的協調配合和職責落實。

      (八)加強建設項目的氣候可行性論證。各級氣象部門要依法開展對城市規劃、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公共工程建設、重點領域或區域發展建設規劃以及太陽能、風能等氣候資源開發利用項目的氣候可行性論證。各有關部門在規劃編制和項目立項中要統籌考慮氣候可行性和氣象災害的風險性,避免和減少氣象災害、氣候變化對重要設施和工程項目的影響。

      (九)積極開展人工影響天氣作業,實現人工影響天氣作業全覆蓋。各縣區要進一步完善人工影響天氣作業體系,加強地面作業點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渭北綠色果業基地人工防雹增雨工程建設,加強市、縣人工影響天氣作業組織和作業隊伍建設。氣象部門要圍繞增加水資源、人畜飲水、生態建設、城市環境和防雹減災等需求,積極組織開展人工增雨(雪)作業和防雹作業,努力緩解城鄉群眾生活、工農業生產、生態環境保護用水緊張狀況。充分利用有利的天氣條件,對森林草原火災、污染物擴散、環境污染事件等重大突發公共事件開展人工影響天氣應急作業。積極探索人工消霧技術,提高高速公路、鐵路等應對大霧災害的能力。

      (十)不斷強化防災減災的基礎。各縣區、各部門要結合實際,統籌規劃防范氣象災害的應急基礎工程建設。要加快建設和完善水庫、城市排水設施、緊急避難場所等應急基礎設施,及時疏通河道,抓緊對病險水庫、堤防重要險段進行除險加固,保證工程設施有效發揮防災抗災作用。要按照國家規定的防雷標準和設計、施工規范,做好在各類建筑物、設施和場所安裝防雷裝置的設計審查、施工監理和驗收工作,并加強定期檢測,提高對雷電災害的防御能力。尤其是要加強公共場所的防雷工程建設和防雷檢測。針對暴雨、大風等災害強度增加、損失加重的情況,要科學制定防汛、防風工程建設標準,切實提高氣象災害的綜合防御能力。

      (十一)進一步提高氣象災害處置能力。災害性天氣警報和氣象災害預警信號后,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要及時分析對本地區、本部門的影響,并根據具體情況啟動相關應急預案,積極采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減輕氣象災害損失。要高度重視氣象災害引發的山洪、滑坡、泥石流等次生衍生災害的防范應對工作,加強險情排查,及時組織受威脅群眾轉移避險,確保人民群眾生命安全。發生氣象災害的地方,要認真落實減災救災的各項措施,全力做好災害救助、恢復生產和重建家園工作,確保災區生產生活秩序穩定。積極開展氣象災害保險和再保險工作,充分發揮金融保險行業在災害救助和恢復重建工作中的作用。

      四、不斷完善氣象災害防御保障體系

      (十二)健全氣象管理服務工作機構。進一步加強縣(區)氣象管理機構建設,完善南部山區人工影響天氣服務體系,健全氣象突發公共應急災害防御機構和應急氣象服務保障體系。

      (十三)加強氣象災害科技支撐能力建設。加強對氣象災害發生機理、預報和防御等方面的科學技術研究,積極應用數值天氣預報系統,努力提高氣象預報準確率。深入開展氣候變暖及其引發的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對水資源、糧食生產、生態環境等方面的影響評估和應對措施研究,提高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加強氣象防災減災交流與合作,學習借鑒國內外防災減災成功經驗和先進理念,不斷增強我市防御氣象災害的能力。

      (十四)加強氣象災害相關法規和標準建設。各縣要在大力推行國家、行業標準的同時,結合各自實際,建立健全地方氣象災害以及防御技術標準和規范,促進我市氣象防災減災工作的規范化管理。要進一步強化公共氣象服務職能,根據當地實際,制定包括重要氣象設施建設與布局、人工影響天氣發展、雷電預警防護、生態與農業氣候資源開發利用和保護等內容的發展規劃,并加大組織實施力度,不斷提高氣象服務能力。加快完善與氣象災害防御工作相關的法規以及實施細則和制度,依法開展各類氣象災害防御工作。

      (十五)加強氣象災害應急救援隊伍建設。各縣區政府要重視人工影響天氣、防雷電、生態與農業氣象等氣象防災減災機構的設立和發展問題。加強各類氣象災害防范應對專業隊伍和專家隊伍建設,定期開展相關知識和技能培訓,改善技術裝備,提高隊伍素質,不斷增強應對各類氣象災害的能力。明確學校、醫院、車站、體育場館、文化娛樂場館等公共場所氣象災害應急聯系人,確保及時準確接收和傳達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積極創造條件,逐步建立鄉村氣象災害義務信息員隊伍,及時傳遞預警信息,幫助群眾做好防災避災工作。動員和鼓勵志愿者參與氣象災害應急救援,進一步加強志愿者隊伍建設,充分發揮社會公眾參與氣象災害應急救援工作的積極性。

      (十六)加大氣象防災減災資金投入力度。各縣區政府要建立和完善氣象災害防御投入機制,根據氣象防災減災實際需求和當地財政情況,進一步加大對氣象災害監測預警、信息、應急指揮、災害救助、防災減災工程、技術研究等方面的投入,增加對人工影響天氣、雷電預警防護等作業人員的人身安全保險。切實加強對重大氣象災害防御工程建設和氣象防災減災技術開發等項目的立項和管理工作,不斷提高氣象災害防御能力。

      五、切實加強氣象災害防御的組織領導和宣傳教育

      (十七)全面落實氣象災害防災減災責任制。各縣區、各有關部門要高度重視氣象災害防御工作,建立和完善氣象災害應急處置責任制,切實加強領導和組織協調。要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統一部署,逐級分解任務,層層落實責任,精心組織好氣象災害防御工作。各縣區政府要進一步健全氣象防災減災工作協調機制,建立完善統一指揮、反應靈敏、運轉高效的氣象災害應急處置聯動機制,形成政府組織領導、部門協作配合、全社會共同參與防范應對氣象災害的新格局。

      (十八)進一步加強各有關部門的協調聯動。氣象部門要根據天氣氣候變化情況及防災減災工作需要,及時向當地人民政府及相關部門提供氣象災害監測、預報、預警信息;水利、水文等部門要按規定及時將所屬區域氣象觀測站點資料提交給氣象主管部門。各級減災協調機構要認真履行氣象災害防御的綜合協調職責,進一步完善氣象、公安、民政、國土資源、建設、交通、信息產業、水利、農業、衛生、環保、安全監管、林業、旅游等部門互聯互通的災害信息共享機制,加強災害應對工作的協調聯動,形成防災減災工作合力。

      (十九)努力提高全社會對氣象災害的防范意識。積極依靠社會力量,加大氣象科普和防災減災知識宣傳力度,深入普及氣象防災減災知識。要通過電視、廣播、互聯網、圖書、報刊、科普基地、音像制品和電子出版物等,面向全社會尤其是農民、中小學生、工礦企業員工廣泛宣傳氣象防災減災的法律法規和氣象災害預防、避險、自救、互救、減災等常識,增強公眾防災減災意識、社會責任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加強社會輿論引導,做好氣象災害分析、科學解釋和說明工作,增強公眾抗御各類氣象災害的信心。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专| 亚洲黄色免费电影| 亚洲图片中文字幕| 亚洲黄网站wwwwww| 亚洲视频在线不卡| 亚洲男人天堂2017| 久久丫精品国产亚洲av不卡| 亚洲一区二区在线免费观看| 亚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青草影视| 亚洲AV日韩AV永久无码久久| 亚洲av福利无码无一区二区| 亚洲网站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a亚洲国产v高清不卡| 亚洲成a人片77777老司机| 亚洲第一精品在线视频| 亚洲高清中文字幕综合网| 亚洲午夜久久久精品电影院| 67194在线午夜亚洲| 亚洲熟妇久久精品| 亚洲a无码综合a国产av中文| 亚洲高清无码综合性爱视频| 国产国拍亚洲精品福利 |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网站| 亚洲春色在线视频| 67pao强力打造67194在线午夜亚洲| 亚洲欧洲精品久久| 一本色道久久88亚洲精品综合| 亚洲丶国产丶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无码AV大片| AV在线亚洲男人的天堂| 日韩va亚洲va欧洲va国产| 亚洲好看的理论片电影| 亚洲人成电影在线观看网| 亚洲乱亚洲乱妇无码| 国产亚洲视频在线观看网址|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香蕉| 亚洲VA中文字幕不卡无码| 亚洲国产综合第一精品小说| 亚洲日韩一区精品射精| 亚洲精品和日本精品|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专区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