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市級傳染病防治意見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年,我市重點傳染病防控工作的總體思路是:落實“抓早、抓主動、抓基層”的防控策略,突出重點,規范工作,及時做好流感、手足口病和出血熱等重點傳染病的監測、調查和處理工作,提高疫情調查和應急處置能力,全面落實各項防控措施,確保重點傳染病暴發流行得到及時調查和處置,最大限度地減少傳染病危害。
一、呼吸道傳染病防控工作
(一)繼續做好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監測和調查處置工作。
按照《全國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監測、排查和管理方案》和《省流感監測方案(版)》的要求,市人民醫院和中醫院全年開展好不明原因肺炎、流感樣重癥病例、疑似流感樣死亡病例的監測工作,對發現的不明原因肺炎、流感樣重癥病例、疑似流感樣死亡病例要及時上報市疾控中心,市疾控中心做好相應網絡直報工作。
(二)加強主動監測,規范開展流感樣病例聚集、暴發疫情處置。
今年省流感監測方案對流感的聚集和暴發定義進行了調整,一周內同一單位發生5例及以上流感樣病例為流感聚集疫情,30例及以上流感樣病例為流感暴發疫情。各鎮(街道)衛生院全年要加強對學校、托幼機構和敬老院等人群密集區域的監測,發生5-10例(不含10例)由報告所在鎮街道衛生院配合市疾控中心開展流調處置工作,并至少采集5份咽、鼻拭子標本;發生10例及以上流感樣病例聚集疫情和暴發疫情時,要及時上報市衛生局和疾控中心,市疾控中心立即上報市疾控中心,市縣鄉三級疾控機構共同開展流調、標本采集以及疫情處置工作,同時按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相關信息要求及時進行網絡直報,對每起流感樣病例聚集、暴發疫情至少采集10份咽、鼻拭子標本,4℃條件下暫存,24小時內送市疾控中心流感網絡實驗室檢測。
其他呼吸道傳染病重點做好猩紅熱防控工作,冬春發病高峰期,各鎮街道衛生院要做好轄區內托幼機構、中小學校晨午檢制度落實情況的督導,及時做好發病教育機構的疫點疫區處理,減少后續病例的發生。
二、腸道傳染病防控工作
(一)霍亂。
腹瀉門診開診時間從起至止,在該時間段各腹瀉門診要全面開展腹瀉病人監測工作,使用全省統一的腹瀉病人登記薄進行登記;各腹瀉門診要配備相應的檢驗試劑,做到“逢瀉必登、逢瀉必報、逢瀉必檢、逢瀉必治”,確保腹瀉病人快診率100%,培養率不低于15%;市疾控中心對各腹瀉門診檢測的疑似陽性結果必須開展復檢核實工作,相關情況及時上報市疾控中心。
“重組B亞單位/菌體霍亂”疫苗已于年在市大部分縣市區開展了推廣接種工作,并取得了較好的防治效果。按照上級要求,今年我市適時在重點人群開展該疫苗的推廣和接種工作,減少由致病性大腸桿菌引起的腹瀉病。
(二)手足口病。
按照“抓早、抓主動”的防控策略,加強疫情研判,密切關注病原變化導致疫情變化的趨勢,繼續認真貫徹落實國家和省、市有關手足口病防控技術方案的各項措施,確保不發生手足口病暴發流行。
1.手足口病的調查。各鎮街道衛生院要配合市疾控中心做好采集標本的普通病例和重癥、死亡病例患兒的個案調查,個案調查率100%,全年聚集性疫情的調查處置率達85%以上;市疾控中心對所有個案調查資料及時錄入數據庫,每月日前上報市疾控中心。市疾控中心每季度開展一起聚集性疫情的全面調查,調查報告在每季度末上報市疾控中心;對于死亡病例、一個單位一周內發生10例及以上的,要嚴格按照《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相關信息系統》報告要求進行網絡報告。
2.手足口病標本采集。采集對象為:首次就診的普通病例、重癥和死亡病例,聚集性病例。普通病例、重癥和死亡病例標本由定點救治醫院負責采集;居家治療患兒由各鎮(街道)衛生院采集,并做好個案調查,及時上報市疾控中心;聚集性病例疫情標本由各各鎮(街道)衛生院配合市疾控中心完成采集;市疾控中心每月至少將采集的5例普通病例標本(少于5例的全采),填寫采樣送檢單,與個案調查表一起上送市疾控中心實驗室備檢。重癥、死亡病例和聚集性病例疫情標本為雙份大便標本,根據疫情發生情況及時采集、送檢。
3.落實重點場所防控措施。各鎮街道要加強對托幼機構、學校等重點場所的督查,完善7歲以下兒童“日巡查、日報告”制度,加大手足口病防控知識宣傳力度;市疾控中心今年至少組織兩次手足口病防控工作專項檢查,并進行通報。
(三)輪狀病毒和其他腹瀉病。
輪狀病毒是引起病毒性春秋季嬰幼兒腹瀉的主要致病因素,接種輪狀病毒疫苗能有效降低嬰幼兒春秋季腹瀉發病率。各鎮街道要把該疫苗的推廣接種工作作為預防嬰幼兒腹瀉的重要措施之一,提高全市適齡兒童接種率,降低全市嬰幼兒腹瀉發病水平。傷寒、副傷寒繼續堅持實驗室確診的原則。其它腹瀉病防控要依托霍亂防控體系,開展相應工作。
三、寄生蟲病防控工作
(一)瘧疾。
認真貫徹執行《市消除瘧疾工作實施方案》文件精神,落實各項有效防治措施,杜絕內源性病例和減少輸入性繼發病例發生。一是做好瘧疾監測。加強對各鏡檢站的管理和指導―全部鏡檢站及時開診,開展“三熱”病人(臨床診斷為瘧疾、疑似瘧疾和不明原因發熱)血檢瘧原蟲工作,年瘧原蟲血檢的總人數不低于轄區人口數的2‰。二是加強流動人口和重點人群管理。加強流動人口登記管理和發熱病人的血檢工作,做好瘧疾病例偵察,做到及時發現病例并做好處理,防止疫情擴散。并充分利用全國瘧疾宣傳日,采用多種形式開展瘧疾防控知識宣傳。
(二)土源性線蟲、食源性寄生蟲病。
按照衛生部《全國重點寄生蟲病防治規劃》文件要求,充分利用多種宣傳媒體,至少廣泛開展一次土源性和食源性寄生蟲病防治知識宣傳活動,完成居民和學生的防治知識知曉率調查,知曉率達80%以上;選擇1處鎮街道進行土源性寄生蟲感染調查,調查人數不少于200人,建立基線資料。
四、其他重點傳染病防控工作
(一)腎綜合征出血熱。
出血熱的診斷堅持血清學確診的原則,市疾控中心要加大對定點醫院網絡上報的出血熱疫情監管,確保100%血清學診斷,各醫療機構配合市疾控中心要對網絡報告的腎綜合征出血熱病例及時收集急性期血標本,收集率達到100%,積極開展恢復期血標本采集工作,采集率要達到85%以上,對所有疫情及時開展流行病學調查,個案調查率達100%,同時要做好數據庫的錄入、審核工作。對一個自然村兩周內發生2例及以上病例的聚集疫情開展專題流行病學調查和發病地區宿主感染情況調查,對每起疫情要積極開展疫點疫區的處理,做好防鼠滅鼠工作,并積極開展出血熱疫情村應急接種工作,所用疫苗由市疾控中心提供,每起疫情的處置要寫出處置報告。
(二)狂犬病。
各狂犬病暴露處置門診要按照《省狂犬病監測實施方案(試行)》的要求,繼續完善狂犬病暴露處置門診的規范化建設,對達不到暴露處置門診要求的進行整改,加大狂犬病疫苗、免疫球蛋白管理力度,提高疫苗接種質量。對網絡報告的每起狂犬病疫情要積極開展個案調查和疫情處置,個案調查率達100%,對病例的密切接觸人群積極開展疫苗接種預防工作;各暴露處置門診積極搞好“9月28日”世界狂犬病日宣傳活動,及時上報狂犬病疫苗接種月報表,活動總結和月報表工作列入年度考核。
(三)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
近幾年我市周邊(縣、市)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出現增多趨勢,各鎮街道衛生院開展好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防控知識的宣傳教育工作,提高全民自我防護意識;做好疫點疫區的媒介控制工作,降低傳播媒介密度。要加強對醫療機構院內感染的指導,提高醫護人員的防病意識,避免院內感染發生。
(四)布魯氏菌病。
各鎮街道根據疫情并結合實際情況,建立由政府牽頭、各相關部門分工協作的綜合防控機制。高發、新發疫區應積極進行專項調查,主動開展高危人群血清學篩查、布病防治知識宣傳和行為干預,指導高危場所做好消毒處理,掌握疫情動態變化,控制疫情。布病病例個案調查率要達100%,并對周圍密切接觸者開展布病血清學診斷,急性期血清標本采集率100%,及時送市疾控中心檢驗。
(五)人粒細胞無形體病。
各醫療單位要加強醫務人員人粒細胞無形體診療技術的培訓,一旦發現病例,要及時上報市疾控中心,并配合市疾控中心做好流行病學調查,對處于急性期的新發病例要及時采集血清標本,送省疾控中心細菌所進行核酸檢測。
五、疫苗管理工作
按照《疫苗流通和預防接種管理條例》、省衛生廳《關于切實加強未納入計劃免疫預防接種工作的通知》和《關于進一步規范疫苗使用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繼續加大對相關傳染病二類疫苗使用技術指導和管理工作,發揮疫苗預防控制傳染病的作用,減少疫情暴發流行。一是按照屬地管理的原則,全面實行省、市、縣、鄉逐級冷鏈供應制度,嚴禁假冒偽劣疫苗流入我市,保證疫苗安全有效;二是嚴格掌握疫苗接種人群和禁忌癥,在做好技術培訓和技術指導的基礎上,在接種率高的地區適時開展查漏補種工作,接種率低的地區要加大疫苗推廣力度,使全市疫苗接種工作平衡發展;三是做好各種疫苗的預防接種登記、統計上報工作,對接種反應要及時做好登記和處理。
六、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相關信息處置工作
嚴格按照《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相關信息系統》要求,及時開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相關信息網絡直報和逐級上報工作。嚴格按照年縣(市、區)級疾病預防控制績效考核相關要求,開展流行病學調查處置工作,各類基礎資料要做到規范完善,及時完成初始、進程、結案報告,使全市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相關信息處置水平再上一個新臺階。
七、傳染病綜合管理和督導檢查
各鎮街道衛生院要根據不同季節,不同傳染病的流行規律,積極開展對轄區內醫療衛生機構傳染病防控工作的指導和檢查,指導他們有針對性的開展防控工作,同時結合督導檢查,對發現的問題及時整改,不斷提高轄區內傳染病防控工作水平,使全市傳染病防控工作得到長足的進步。今年,市疾控中心將傳染病督導工作列為全年傳染病防控工作重點,對轄區內醫療衛生機構的綜合督導不少于4次,平時考核得分將與年度考核的綜合得分相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