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民政局文明教育匯報材料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區地處浙東沿海,緊鄰*市區,原為*。2*年5月撤縣設區,現區域總面積138*平方公里,下轄2*個鎮鄉(街道)和3個產業區。*歷史悠久,夙有“詩書之鄉”、“文化之邦”美譽,22*多年歷史積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蘊,歷來人文薈萃。唐代詩人賀知章、北宋政治家*等都在*留下了歷史遺跡,南宋詞人吳文英,《三字經》作者王應麟,元曲圣手張可久,明代文學家屠隆、沈明臣,臺灣文獻始祖沈光文、史學家萬斯同、全祖看等都是*人。在近現代,*更是涌現出*、*、*、*、*、*等一大批著名科學家和藝術家。
跨進新世紀,特別是撤縣設區以來,*區委、區政府按照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的要求,及時作出了實施新*工程和共建共享小康社會的重大戰略決策,傾力打造“實力*、生態*、文化*、富裕*、平安*”,著力推進競爭力提升、新農村建設、*區創建三大行動綱領實施,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實現迅猛發展。2*年,全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21.36億元,完成預算內財政收進75.5億元,綜合實力躍居全國百強縣(市)第11位。在經濟社會快速進步的同時,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文化工作,將“文化*”建設作為推進科學發展、*發展的重要內容,通過完善工作機制、保障經費投進、活躍群眾活動、創新工作模式四位一體整體推進,激發了全區人民建設文化強區熱情,文化事業得到了長足發展,全區人民充分感受到共建共享“文化*”帶來的成果。*區先后獲得“全國萬里邊疆長廊建設先進地區”、全國文化先進縣、全國文物先進區、全國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先進集體等榮譽稱號。
一、規劃與落實并行,著力完善文化工作機制
多年來,*區委、區政府始終將文化工作機制作為解決文化建設的全局性、根本性題目來抓,統籌規劃、完善機制、強化保障,形成以文化規劃為龍頭,以文化工程為載體,以考核督查為抓手,以經費補助、表彰獎勵為杠桿的文化工作機制。一是因地制宜,科學規劃。1995年,*區委、區政府制定了《創建文化先進縣和*明珠工程規劃》,根據*區城鄉一體化程度較高的實際,確定了“九五”期間以抓重點文化工程帶動區域文化整體發展的思路。2*年制定的《*區文化事業“十五”規劃》又提出:今后五年,*區將大力推進以村落文化為重點,社區文化、企業文化、校園文化全面發展的基層文化建設,把建設先進文化的要求落實到基層。2*年制定了《*區文化事業發展“十一五”規劃》,在文化體制改革、文化產業發展、文化事業繁榮、文化競爭力提升、文化綜合實力進步等方面作了具體規劃,將建設具有獨特魅力和生機的文化大區和文化強區作為今后五年奮斗目標。在今年召開的區第十二次黨代會上,更是把文化建設特別是農村文化建設作為區委戰略行動綱領的重要內容。文化建設目標明確、重點突出、有的放矢,規劃的持續性和階段性實現有機結合。二是加強領導,落實責任。發展文化事業,關鍵是要進步全社會特別是領導的文化意識,其著力點是要將文化工作納進領導責任制。為此,*區、鎮兩級分別成立了由分管區長(鎮長)掛帥的“創建文化先進縣和*明珠工程領導小組”。2*年,為適應文化大區建設需要,成立了以區委副書記任組長的文化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并建立了文化工作例會和*明珠創建工作聯席會議制度。2*年,又成立了由區委副書記任組長、包括12個部分負責人在內的“星光工程”創建領導小組,各鎮鄉(街道)和行政村(社區)也及時建立文化工作領導班子,實現了區鎮村三級全面覆蓋。同時強化考核,將文化建設納進對區級相關部分、鎮鄉(街道)年度考核的重要內容,完善領導責任制。此外還將文化建設列進了政府實事工程,組織人大、政協開展對文化事業的評議、視察等,強化督查力度。三是落實政策,保障投進。在*年至*年三年間,*區委、區政府每年撥出1*萬元專項用于*明珠工程建設的獎勵,現實際獎勵經費已達338萬元。2*年出臺的《關于加快文化改革和發展的政策意見》中規定:區、鎮(鄉)兩級政府對文化事業的投進年增幅應高于經常性財政支出的增幅,區財政每年安排1*萬元精神文明建設經用度于文化事業和文明創建活動,每年安排1*萬元經費專項用于精品創作,區圖書館購書經費和文物保護費分別增加到3*萬元和4*萬元,鎮(鄉)每年安排人均4元以上的文化活動經費和圖書購買經費等。2*年起每年撥出3*萬元經費,專門用于對文化下鄉、劇院高雅藝術演出、文化廣場演出等活動的補貼。2*年到2*年三年間,區財政每年安排4*萬元資金,用于扶助“星光工程”創建,鎮鄉(街道)按照區政府補助標準1:1的資金進行配套補助;每年安排2*萬元資金,用于支持基層文化體育建設;每年安排3*萬元資金,設立“區級文化體育專項資金”,真正做到了班子、規劃、經費、措施四落實,從而形成了一個良好的投進機制、激勵機制和工作機制。
二、投進與治理并重,大力推進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構建
文化工作的著力點要放在基層,面向公眾。根據中共中心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文化建設的意見》文件精神,*區以文化部提出的基本陣地、基本隊伍、基本活動內容和基本活動方式為抓手,不斷加至公共文化建設力度,積極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強化投進保障,努力夯實文化陣地設施。堅持聯同共建、協調發展,推進區、鎮、村三級文化設施協調建設。一是以重點工程為核心,進步區級文化設施承載能力。確定區文化藝術中心、區博覽中心、區體育中心和區文化廣場四個標志性文體設施作為“十五”期間的文化重點工程。2*年1*月,投資1.25億元、總占地面積達277畝的*區體育館投進使用;2*年9月,投資1億元、占地68畝的區文化廣場順利竣工并投進使用;同年,投資1.2億元的大學園區圖書館和區圖書館也已投進使用,實現了高校師生和社區居民知識資源的共享;2*年年初,投資1.9億元、總建筑面積2.28萬平方米、融演出、電影、文化培訓、會議、文化交流等功能為一體的區文化藝術中心通過竣工驗收并投進使用;今年上半年,*區歷史上首個博物館——*博物館工程也已封頂,總建筑面積2.5萬平方米左右,項目總投資2.5億元。四大重點工程的實施,極大進步了區級文化設施的承載能力和文化品位。二是以*明珠工程為抓手,完善鎮級文化陣地設施。至2*年年底,全區2*個鎮鄉(街道)已建成省級*文化明珠13個,市級7個,累計建成(含改建)文化設施面積4.35萬多平方米,邱隘文化城、古林文化中心、石矸街道東方文化體育中心等高規格鎮級文化設施相繼建成;13個鎮鄉(街道)的影劇院實現改造維修,全區所有鎮鄉(街道)均建有圖書館(室),其中萬冊圖書館13個。為進一步深化鞏固*明珠創建成果,*區將從2*年開始實行“公共文化明珠鎮創建工程”,從組織網絡、陣地設施、文化活動、輔導培訓和考核評估五方面提出更高要求。三是以“星光工程”和村落文化示范點建設為載體,推進村級文化設施建設。在深進實行村落文化示范點建設的基礎上,從2*年開始,在各行政村、社區開展“星光工程”創建活動,構筑“十五分鐘文化圈”。“星光工程”分為三星級、二星級和一星級三個等級,區政府三年內共設補助扶持資金12*萬元,力爭通過三年時間使全區行政村(社區)星級覆蓋率達1*%。實施“星光工程”短短一年時間,全區共新建或改建室內活動場所面積達5.8萬多平方米,新建或改建室外活動場地(休閑公園)面積達21萬多平方米,農村建設路徑總數達469條,覆蓋面達8*%,村級圖書室新增圖書3*多萬冊,閱覽室、乒乓室、籃球場、門球場等活動場地遍布各村(社區),建成三星級村落147個、二星級1*個、一星級19個,分別占行政村總數的36%、25%和5%。此外還建成了一批專題博物館和主題文化公園,如投資7*多萬元、占地17畝、建筑面積356*平方米的周堯昆蟲博物館和沙孟海書學院,投資3*多萬元、總占地25*畝的主題文化公園——梁祝文化公園等。
注重鼓勵引導,切實加強文化隊伍建設。堅持政府鼓勵引導和群眾自發參與相結合,建設一支來源于群眾、貼近于群眾、服務于群眾的文化隊伍。一是抓職員,壯大充實文化隊伍氣力。*區早在*年就對全區文化站職員進行了定編,落實文化站干部的工資福利等相關待遇。此后,在《關于加快文化改革和發展的政策意見》中規定文化站干部實行專職專用,新任命的文化站長和新錄用的文化干部原則上要有大專以上學歷。2*年在各鎮鄉(街道)推行文化工作指導員和村級文化員制度,在協助制定文化建設規劃、計劃、幫助文化站拓展工作網絡、策劃組織文化活動等方面均取得明顯成效。目前,全區現有鎮鄉(街道)文化工作指導員52名,村級文化員從原先的218名增至5*多名。二是抓培訓,促進提升文藝骨干素質。積極參加省、市等上級部分組織的各類培訓活動,實行文化站長季度工作例會制度,注重基層文化帶頭人素質培養;區文化部分每年舉辦2期以上業務培訓班,采用外聘教師、下鄉培訓、蹲點輔導、菜單式培訓等多種方式加強文化指導員、村級文體員和文藝骨干培訓,單是區級部分年培訓人數就在1*人次以上。三是抓團隊,切實規范群眾文藝團隊治理。區級文化部分和鎮鄉(街道)文化站通過組織活動、舉行比賽、業務指導等形式,積極組織培育群眾文藝團隊,在“星光工程”中更是對團隊數目作了硬性規定,如今有6*余支文藝團隊活躍在*各地,擁有較固定隊員近2萬人,成為*區群眾文化活動的主要氣力。同時,不斷促進業余文藝團隊的規范化治理,扎實開展業余文藝團隊等級評估和獎勵工作,全區現有甲、乙級業余文藝團隊75支,區里給予他們3*元至1萬元不等的獎勵,有力推動了文藝團隊向規范化、制度化發展。此外,*區還先后建立了8個民間藝術基地、4個少兒藝術培訓基地和2*余支民間藝術表演隊伍,培植了一大批群眾文藝骨干,保存和弘揚了一批優秀民間藝術。
融合地方特色,不斷豐富群眾文化活動。一是豐富活動內容,培育社會新風。堅持把開展文化活動與移風易俗相結合,與進步群眾素質相結合,與弘揚優秀的民族民間文化相結合,以健康文明的文化活動培育社會新風。如近幾年開展的全區文明村(單位)文藝調演、“反對邪教、破除迷信”等科教電影放映活動、農民讀書活動、“十佳躲書家庭”評選、民間文藝大會串、民間文藝大巡游等。尤其是在特色文化建設方面取得了豐富成果,涌現出了3個省民間藝術之鄉和6個市“一鄉一品”鎮和13個市“一村一品”村。二是拓展活動形式,注重文化聯動。堅持多樣化、多層面和普及性、廣泛性,充分動員社會氣力,依托群眾文藝隊伍和現有文化陣地,形成了以大型文化活動為龍頭、節慶活動為基礎、鎮村活動為主體的群眾文化活動格式。先后開展了“中國梁祝婚俗節”、“相約*”文化藝術周、“放歌新*”、“文化進百村”、“星光燦爛新*”活動,吸引八一女籃落戶*,建成國際象棋練習基地等,使其成為*區文化活動的重要品牌,今年1*月份還將舉辦首屆群眾文化藝術節。鎮村文化活動日趨經常,鐘公廟街道的文化藝術節已連續舉辦四屆,還有高橋鎮的“蝶戀高橋”文化藝術節、橫溪鎮的“靈秀橫溪”文化藝術節、咸祥鎮的“嵩江之春”音樂會、古林鎮的“席鄉之村”音樂會、洞橋鎮的“八戒西瓜節”、橫街鎮的“毛筍節”等,在各行政村(社區),各類具濃厚鄉土氣味的文藝活動蓬勃開展,健身、晨晚練、廣場舞、腰鼓等成為群眾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往年共組織文體活動達2*余次,參加人數近4*萬。三是開展文化下鄉,倡導文明鄉風。深進開展文化下鄉活動,區電影公司每年免費送電影下鄉場次都保持在5*場以上,區越劇團每年免費送戲8*場以上,區文化館充分發揮文藝“輕騎兵”的作用,經常性下鄉輔導和組織小分隊下鄉演出,區政府還專門出資8*萬元,購置了一輛集廣場演出、宣傳圖片展示、活動書庫多功能為一體的“文化直通車”,極大地方便了文化下鄉工作。與此同時,群眾性文藝創作活動得到廣泛開展,一批作品如兒童話劇《我長大了》、《外婆教我的歌》、《*當代字畫家作品集》和少兒舞蹈《戲班小頑童》、《遠足》、《來發唱童謠》、戲劇小品《喜開門》,陸續在省和全國的重大文藝賽事中獲獎。張家潭等村級文藝隊積極開展送戲進城活動,使農民演出團隊登上專業劇院舞臺,在文藝精品工程建設上取得了新的突破。
深挖區域資源,積極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開發。*區歷來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開發,將此項工作作為“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常抓不懈,通過民族民間文化資源普查、非遺保護開發等舉措,打造并擁有了一批不可替換、不可復制的傳統文化瑰寶。在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區的梁祝傳說、朱金漆木雕2個項目名列其中,將梁祝文化推向了世界;在首批*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中,朱金漆木雕、骨木鑲嵌、*走書3個項目名列其中;在首批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中,梁祝傳說、朱金漆木雕、*走書、骨木鑲嵌、跑馬燈、金銀彩繡、咸祥彩船、紅幫裁縫制作技藝8個項目名列其中。今年上半年,*區的《三字經》、*走書、骨木鑲嵌、紅幫裁縫技藝4個項目又獲準申報國家級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金銀彩繡、紅幫裁縫技藝、彩船制作技藝、跑馬燈4個項目獲準申報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區還被評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先進單位”。今年6月份開始,又開展了全區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對全區范圍的非遺資源進行全面排查、整合、記錄、編冊成檔,非遺保護工作卓有成效。
三、探索與發展并舉,積極創新文化發展模式
文化來源于民間,發展于群眾,而終極必定走向市場。在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在“大文化、小政府”的格式影響下,單純依靠政府辦文化的模式終究是行不通的,傳統的文化經營治理體制必須改革。面對市場經濟對文化工作提出的挑戰,*區委、區政府及時轉變思路,探索公共文體設施有效的運作模式和治理機制,推進文化資源的優化配置,力責備面激活文化事業和產業,大膽摸索出了一條“政府支持、社會參與、市場運作、規范治理”的新路子。
實行政府治理和市場運作相結合模式。文化設施的治理維護需要大量物力、財力投進,由政府承擔這一職能顯然任務過重,且效果不佳。因此從2*年開始,*區就著手探索文化設施市場經營治理模式,先后對已建成的區體育館、區文化藝術中心以面向全國公然招標的方式進行委托經營治理,收到了良好實效。同時,以公然招標的方式,吸引民營企業公道正當、有序地參與文化建設。在民間資本的幫助下,*全年戲劇演出達17*場、文化直通車演出達25*場以上,農村電影放映全面實現數字化,民營資本還參與到“文化進百村”、“千場電影百場戲劇進農村”和文化直通車歡樂基層行活動、文藝團隊大匯演、鎮級文化藝術周等大型活動。2*7年初,萬達國際電影城、萬達大型神采飛揚游樂園、樂天數碼城玩派網吧一批高檔次、大規模的民營文化企業相繼開業,社會辦文化的格式初露端倪。
實行政府投進和社會融資相結合模式。面對農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生活需求,文化事業僅僅依靠政府投進是遠遠不夠的,如何利用市場資源,引導社會參與其中是文化事業長足發展的關鍵。為實現文化事業社會融資,一方面,我們積極引導鼓勵,通過整體出讓、文企聯姻、企業冠名、社會贊助多種方式,引導社會資本投向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另一方面,出臺激勵政策,規定了企業和個人對公益性文化事業捐贈,在其繳納企業或個人所得稅時,答應其在一定比例內予以扣除,用經濟激勵手段調控文化活動,調動社會辦文化的積極性。在此影響下,社會參與文化事業的例子不斷涌現:邱隘文化城吸引社會捐贈26*萬元;石矸街道東方文化體育中心由政府無償提供土地并減免相關稅費,企業出資25*萬元建設,實行共建共享共管的模式;下應街道在“星光工程”建設中,采取村企結對的方法,以活動場地企業冠名、村企陣地共用、送文化到企業、村企共同舉辦活動,引導本地一些企業與創建村結對,得到了充足的資金來源;新組建的區演出公司吸引了社會氣力進股。
實行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相結合模式。在公共文化設施實行市場化經營治理的同時,*區堅持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相結合,逐漸探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文化設施民營改革之路。在選擇委托經營單位時,將公共文化實施能否發揮正常公益職能作為先決條件,發揮應有的社會效益。目前,區藝術中心、區體育館每年均必須對外開放33*天;面向機關和社會團體提供場租服務及面向老年人、學生、軍人、殘疾人專場文體活動和集體訂票的提供適當優惠;對不需要專門服務和支出用度的室外場地,免費向公眾開放等等,取得經濟效益、社會效益雙贏。同時,積極參考上海、廣州等地成功做法,設立重大賽事、高雅文化藝術活動專項補貼經費,激勵、引導承接單位不斷引進豐富多彩的文體項目,促成新的文化消費熱門。
在文化事業不斷推進的過程中,我們深刻感受到經濟騰飛與文化發展是相互依存、相互滲透、相互聯系、相互促進的。當前,*區面臨著新一輪發展的大好時機,這就迫切要求我們在注重經濟發展的同時,牢抓文化強區建設目標,按照科學發展、*發展的總體要求,不斷在創新創優文化工作上出成績,讓全區人民充分感受到共建共享“文化*”帶來的成果,全面提升*區的整體形象、綜合素質和競爭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