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鄉黨委先進事跡匯報材料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省*市*莊鄉地處*平原,轄6個自然村,劃分為10個生產隊,耕地14788畝,人口12929人,黨支部17個,黨員507人。*莊鄉是目前全國惟一實行鄉級核算管理體制的鄉鎮。多年來,鄉黨委始終堅持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大力發展集體經濟,建設三個文明,不斷加快全面小康社會建設步伐,形成了“經濟繁榮、人民富裕、社會穩定、環境文明”的良好局面。曾先后榮獲“中國鄉鎮之星”、“全國創建文明村鎮工作先進村鎮”、“全國村鎮建設文明村莊”、“*省先進基層黨組織”等榮譽稱號。
班子建設科學規范,黨委核心堅強有力
在多年的班子建設實踐中,該鄉逐步積累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使黨員隊伍的管理走上了制度化、規范化的軌道。在學習制度上,充分利用“”、“黨員活動日”等多種形式,組織黨員學理論、學業務、學經濟、學管理,不斷增強廣大黨員駕馭市場經濟的能力。在組織制度上,充分尊重黨員的民主政治權利,實行民主議事和黨內監督制度。在工作制度上,積極組織黨員參與經濟建設,參與村務管理,充分發揮了廣大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在重大決策上,堅持集體研究,科學決策,使全鄉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一直立于不敗之地。
集體經濟一枝獨秀,生活水平顯著提高
該鄉堅持實行集體經營、統一核算、專業承包、分工分業的管理模式,以農工商合作社為基本核算單位,統籌全鄉經濟發展,帶領群眾整體走向富裕。工作中,始終把鄉鎮企業作為富民強鄉的關鍵環節來抓,先后建起了閥門廠、彩色膠印廠、建筑公司、紙箱廠等集體企業10多個,并充分利用集體經濟的堅強實力和良好聲譽,不斷加大資金投入,深挖企業內部潛力,廣泛開展合資合作,上規模,上水平,求效益,使集體企業在市場競爭中保持了健康、快速的發展態勢。全鄉最大的龍頭企業光晉、元一、高麗等三家閥門廠分別通過了ISO9002國際質量體系認證和韓國KS質量認證,與韓國3家株式會社進行了合資合作,成為長江以北大型閥門生產企業之一,年創產值2.3億多元,出口創匯500多萬美元。同時,充分發揮土地集體經營優勢,深入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先后建成了4000畝無公害紅地球葡萄、6000畝優質種子、*0畝出口鴨梨和1000畝高檔苗木四大專業生產基地,并籌建了總投資1050萬元的奶牛養殖示范園區。*5年,全鄉集體純收入9019萬元,公共積累余額達到2.2億元,勞動力年均收入10500元,上繳國家稅金1443萬元。家家建起了二層樓房,轎車已進入部分農戶。隨著集體經濟實力的增長,該鄉從1981年開始為廣大群眾創辦了十項社會福利事業:對65歲以上老人,每月發放30元津貼;65歲以上、連續工作20年的農民干部全部實行退休制;對65歲以上無兒無女老人,集體負擔生活費、藥費,有病派人伺候,并每月發放20元補貼;對只有一個兒女的老人,集體負擔生活費,每月發放30元補貼;軍屬每人每年發放5000元優撫款,烈屬直系親屬每人每年集體補助1820元;小學、初中學生全部免費;全鄉戶戶無償供應自來水;民建公助統一免費建設住宅樓;集體負擔殘疾人生活費并安排力所能及的勞動;根據情況對縣以上醫院住院、家庭經濟困難的重病患者給予經濟補償。目前,全鄉實現了“幼有所教、老有所養、殘有所管、貧有所助”,廣大群眾過上了美滿安康的幸福生活。
居住環境日益改善,城鎮品位不斷提升
在村鎮建設中,該鄉堅持“科學規劃、節約占地、滾動發展、突出重點、配套建設”的原則,先后聘請省建委和省測繪局對全鄉6個自然村進行了高標準規劃設計,完善了功能分區,出臺了統一興建二層住宅樓房、每戶占地面積三分以內的建設方案,并投入*0萬元,建設了農民文化宮、農民影劇院、圖書閱覽室,對全鄉21條主要街道進行了水泥硬化。*3年10月開始,又以打造“文明生態鄉”為目標,扎實開展創建文明生態村活動,投入900多萬元,對所有小街小巷進行了硬化、綠化、亮化和凈化,總硬化面積16900平方米,鋪設排水管道4000米、便道磚45000平方米、路沿石80000米,安裝路燈500盞,綠化覆蓋率達到40%。統一給所有農戶樓前建了垃圾池,成立了10支垃圾清掃隊,做到了衛生管理制度化、清潔經常化。同時,新建了一個占地16畝,集休閑、健身、娛樂為一體的農民樂園。通過多年的努力,全鄉實現了從農村文明向以現代化城鎮基礎設施及公共服務設施為標志的現代城鎮文明的跨越,“晴天一身土,雨天兩腳泥”和環境臟亂差的問題得到徹底根除,被列為全省文明生態村創建亮點之一。
公民道德常抓不懈,良好風尚蔚然成風
多年來,該鄉始終把村民道德建設當作一項大事來抓,制定了《村規民約》,創建了形式多樣的村民道德建設的新載體,開展了評選“十星級文明戶”、“五好家庭”、“好媳婦、好婆婆、好妯娌”等活動,大力弘揚了勤奮敬業、崇尚科學、家庭和睦、鄰里互助的良好風尚。并且還把移風易俗作為推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常抓不懈,每個生產隊都成立了紅白理事會,杜絕了大操大辦等不良習氣。為提高群眾的科學文化素質,全鄉各中小學校均建起了高標準教學樓,并實行九年義務教育全免費,學生的入學率、鞏固率、畢業率均達到100%。同時,鄉還投資10萬元建立了青少年綜合培訓中心,以專業技能、思想道德、政治法律、軍事訓練等為主要內容,對擬上崗人員、初高中回鄉畢業生進行為期一年的免費培訓,考試合格后再分配到集體企業工作。在落實計劃生育國策上,堅持“三為主”,落實“三結合”,計劃生育率和求實率均達到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