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民政單位十二五拓展計劃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十一五”期間,全縣民政工作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指導下,在市民政局的精心指導和鼎力支持下,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開展觀,盤繞處理民生、維護民利、落實民權的工作職能,進一步健全和完善城鄉社會救助體系、自然災禍應急救助體系、擁軍優撫安頓工作體系、基層民主政治建立體系、社會福利和社會事務管理效勞體系,全面推進民政事業的變革與創新,推進民政事業快速開展。
一、“十一五”方案施行狀況
(一)城鄉社會救助體系建立穩步推進
樹立城鄉社會救助體系是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非常注重的一項工作,我縣從2006年起,自創全省試點經歷全面啟動了城鄉社會救助體系建立工作,充沛整合了救助資源,經過努力已樹立了城鄉低保、災禍救助、五保供養、醫療救助、漂泊乞討人員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司法援助等救助制度,根本構成了社會救助體系的框架。一是城市低保創新機制,完成了應保盡保、動態管理。2006年在全縣實行城鄉低保三榜公示制度,有效處理了城鄉低保中錯保、漏保、關系保問題。城鎮低保人均月補差程度到達了150元。目前,全縣享用城鎮低保對象1561戶,2585人。二是全面樹立了鄉村村級社會救助評審制度,把鄉村低保、五保供養、安居房建立、救災款物的發放、慈悲款物的發放、大病醫療救助等民政各項社會救助項目全部實行村民代表評審制度,確保公開公平公正。與此同時,認真抓好了鄉村救助制度向鄉村低保制度的順利轉軌,完成了鄉村低保的擴面提標。以目前止,已按全縣鄉村貧窮人口3.5%的比例,落實鄉村低保對象3717戶,7223人,人均月補差程度到達53元。三是強化了救災救濟工作管理體制和運轉機制,有效保證了鄉村貧窮人口及災民的消費生活穩定。完善了以救災救濟工作分級擔任、救災經費分級擔負制度為根底、社會捐贈為補充、應急措施相配套的自然災禍應急救援體系,完成了災禍救援高效,疾速的目的,出臺了《縣自然災禍應急預案》。5年來,共下撥救災專項資金1757萬元,完成各類安居房建立902戶,救助災民10.2萬人次,妥善布置了災民的消費生活,保證了災民生活及災區社會政治穩定。此外,扶持老區項目26個,下撥老區項目資金60萬元。四是五保供養機制進一步健全完善,目前,全縣有五保戶607人(其中分散供養343人)。五保供養方式改原有鄉(鎮)、村(居)、組三級供養為民政直接撥付供養金,專戶管理,五保年供養規范到達了1500元/人,根本完成了應保盡保。與此同時,以政府實事為契機,5年來共投資770多萬元改(擴)、新建鄉鎮敬老院8所。目前,全縣有敬老院14所,集中入住五保老人264人,集中供養率逐年進步。五是城鄉醫療救助工作標準到位。五年來,施行醫療救助2490人,發放醫療救助金額287.07萬元。出臺了《縣城鄉醫療救助施行計劃》,降低了救助門檻,進步了救助資金比例。六是慈悲事業得到開展,成立了縣慈悲會,展開了“慈悲天天一元捐”活動,承受社會各界捐款300多萬元。與此同時,積極展開了援助四川汶川、青海玉樹地震災區捐款120萬元。
(二)雙擁優撫安頓工作全面落實
普遍深化展開了擁軍優屬活動,樹立了優撫經費自然增長機制,全面兌現了義務兵家眷優待金并逐年進步了優待規范。以深化展開關愛優撫對象活動為契機,正常展開了對重點優撫對象的走訪慰勞,扶持重點優撫對象奔小康,協助優撫對象解困,宣傳優撫對象典型事例,并著重處理優撫對象“三難“問題。五年來,共下撥重點優撫對象撫恤、定補資金3100萬元,并依照政策請求,認真做好了參戰人員、涉核人員、帶病回鄉人員的身份認定和審批工作,落實了他們的生活補助待遇,保證他們生活不低于當地普通大眾生死水平。與此同時,協助重點優撫對象建立安居房76棟,分離全縣城鎮根本醫療保證制度,出臺了《縣優撫對象醫療保證方法(暫行)》,對全縣一切契合條件的重點優撫對象歸入醫療救助范圍。此外,認真做好退伍接待和安頓工作,辦理退伍軍人自謀職業手續共293人,并不時研討處理新形勢下優撫安頓工作中呈現的新狀況、新問題,努力化解涉軍信訪矛盾,維護了社會穩定大局。2006年榮獲省級雙擁摸范縣稱號。
(三)基層民主政治建立有力推進
“十一五“期間,我們從開展民主的大局動身,鼎力宣傳貫徹《村民委員會組織法》、《居民委員會組織法》,認真做好換屆選舉工作。村(居)委會換屆選舉,直選方式得到鼎力推行,村(居)民民主參與水平明顯進步。二是村(居)務公開民主管理工作得到增強,全縣100%的村(居)都停止了村(居)務公開,都有固定的村(居)務公開欄。出臺了《關于村級“兩為主、一公開”工作考核意見》的通知,把村(居)務公開民主管理工作擺上了與方案生育、社會治安綜合管理同等重要位置,并列入了鄉(鎮)黨政主要指導實績考核的重要內容。同時,為進一步標準這項工作,還出臺了《村(居)務公開考核評分細則》、《村級組織標準》,編印了《縣村(居)務公開和民主管理工作手冊》,進一步促進了村(居)務公開制度的標準化。三是鄉村社區建立工作穩步推進。2008年,我縣展開鄉村社區試點工作,并肯定了5個建制鎮的5個村為我縣鄉村社區建立試點村,三河鎮星光村為株洲市試點村。鄉村社區均樹立了“兩委+協會”的鄉村社區組織形式,逐漸完善了“五個一”為主體的社區根底設備。每個社區樹立了以組織活動中心、圖書室、醫療效勞室、文體活動室、計生效勞室等“五個一”為標志的功用齊全的社區效勞中心,初步打造出了特征的社區建立形式。
(四)社會事務管理工作進一步標準
一是落實民間組織管理工作,堅持培育開展和監視并重的方針,按照《社會團體注銷管理條例》,嚴厲依法對各類社團組織停止注銷和年檢工作,會同財政、監察、審計、物價等部門一道標準整理社會團體效勞和收費行為,促使我縣民間組織朝安康有序的方向開展。5年共開展社團、民非組織49個,累計89個。二是積極穩妥地展開了行政區劃管理和調整工作,對106國道沿線行政村設立了地名標識,完成了湘贛線、株郴線等行政區域界線復查和聯檢工作的編制,并樹立了地名數據庫,有效維護了邊境地域的穩定。三是積極推進婚姻注銷管理體制變革,實行了集中婚姻注銷,結婚注銷合格率100%。不時進步婚姻注銷的管理和效勞程度,實在維護了婚姻當事人和婦女兒童的全法權益。2010年,我縣婚姻注銷處被評為“全國婚姻注銷標準化單位”。同時,認真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收養法》,注銷做到標準程序、依法依規。五年來完成收養注銷合格率100%。四是認真做好城市無下落漂泊乞討人員救助工作,嚴厲依照“自愿受助、無償救助”的準繩,增強了漂泊乞討人員的救助。五是進一步推進殯葬變革,全面啟動了殯儀館建立工作,出臺了《縣貫徹殯葬管理條例施行方法》和《縣殯葬管理工作施行計劃》。六是積極做好福利彩票發行工作,五年來,完成福利彩票發行1400萬元。七是鼎力增強老齡工作,積極展開尊老敬老活動,努力探究機構養老效勞的新形式。五年來,共辦理老年優待證680份。2010年出臺了《縣老年優待施行方法》。
(五)本身建立程度不時進步
以創先爭優為目的,注重機關形象和效能效勞,強化了隊伍素質,進步了依法行政管理和效勞程度,進一步健全完善了機關工作制度。一方面積極展開預安銷號制度和績效考核制度,干部素質與辦事效率得到提升;另一方面樹立了民政廉政形象,增強了民政資金監管,確保了民政資金足額到位。同時,進一步加大了對機關辦公條件的改善,不時增強機關內部的軟硬件設備,根本完成辦公自動化、網絡化。
“十一五”期間,我縣民政事業得到了穩步開展,為全縣的經濟開展和社會穩定作出了一定成果。但同時也存在艱難和問題:一是社會救助程度偏低,特別是鄉村低保保證面窄,補助程度低,離應保盡保的目的間隔較大。二是民政辦公經費與人員裝備缺乏,不順應目前民政工作量大、任務重的實踐。三是關于新形勢下呈現的民政工作中的新狀況、新問題缺乏有效的手腕,特別是涉軍維穩工作任重道遠。關于存在的這些問題,我們將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加以處理。
二、“十二五”民政事業開展規劃的指導思想、總體請求及工作目的
依據民政事業面臨新的形勢和民政工作的職責,“十二五”期間我縣民政事業開展總的指導思想是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科學開展觀,盤繞保證民生、開展民主、效勞民眾的工作職能,不時進步民政行政管理程度和社會效勞才能,著力打造強勢民政,推進全縣民政事業穩步、諧和和全面開展。
今后五年,我縣民政工作的總體目的是:經過不懈努力,根本完成民政管理法制化、民政事業社會化、民政效勞網絡化,民政工作手腕化。進一步完善民政事業開展工作機制,構成與市場經濟體制相順應的民政事業開展新格局。詳細是:穩固和標準社會救助評議機制,促進城鄉社會救助體系愈加完善;健全縣、鄉(鎮)村(居)三級結合的災禍應急救助體系;推進城鄉社區建立和村級組織建立;進步民政干部隊伍素質。經過這些使民政工作的總體規劃愈加科學,體制機制愈加健全,支撐條件愈加完備,開展潛力愈加堅實,效勞功用愈加完善,各項民政事業諧和開展。
依據上述指導思想和總體目的,“十二五”期間全縣民政事業開展的主要目的任務:
(一)以保證民生為目標,完善各項社會救助體系
l、完善城鄉社會救助體系,實在保證艱難大眾的根本生活。進一步標準城鄉低保制度,嚴厲評審程序,增強動態管理,確保城鎮低保應保盡保,鄉村低保擴面提標;樹立贊助救助、門診救助、暫時救助、慈悲救助、住院救助“五位一體”的醫療救助制度;五保供養確保應保盡保,適度進步五保供養規范,完善敬老院內部建立和管理,進步五保集中供養率,落實五保對象根本生活待遇;增強城鄉低保、災民救助、五保供養、醫療救助、漂泊乞討人員救助、住房救助、教育救助、司法救助等制度之間的銜接配套;增強社會救助與最低工資規范、失業保險、就業再就業政策、扶貧開發之間的銜接對應,構成梯次保證構造;健全完善暫時救助制度,處理邊緣群體因病、因災或因子女上學等而遇到的暫時性、突發性特殊艱難;實在做好漂泊乞討人員救助工作。
2、增強災禍應急救援體系建立,進步災應急才能和救助程度
堅持“政府主導、分級管理、社會互助、消費自救”的救災工作方針,不時完善《自然災禍應急救助預案》,落實自然災禍應急預案措施。全面增強救災物資儲藏、救災配備配置、災禍信息評價、應急救援、災情監測預警、救助捐贈等工作體系建立。經過增強防災減災宣傳教育,不時進步全社會防災減災認識,逐漸完善災禍應急社會發動機制。樹立健全縣、鄉(鎮)、村(居)三級自然災禍信息員隊伍和災情報送體系,進步災禍緊急救助才能和減災救災綜合諧和才能,及時有效地保證好人民大眾的生命財富平安,保證受災大眾的根本生活。全縣一切的村(居)都至少保證有1名災禍信息員,創立綜合減災示范社區,加大對鄉村災后重建和危房改造工程的投入。
(二)以開展民主為依托,夯實調和社會根底
進一步完善社會救助村級評審機制,將城鄉低保、鄉村安居房、救災救濟、慈悲款物分配、解困救濟對象和特困優撫對象解困名單肯定全部歸入村級評審范圍,嚴厲評審程序,確保公平、公開、公正。以社會救助評審團票決制為抓手,促進基層民主,落實大眾對村級事務的參事議事權和民主決策權。進一步強化村務公開民主管理工作,落實村民的知情權、參與權、決策權、監視權,鼎力促進基層民主政治建立。加快推進村級標準化社區建立試點工作,增強對試點村工作的檢查和指導,確立把鄉村社區建立與村級組織建立、新鄉村建立、肉體文化建立和社會治安綜合管理分離一同抓的思緒,打形成特征的社區建立形式。同時,以鄉村社區建立先進村為導向,標準村級組織建立,不時改善社區根底設備條件,提升社區管理和效勞,促進村民自治。
(三)以效勞民眾為目的,提升民政效勞才能和程度
1、進步優撫安頓保證程度,效勞軍隊和國防現代化建立
進一步強化大眾國防認識,增強愛國主義宣傳教育工作,強化雙擁工作指導機制和工作體系建立,普遍發動人民大眾鼎力支持人民軍隊建立,諧和軍地展開軍民共建活動。樹立優撫對象撫恤補助經費自然增長機制,全面落實各項優待撫恤、復退軍人接待安頓、軍休干部政治待遇和生活待遇政策,并經過多種途徑實在改善優撫對象住房、醫療、生活等艱難問題,進步優撫對象生死水平,加快優撫事業單位的建立和開展,重點加大榮耀院硬件投入。樹立健全退役兵士以政策扶持就業、培訓引薦就業、自主擇業為主要方向的多樣化退役兵士安頓保證制度,積極引導和鼓舞退役兵士自主創業、自謀職業,增強對退役兵士的技藝培訓和就業中介效勞,加大軍地兩用人才和優秀兵士培育、選拔和運用力度,有組織、有方案地展開育才、薦才、用才一體化效勞。努力探究新形勢下優撫工作新狀況,認真做好涉軍信訪接待和處置工作,維護社會大局穩定。
2、增強社會事務管理,進步公共效勞程度
積極做好行政區劃調整和勘界工作,展開行政區域邊境檢查,處理邊境糾葛,維護邊境地域的穩定。積極培育市場需求、社會需求、大眾歡送的各類民間組織。在鄉村,培育和開展一批具有本地特征、效益好、作用發揮突出、對當地經濟有影響的鄉村專業經濟協會,進步農民的組織化水平;在城市,重點扶持、開展公益性民間組織、行業協會和社區民間組織,促進民間組織多為城市經濟開展和社會調和效勞。加快推進殯葬事業變革,全面完成殯葬根底設備建立工作,有步驟的變革土葬,推行火葬。積極推進婚姻注銷和收養注銷工作。樹立婚姻注銷和收養注銷信息化管理系統,標準婚姻注銷和收養注銷檔案,保證公民的合法權益,確保婚姻注銷合格率和收養注銷合格率均到達100%。
3、積極開展社會福利事業,推進社會福利社會化
努力探究社會福利社會化的新舉措,逐漸構成以家庭為主體、社區為依托、福利機構為補充,以養老效勞、孤兒收養和殘疾人權益保證為根本內容的社會福利體系,加大社會福利事業投入,進一步樹立完善民辦公助、公辦民營等優惠扶持政策,引導和鼓舞民間資本興辦福利事業,逐漸樹立起政府投入興建和購置效勞,社會力氣興辦、福利機構自主運營的社會福利事業運轉機制。十二五期間,在鄉鎮要以敬老院為依托,進一步開展養老事業,在城區要以縣福利中心為主體,各社區為依托,逐漸完善老年福利效勞設備,做到滿足老年人養老需求,同時要樹立與人口老齡化開展相順應的公共財政投入機制,增強老齡機構和隊伍建立,全力維護老年人合法權益,努力營造愛老、助老的社會氣氛。要經過開展福利彩票等多種方式,多渠道籌措福利事業開展資金,推進社會福利事業快速開展。要加大慈悲宣傳力度,努力構成“慈悲天天一元捐”的長效機制,積極展開多種方式的慈悲捐贈和慈悲救助活動,合理開發老區扶持項目,積極拓寬救濟和扶持消費相分離的開展道路。
三、“十二五”期間民政事業發開展的工作措施
(一)努力爭取指導注重,樹立民政事業開展的社會支持機制。以政府職能轉變為契機,進一步完善“政府主導、部門協作、社會參與”的民政工作運轉機制。將民政事業嚴重項目建立歸入社會事業開展規劃,將各項民政事業費投入歸入政府財政預算,探究樹立穩定的民政事業資金投入機制和自然增長機制。積極爭取上級民政資金轉移支付,鼓舞和扶持民間資本參與開展民政事業,增強福利彩票發行和展開慈悲捐助活動,強化意愿隊伍建立,以變革民政行政體制和資金投入機制為主要內容,樹立完善民政事業開展的社會支持機制。
(二)全面推行依法行政,完善民政工作管理的運轉機制。根據民政法律、法規,增強普法教育,樹立廉潔公正的民政執法隊伍,完成工作方式從行政手腕為主向依法行政為主的轉變,充沛運用法律、行政、經濟等手腕增強管理,進步執法隊伍程度,加大執法力度,強化監視檢查,使民政工作朝著法制化、標準化方向開展。完善民政工作管理的運轉機制,加快民政信息建立進程,促進管理現代化,在城鄉救助、優撫安頓、福利彩票、民間組織管理等方面普遍采用信息技術,在局機關完善辦公自動化系統,完成民政系統辦公現代化、信息資源化、傳輸網絡化,使民政工作構成網絡型及動態化的管理機制。
(三)夯實民政基層平臺建立,健全民政隊伍機構的人才管理機制。進一步增強民政工作機構建立,做到民政工作人手配齊,工作經費配足,各鄉鎮民政辦配齊配強民政辦工作人員,并依照不少于上級民政撥款比例2%的配套,布置鄉鎮民政工作和敬老院人員經費,實在落實好基層民政人員的政治待遇和生活待遇。以為民、務實、清廉、高效為內容,不時強化民政干部業務培訓,進步民政隊伍依法行政和效勞管理的整體程度,努力鑄就強勢民政管理機制,推進和保證全縣民政事業穩步開展。
(四)強化監管并重,樹立民政高效廉潔的自我開展機制。一是進一步增強民政行風建立。全體民政干部盲目做到“兩個潔凈”、“三個不準”,即:做干潔凈凈的人,做干潔凈凈的帳;不準承受鄉鎮到縣城設宴請客,不準承受下屬單位的禮金禮品,不準優親厚友違規運用民政資金。要對等相待民政對象,對前來辦事的大眾,做到“四個一”,一張笑臉相迎,一張椅子請坐,一杯清茶請喝,一片誠心辦事。二是進一步增強民政資金管理。對民政資金實行專戶管理制度,并樹立內審監視機制,根絕擠占、挪用現象,根絕人情救助、關系救助的發作。三是進一步增強民政工作作風建立。鼎力發揚求真務實的作風,堅持深化基層,進村入戶,理解民情,傾聽民意。堅持深化基層調研,聽實話、摸實情、做實事,而且要勇于向黨委、政府反映真實狀況,使工作決策愈加契合實踐。
四、重點項目
(一)縣社會福利中心擴建。縣社會福利中心,現有范圍1000平方米,床位40張。隨著經濟的開展,社會的進步,城市的擴容,人口老齡化步伐的逼近,現有范圍明顯偏小,必需擴建。為此,擬投資600萬元,擴建160張床位,建立范圍為2000平方米的集敬老院、榮耀院、兒童福利院三院合一的社會福利中心。效勞的主要對象為城市“三無”人員、城市五保戶、社會棄嬰和全縣重點優撫對象。
(二)縣老年公寓。為應對人口老齡化的社會開展趨向,樹立以“居家養老為主,社區養老為輔,機構養老為補充”的社會養老大格局,擬在“十二五”期間征地100畝,建成投資3000萬元,建筑面積8000平方米的老年公寓。
(三)縣殯儀效勞中心。為順應殯葬變革需求,擬投資1218萬元,新建建筑面積2480平方米、具有四個吊唁廳的殯儀館、一個火葬場、一座公墓館的殯儀效勞中心。該項目已完成殯儀館主體建立。
(四)縣社會救助中心。總投資1000萬元,建立范圍1200平方米,床位100張,集救助、收養、康復于一體的社會救助中心。
(五)縣婚姻注銷中心。“十二五”期間,力爭投入500萬元,將如今的婚姻注銷處擴建成婚姻、收養注銷,婚姻檔案管理于一體的婚姻注銷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