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林業建設實施工作方案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建設原則和目標任務
一)基本原則
堅持統籌規劃、突出重點、點面結合、分步推進。
堅持改善生態與促進經濟發展相結合。
堅持艱苦奮斗、自力更生與爭取國家支持相結合。
堅持依法防治,切實保護治理者的合法權益。
堅持科技興林。
二)目標任務
1全年新增人工造林5萬畝,其中防風固沙林4萬畝,農田防護林1萬畝(含紅棗0.3萬畝)
2完成退耕還林荒沙灘地配套造林2萬畝,抓好歷年退耕還林補植補造;
3通道綠化50公里
4義務壓沙3.5萬畝;
5封沙育林(草)新封13萬畝,管護國家重點公益林102.4萬畝;
6抓好林業示范園區建設,實現林草植被資源增加,生態狀況進一步改善,示范區建設穩步推進目標。
二、重點建設項目
一)常規壓沙造林
1義務壓沙:就近組織安排、確保壓沙質量的前提下,以青土湖、重興東沙窩、龍王廟、老虎口、泉山西線等風沙口治理為主,以各鄉鎮轄區干線公路沿線及農區邊緣流沙治理為輔,采取群眾性義務壓沙和各鄉鎮分散組織群眾義務壓沙相結合的形式,壓設雙眉式網格狀麥草沙障機械固沙,壓沙面積3.5萬畝。
2防風固沙林營造:依托三北工程防沙治沙項目和省列縣防風治沙專項治理項目,集中連片,突出規模,營造防風固沙林3.5萬畝。
①重點風沙口治理:以青土湖、重興東沙窩、龍王廟等已實施壓沙區域為主,由國營林業單位組織實施,營造防風固沙林3萬畝,其中:青土湖1.7萬畝,重興東沙窩0.7萬畝、龍王廟0.6萬畝。
②干線公路沿線及農區邊緣流沙治理:以干線公路沿線及農區邊緣流沙治理為主,由各鄉鎮組織實施,每個鄉鎮至少確定一處連片面積202畝以上的防風固沙林示范點,以點帶面,完成防風固沙林營造0.5萬畝。
3封沙育林(草)以青土湖等生態環境脆弱區域為重點,劃定禁牧封育區,采取機械圍欄、人工管護等措施封沙育林(草)13萬畝,借助植物自然繁生能力,增強生態系統的自我修復功能,促進天然林草植被的自然恢復。
4國家重點公益林管護:按照國家重點公益林管護辦法和縣公益林管理制度規定,配備專職護林人員,通過建章立制、深入宣傳發動、設置鐵絲圍欄及人工巡護等措施,落實各項管護責任;同時對重點區域采取人工補植、補播措施進行強化撫育,全面完成已納入國家補償范圍的重點公益林管護任務,管護面積102.4萬畝。
5農田防護林網建設:堅持渠、路、林、田、宅、棚“六配套”原則,以田間道路、干支斗渠為主建設農田林網主林帶,以農毛渠系及地埂為主建設農田林網副林帶,以新建林網為主,以配套完善和更新現有的農田林網為補充,由各鄉鎮組織實施,完成農田防護林營造0.7萬畝,其中紅棗林網0.3萬畝。
①干線公路沿線林網配置:對干線公路沿線502米范圍內耕地,主林帶栽植喬木,樹種以新疆楊、二白楊為主;副林帶栽植紅棗,樹種以河南灰棗、小棗、圓棗等為主;選擇適宜區域發展棗糧間作。
②內部農田林網配套:各鄉鎮根據實際,至少確定一處控制面積1020畝以上、折合面積102畝以上的農田防護林示范點,以點帶面,整體推進。環河片、壩區片、泉山片等水土條件較好的鄉鎮,重點完成現有林網補植更新,主林帶以新疆楊、二白楊為主,副林帶全部栽植紅棗,并選擇適宜區域進行棗糧間作;湖區片重點加強新建,主林帶以榆樹、沙棗為主,副林帶以紅柳、毛條、花棒等灌木為主。
6通道綠化:以新鋪油的鄉村道路和紅沙崗鎮區、礦區等道路綠化為重點,按照因地制宜、適地適樹的原則,大力推廣榆樹、紅柳等鄉土樹種,降低楊樹等高耗水喬木樹種比例,完成通道綠化新建50公里;以民武、民湖、民西、民東、裕東等基干公路通道綠化補植為重點,及時進行補植補造,落實灌水、撫育、管護等營林措施,確保工程建設的穩定性和連續性。
7退耕還林荒沙灘地配套造林及補植補造:結合關井壓田規劃實施,以壓減退出的耕地為主,由林業局負責按退耕還林相關政策無償提供種苗,由各鄉鎮統一組織農戶自愿進行造林,完成退耕還林荒沙灘地配套造林2萬畝。對歷年退耕還林成活、保存情況進行全面清查,凡檢查驗收基本合格和不合格面積的地塊,查問題、找原因,全面完成補植補造。
二)防沙治沙示范區建設
按照高起點、高標準、高投入、高效益的原則,集中人、財、物力合力攻堅,對生態區位重要、示范效應明顯的區域重點進行治理,因地制宜建設不同類型的防沙治沙示范區,總結經驗、試點引路、探索模式。
1治沙技術示范區
①建設規模:1020畝。
青土湖治沙技術示范點:以青土湖治沙紀念塔為中心,以民左公路為軸線,以沿線202302米范圍內流沙治理為重點,開展治沙新技術、新材料試驗示范,面積602畝。
重興東沙窩治沙技術示范點:以民武公路4648公里沿線,重興東沙窩西緣向東延伸202302米范圍內流沙治理為重點,開展治沙新技術、新材料試驗示范,面積402畝。
②技術措施
分段劃分不同類型的治沙技術展示小區,開展粘土沙障、尼龍網沙障、麥草雙眉式網格狀沙障、麥草雙眉式行列式沙障、棉花稈、串草把低立式沙障等機械治沙試驗示范和秋季造林、保水劑造林、土壤激活劑造林、抗旱保苗移栽袋造林等生物治沙試驗示范。
③組織方式:由林業局牽頭負責,各有關林業單位具體實施。
2生態型林業示范區
①建設規模及技術措施:總規模18528畝,其中人工造林7028畝,封育11502畝。
民左公路沿線生態治理示范點:至青土湖段兩側150米范圍內丘地灘地、沙地面積302畝,穴狀整地,栽植梭梭、紅柳等沙生灌木;
移民搬遷區耕地綜合治理示范點:移民搬遷后退出的耕地面積3202畝,帶狀開溝、穴狀整地,栽植紅柳;
移民搬遷區灘地封育示范點:移民搬遷區灘地面積11502畝,設置機械圍欄,嚴格封禁保護,適當進行補植補播,增加林草蓋度。
裕東公路沿線生態治理示范點:裕東公路兩側102米范圍內灘地面積1202畝(其中縣屬450畝,石羊河林場750畝)穴狀整地,栽植紅柳、毛條、梭梭等沙生灌木。
民湖公路沿線生態治理示范點:民湖公路西渠至東鎮段兩側2050米范圍內灘地面積480畝,穴狀整地,栽植紅柳、毛條等沙生灌木;紅沙梁化音灘段兩側150米范圍內灘地面積302畝,穴狀整地,栽植紅柳、梭梭等沙生灌木;
三角城林場耕地綜合治理示范點:壓減退出的耕地面積1548畝,帶狀開溝、穴狀整地,栽植梭梭、紅柳等沙生灌木。
②組織方式
縣屬區段民左公路沿線、移民搬遷區、裕東公路沿線、民湖公路沿線造林工作由林業局負責統一規劃,劃分任務區段,搞好苗木調供、技術指導等工作;由各牽頭機關單位負責,認領任務區域,組織干部職工采取義務植樹形式完成整地、栽植、灌水及撫育管理等工作,并在各自認領建設區域內樹立單位)林畝”為內容的永久性匾牌,包栽植成活、包營林管護,當年全面完成治理任務;
三角城林場造林工作由三角城林場組織實施;
移民搬遷區灘地封育工作由有關國營林業單位組織實施;
石羊河林場區段由石羊河林場組織實施。
3生態經濟復合型林業示范區
①建設規模:6028畝,其中壓減退出的耕地4361畝,外圍荒沙灘地1667畝。其中:
原農機局農場:壓減退出的耕地1578畝,外圍荒沙灘地667畝;
原湖管處農場:壓減退出的耕地共2782畝(共壓減3782畝)外圍荒沙灘地1020畝;
②技術措施
壓減退出的耕地:根據規劃和實際需要開啟生態用井,配套智能化取水設施,按最低生態需水量實行限額配水;健全完善現有以楊樹為主的農田林網的同時,適當配置觀賞價值較高的綠化樹種,構建生態防護屏障體系;引進河南沙地灰棗等68個生態經濟兼用型品種進行試驗示范,原農機局農場新建棗園面積不少于202畝,原湖管處農場新建棗園面積不少于1020畝;開展甘草、枸杞、肉蓯蓉等沙生藥材種植示范,采取林草間作形式種植紫花苜蓿等優質飼草,適度發展畜牧養殖業,實現生態與經濟效益的雙贏”
外圍荒沙灘地:穴狀整地,栽植梭梭、紅柳、毛條等沙生灌木。
③組織方式:由林業局牽頭負責,進行統一監管;原農機局農場由林業局在沙咀墩設立專門機構負責組織實施;原湖管處農場由公安局負責組織實施。
4經濟型林業示范區
①建設規模:1568畝。
原湖管處農場:壓減退出的耕地1020畝(共壓減3782畝)
原草原站農場:壓減退出的耕地568畝。
②技術措施
根據規劃和實際需要開啟生態用井,配套智能化取水設施,按最低生態需水量實行限額配水;對輸水渠道全部進行襯砌,田間安裝滴灌、滲灌和微噴灌節水設備,進行節水示范;
對園區進行科學規劃,合理配置園區內部和外圍農田防護體系;
采取棗園、棗林網、棗糧間作等多種形式,大力發展紅棗產業,品種以河南新鄭灰棗為主,積極開展中寧長棗、雞心棗、鳴山大棗、梨棗、冬棗、雪棗等優良棗樹品種引種及無性繁殖苗、組培苗栽植試驗。
③組織方式:由林業局牽頭負責,進行統一監管,通過與甘肅省西部紅棗研究中心開展技術交流與合作,進行紅棗試驗示范和培育。
5勤鋒灘沙產業試驗示范生態園
完成梭梭人工接種肉蓯蓉示范面積502畝,配套相應滴灌設施;配套完善園區紅棗園、雜果園、枸杞園、沙生植物園660畝滴灌工程;以壓減退出的耕地為主,新植紅棗880畝,并對沿路區域行間套種甘草302畝;繼續完善區園道路及民族風情園等區域綠化。
三、投資概算及資金籌措
年林業重點工程建設共需投資4861.85萬元,其中:
一)縣屬區段需投資4843.2萬元。
按投資來源:需依托項目資金和政府投資2802.8萬元,需由鄉鎮、部門自籌和義務投工投勞折資1538.4萬元,需由公安系統依托項目投資188.1萬元,需通過招商引資313.8萬元。
按工程項目:
1義務壓沙畝成本440元,需投資1320萬元。群眾義務投工勞投勞完成。
2防風固沙林營造畝成本205元,需投資717.5萬元。依托項目資金完成。
3封沙育林(草)畝成本70元,需投資810萬元。依托項目資金完成。
4國家重點公益林管護畝成本4.75元,需投資477萬元。依托項目資金完成。
5農田防護林營造畝成本102元,需投資70萬元。由鄉鎮自籌完成。
6通道綠化每公里成本1萬元,需投資50萬元。由政府投資和鄉鎮自籌完成。
7退耕還林荒沙灘地配套造林種苗補助每畝50元,需投資102萬元。依托項目資金完成。
8治沙技術示范區畝成本2020元,需投資202萬元。依托項目資金完成。
8生態型林業示范區縣屬區段共需投資237.5萬元,其中:造林畝成本250元,需投資157萬元;封育畝成本70元,需投資80.5萬元。
機關單位義務投工投勞(民左公路沿線、移民搬遷區、裕東公路沿線、民湖公路沿線造林管護)完成88.4萬元;政府投資(民左公路沿線、移民搬遷區、裕東公路沿線、民湖公路沿線苗木)完成18.8萬元;依托項目資金(移民搬遷區封育、三角城林場造林)完成118.2萬元。
10生態經濟復合型林業示范區畝成本502元,需投資301.4萬元。依托項目資金完成112.3萬元,公安系統依托項目投資188.1萬元。
11經濟型林業示范區畝成本2020元,需投資313.8萬元。招商引資完成。
12勤鋒灘沙產業試驗示范生態園需投資246萬元。政府投資完成。
二)石羊河林場段需投資18.75萬元。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落實林業工作目標管理責任制
將各項林業重點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完善各級領導目標責任制,層層簽定責任書,實行任期目標管理,嚴格考核、嚴格獎懲,并把責任制的落實情況作為干部政績考核、選拔任用和獎懲的重要依據,定期檢查,定期通報。各鄉鎮政府要對本轄區林業工作全面負責,政府主要負責人是林業建設的第一責任人,分管負責人是林業建設的直接責任人,要根據各自實際制定本鄉鎮林業建設規劃,明確工作思路,把握工作重點,確保任務落實。
二)深入宣傳發動,營造全社會辦林業的良好氛圍
要在全社會大力弘揚“勤樸、堅韌、尚學、求真”精神,積極開展生態文明為核心的專題宣傳活動,把全縣各級干部群眾的思想認識統一到生態環境綜合治理的主線上來,統一到十七大和溫總理視察講話精神上來,充分認識生態建設面臨的困難,牢固樹立生存憂患意識、生態危機感和長期奮斗的思想,艱苦奮斗,負重拼搏,形成全縣上下同唱一首歌,決不能讓成為第二個羅布泊”濃厚氛圍。
三)多渠道籌措資金,增強林業建設工作的活力
一是要以總理來民視察為契機,搶抓機遇,乘勢而上,積極與國家、省、市有關部門協調,力爭使石羊河流域防沙治沙及生態恢復項目得以立項實施,同時抓好三北工程、防風固沙、退耕還林、生態公益林、防沙治沙示范區等項目的立項和建設。二是要建立開放的生態環境保護政策體系,繼續推行以國家投資為主,民辦公助的生態治理投入機制,堅持國家投資、招商引資、銀行融資、社會援助、啟動民資“多輪驅動”通過項目承包經營、租賃、讓利、免稅等政策,加大招商引資和社會融資力度,吸引民間資金,支持我縣防沙治沙及林業建設工作。
四)堅持科技興林,完善林業科技支撐體系
一是要注重人才培養,實施人才戰略,培訓、儲備防沙治沙方面的專業人才,穩定和壯大林業科技隊伍,面向農村,加大農村林業科技的培訓力度,以適應生態建設形勢發展的新要求;二是要加強科技服務體系建設,建立健全“科技管理、科技服務、科技推廣、科技示范、科技培訓”等服務體系,建立完善林業科技創新激勵機制,充分激發林業科技人員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提高科學技術在防沙治沙、生態建設中的轉化率和貢獻率;三是要加強與科研單位、大專院校的技術交流與合作,積極引進、吸收、消化國內外多種先進科學技術,聘請專家進行科學定向、技術指導,避免盲目開發;四是要盡快成立防沙治沙專門機構,抽調人員專門從事防沙治沙科研工作,負責組織實施防沙治沙重點工程、關井壓田區退出耕地的監管、開展治沙技術試驗、示范、推廣等。
五)落實“三禁”政策,鞏固治理成果
大力推廣生態自我保護治理模式,建立健全縣鄉村三級護林管護網絡。強化村社村民自我保護管理、自我治理組織的建設,使其成為林木植被保護和管理的主力軍;堅持把依法治理和依法管護結合起來,建立和推行林業行政執法責任制,按照縣上劃定的各類封禁區制定切實可行的管護措施,嚴格貫徹“三禁”規定,實行全縣常年禁牧,切實加強對林木植被資源的保護,堅決打擊各類破壞森林資源的違法犯罪活動,鞏固治理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