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馬鈴薯基地建設工作方案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項目概況
1、項目名稱:縣年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后續產業馬鈴薯基地建設項目。
2、項目性質:續建
3、項目投資:總投資150萬元,其中國家財政50萬元,群眾自籌100萬元。
4、管理單位:縣農牧局
5、實施單位:縣馬鈴薯開發中心
二、實施方案編制依據
根據市發改委、財政局、農牧局、水保局《關于下達年鞏固退耕還林成果任務計劃的通知》(隴發改農[]925號)文件編制該方案。
三、方案設計
1、項目區概況
縣位于省南部市西北部,系岷山山系和西秦嶺交錯地帶,山大溝深,地形地貌復雜,日照充足,氣候溫和干燥。海拔1100-2800m,年平均氣溫8.8℃,年降水量630mm左右屬典型的半干旱雨養農業區。年日照時數1820小時,年均積溫2550℃左右。由南向北跨北亞熱帶、溫帶、高寒帶,馬鈴薯生產呈現出冬播早熟栽培、春播一作栽培、夏播復種栽培等周年循環生產模式。馬鈴薯年播種面積30萬畝左右,總產50萬噸,產值1.5億元,馬鈴薯產業躍居五大農業特色產業之首,更成為退耕還林農戶致富奔小康的支柱產業。
2、項目建設的目的和必要性
本項目以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切實解決退耕農戶生活困難和長遠生計為目的,以增加科技含量和先進實用技術應用水平來提高生產力水平,提高單產,增加總產和收益,使退耕農戶因面積減少而引起的總產和收益減少得到最大限度的補償,達到鞏固退耕還林成果,促進生態環境優化的目的。馬鈴薯即可糧、菜、飼兼用,又是加工業的原料,通過產業延伸實現多級增值,馬鈴薯與糧食作物相比有更高的產量和產值,與藥材作物相比價格穩定市場波動小收益率高,因而其更具優勢,更有發展前景,通過本項目實現帶動增值的同時增加社會就業機會,為當地經濟又快又好發展做出貢獻。
3、建設地點
本項目選擇退耕農戶相對集中,退耕面積較大的村集中實施,基地面積5000畝。
4、建設內容與規模
(1)引進馬鈴薯新品種75萬公斤,在項目區8鄉(鎮)退耕還林重點村集中建設5000畝標準化生產基地。
(2)編制馬鈴薯標準化栽培技術培訓資料,安排專業技術人員蹲點培訓和現場技術指導,提高退耕農戶的馬鈴薯種植水平和科技應用水平,確保提高單產、增加總產,增加效益節省成本。推行標準化生產,提高安全系數,達到產品無公害,環境不破壞,生態保持平衡,能源節約的目的。
5、標準化生產技術規程
(1)推行“藥材-豆類-馬鈴薯”或“藥材-雜糧-馬鈴薯”輪作倒茬模式,避免重茬、連茬。馬鈴薯前茬收獲后要深松耕、耕深達30cm以上,打破犁底層為馬鈴薯創造有利于保水、保肥、根系生長和塊莖膨大的土壤環境。
(2)選用馬鈴薯脫毒種薯,利用基地建設,組織群眾開展馬鈴薯擴繁,為退耕還林區域實現馬鈴薯良種化打下基礎,切實增加群眾收入。
(3)要重點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畝施1.5噸優質農家肥的基礎上畝施磷酸二銨25kg,尿素10kg,磷酸二氫鉀10kg,或有機復合肥40kg、尿素10kg或馬鈴薯專用肥40kg,肥料應結合播種一次性集中施入籽壟和空行中,施入深度15cm以上.尿素在每一次中耕時追5kg/畝,培土起壟時追施5kg/畝。
(4)精選種薯和種薯處理,提倡選用種性突出幼嫩無傷的小整薯作種薯,避免種薯切塊時病害的交叉傳染。50g以上的種薯應切塊播種,切塊前應精挑細選,淘汰病、傷薯,出窖晾曬3-4天,切塊前刀應用75%酒精擦表面消毒,每個切塊帶1-2個芽眼,切好后用“土豆娃娃”拌種后播種。
(5)當10CM土層溫度穩定達到7-8℃時為播種適宜期,本縣播種期應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
(6)推行坑種壟作栽培模式,有效解決春旱和秋澇問題。行距70㎝,株距25㎝,播種密度4100株/畝,保苗3800-4000株,播種深度15㎝。
(7)加強田間管理,做到及時查苗補苗,適時中耕、除草和培土,及早防治病蟲害。危害馬鈴薯的主要蟲害有地下害蟲、葉甲、蚜蟲等。結合播種畝用40%辛硫磷500g拌毒土防地下害蟲,用功夫、抗蚜威等無公害生產允許的化學農藥防治葉甲、蚜蟲等。堅持預防為主的方針,采取生物防治措施,及早預防馬鈴薯晚疫病,盡可能減少病害對馬鈴薯產量的影響。
(8)適時收獲安全貯藏。馬鈴薯植株葉片變黃,植株開始枯萎時應及時收獲,收獲時盡量避免機械創傷,汰除病、傷薯塊、避光條件下晾薯1-2天,促進周皮組織形成后入窖貯藏,貯藏過程中注意機械損傷,品種混雜,防寒保溫。
6、資金預算
按每畝150公斤種薯,每公斤按2元計算,每畝中央專項補助100元(中央專項資金以調運脫毒種薯為主)、群眾自籌200元,5000畝馬鈴薯基地共需資金150萬元,其中中央專項資金50萬元,群眾投工投勞及田間管理等100萬元。
7、進度安排
年2-3月:考察引種,編印培訓資料和標準化栽培技術資料,抽調技術人員到項目區,搞宣傳、培訓。
4月-5月上旬:調運良種,落實種植面積和地塊,確定專人深入村社和田間地頭指導群眾播種。
5月下旬-8月下旬:指導項目戶加強管理,按馬鈴薯不同生育期,有針對性的按程序推進肥、水、草、病、蟲、鼠害綜合防治,綜合管理。
9月-10月:進行采挖、營銷、貯藏等工作,馬鈴薯采挖后,要宣傳引導群眾對良種進行串換,盡可能實現整村、整區域馬鈴薯良種化程度。
8、效益分析
1、經濟效益,據新優良種試驗和測土配方施肥試驗結果表明,畝平均增產鮮薯472.6㎏,5000畝可增產鮮薯236.3萬㎏,增加收入283.56萬元,經濟效益十分顯著。
2、本項目可為該區繁育優良品種1320萬㎏,可供8.8萬畝土地生產用種。能夠輻射帶動項目區所有退耕農戶應用標準化栽培技術,達到促進擴大產業規模提高產業質量,增加產業效益的目的。
3、本項目實施后為退耕農戶帶來可觀的收益,生活條件,精神面貌,環保意識、生態意識,會得到一定的提高,減輕或避免對退耕林地的破壞,直接起到了鞏固退耕還林成果的作用。
9、組織管理和保障措施
1、項目由縣農牧局管理,縣馬鈴薯開發中心實施,項目區鄉鎮政府協助。由實施單位負責良種引進、示范指導、農戶培訓、技術資料編印,科技人員下鄉蹲點指導實施,全程接受退耕還林成果工作領導小組和省市主管部門的監督和管理。鄉鎮政府負責落實退耕農戶,落實地塊,組織退耕農戶實施項目,同時做好其它協調工作。
2、農牧局成立年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后續產業馬鈴薯基地建設項目管理辦公室,農牧局局長任主任,副局長任副主任,抽調農牧局干部及專業技術人員為成員,抓項目運籌,協調機制,落實資金,調運良種,開展項目總結、交流、驗收、鑒定等材料的收集整理和申報。項目資金管理按國家對項目管理的相關規定執行報帳制,設立專帳、專戶,由項目辦主任簽批,確保專款專用。項目鄉(鎮)成立項目工作小組,主抓農民群眾宣傳動員工作,在人民群眾中樹立產業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和無公害安全生產意識。
3、制定項目辦公室及工作人員工作制度,建立包點考勤制度,實績考核制度,獎懲制度。把駐村、包點工作的實績與年終考核、工資管理、職稱晉升掛鉤,確保人員到位,工作務實,項目順利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