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區防治石漠化方案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為全面貫徹落實《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和《中共自治區委員會、自治區人民政府關于實施我區新一輪扶貧開發攻堅戰的決定》精神,以更大的決心、更強的力度、更有效的措施,實施新一輪扶貧開發攻堅戰,推進貧困地區經濟社會更好更快發展,制定本方案。
一、指導思想和主要目標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小康社會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目標的要求,堅持“積極治理,科學利用,治用結合”的方針,遵循自然規律,采取生物和工程措施相結合,恢復和重建巖溶地區生態系統,控制水土流失,遏制石漠化擴展趨勢,改善生態狀況,發展生產,增加農民收入,促進巖溶地區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創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文明社會。
(二)總體目標。
到2015年,控制人為因素可能導致新增的石漠化現象,治理區域的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逐步恢復和重建巖溶地區嚴重退化的生態系統,生態功能明顯提高;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改善,土地利用與農業生產結構不斷優化,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明顯提高,培育壯大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支柱產業,農民收入較快增長,生態、經濟、社會步入可持續發展的良性循環軌道。
(三)具體目標。
2012年爭取將我區55個縣(市、區)納入全國石漠化綜合治理重點縣范圍,治理巖溶面積1600平方公里。爭取到2015年基本覆蓋我區有石漠化治理任務的縣(市、區)。
二、實施范圍
治理范圍包括9個市75個縣(市、區)。我區有35個縣(市、區)列入全國200個石漠化綜合治理重點縣范圍,2012年我區將爭取新增20個縣(市、區)左右,到2015年基本覆蓋我區規劃內有治理任務的縣(市、區),獲得國家石漠化治理專項資金的支持。
三、投資估算及效益分析
(一)投資估算。
2012-2015年,項目總投資17.6億元,其中爭取中央預算內資金15億元,占85%;地方配套2.6億元,占15%。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地方配套資金由自治區負責;非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地方配套資金由自治區和市縣各分擔50%。
(二)效益分析。
一是增加森林植被,改善生態環境。開展石漠化綜合治理的石山區森林植被將得到有效恢復,治理區域將提高森林覆蓋率6%以上,保持水土,涵養水源,生態環境將得到明顯改善。通過石漠化綜合治理,治理區域的石漠化得到遏制,生態開始步入良性循環。
二是改善生產生活條件,促進經濟發展。通過實施坡改梯、培肥沃土工程,改變地面形態和土壤結構,減少坡耕地,培肥土壤,提高耕地質量。通過實施排灌溝渠、蓄水池、攔河壩、農田防護堤、田間生產道路等工程,保護農田,改善農田灌溉條件,為農業生產創造良好條件,保證糧食增產增收。各地還將石漠化治理與產業發展、農民致富相結合,積極發展竹子、蘇木、核桃、板栗、柿子、山楂、金銀花等當地特色產業,既增加植被,又增加農民收入。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完善工作機構。自治區已成立由自治區人民政府分管領導為組長的自治區石漠化綜合治理工作領導小組,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自治區發展改革委。建立由自治區發展改革委牽頭,自治區財政、農業、水利、林業、水產畜牧等部門相互配合、分工負責的工作機制,組織、協調推進石漠化綜合治理工作。各相關市、縣(市、區)應成立跨部門的項目建設領導小組,由發展改革部門牽頭負責,財政、農業、水利、林業、水產畜牧等部門配合,按照“分工合作、各負其責”的工作機制認真組織實施石漠化綜合治理工作。
(二)多渠道籌措資金,加強資金使用的監督管理。按照“全區動員、全民參與、全社會治理石漠化”的工作思路,多渠道、多方位籌措建設資金。建立以中央投資為主,地方配套的投入保障機制,積極推行群眾投工投勞承諾制,形成多元投資主體參與巖溶地區石漠化治理的新格局。加強資金使用管理,各工程項目實施單位應建立項目資金專用賬戶,專款專用,工程建設實行報賬制,以工程檢查驗收結果作為支付工程資金的依據;堅持專項資金年度審計制度,加強監督,提高資金使用效率。
(三)加強工程建設管理,確保工程建設質量。切實加強工程建設管理,實行工程項目法人責任制、公開招投標制、工程監理制、資金運行監察制和項目竣工驗收制。建立完善質量管理、監控和技術監督體系,確保石漠化治理各項工程的建設質量。
(四)加強宣傳,全面提高環境保護意識。通過廣播、電視、電影宣傳,張貼宣傳標語,印發宣傳圖片和宣傳資料,舉辦科技下鄉活動等措施,大力宣傳石漠化帶來的嚴重生態危害,提高巖溶地區群眾對實施石漠化綜合治理重要意義的認識,激發群眾積極參與石漠化治理各項工程建設,掀起植樹造林、退耕還林、基本口糧田建設、農村能源建設新高潮。加強法律、法規的宣傳普及工作,讓廣大山區群眾學法、懂法,依法約束自己的行為,保護和鞏固石漠化治理成果。
(五)嚴格控制人口增長,擴大巖溶地區勞務輸出。加強農村計劃生育工作,轉變群眾的生育觀念,切實控制人口的過度增長。加強農村富余勞動力的職業技術培訓,擴大勞務輸出,緩解巖溶地區尖銳的人地矛盾,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